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旋后外旋型Ⅱ度及以上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120例旋后外旋型Ⅱ度及以上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目的:探讨旋后外旋型Ⅱ度及以上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120例旋后外旋型Ⅱ度及以上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足-后踝评分分为优组(90~100分)73例,良组(75~89分)35例,可组(<50分)12例。比较3组末次随访时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影响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优组与良、可组术后关节ROM(背伸、跖屈、内翻、外翻)以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3组年龄≥50岁、旋后外旋型骨折Ⅳ度、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螺钉内固定、合并后踝骨折“T”形钢板固定、未放置引流管、存在感染、抗生素使用时间≥7 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OR=2.829,95%CI(1.049,7.628),P=0.040]、旋后外旋型Ⅳ度骨折[OR=6.13,95%CI(1.153,32.593),P=0.033],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螺钉内固定[OR=10.785,95%CI(3.338,3.894),P=0.000]、合并后踝骨折“T”形钢板固定[OR=6.349,95%CI(1.869,21.560),P=0.003]是影响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术后结局为优者其ROM恢复较佳;年龄≥50岁、旋后外旋型骨折Ⅳ度、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螺钉内固定、合并后踝骨折“T”形钢板固定均影响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临床可对这些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改善其术后功能恢复,防止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旋后外旋型Ⅱ度及以上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120例旋后外旋型Ⅱ度及以上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足-后踝评分分为优组(90~100分)73例,良组(75~89分)35例,可组(<50分)12例。比较3组末次随访时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影响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优组与良、可组术后关节ROM(背伸、跖屈、内翻、外翻)以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3组年龄≥50岁、旋后外旋型骨折Ⅳ度、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螺钉内固定、合并后踝骨折“T”形钢板固定、未放置引流管、存在感染、抗生素使用时间≥7 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OR=2.829,95%CI(1.049,7.628),P=0.040]、旋后外旋型Ⅳ度骨折[OR=6.13,95%CI(1.153,32.593),P=0.033],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螺钉内固定[OR=10.785,95%CI(3.338,3.894),P=0.000]、合并后踝骨折“T”形钢板固定[OR=6.349,95%CI(1.869,21.560),P=0.003]是影响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术后结局为优者其ROM恢复较佳;年龄≥50岁、旋后外旋型骨折Ⅳ度、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螺钉内固定、合并后踝骨折“T”形钢板固定均影响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临床可对这些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改善其术后功能恢复,防止相关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