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秦早期君子的“位”与“德”
1
作者 钱念孙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88-91,共4页
先秦早期传世文献如《周易》《尚书》中的“君子”概念,学界多认为其内涵主要是指君王及贵族等“有位者”,是孔子在《论语》中反复论述赋予其诸多“有德者”的内涵,才使该词成为一个具有褒扬人品道德意蕴的词汇。其实,孔子之前的西周至... 先秦早期传世文献如《周易》《尚书》中的“君子”概念,学界多认为其内涵主要是指君王及贵族等“有位者”,是孔子在《论语》中反复论述赋予其诸多“有德者”的内涵,才使该词成为一个具有褒扬人品道德意蕴的词汇。其实,孔子之前的西周至春秋时期典籍如《周易》《尚书》等,有关“君子”一词的描述和记载,在指称“有位者”时常常并非只有“位”的意义,而是在许多情况下同时关注并蕴有“德”的内涵。“以位而名,含德而生”是先秦早期君子的主要特征和品貌,这既为后世君子形象的成长和丰满奠定了基本格调,也深刻影响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及道家、墨家、法家等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对君子作为中华民族代表性人格形象的千锤百炼和打磨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子 位与德 以位而名 而生
下载PDF
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看儒家公共性思想意蕴 被引量:1
2
作者 杨肇中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9-67,共9页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乃儒家义利之辨的经典言说。历代儒者对此皆有诠释。大体来说,其诠释进路有两种:先秦及汉儒进路与宋明儒进路,前者重“位”,后者重“德”。实际上,该言说蕴含着儒家“内圣外王”的整全性逻辑结构,故而主张“...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乃儒家义利之辨的经典言说。历代儒者对此皆有诠释。大体来说,其诠释进路有两种:先秦及汉儒进路与宋明儒进路,前者重“位”,后者重“德”。实际上,该言说蕴含着儒家“内圣外王”的整全性逻辑结构,故而主张“位”“德”共在。因为言位不言德,失却王道政治之内在德性依凭;言德不言位,无法凸显儒者经世之命意。它不仅是对“修己”之君子德性伦理规范的宣示,而且是对“安百姓”之君子政治的治理技艺原则的强调。儒家对于“义利”关系,大多不作截然对立的理解,而是倾向于义利兼顾,抑或义利合一。在宋明理学的言述中,义利虽有对立意味,但其有特定语境在:在纯然以德性定义“君子”“小人”的基础上,将义利关系转换为公私关系,亦即是天理(公义)与人欲(私利)关系,表现出一种道德严格主义的理论意向。其终极目的则在于建构理想的公共社会政治秩序。儒家义利之辨中的公共性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治理秩序的建构,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位与德 公共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