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学机器的停摆与伴侣物种:露易丝·格吕克诗歌中的动物叙事初探
1
作者 郑春晓 《当代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7-103,共7页
露易丝·格吕克的写作向度并不局限于自身个人经历,她将作为人类整体的身份焦虑与艺术情感的诗性表达有机结合在一起,深度剖析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内在肌质,试图在人与动物之间构建一种非暴力、非二元化的关系。从伴侣物种到引领者... 露易丝·格吕克的写作向度并不局限于自身个人经历,她将作为人类整体的身份焦虑与艺术情感的诗性表达有机结合在一起,深度剖析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内在肌质,试图在人与动物之间构建一种非暴力、非二元化的关系。从伴侣物种到引领者和拯救者,格吕克诗作中的动物形象及地位的嬗变体现出她在不同创作阶段所做的诗学思考。这是格吕克对探索人类世语境下的诗学新形态、终止人类学机器做出的一次有益尝试,其社会功用、生态学的显性价值值得我们注意和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易丝·格吕克 动物叙事 人类学机器 伴侣物种
原文传递
超人移情、伴侣物种与感性复敏:后人类审美的三个层次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坤宇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8-135,146,共9页
后人类审美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梯度。在第一个层次上,人们通过科幻影像和科技新闻炒作推演后人类形象和生活,其本质是超人移情在新技术背景中的升级版。在第二个层次上,新科技为破除既往的自然—文化壁垒提供了支撑。后人类审美因此拓展... 后人类审美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梯度。在第一个层次上,人们通过科幻影像和科技新闻炒作推演后人类形象和生活,其本质是超人移情在新技术背景中的升级版。在第二个层次上,新科技为破除既往的自然—文化壁垒提供了支撑。后人类审美因此拓展到对伴侣物种或有形他者(动物、植物、赛博格等)的新感性,具体体现为向着他者生成的倾向性。在更深的层次上,后人类(新人类)也将认识到所有存在物,上至宇观的星河、中及宏观的山川、下及不可见的量子都是过程中的"行动者"(actor),存在是一场由不同的"实在实有"共同完成的"行动者网络"(actor networks)的过程事件。后人类的完成态审美将会是一种"齐物论""心物感应"式的生态后人类审美,或曰新人类的审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人移情 伴侣物种 关系—过程 行动者网络 物感
原文传递
何以情动:人工智能时代的物体间性逻辑与“人—物”认识论新进路
3
作者 林颖 谢杭萍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9-110,共12页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催生了技术哲学“物体间性”的新思考,提供了从机体、认知、感受三个层面重新理解“人—物”关系的可能:机体层面,智能技术物通过聚合机制产生了拟仿人体感知、行动反馈以及自我演化的生机性,消弭了有机物与无机物的...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催生了技术哲学“物体间性”的新思考,提供了从机体、认知、感受三个层面重新理解“人—物”关系的可能:机体层面,智能技术物通过聚合机制产生了拟仿人体感知、行动反馈以及自我演化的生机性,消弭了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绝对边界;认知层面,智能技术物的生机性和物质活力使其成为人类的“伴侣物种”,改变了技术客体化的偏狭观念,形成了一种具有生成性、动态性的物质过程认识论;感受层面,跨越物种的“情动”使人与物的情感关系经过二阶分化不断适配彼此的尺度,最终延伸了交流的媒介化逻辑,生成“人—物”关系的内置连接。物体间性逻辑激活了“物活力”与存在秩序的张力,勾勒出“物”的能动性向度,推动了“人—物”关系的认识论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体间性 “新唯物主义” 情动 伴侣物种
下载PDF
后人类,太过人类的:迈向一种新的过程本体论 被引量:7
4
作者 罗西•布拉伊多蒂 阳小莉(译)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4期53-61,共9页
尽管唐娜·哈拉维本人警惕"后人类"这一说法,她的著作仍然是"高度后人类主义的"。她建立在女性主义基础之上的身体物质主义,不仅反抗男性中心主义和技术世界对边缘他者——包括女人、原住民、无产者、受虐者和... 尽管唐娜·哈拉维本人警惕"后人类"这一说法,她的著作仍然是"高度后人类主义的"。她建立在女性主义基础之上的身体物质主义,不仅反抗男性中心主义和技术世界对边缘他者——包括女人、原住民、无产者、受虐者和被驱逐者——的压迫,而且强调主体的具身性及其历史、社会和政治责任感。与德勒兹的"成为动物"和布拉伊多蒂的"游牧主体"类似,她的"赛博格""伴侣物种"和"技术-怪兽"等核心概念,模糊了技术科学世界中人类与非人类他者之间的本体论界限,强调物种间的平等、情感与联结,并致力于创造一个全新的亲属关系系统。最终,哈拉维的思想挑战了人类中心主义,并在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和生态哲学层面上,为理解主体的多重生成提供了富有启示性的概念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 赛博格 伴侣物种 成为动物 非人类他者 游牧主体
下载PDF
后人文主义视域下近三十年英美儿童文学中人与动物关系的重构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生珍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9-170,共12页
人与非人的关系是后人文语境中的重要议题,动物又是非人形象的典型代表。在英美儿童文学中,会说话的动物与跨物种变形在某种程度上暗含着动物对人类权力的反抗,但大多遵循的仍是人类中心主义理念。从后人文主义理论视角出发,考察后人文... 人与非人的关系是后人文语境中的重要议题,动物又是非人形象的典型代表。在英美儿童文学中,会说话的动物与跨物种变形在某种程度上暗含着动物对人类权力的反抗,但大多遵循的仍是人类中心主义理念。从后人文主义理论视角出发,考察后人文语境下人与非人动物关系的重构,审视当代英美儿童文学如何颠覆人与动物二元对立关系,形成多元主体动物观,可以为建构去人类中心主义理念的实现提供参考路径。在英美当代儿童文学代表性作品中,如《地海传奇》系列的后三部作品,动物与人之间的跨物种变形构建起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使得跨物种交流成为可能。在《黑暗物质》三部曲中,作者菲利普·普尔曼并未预设动物的他者属性,而是设立人与动物的伴生状态,将动物置于与人平等的主体地位。动物在与人平等交流的同时,还被赋予了影响和主导人类主体生成的能力。然而,后人文主义的一系列变革又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人文主义自我与后人文主义身份之间形成一种新的二元对立关系,仍有待研究者进一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文主义 物种共生 伴侣物种 重构 当代英美儿童文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