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和抗性株感染的免疫差异 被引量:11
1
作者 严继舟 宋关鸿 +1 位作者 龚志锦 陶文照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54-157,F003,共5页
目的:探讨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与免疫的关系。方法:比较氯喹敏感株(N)和抗性株(RC)感染ICR鼠和BALB/c裸鼠后的感染和再感染过程、肝脾组织学改变和血清IgG抗体水平。结果:BALB/c裸鼠和ICR鼠感染N株后,... 目的:探讨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与免疫的关系。方法:比较氯喹敏感株(N)和抗性株(RC)感染ICR鼠和BALB/c裸鼠后的感染和再感染过程、肝脾组织学改变和血清IgG抗体水平。结果:BALB/c裸鼠和ICR鼠感染N株后,分别于4~5d和7~10d死亡;大量被吞噬疟色素沉积在脾边缘区和肝脾血窦内。低剂量氯喹延长N株感染时间(31d)的ICR鼠(NCC),血清IgG抗体水平增高(1∶256),但不能抵抗N株和RC株再感染。ICR鼠感染RC株后,83%在感染28~36d自愈,自愈前脾索内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不断增多;随着原虫血症迅速下降,红髓结构逐渐恢复正常,白髓生发中心形成,IgG抗体呈强阳性(1∶4096);自愈ICR鼠能不同程度地抵制RC和N株再感染。裸鼠感染RC株45~56d后死亡,肝脾增生浸润不明显。结论:N株引起肝脾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吞噬及损伤;RC株则刺激正常胸腺鼠单个核细胞增生浸润,表现为肝脾局部迟发型超敏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原虫 氯喹 免疫耐受 伯氏疟原虫
下载PDF
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和抗性株在疟色素形成和致病性上的差异 被引量:11
2
作者 严继舟 宋关鸿 +1 位作者 龚志锦 陆月良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研究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N)和抗性株(RC)在疟色素形成和致病性上的差异。方法:用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和抗性株分别感染IRC小鼠。实验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NC),氯喹治疗对照组(CC),N株感染组(N),R... 目的:研究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N)和抗性株(RC)在疟色素形成和致病性上的差异。方法:用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和抗性株分别感染IRC小鼠。实验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NC),氯喹治疗对照组(CC),N株感染组(N),RC株感染组(RC)和RC株感染加氯喹治疗组(RCC),比较各组间末梢血中疟原虫的形态、原虫血症、肝脏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N组肝细胞损害较严重,细胞内线粒体肿胀融合,溶酶体增多,肝血窦内疟原虫少见。RC组炎症反应较突出,主要为单核细胞浸润以及枯否细胞活跃,大滋养体和裂殖体在肝血窦滞留;肝细胞损害较轻,表现为线粒体增生、肿胀及空泡化。N株疟原虫富含内食物泡,其内有疟色素颗粒,被寄生红细胞结构较完整;而RC株疟原虫外食物泡较多,位于疟原虫外围的红细胞胞质内,被寄生的红细胞呈蜂窝样改变,食物泡内无疟色素。结论:RC株疟原虫可能改变了原敏感株(N株)对血红蛋白的摄取和消化方式,从而阻碍了疟色素形成;N株和RC株疟原虫可能因诱导宿主免疫反应的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疟原虫 氯喹 疟色素 致病性 外食物泡
下载PDF
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和抗性株中的氯喹积聚和排出 被引量:4
3
作者 王琴美 王鸣杰 +1 位作者 常惠玲 杨彬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89-192,共4页
目的探测进入抗氯喹疟原虫中的氯喹量较敏感株低的原因是受阻于感染的红细胞,还是疟原虫自身,以及抗氯喹疟原虫是否具有快速排出氯喹的特点。方法:给两株感染小鼠ig氯喹,用高压液相(外标法)检测感染红细胞和疟原虫中的氯喹量。... 目的探测进入抗氯喹疟原虫中的氯喹量较敏感株低的原因是受阻于感染的红细胞,还是疟原虫自身,以及抗氯喹疟原虫是否具有快速排出氯喹的特点。方法:给两株感染小鼠ig氯喹,用高压液相(外标法)检测感染红细胞和疟原虫中的氯喹量。结果:ig氯喹4.06mg/kg与400mg/kg氯喹3h后,敏感株感染红细胞和抗氯喹株感染红细胞中的氯喹量无明显差异,而抗氯喹疟原虫中的氯喹量,两个剂量组分别较敏感的低54.0%与42.1%(P<0.001)。比较ig氯喹3h与7h后疟原虫积聚的氯喹量,敏感株两者相同,抗性株7h后不仅无明显减少,相反地上升(0.452±0.079nmol/mg蛋白与0.559±0.124nmol/mg)蛋白(P<0.02)。结论:进入抗氯喹疟原虫中的氯喹量低,其受阻部位是在疟原虫本身而不是在感染的红细胞,未发现抗氯喹疟原虫快速排出氯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原虫 伯氏疟原虫 氯喹 积聚 排出 药敏性
下载PDF
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和敏感株基因组DNA比较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克强 宋关鸿 +1 位作者 朱淮民 苏新专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95-297,共3页
目的 比较伯氏疟原虫敏感株 (N株 )和抗性株 (RC株 )基因组DNA差异。 方法 应用基因组DNA随机多态性扩增 (RAPD)和锚定引物扩增DNA(APAD) ,分别对抽提的伯氏疟原虫N株和RC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 ,并对扩增的产物进行电泳 ,对结果进... 目的 比较伯氏疟原虫敏感株 (N株 )和抗性株 (RC株 )基因组DNA差异。 方法 应用基因组DNA随机多态性扩增 (RAPD)和锚定引物扩增DNA(APAD) ,分别对抽提的伯氏疟原虫N株和RC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 ,并对扩增的产物进行电泳 ,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3 7条随机引物RAPD方法扩增出 44 0条DNA条带 ,其中RC株和N株的共有条带是 196条 ,差异带 43条。 84条锚定多聚A引物APAD方法扩增出 95 2条DNA条带 ,其中RC株和N株的共有条带是 43 6条 ,差异带 5 3条。两种方法得到N株和RC株基因组DNA的同源性分别为 0 .89和0 .91;距离系数分别为 0 .197和 0 .15 5。 结论 伯氏疟原虫N株和RC株基因组DNA具有高度同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疟原虫 氯喹 RAPD APAD 基因组DNA 药性 致病力
下载PDF
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和抗性株虫体食物泡和疟色素形态及形成的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克强 朱淮民 宋关鸿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87-389,共3页
目的:了解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N)和抗性株(RC)红内期虫体在抗药性、致病力和诱导免疫应答方面差异的形态学基础。方法:应用超薄切片和透射电镜技术,比较N株和RC株虫体食物泡和疟色素形态及形成的差异。结果:N株滋养体具有单一的、大... 目的:了解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N)和抗性株(RC)红内期虫体在抗药性、致病力和诱导免疫应答方面差异的形态学基础。方法:应用超薄切片和透射电镜技术,比较N株和RC株虫体食物泡和疟色素形态及形成的差异。结果:N株滋养体具有单一的、大型的食物泡,疟色素位于滋养体周边的质膜下;在裂体生殖中,疟色素发生聚合和中心化。RC株滋养体食物泡少见,其中多数虫体形成多个微型单层膜的食物泡样结构;疟色素形成明显少于N株滋养体;而且在裂体生殖中,未见疟色素聚合和中心化。结论:伯氏疟原虫RC株长期在氯喹压力下,形成了微型食物泡样结构的摄食方式,具有与N株疟原虫不同的对游离血红素的解毒机制,这可能是伯氏疟原虫N株和RC株在抗药性、致病力和诱导宿主免疫应答方面差异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疟原虫 氯喹 敏感 虫体食物泡 疟色素形态 形成 比较
下载PDF
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感染ICR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成熟和B细胞活化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克强 朱淮民 +1 位作者 倪灿荣 宋关鸿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研究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RC株)和氯喹敏感株(N株)感染鼠脾脏B细胞活化与树突状细胞(DC)的关系。方法分别用感染N株或RC株疟原虫的红细胞(iRBC)腹腔接种感染ICR小鼠(1×106个iRBC/只)。当小鼠原虫血症N株达50%~80%、RC株达61... 目的研究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RC株)和氯喹敏感株(N株)感染鼠脾脏B细胞活化与树突状细胞(DC)的关系。方法分别用感染N株或RC株疟原虫的红细胞(iRBC)腹腔接种感染ICR小鼠(1×106个iRBC/只)。当小鼠原虫血症N株达50%~80%、RC株达61.7%~68.4%时,断颈处死取脾脏。常规方法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制作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脾脏细胞的变化。制作冰冻切片进行免疫荧光观察。流式细胞仪分析比较B细胞和DC变化。结果RC株感染小鼠脾脏白髓增生明显,抗B细胞的特异性表面分子CD45R/B220和CD19抗体同时表达阳性的B细胞在脾细胞中的百分比增加,中、小淋巴细胞数量增多,在红髓内浆母细胞与成熟的浆细胞数量增多。而N株感染小鼠脾小体则以大、小淋巴细胞为主,生发中心不明显,红髓可见大量的含疟原虫的红细胞、小淋巴细胞,而浆母细胞和其他发育期浆细胞则少见。RC株感染小鼠脾脏内白细胞分化抗原11c(CD11c)阳性的DC数量明显增多,尤其动脉周围淋巴鞘T细胞区。并且这些DC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类分子表达明显升高,表明主要是成熟的DC增多。DC外形不规则,胞质丰富,电子密度高,含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吞噬泡样结构。结论RC株感染小鼠脾脏成熟的DC明显增加,从而诱导B细胞的活化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疟原虫 氯喹 脾脏 B细胞 树突状细胞 小鼠
下载PDF
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和抗性株感染 ICR鼠病理变化的比较研究(英文)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克强 宋关鸿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04-507,T001,共5页
目的 :研究伯氏疟原虫 (Plasmodium berghei)的抗药性与致病力的关系。 方法 :比较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 (N)和抗性株 (RC)感染 ICR鼠的肝、脾、脑、心、肺、肾等重要脏器病理组织学的动态变化。结果 :N株感染后 ,小鼠肝、脾有较多的疟... 目的 :研究伯氏疟原虫 (Plasmodium berghei)的抗药性与致病力的关系。 方法 :比较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 (N)和抗性株 (RC)感染 ICR鼠的肝、脾、脑、心、肺、肾等重要脏器病理组织学的动态变化。结果 :N株感染后 ,小鼠肝、脾有较多的疟色素沉着 ,肺脏呈郁血性水肿 ;脑微血管充血和阻塞 ;各脏器呈急性炎症的病理变化特点。 RC株感染后 ,小鼠肝、脾脏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与原虫血症的变化有关。肺脏呈间质性肺炎 ,各脏器呈慢性增生性炎症的病理变化特点。结论 :N株致病力较强 ,感染后引起宿主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感染疟原虫的红细胞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 ,造成微血管阻塞 ;RC株致病力较弱 ,宿主的应答反应在感染早期可能是 CD4+ Th1相关的迟发型超敏炎症反应 ,而感染后期是 CD4+ Th2辅助作用下的抗体依赖性的免疫应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疟原虫 氯喹 药物 病理组织学 ICR鼠
下载PDF
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红细胞内期虫体在肝内的清除
8
作者 严继舟 宋关鸿 《肝脏》 2001年第S1期148-,共1页
关键词 氯喹 伯氏疟原虫 红细胞 红血球 虫体
下载PDF
伯氏疟原虫抗氯喹株与氯喹敏感株在乳酸脱氢酶同功酶和蛋白谱上的差异
9
作者 赵灿熙 《海南医学》 CAS 1991年第2期1-3,共3页
本研究观察了抗氯喹株及氯喹敏感株伯氏疟原虫在代谢方面的差异。纯分离的疟原虫经Disk-电泳分离后,用乳酸脱氢酶活力染色,氯喹敏感株疟原虫可见两个主带,抗氯喹株疟原虫只呈现一个主带。经SDS一电泳分离的标本以硝酸银染色后,氯喹敏感... 本研究观察了抗氯喹株及氯喹敏感株伯氏疟原虫在代谢方面的差异。纯分离的疟原虫经Disk-电泳分离后,用乳酸脱氢酶活力染色,氯喹敏感株疟原虫可见两个主带,抗氯喹株疟原虫只呈现一个主带。经SDS一电泳分离的标本以硝酸银染色后,氯喹敏感株疟原虫的蛋白分带显著多于抗氯喹株疟原虫,提示疟原虫对氯喹产生抗药性后,在代谢方面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脱氢酶 疟原虫代谢 氯喹
下载PDF
简化的差示PCR技术在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基因分离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严继舟 宋关鸿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3-16,共4页
目的 为探察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 (RC株 )和敏感株 (N株 )的遗传学差异。方法 先维持对 RC株连续大剂量氯喹治疗 (5 0 m g/ (kg.d) ,再通过简化逆转录差示多聚酶链反应技术 (s DDRT- PCR)寻找 RC株和 N株疟原虫 c DNA差异片段并对所... 目的 为探察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 (RC株 )和敏感株 (N株 )的遗传学差异。方法 先维持对 RC株连续大剂量氯喹治疗 (5 0 m g/ (kg.d) ,再通过简化逆转录差示多聚酶链反应技术 (s DDRT- PCR)寻找 RC株和 N株疟原虫 c DNA差异片段并对所产生的可疑差异片段进行反复的 DNA回收和 PCR鉴定 ,然后选其肯定的差异片段 (N2 5 和 R2 5 )作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检索。结果 尽管差异片段 N2 5 和 R2 5 的克隆分子 N2 5 2 和 R2 5 1 的 DNA序列相同性为 99.8% ,但由于多点突变导致它们的编码氨基酸及其模拟二级结构出现很大差异。BL AST(2 .0 6 )检索未能在基因库中发现与 R2 5 1 和 N2 5 2 相似的基因序列 ,不过它们的部分核苷酸序列 (从 12 8nt到 189nt)与褐鼠磷脂酶 Bm RNA部分序列 (从 10 5 3nt到 1114nt)具有高度同源性 :在 R2 5 1 和N2 5 2 分别为 93.5 %和 91.9%。结论 简化的差示 PCR技术结合差异片段的反复验证和序列分析可用于氯喹抗性相关基因的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疟原虫 氯喹 差示PCR 磷脂酶 基因分离
下载PDF
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红内期虫体的凋亡
11
作者 陈克强 宋关鸿 《肝脏》 2001年第S1期147-,共1页
关键词 氯喹 伯氏疟原虫 红内期 虫体 凋亡
下载PDF
感染抗青蒿酯钠伯氏疟原虫株小鼠血清对青蒿酯钠抗疟药药效的拮抗作用
12
作者 刘爱如 吕丽莉 隋在云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329-330,406-407,共4页
目的:研究疟原虫抗青蒿酯钠的产生机理。方法:分别采用感染抗青篙酯钠伯氏疟原虫株小鼠血清(SM SA-R)、感染青蒿酯钠敏感株伯氏疟原虫小鼠血清(SM SA-S)和无原虫感染的正常小鼠血清(SM)与青蒿酯钠(SA)水溶液的混合物治疗感染正常伯氏疟... 目的:研究疟原虫抗青蒿酯钠的产生机理。方法:分别采用感染抗青篙酯钠伯氏疟原虫株小鼠血清(SM SA-R)、感染青蒿酯钠敏感株伯氏疟原虫小鼠血清(SM SA-S)和无原虫感染的正常小鼠血清(SM)与青蒿酯钠(SA)水溶液的混合物治疗感染正常伯氏疟原虫小鼠,于给药后3天(d3)、4天(d4)和5天(d5)涂片检查其感染率。结果:SM SA-R 加 SA 组、SMSA-S 加 SA 组和 SM 加 SA 组的原虫感染率分别为:d3:(16.8±1.7)%、(10.3±2.5)%、(9.0±2.0)%,d4:(28.6±5.0)%、(20.9±5.2)%、(17.6±4.4)%,d5:(39.2±8.5)%、(27.0±7.1)%、(23.1±5.4)%。SM SA-R 加 SA 组与其他两组原虫感染率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SM SA-R 对 SA 抗疟药药效具有拮抗作用。提示 SA-R 疟原虫可能产生了某种“特异性抗药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药性 伯氏疟原虫正常 伯氏疟原虫青蒿酯钠 青蒿酯钠
下载PDF
伯氏疟原虫K173株6种抗药性虫株模型的建立
13
作者 李国福 时云林 +3 位作者 焦岫卿 赵京花 杨俊德 王京燕 《传染病信息》 1995年第2期92-92,共1页
疟疾是世界上发病较高,危害较大的虫媒寄生虫病。由于抗药性的产生和迅速扩散及药物间的交叉抗性日趋严重,已成为当今世界严重的医学问题。为了探讨抗性产生的机理和寻找无交叉抗药性的新药提供可靠的模型,我们选择国际上评价抗疟药的... 疟疾是世界上发病较高,危害较大的虫媒寄生虫病。由于抗药性的产生和迅速扩散及药物间的交叉抗性日趋严重,已成为当今世界严重的医学问题。为了探讨抗性产生的机理和寻找无交叉抗药性的新药提供可靠的模型,我们选择国际上评价抗疟药的标准虫株一伯氏疟原虫 K173(Plasmodium bergheikeybery173strain)为同一母株,采用小剂量递增和大剂量复燃法相结合,在药物压力下,通过小鼠灌胃给药经连续血清200代的培育,同步建立起不同类型药物和抗性程度不同的抗氯喹(RCQ)、抗奈酚喹(RNQ)。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疟原虫 交叉药性 交叉 模型 当今世界 疟药 寄生虫病 相结合 不同类型
下载PDF
抗青蒿酯钠伯氏疟原虫膜表面Con A结合位点结合量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爱如 赵东坡 +1 位作者 隋在云 吕丽莉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60-161,共2页
目的:研究疟原虫抗青蒿酯钠的产生机理。方法:以异硫氰酸荧光素-伴刀豆球蛋白A(F-ConA)为探针,采用荧光显微分光光度技术,对伯氏疟原虫滋养体膜表面的ConA结合位点结合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抗青蒿酯钠滋养体膜表面的... 目的:研究疟原虫抗青蒿酯钠的产生机理。方法:以异硫氰酸荧光素-伴刀豆球蛋白A(F-ConA)为探针,采用荧光显微分光光度技术,对伯氏疟原虫滋养体膜表面的ConA结合位点结合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抗青蒿酯钠滋养体膜表面的ConA结合位点结合量明显低于其正常株。结论:抗青蒿酯钠原虫膜表面的糖类已发生了改变。而膜的流动性变化可能是ConA结合位点结合量改变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疟原虫 青蒿酯钠 中医药疗法 结合位点
下载PDF
广藿香挥发油对抗青蒿酯钠伯氏疟原虫膜脂质流动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隋在云 吕丽莉 +1 位作者 刘爱如 于宗渊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209-210,共4页
目的:探讨广藿香挥发油对抗青蒿酯钠伯氏疟原虫选择性抗疟作用的机理。方法:以1,6-二苯己三烯(DPH)为荧光探针,研究广藿香挥发油对伯氏疟原虫正常株和抗青蒿酯钠株膜脂质流动性的影响。结果:给药前抗青蒿酯钠伯氏疟原虫膜脂质流动性明... 目的:探讨广藿香挥发油对抗青蒿酯钠伯氏疟原虫选择性抗疟作用的机理。方法:以1,6-二苯己三烯(DPH)为荧光探针,研究广藿香挥发油对伯氏疟原虫正常株和抗青蒿酯钠株膜脂质流动性的影响。结果:给药前抗青蒿酯钠伯氏疟原虫膜脂质流动性明显低于正常株(P<0.01)。给药后两者的膜流动性均增加(P<0.01);且两者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广藿香挥发油可能改变了抗青蒿酯钠疟原虫膜的功能,使其膜流动性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藿香挥发油 伯氏疟原虫正常 伯氏疟原虫青蒿酯钠 膜脂质流动性
全文增补中
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逆转的实验观察
16
作者 吴嘉彤 兰勤娴 +1 位作者 王琴美 潘星清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263-266,共4页
目的寻找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逆转剂。方法将健康昆明小鼠72只(雌、雄各半)每只腹腔注射0.2ml伯氏疟原虫ANKA株氯喹敏感系(chloroquine sensitive,CS)或由其选育的高抗氯喹系(chloroquine resistance,CR),按下述随机分组后灌... 目的寻找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逆转剂。方法将健康昆明小鼠72只(雌、雄各半)每只腹腔注射0.2ml伯氏疟原虫ANKA株氯喹敏感系(chloroquine sensitive,CS)或由其选育的高抗氯喹系(chloroquine resistance,CR),按下述随机分组后灌胃给药治疗,观察各组疗效。(1)小鼠感染CS疟原虫30min后随机均分为4组,每组6只,给D-6182{(Z,Z)-N,N,N-三甲基-2,3-双[(1-氧代-9-十八碳烯酸)-氧代]-1-丙胺基盐酸盐}、C-2832[胆崮醇-3-N-(二甲胺基乙基)氨甲酸酯]、Ket(酮替酚)、0.1%西黄蓍胶(对照组),连续灌药5d。于D1至D7每天每鼠取尾血涂片作常规镜检,确定各实验组的原虫血症。(2)小鼠感染CR疟原虫后第3天随机均分为8组,每组6只,给D-6182、C-2832、Ket组、氯喹组、0.1%西黄蓍胶对照组及给予D-6182、C-2832、Ket后2h再加灌服小剂量12mg/(kg·d)氯喹(5%ED90),连续5d。每鼠于D4至D7每天取尾血涂片作常规镜检,确定各实验组的原虫血症,并计算各组的原虫减虫率。结果(1)感染伯氏疟原虫CS株的小鼠,分别灌服80ms/(kg·d)D-6182、120ms/(kg·d)C-2832或10ms/(kg·d)Ket连续5d,各给药组与对照组小鼠的原虫感染率自D1至D4逐日上升,至D4达峰值,D5时对照组小鼠原虫感染率继续上升,而各给药组维持在D4的峰值水平。(2)感染伯氏疟原虫CR株的小鼠给适宜剂量的C-2832、D-6182或Ket后2h加灌服小剂量氯喹12mg/(kg·d)(5%ED90),此后连续5d(D3-D7),于D4原虫减虫率可达到97.77%、99.28%或96.73%,而在D7可达到99.81%、98.87%或100.00%。结论C-2832和D-6182两种化合物对伯氏疟原虫CR株感染小鼠的氯喹抗性具有逆转作用,其逆转能力与Ket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疟原虫 氯喹 逆转剂
原文传递
酮替芬、赛庚啶及苯噻啶抗疟作用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潘星清 周铭贤 +2 位作者 严自助 郭菁 任道性 《医药工业》 CAS 1988年第1期22-24,共3页
首次发现抗过敏药物酮替芬及其同类药物赛庚啶、苯噻啶对约氏疟原虫及伯氏疟原虫高度抗氯喹株均具有杀灭作用。酮替芬0.8mg/d×4及赛庚啶0.6 mg/d×4在抑制及治疗试验中均可使小鼠治愈,并不再复燃,但苯噻啶8mg/d×4则只能... 首次发现抗过敏药物酮替芬及其同类药物赛庚啶、苯噻啶对约氏疟原虫及伯氏疟原虫高度抗氯喹株均具有杀灭作用。酮替芬0.8mg/d×4及赛庚啶0.6 mg/d×4在抑制及治疗试验中均可使小鼠治愈,并不再复燃,但苯噻啶8mg/d×4则只能在抑制试验中使小鼠痊愈。初步讨论了它们的化学结构与抗疟效果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酮替芬 赛庚啶 苯噻啶 约氏疟原虫 伯氏疟原虫高度抗氯喹株 化学治疗
下载PDF
暗罗素及其联合传统抗疟药治疗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鼠疟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诚 代勇 +1 位作者 孙红霞 杨叶鹏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613-2615,共3页
目的研究暗罗素和传统抗疟药物联合使用对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鼠疟的疗效差异。方法SPF级昆明小鼠腹腔接种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以及伯氏疟原虫常规株分别建立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模型以及常规模型,按照"4D实验法"接种2 h后连... 目的研究暗罗素和传统抗疟药物联合使用对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鼠疟的疗效差异。方法SPF级昆明小鼠腹腔接种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以及伯氏疟原虫常规株分别建立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模型以及常规模型,按照"4D实验法"接种2 h后连续口服给药4天。设置复方蒿甲醚、蒿甲醚、本芴醇分别与暗罗素等效剂量组配伍,另设置各单组分别考察其等效剂量下对伯氏疟原虫常规鼠疟以及氯喹抗性鼠疟的作用。取血观察并计算镜检后24 h原虫血症密度、转阴率、复燃率及28天治愈率。结果标准剂量下暗罗素、复方蒿甲醚、蒿甲醚、本芴醇单独治疗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鼠疟后,均使疟原虫受到不同程度抑制,用药24 h后各给药组原虫血症有不同程度降低,28天治愈率分别为70%、100%、10%及60%,而空白模型组原虫血症密度在没有药物干预的情况下上升;标准剂量下暗罗素分别配合复方蒿甲醚、蒿甲醚、本芴醇治疗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鼠疟后,各组24 h原虫血症密度均小于各单品单独使用(P<0.05),除复方蒿甲醚组外,其余各组联合暗罗素使用后,28天治愈率均有所提升,复燃率降低,其中暗罗素联合复方蒿甲醚效果最佳,镜检观察24 h原虫血症密度为各组最低值(6.02±0.74)%(P<0.05)。结论标准剂量下暗罗素、复方蒿甲醚、蒿甲醚以及本芴醇对氯喹抗性鼠疟均有直接抑制作用,标准剂量暗罗素分别联合复方蒿甲醚、蒿甲醚及本芴醇,均能增强单品药物对氯喹抗性鼠疟的治疗作用,可以说明复方蒿甲醚、本芴醇、蒿甲醚配合暗罗素后有一定的协同作用,能提高对氯喹抗性鼠疟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罗素 复方蒿甲醚 蒿甲醚 本芴醇 氯喹 伯氏疟原虫鼠疟模型
原文传递
抗疟新药磷酸萘酚喹
19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1997年第1期65-65,共1页
磷酸萘酚喹是一种新结构的疟原虫裂殖体杀灭剂。适于治疗和预防各种疟疾,包括抗氯喹恶性疟。与国内外主要抗疟药氯喹、哌喹、咯萘啶、奎宁、氨酚喹、青蒿素、蒿甲醚、甲氟喹和本芴醇等对伯氏鼠疟原早K173及其抗氯喹株的疗效进行平行对... 磷酸萘酚喹是一种新结构的疟原虫裂殖体杀灭剂。适于治疗和预防各种疟疾,包括抗氯喹恶性疟。与国内外主要抗疟药氯喹、哌喹、咯萘啶、奎宁、氨酚喹、青蒿素、蒿甲醚、甲氟喹和本芴醇等对伯氏鼠疟原早K173及其抗氯喹株的疗效进行平行对比观察,该药的效分别是其他抗疟药的2—103和15—334倍;预防疟疾的作用比哌喹箍长1—2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药 新结构 氯喹 磷酸萘酚喹 伯氏鼠疟 疟原虫 恶性疟 疟疾 新药 杀灭剂
下载PDF
青嵩素及其衍生物的开发和产业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明学 《中国医药技术与市场》 2006年第2期31-33,共3页
近年来,中、南美洲、非洲及东南亚地区频频出现具有抗疟性的疟原虫株,其中恶性疟原虫抗氯喹株的增多使问题更加严重。疟原虫对氯喹、乙胺嘧啶以及奎宁和伯喹比较容易产生耐药性。据知1998年WHO开始实行“击退疟疾”计划,计划在12年... 近年来,中、南美洲、非洲及东南亚地区频频出现具有抗疟性的疟原虫株,其中恶性疟原虫抗氯喹株的增多使问题更加严重。疟原虫对氯喹、乙胺嘧啶以及奎宁和伯喹比较容易产生耐药性。据知1998年WHO开始实行“击退疟疾”计划,计划在12年间把疟疾致死人数降低一半。然而到2004年,疟疾致死人数反而由每年60—80万升至100多万。主要原因是疟原虫已经对传统一线药物氯喹和磺胺多辛-乙胺嘧啶产生了抗药性,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制剂却保持非常好的疗效。目前有51个国家将其列为抗疟首选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化 衍生物 恶性疟原虫 氯喹 乙胺嘧啶 东南亚地区 磺胺多辛 一线药物 生物制剂 南美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