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81篇文章
< 1 2 1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腔镜外翻拖出式经括约肌间切除联合改良Bacon术在低位直肠癌超低位保肛中的应用(附6例报道)
1
作者 李佳泽 王五艺 +5 位作者 芮元祎 易波 陈超 冯晓沛 张竞博 郑阳春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4年第5期491-495,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外翻拖出式经括约肌间切除(ISR)联合改良Bacon术在低位直肠癌超低位保肛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3月至12月四川省肿瘤医院大肠外科采用外翻拖出式ISR联合改良Bacon术进行腹腔镜根治性切除、超低位保肛的6例低位直... 目的探讨腹腔镜外翻拖出式经括约肌间切除(ISR)联合改良Bacon术在低位直肠癌超低位保肛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3月至12月四川省肿瘤医院大肠外科采用外翻拖出式ISR联合改良Bacon术进行腹腔镜根治性切除、超低位保肛的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近期临床效果,总结手术技巧。结果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00~320 min,平均256.7 min;术中失血量20~100 mL,平均48.3 mL。术后1例患者出现外置肠段脱垂,行再次手术切除;2例患者出现外置肠段系膜局部缺血,行保守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均顺利恢复,术后6~11 d出院,平均术后住院时间8.2 d。所有患者均于术后21 d施行二期外置肠段切除和肛门成形术,术后3~6 d好转出院,平均术后住院时间4.3 d。随访至2024年3月,所有患者无肿瘤复发或转移,二期术后3个月Wexner肛门失禁评分1~5分,平均3.2分,肛门控便功能满意。结论腹腔镜外翻拖出式ISR联合改良Bacon术有助于实现肿瘤远端的精准切除,能极大降低经肛切除的操作难度,而且避免了预防性肠造口,术后肛门功能满意,有望成为低位直肠癌行超低位保肛手术的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 经括约肌间切除 改良BACON 低位
下载PDF
适形切除保肛术与经括约肌间直肠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
2
作者 杨方武 姬文超 杨峰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8期16-20,共5页
目的:分析对比适形切除保肛术(CSPO)与经括约肌间直肠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枣庄市立医院胃肠肛肠外科收治的9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行经括约肌间直肠... 目的:分析对比适形切除保肛术(CSPO)与经括约肌间直肠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枣庄市立医院胃肠肛肠外科收治的9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行经括约肌间直肠切除术,观察组行CSPO,随访至术后3个月。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肛门功能、生活质量、并发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71.63±11.57)min、肛门排气时间为(2.26±0.75)d、住院时间为(6.21±1.35)d,分别短于对照组的(203.58±14.29)min、(4.71±1.24)d、(8.69±1.84)d,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17%(2/48),低于对照组的18.75%(9/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直肠最大耐受容量(MTV)、直肠静息压(RRP)、肛管最大收缩压(MSP)与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各维度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MTV为(181.50±17.25)mL、MSP为(129.85±10.45)mmHg,WHOQOL-BREF各维度评分分别为(70.21±3.62)、(75.83±4.29)、(77.49±3.46)、(76.29±3.98)分,分别高于对照组的(159.71±15.82)mL、(113.42±8.31)mmHg和(65.38±2.97)、(68.96±3.01)、(69.35±2.97)、(67.42±3.28)分,观察组RRP为(8.48±1.46)mmHg,低于对照组的(10.21±2.06)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括约肌间直肠切除术相比,CSPO具有更短的手术时间,能够最大限度的保存患者肛门功能,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提升生活质量,且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适形切除 经括约肌间直肠切除 门功能 并发症 生活质量
下载PDF
纳米炭用于单孔腹腔镜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分析
3
作者 朱郭婷 周旋 朱开梅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4年第4期298-301,共4页
目的:探究纳米炭在单孔腹腔镜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行单孔腹腔镜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术前给予纳米炭混悬注射液)与对照组,每组48例。术后记录清扫的淋巴结数目,检测其中的... 目的:探究纳米炭在单孔腹腔镜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行单孔腹腔镜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术前给予纳米炭混悬注射液)与对照组,每组48例。术后记录清扫的淋巴结数目,检测其中的黑染淋巴结数目,并行病理检测明确各淋巴结发生转移情况。结果:观察组检获淋巴结平均数目(18.46±3.52 vs 10.63±1.95)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检出淋巴结发生转移率(12.19%)高于对照组(9.41%)(P>0.05)。黑染类淋巴结发生转移率(88/611,14.40%)明显高于未黑染(20/275,6.18%)与对照组(48/510,9.41%)(χ^(2)=9.007、6.495,P=0.003、0.011)。结论:术前应用纳米活性炭混悬注射液,能够提高行单孔腹腔镜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患者淋巴结检获数目以及转移淋巴结检出率,可确保病理分期的准确性,在直肠癌临床治疗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纳米炭 直肠系膜切除
下载PDF
预防性小肠造口对男性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排便及负性情绪的影响
4
作者 周方敏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5期55-59,共5页
目的:探讨男性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采取预防性小肠造口对排便和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0月—2023年10月江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7例男性直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采取的治疗方法分为小肠造口组(n=55)和常规治疗... 目的:探讨男性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采取预防性小肠造口对排便和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0月—2023年10月江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7例男性直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采取的治疗方法分为小肠造口组(n=55)和常规治疗组(n=52)。比较两组术后各项指标(首次进食时间、排便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生活质量评分[生命质量测定量表-CR29(QLQ-CR29)]、排便功能、焦虑情况[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治疗满意度。结果:小肠造口组首次进食时间、排便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均早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生活质量和排便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小肠造口组生活质量和排便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后两组SCL-90各因子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小肠造口组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造口组治疗满意度(98.18%)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8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进行预防性小肠造口可有效缩短首次进食时间、排便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和排便功能,减轻负性情绪,并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防性小肠造口 低位直肠癌 负性情绪
下载PDF
腹腔镜下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应用于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对患者肛门功能及排便功能的影响评价
5
作者 秦绪广 李立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089-0092,共4页
探究应用腹腔镜下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干预的临床意义。方法 56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电脑抽号法分2组,研究组、对照组,各28例,分别对应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常规Miles手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不同,时间:2020... 探究应用腹腔镜下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干预的临床意义。方法 56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电脑抽号法分2组,研究组、对照组,各28例,分别对应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常规Miles手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不同,时间: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结果 研究组患者临床指征改善效果均更佳(p均<0.05)。结论 应用腹腔镜下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干预的临床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下经门括约肌间切除 临床意义
下载PDF
腹腔镜保肛术式在低位进展期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6
作者 冯伟 王振波 +1 位作者 迟庆胜 范宜堂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15期2358-2362,2368,共6页
直肠癌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日益转变以及人口老龄化态势的持续加剧,该病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重大疾病之一。临床上大多数直肠癌患者均为中低位直肠癌,而针... 直肠癌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日益转变以及人口老龄化态势的持续加剧,该病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重大疾病之一。临床上大多数直肠癌患者均为中低位直肠癌,而针对该类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手段往往是选用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随着医疗水平的持续发展以及医疗理念的逐渐完善,目前认为针对直肠癌患者的治疗不但要达到根治的目的,而且应尽量确保肛门和泌尿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在上述治疗目标的基础上,腹腔镜保肛术式应运而生,且在低位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治疗中日益广泛,包括局部切除术、前切除术以及前切除术与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联用等术式。随着外科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不久的未来势必会有更为完美的新技术可以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提升患者术后肛门功能及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进展期直肠癌 腹腔镜 应用效果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极低位直肠癌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肛门功能不良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7
作者 韩宁 王小冬 +3 位作者 李迎春 周海华 潘琳琳 于晨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8期887-891,共5页
目的分析极低位直肠癌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Lap-ISR)术后肛门功能不良的影响因素,并以此构建预测模型并验证,以期为改善极低位直肠癌病人Lap-ISR术后肛门功能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在泰州人民医院进行Lap-... 目的分析极低位直肠癌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Lap-ISR)术后肛门功能不良的影响因素,并以此构建预测模型并验证,以期为改善极低位直肠癌病人Lap-ISR术后肛门功能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在泰州人民医院进行Lap-ISR手术的极低位直肠癌病人127例,术后对病人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用Wexner评分评估病人术后肛门功能,根据肛门失禁评分(Wexner)分为肛门功能良好组(106例)与肛门功能不良组(21例),收集病人临床资料并分析病人术后肛门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并以此构建Nomogram列线图模型预测病人Lap-ISR术后肛门功能不良发生风险,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用曲线下面积(AUC)分析预测模型对病人Lap-ISR术后肛门功能不良的预测效能。结果极低位直肠癌病人Lap-ISR术后肛门功能不良发生率为16.54%(21/127)。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临床分期、合并基础疾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吻合方式、肿瘤下缘距齿状线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肛门功能不良组肿瘤直径≥5 cm占比、新辅助化疗占比、吻合口距肛缘距离<2 cm、吻合口漏占比均高于肛门功能良好组(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5 cm(OR=5.124)、新辅助化疗(OR=5.761)、吻合口漏(OR=6.881)是病人术后肛门功能的危险因素(P<0.05)。肿瘤直径≥5 cm病人Wexner评分高于肿瘤直径<5 cm病人,合并新辅助化疗Wexner评分高于无新辅助化疗病人,合并吻合口漏Wexner评分高于无吻合口漏病人(P<0.05)。Bootstrap法内部验证显示,C-index指数为0.785(95%CI:0.692~0.851)。ROC曲线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病人术后肛门功能不良的灵敏度为85.70%、特异性为88.70%,AUC为0.895(95%CI:0.795~0.984)。结论肿瘤直径、新辅助化疗、吻合口漏是极低位直肠癌病人Lap-ISR术后肛门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评估病人术后肛门功能不良的风险效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 门功能 影响因素 风险预测模型 列线图
下载PDF
机器人与腹腔镜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短期疗效比较
8
作者 邱佳辉 程非池 +4 位作者 项世骏 韩超 张人超 裘正军 黄陈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8-610,共3页
低位直肠癌(距肛门≤5 cm)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既往根治性切除手术为保证肿瘤远端切缘的彻底性,需要同时切除肛门,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微创手术的发展使低位直肠癌在根治性切除的基础上保留肛门成为可能[2-3]。微创手术可有... 低位直肠癌(距肛门≤5 cm)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既往根治性切除手术为保证肿瘤远端切缘的彻底性,需要同时切除肛门,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微创手术的发展使低位直肠癌在根治性切除的基础上保留肛门成为可能[2-3]。微创手术可有效减少低位直肠癌患者盆底重要神经血管损伤及更好地保留远端肠管,增高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概率,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机器人手术作为微创手术的突破性成果,相较腹腔镜手术,其在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优劣性尚存争议[4-6]。本研究对机器人与腹腔镜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短期疗效进行比较,阐述机器人手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手 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
下载PDF
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对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疼痛因子、应激反应指标及肠道功能的影响
9
作者 李挺 罗炜 杨朋来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21期29-32,共4页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对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疼痛因子、应激反应指标及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枣庄市立医院收治的100例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对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疼痛因子、应激反应指标及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枣庄市立医院收治的100例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予以传统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观察组予以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治疗。比较两组疼痛因子、应激反应指标及肠道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 d神经肽(NPY)及前列腺素E2(PGE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皮质醇(Cor)、醛固酮(ALD)、丙二醇(MDA)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肛管最大耐受容量(MTV)、肛管最大收缩压(MSP)、肛管静息压(ARP)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MSKCC)肠道功能问卷、癌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EORTC QLQ-C30)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对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疼痛因子、应激反应指标具有调节作用,能促进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 疼痛因子 应激反应 肠道功能
下载PDF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行早期排便功能训练护理模式对肛门功能的影响分析
10
作者 王彤彤 白璐 +2 位作者 孙洁 马丽 徐婷婷 《智慧健康》 2024年第7期211-214,共4页
目的 研究早期排便功能训练护理模式应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的临床可行性,并深入探究有无影响肛门功能。方法 通过计算机1:1随机数列方式对本院2021年5月—2023年6月收治的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82例均分两组。其中,参照组(n=41... 目的 研究早期排便功能训练护理模式应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的临床可行性,并深入探究有无影响肛门功能。方法 通过计算机1:1随机数列方式对本院2021年5月—2023年6月收治的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82例均分两组。其中,参照组(n=41)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n=41)采用早期排便功能训练护理模式,比较护理后的效果。结果 研究组护理后的排便功能优良率以及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较参照组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质量评分方面,研究组心理护理、训练干预、专业技术和护理中心等分值较参照组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SAS评分和SDS评分较参照组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选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至关重要,其中早期排便功能训练护理模式对肛门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的效果,护理工作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均明显提高,不良心理得到显著改善,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早期排便功能训练 门功能 护理质量 满意度
下载PDF
加速康复外科护理理念在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颜峰 宁斐 +1 位作者 公丕欣 付明燕 《齐鲁护理杂志》 2024年第10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护理理念在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1日~2022年2月28日住院治疗的35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术期护理;选取2022年3月1日~2023年4月30日住院治疗的35例低...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护理理念在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1日~2022年2月28日住院治疗的35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术期护理;选取2022年3月1日~2023年4月30日住院治疗的35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为观察组,给予ERAS护理理念的干预护理;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比较两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恢复饮食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恢复饮食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患者实施ERAS护理理念,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护理 腹腔镜 低位直肠癌根治
下载PDF
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与Dixon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对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恢复的影响
12
作者 黄飞 夏卓娅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2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与直肠癌前切除(Dixon)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对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江陵县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0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与直肠癌前切除(Dixon)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对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江陵县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0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腹腔镜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Dixon术治疗,腹腔镜组患者实施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肛门直肠动力学指标、肛门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预后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手术失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后住院时间和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个月,腹腔镜组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术后4个月、术后8个月,腹腔镜组患者肛门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对可降低术后的出血量,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和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促进术后肛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 直肠癌切除 低位直肠癌 门功能恢复
下载PDF
经腹腔、骶尾联合入路的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临床诊治分析
13
作者 汪盛嘉 王进 +6 位作者 孙明兵 胡陈睿 白燕金 阮小康 吴林伟 陈肈强 赵鑫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4年第7期56-60,共5页
目的分析我院经腹腔、骶尾联合入路的直肠癌保肛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3例经腹腔、骶尾直肠癌根治术(ASR)治疗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手术上经腹腔镜进行腹腔操作离断血管、游离乙状结肠和直肠及其系膜,... 目的分析我院经腹腔、骶尾联合入路的直肠癌保肛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3例经腹腔、骶尾直肠癌根治术(ASR)治疗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手术上经腹腔镜进行腹腔操作离断血管、游离乙状结肠和直肠及其系膜,再通过骶部切口直视下切除肿瘤远端的直肠(或肛管),最后经骶部切口直视下手工间断缝合完成乙状结肠-肛管吻合。结果最终纳入13例患者,术中出血量为40~250mL,中位数100mL;平均手术时间为(256.2±72.4)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27.6±9.2)天。1例患者因吻合口瘘,行回肠末端造口术;3例患者随访36个月,8例患者随访20个月,2例患者随访6个月;13例患者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肿瘤的复发与转移,也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经腹腔、骶尾入路的直肠癌保肛手术在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治疗中可以取得良好效果,但是否在长期治疗中效果更具优势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腹腔、骶尾直肠切除 直肠癌 低位直肠癌 直肠癌根治
下载PDF
回肠末端改良自闭式造口术治疗低位直肠癌腹腔镜保肛手术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14
作者 王日玮 廖强明 鲍新民 《癌症进展》 2024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探讨回肠末端改良自闭式造口术治疗低位直肠癌腹腔镜保肛手术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8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均接受腹腔镜保肛手术,根据造口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50)和改良组(n=30),对照组患者给予回肠末端袢式造口术,改良组... 目的探讨回肠末端改良自闭式造口术治疗低位直肠癌腹腔镜保肛手术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8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均接受腹腔镜保肛手术,根据造口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50)和改良组(n=30),对照组患者给予回肠末端袢式造口术,改良组患者给予回肠末端改良自闭式造口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相关指标、术后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造口时间、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首次进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远期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回肠末端改良自闭式造口术与回肠末端袢式造口术疗效及安全性均较好,但前者可明显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轻经济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回肠末端改良自闭式造口 回肠末端袢式造口 腹腔镜
下载PDF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刚 彭瑛 +4 位作者 孙维佳 李坚 彭健 张阳德 曹兴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35-938,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下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12月该院收治的低位、超低位直肠癌并且要求保肛患者98例,分腹腔镜组(52例)和传统开腹组(46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下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12月该院收治的低位、超低位直肠癌并且要求保肛患者98例,分腹腔镜组(52例)和传统开腹组(46例)进行手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施行保肛手术。腹腔镜组术中平均出血量、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优于开腹组(均P<0.05)。两组在淋巴结清扫范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肛门功能优良率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是安全、可靠的,并可取得与开腹手术同样的肿瘤根治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直肠系膜切除 低位直肠癌
下载PDF
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6
作者 何楠 黄俊 +2 位作者 沈威 曹家庆 朱培谦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28-929,共2页
目的探讨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对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患者施行ISR的资料。结果无手术死亡,随访时间为3~32个月,中位随访23个月,2例患者出现局部复发,1例患者出现... 目的探讨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对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患者施行ISR的资料。结果无手术死亡,随访时间为3~32个月,中位随访23个月,2例患者出现局部复发,1例患者出现远处肝转移。总存活率100%,无瘤存活率89.2%(25/28)。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比较满意。结论经内外括约肌切除用于超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可以达到良好的根治性,并保留较好肛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门括约肌
下载PDF
保肛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
17
作者 程巩 曹岩 冯亚光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10期72-75,共4页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治疗中保肛手术的效果和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低位直肠癌患者80例,依据手术方法分为保肛手术组、Miles手术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治疗中保肛手术的效果和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低位直肠癌患者80例,依据手术方法分为保肛手术组、Miles手术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肛肠动力学指标、氧化应激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免疫功能、心理状态、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肿瘤转移、复发情况。结果:保肛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Miles手术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周、6个月排便次数均少于Miles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保肛手术组患者的直肠肛管抑制反应阈值(AIRT)、直肠静息压(RRP)均低于Miles手术组,肛管最大收缩压(MSP)、肛管静息压(ARP)、直肠最大耐受容量(MTV)、高压区长度(HPZ)均高于Miles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保肛手术组患者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高于Miles手术组,血清丙二醛(MDA)水平低于Miles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保肛手术组患者的血清淀粉样蛋白(SAA)、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IL-8、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α(TNF-α)水平均低于Miles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保肛手术组患者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低于Miles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保肛手术组患者的外周血分化簇(CD)4^(+)水平、CD4^(+)/CD8^(+)比值高于Miles手术组,CD8^(+)水平低于Miles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保肛手术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低于Miles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肛手术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肿瘤转移率均低于Miles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治疗中保肛手术的效果较Miles手术好,更能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MILES手
下载PDF
腹腔镜辅助下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直肠癌根治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8
18
作者 吕超 陈营 +1 位作者 陈刚 曹成波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0年第4期451-454,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直肠癌根治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2月在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41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210例和对照组200例,观察组给予腹腔镜辅...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直肠癌根治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2月在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41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210例和对照组200例,观察组给予腹腔镜辅助下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直肠癌根治术,对照组给予腹腔镜经腹直肠癌切除术或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情况等,采用肛门失禁评分系统(wexner incontinence score,WIS)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对肛门功能、肛门控便及疼痛情况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肠管切除长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排气时间、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3、6个月WI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1、3、7d时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612,P=0.434)。结论腹腔镜辅助下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直肠癌根治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门全直肠系膜切除 直肠癌根治 低位直肠癌
下载PDF
直肠全系膜切除下双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方艺聪 姚开源 +1 位作者 王希平 郭银枞 《河北医药》 CAS 2011年第2期200-202,共3页
目的探讨按直肠全系膜切除原则下双吻合器技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采用直肠全系膜切除、双吻合器行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发生吻合口漏2例(3.3%),吻合口出血2例(3.3%),无吻合口狭... 目的探讨按直肠全系膜切除原则下双吻合器技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采用直肠全系膜切除、双吻合器行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发生吻合口漏2例(3.3%),吻合口出血2例(3.3%),无吻合口狭窄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6年,局部复发2例(3.3%)。结论低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能降低局部复发,而双吻合器的应用能提高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全系膜切除 双吻合器 低位直肠癌
下载PDF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Meta分析 被引量:35
20
作者 李想 傅仲学 贾诩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658-1661,共4页
目的运用Meta分析评价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TME)保肛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Ovid、Cochrane Library、Controlled Trials Regist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 目的运用Meta分析评价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TME)保肛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Ovid、Cochrane Library、Controlled Trials Regist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等电子数据库。收集发表于2001~2012年关于腹腔镜与传统开腹TME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研究相关文献。Meta分析使用RevMan5.2软件。结果最后纳入12项研究,共1 508例,腹腔镜组781例;开腹组727例。结果显示,腹腔镜组较开腹组术中出血少[MD=-67.13,95%CI(-78.74^-55.51),P<0.01],肿瘤下缘距远切缘距离长[MD=0.15,95%CI(0.01~0.29),P=0.04],肛门第一次排气时间短[MD=-1.16,95%CI(-1.32^-1.01),P<0.01],住院时间短[MD=-3.99,95%CI(-5.36^-2.63),P<0.01],术后总并发症[OR=0.40,95%CI(0.25~0.63),P<0.01]、吻合口瘘[OR=0.60,95%CI(0.37~0.96),P=0.03]、尿潴留[OR=0.40,95%CI(0.18~0.87),P=0.02]及切口感染发生少[OR=0.26,95%CI(0.11~0.61),P=0.002]。两组在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切除标本长度、术后肠梗阻和2年总生存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上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TME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其在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长期效果方面是否具有优势,还需做更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直肠肿瘤 直肠系膜切除 META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