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原低涡与西南涡结伴而行的不同活动形式个例的环境场和位涡分析 被引量:21
1
作者 郁淑华 高文良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31-856,共26页
本文利用NCEP/NCAR-FNL再分析资料、历史天气图、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通过分析1998~2015年持续高原涡影响西南涡结伴而行(简称两涡伴行)过程的活动形式,并对不同活动形式的个例进行了环境场与位涡分析,得出了不同活动形式两涡伴行... 本文利用NCEP/NCAR-FNL再分析资料、历史天气图、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通过分析1998~2015年持续高原涡影响西南涡结伴而行(简称两涡伴行)过程的活动形式,并对不同活动形式的个例进行了环境场与位涡分析,得出了不同活动形式两涡伴行的环境场特征,揭示了冷空气活动、200 hPa急流对不同活动形式的两涡伴行的影响原因。结果表明:(1)两涡伴行有三种活动形式,它们是高原涡诱发西南涡、高原涡与西南涡耦合以及同一天气系统下两涡,其中以高原涡诱发西南涡的活动形式占多数。(2)两涡伴行的500 hPa环境场主要是40°N以北东亚环流经向度不强,纬向气流主导,受500 hPa低槽、冷空气活动的影响;200 hPa环境场主要与200 hPa急流的强度、距急流核距离、在急流两侧的位置密切相关;不同活动形式的西南涡上空200 hPa、500 hPa环境场特征是有差别的。(3)受500 hPa低槽、冷空气影响的两涡伴行中的西南涡的生成是通过500 hPa高位涡空气伸入西南涡上空,造成西南涡上空斜压不稳定所至;在西南涡上空500 hPa斜压不稳定增强且具有较强的斜压不稳定时西南涡加强;200 hPa西南风急流影响高原涡诱发或耦合、加强西南涡是分别在高空高位涡下传影响到高原涡与西南涡上空、西南涡的情况下实现的,同一天气系统下,高空高位涡下传只影响高原涡,而未影响西南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 西南 环境场 位涡分析
下载PDF
位涡分析在新疆暴雨研究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黄海波 郑永光 陶祖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46-750,共5页
新疆是全国有名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平均降水量约147mm,不到全国平均值的1/4,但暴雨造成的洪水却是新疆的主要灾害之一。随着新疆气候由“暖干”向“暖湿”型的转变,暴雨出现的频率可能会增加,暴雨带来的洪涝也有可能比以往更加严重,... 新疆是全国有名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平均降水量约147mm,不到全国平均值的1/4,但暴雨造成的洪水却是新疆的主要灾害之一。随着新疆气候由“暖干”向“暖湿”型的转变,暴雨出现的频率可能会增加,暴雨带来的洪涝也有可能比以往更加严重,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新疆暴雨天气的分析研究。本文根据位涡理论,选取2004年7月18日~20日的一次由中亚低涡造成的盛夏暴雨过程做个例分析,对位涡与新疆地区降水和暴雨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对流层高层干位涡能较好地反映冷暖空气的活动及天气系统的演变特征,位涡场比温度场、高度场能更清楚地示踪冷空气,这为研究冷空气的活动,特别是冷空气在触发暴雨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对流层低层湿位涡与降水的强弱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当θe线陡立时,易导致倾斜涡度发展,出现降水;当湿位涡MPV<0时,在θe线陡峭密集区内易出现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暴雨 位涡分析
下载PDF
位涡分析在新疆暴雨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9
3
作者 黄海波 《干旱气象》 2005年第3期22-25,共4页
根据位涡理论, 选取2004年7月18~20日的一次由中亚低涡造成的盛夏暴雨过程做个例分析, 对位涡与新疆地区降水和暴雨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对流层高层干位涡能较好地反映冷暖空气的活动及天气系统的演变特征, 位涡场比温度场... 根据位涡理论, 选取2004年7月18~20日的一次由中亚低涡造成的盛夏暴雨过程做个例分析, 对位涡与新疆地区降水和暴雨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对流层高层干位涡能较好地反映冷暖空气的活动及天气系统的演变特征, 位涡场比温度场、高度场能更清楚地示踪冷空气,这为研究冷空气的活动,特别是冷空气在触发暴雨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对流层低层湿位涡与降水的强弱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当θe线陡立时, 易导致倾斜涡度发展,出现降水; 当湿位涡MPV<0时, 在θe线陡峭密集区内易出现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暴雨 暴雨预报 位涡分析 新疆地区 应用 倾斜度发展 冷空气 理论 个例分析 暴雨过程
下载PDF
一次北方春季罕见暴雨天气的湿位涡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宇 杨晓霞 孙兴池 《山东气象》 2003年第4期15-17,共3页
应用湿位涡理论 ,对 2 0 0 3年 4月发生在山东境内的一次暴雨天气进行诊断。结果表明 :暴雨产生在θe 线陡立密集区附近 ,θe 线陡立密集区附近对流稳定度较小 ,有利于湿斜压涡度发展 ;湿位涡在 70 0hPa上具有MPV1 <0 ,MPV2 >0的... 应用湿位涡理论 ,对 2 0 0 3年 4月发生在山东境内的一次暴雨天气进行诊断。结果表明 :暴雨产生在θe 线陡立密集区附近 ,θe 线陡立密集区附近对流稳定度较小 ,有利于湿斜压涡度发展 ;湿位涡在 70 0hPa上具有MPV1 <0 ,MPV2 >0的特征 ,对流层高层高值湿位涡下传有利于位势不稳定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也是低涡东移发展为气旋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湿位涡分析 倾斜度发展
下载PDF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弱切变上产生的暴雨的湿位涡分析
5
作者 郁淑华 《暴雨.灾害》 2000年第1期134-142,共9页
1998年8月19-20日发生四川盆地北部的大暴雨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内弱切变上产生的,为历史上少见的疑观暴雨,本文通过过对这次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分析,发现湿位涡水平分量表示的非地转特性,能反映位涡分量可弥补的暴雨预报中天图... 1998年8月19-20日发生四川盆地北部的大暴雨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内弱切变上产生的,为历史上少见的疑观暴雨,本文通过过对这次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分析,发现湿位涡水平分量表示的非地转特性,能反映位涡分量可弥补的暴雨预报中天图分析难以判断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高压 暴雨 湿位涡分析 非地转特性 天气过程分析 西太平洋
下载PDF
2003年7月4~7日淮河流域特大暴雨等熵位涡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徐晶 王东生 杨克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3-37,共5页
利用等熵位涡理论对 2 0 0 3年江淮梅雨期 7月 4~ 7日淮河流域特大暴雨进行了天气动力诊断分析。发现 :等熵面上的西风急流将高位涡向下游输送 ,强西北气流穿越等压线形成强下沉气流 ,将高层和高纬的高等熵位涡向南输送 ,使得强降雨区... 利用等熵位涡理论对 2 0 0 3年江淮梅雨期 7月 4~ 7日淮河流域特大暴雨进行了天气动力诊断分析。发现 :等熵面上的西风急流将高位涡向下游输送 ,强西北气流穿越等压线形成强下沉气流 ,将高层和高纬的高等熵位涡向南输送 ,使得强降雨区维持高等熵位涡 ,是强雨带持续的重要原因。等熵位涡高值区与强暴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等熵位涡分析 垂直结构 天气动力分析
下载PDF
区域性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分析
7
作者 李向红 《气象教育与科技》 2000年第3期18-22,共5页
关键词 区域性 暴雨过程 湿位涡分析
下载PDF
辽宁地区一次暴雨过程成因的位涡诊断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戴廷仁 寿绍文 +1 位作者 陈艳秋 赵春雨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36,共6页
2003年8月5-6日,受东移北上的华北气旋的影响,辽宁省大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天气,其中彰武、本溪等地出现局地大暴雨。应用MM5非静力中尺度模式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利用位涡分析方法对这次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 2003年8月5-6日,受东移北上的华北气旋的影响,辽宁省大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天气,其中彰武、本溪等地出现局地大暴雨。应用MM5非静力中尺度模式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利用位涡分析方法对这次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对流层低层有正位涡扰动存在,对强对流天气具有触发作用;对流层中低层的相对高位涡中心和对流层高层的较强低位涡中心相配合,有利于形成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使得气旋得以维持和发展,从而为对流性降水提供了必要条件;在对流层中低层,出现高位涡中心地区可能形成暴雨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气旋 暴雨 数值模拟 位涡分析
下载PDF
1998年华南大暴雨冷空气活动的位涡场分析 被引量:32
9
作者 袁佳双 寿绍文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2-98,共7页
用位涡分析方法讨论了 1 998年 6月 1 8~ 2 6日华南特大暴雨期间的冷空气活动特征。结果表明 ,在持续的东亚阻塞形势下 ,中高纬冷空气分三次南下 ,侵入江南至华南地区 ,造成三次大暴雨过程 ;南下冷空气在江南一带被来自低纬的西南暖湿... 用位涡分析方法讨论了 1 998年 6月 1 8~ 2 6日华南特大暴雨期间的冷空气活动特征。结果表明 ,在持续的东亚阻塞形势下 ,中高纬冷空气分三次南下 ,侵入江南至华南地区 ,造成三次大暴雨过程 ;南下冷空气在江南一带被来自低纬的西南暖湿气流和东南暖湿气流所切断 ,形成一高位涡冷空气中心。冷暖空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东亚温度场呈现南北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涡分析 冷空气 华南大暴雨 1998年 天气过程分析 暖湿气流
下载PDF
由变性台风环流引发的山东特大暴雨天气的位涡场分析 被引量:54
10
作者 赵宇 吴增茂 +2 位作者 刘诗军 龚佃利 孙兴池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3-43,共11页
利用PSU/NCAR MM5V3非静力数值模式对1999年8月11~12日由变性台风引发的山东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数值模拟.用模式输出资料,根据位涡理论探讨了这次特大暴雨天气发生、发展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西风带弱冷空气侵入台风环流,... 利用PSU/NCAR MM5V3非静力数值模式对1999年8月11~12日由变性台风引发的山东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数值模拟.用模式输出资料,根据位涡理论探讨了这次特大暴雨天气发生、发展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西风带弱冷空气侵入台风环流,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是这次特大暴雨形成的重要原因;应用位涡守恒原理能较好地解释特大暴雨和中尺度低涡发生发展的原因,对流层高层位涡扰动是影响中尺度低涡和特大暴雨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345K湿等熵面上风场和气压场的分布揭示了东南暖湿空气沿等熵面爬升与扩散的冷空气相遇,对流强烈发展,产生特大暴雨的物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数值模拟 分析 湿等熵面
下载PDF
冷空气对夏季高原涡移出高原后长久与短期活动影响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郁淑华 高文良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97-1326,共30页
本文利用NCEP/NCAR-FNL再分析资料、历史天气图和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通过分析1998~2016年高原涡活动情况,对在高原以东活动时间大于96h的高原涡(长持续涡)和在高原以东活动时间不大于30h的高原涡(短持续涡),进行了环流与冷空气活... 本文利用NCEP/NCAR-FNL再分析资料、历史天气图和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通过分析1998~2016年高原涡活动情况,对在高原以东活动时间大于96h的高原涡(长持续涡)和在高原以东活动时间不大于30h的高原涡(短持续涡),进行了环流与冷空气活动特征与位涡诊断的对比分析,得出了长、短持续涡的环境场、冷空气活动特征,揭示了冷空气活动、高空锋区对长、短持续涡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持续涡移出高原后是在受较明显冷空气影响情况下加强并持续的,短持续涡则没有明显受冷空气影响。长持续涡所处的低槽较深,槽后的冷温度槽较明显,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偏南;短持续涡处在分裂槽中,有冷舌,副高偏北;说明影响低涡活动的天气系统强,槽后的冷温度槽明显,副高偏南是低涡能较长时间持续的重要环流条件。(2)长持续涡不仅受到较强冷平流的影响,还处在有狭长的干冷与暖湿空气相遇的地带,使涡区极易产生对流不稳定和低涡扰动,利于低涡加强并持续,短持续涡则远不及长持续涡。(3)长持续涡移出高原后受两个不同方向冷空气影响,涡区内一般伴有两个高位涡中心区,而短持续涡的只有一个高位涡中心区,且位涡值比长持续涡小,长持续涡活动过程中的斜压性也比短持续涡强。另外,长持续涡活动过程中相应的高空急流较强,在增强、东伸、南压作用下,造成200 hPa高空有高位涡下传到低涡,而短持续涡所伴的西风急流平直、弱,造成了短持续涡只受到400 hPa高位涡下传的影响。(4)冷空气影响高原涡维持的作用有:使影响高原涡活动的天气系统加强;使高原涡斜压性增强、对流不稳定增强;使高空有高位涡下传至低涡附近层次,造成低涡区域正位涡异常,垂直涡度发展,低涡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 长久持续 短期维持 冷空气影响 位涡分析
下载PDF
一次局地灾害性强降水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郑祚芳 王迎春 《灾害学》 CSCD 2004年第2期7-12,共6页
利用高分辨率MM5V3模式对发生在北京密云县一次引发泥石流的局地灾害性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精确的初始场信息对于高质量的预报是重要的。应用湿位涡理论分析表明,系统发展的因子包括:1中β尺度涡旋附近高低层间存在较强... 利用高分辨率MM5V3模式对发生在北京密云县一次引发泥石流的局地灾害性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精确的初始场信息对于高质量的预报是重要的。应用湿位涡理论分析表明,系统发展的因子包括:1中β尺度涡旋附近高低层间存在较强的风垂直切变;2层结接近中性;3低层能量锋特征较明显。这些因子的共同效应导致了中β尺度涡旋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数值模拟 湿位涡分析
下载PDF
两例爆发性东北低压的对比诊断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孙力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68-477,共10页
该文选择了发展变化机制有一定差异的两例春季爆发性东北低压(分别是1983年4月25~26日气旋(简称A例)和1983年4月28~29日气旋(简称8例)),进行了对比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非绝热加热和局地斜压不稳定... 该文选择了发展变化机制有一定差异的两例春季爆发性东北低压(分别是1983年4月25~26日气旋(简称A例)和1983年4月28~29日气旋(简称8例)),进行了对比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非绝热加热和局地斜压不稳定对A例气旋发展来说是十分关键的因子,而高空IPV平流的显著增强及其与低层IPV分布中两个局地最大值的垂直耦合是8例气旋增强的一个重要原因;(2)两个风暴最大不同点在于非绝热加热效应在影响气旋增强的程度上有所不同。另外,B例事件中对流层中部产生的较强高空锋生可以在低压范围内导致深厚的上升运动并使高空锋向下游的正涡度平流得以加强,这对系统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发性 东北低压 位涡分析 锋生 稳定性 气压
下载PDF
双流机场盛夏雷雨的中尺度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亮宏 《四川气象》 2001年第4期4-10,共7页
多个雷雨过程的位涡诊断分析表明 :位势涡度的变化比涡度倾向更明显地表征了成都地区夏季雷雨的变化。即雷雨发展时 ,对流层中低层出现负的变位涡 ,而在其减弱时为正的变位涡 ,高层则正好相反。影响位涡变化最主要的物理因子是位涡通量... 多个雷雨过程的位涡诊断分析表明 :位势涡度的变化比涡度倾向更明显地表征了成都地区夏季雷雨的变化。即雷雨发展时 ,对流层中低层出现负的变位涡 ,而在其减弱时为正的变位涡 ,高层则正好相反。影响位涡变化最主要的物理因子是位涡通量的水平散度作用、水平风速的辐合作用和加热率的垂直差异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雨过程 物理量场分析 位涡分析 双流机场 夏季 湿度场
下载PDF
双流机场盛夏雷雨的中尺度分析
15
作者 吴亮宏 《四川气象》 1998年第2期9-14,共6页
多个雷雨过程的位涡诊断分析表明:位势涡度的变化比涡度倾向更明显地表征了成都地区夏季雷雨的变化.即雷雨发展时,对流层中低层出现负的变位涡,而在其减弱时为正的变位涡,高层则正好相反.形响位涡变化最主要的物理因子是位涡通量... 多个雷雨过程的位涡诊断分析表明:位势涡度的变化比涡度倾向更明显地表征了成都地区夏季雷雨的变化.即雷雨发展时,对流层中低层出现负的变位涡,而在其减弱时为正的变位涡,高层则正好相反.形响位涡变化最主要的物理因子是位涡通量的水平散度作用、水平风速的辐合作用和加热率的垂直差异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雨过程合成 物理量场 位涡分析 中尺度 雷雨
下载PDF
1991年梅雨期副热带锋区的结构 被引量:1
16
作者 侯定臣 庄小兰 马生玉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178-185,共8页
通过分析逐候平均的沿120°E的经向垂直剖面图,研究了1991年梅雨各个阶段东亚副热带锋区的结构及锋区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1)1991年梅雨第一阶段与典型梅雨不同,是在冬夏流型转变中局部异常环流条件下形成的;(2)梅雨期三个阶段... 通过分析逐候平均的沿120°E的经向垂直剖面图,研究了1991年梅雨各个阶段东亚副热带锋区的结构及锋区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1)1991年梅雨第一阶段与典型梅雨不同,是在冬夏流型转变中局部异常环流条件下形成的;(2)梅雨期三个阶段的锋区结构分别为浅薄型、深厚Ⅰ型和深厚Ⅱ型,浅薄型锋区低层正涡度轴线近于垂直,深厚型锋区正涡度轴线自下而上向北倾斜,分别对应相当正压结构和斜压结构;(3)深厚型锋区南侧对应完整的季风环流圈,它在Ⅰ型锋区中主要以冷空气活动为驱动因子,而在Ⅱ型锋区中则由暖湿空气所驱动;(4)梅雨期间锋区对流层下部的高位涡扰动和雨区附近的暖区对锋区结构的形成和维持有重要作用,梅雨锋区的动力性质与包含潜热释放的半地转锋生模式的模拟结构有很多相似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 副热带锋区 位涡分析 斜压结构 梅雨
下载PDF
麦莎台风登陆后能量过程与水汽供应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龚晓雪 赵思雄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37-452,共16页
对0509号台风"麦莎(Matsa)"登陆后长时间维持并轻度加强的过程进行了诊断研究,此过程涉及到多种因素。位涡分析表明,当中纬度西风槽东移,该槽底部分裂出的一个较小的正位涡中心与"麦莎"合并使"麦莎"的涡... 对0509号台风"麦莎(Matsa)"登陆后长时间维持并轻度加强的过程进行了诊断研究,此过程涉及到多种因素。位涡分析表明,当中纬度西风槽东移,该槽底部分裂出的一个较小的正位涡中心与"麦莎"合并使"麦莎"的涡旋动能增强,而在9日之后"麦莎"与槽主体合并的阶段,槽区主要的正位涡中心与"麦莎"融合。动能收支分析发现,"麦莎"登陆北移过程中,高层的无辐散风穿越等高线将位能转换为动能这一过程较"麦莎"的整体加强为早,而辐散风是低层动能的主要来源。中低层天气尺度系统为积云对流的发展提供动能,而积云对流释放潜热又为高层动能的维持提供了帮助。将"麦莎"与北美"Agnes"飓风比较后发现,"麦莎"加强程度比"Agnes"较弱的原因之一,是高层的无辐散风把台风环流内的动能向环境输出,而"Ag-nes"飓风则是环境区有大量动能向台风环流区输送。分析水汽来源可知,在"麦莎"登陆期间及其后副热带和热带的两条水汽通道同时或分别为"麦莎"的积云对流提供了足够的水汽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维持机制 位涡分析 动能收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