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分子肝素明胶复合物及其制剂性质考察 被引量:3
1
作者 李俊领 苏德森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73-176,共4页
制备了低分子肝素明胶口服制剂 ,考察了复合物及制剂的各种性质 ,由差热分析和红外分析可表明复合物与混合物不同。并进行了初步药效学实验 ,实验表明低分子肝素明胶复合物及制剂经口给药 。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明胶复合物 分子肝素明胶混合物 性质
下载PDF
双嘧达莫与低分子肝素对肾病综合征患儿凝血功能、肾功能、内皮功能及β_(2)糖蛋白Ⅰ/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复合物的影响
2
作者 林勇 孟立锋 +2 位作者 覃柳菊 李鹏 许欣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3期108-112,共5页
目的 研究双嘧达莫与低分子肝素对肾病综合征患儿凝血功能、肾功能、内皮功能及β_(2)糖蛋白Ⅰ(β_(2)-GPⅠ)/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复合物的影响。方法 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4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90例肾病综合征患... 目的 研究双嘧达莫与低分子肝素对肾病综合征患儿凝血功能、肾功能、内皮功能及β_(2)糖蛋白Ⅰ(β_(2)-GPⅠ)/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复合物的影响。方法 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4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90例肾病综合征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A组(30例)、对照B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A组给予甲泼尼龙+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B组给予甲泼尼龙+双嘧达莫治疗,观察组行甲泼尼龙+低分子肝素+双嘧达莫治疗,三组均连续治疗30 d。比较三组治疗效果;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胱抑素C(CysC)、血肌酐(Scr)、24 h尿蛋白定量],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1(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及β_(2)-GPⅠ/ox-LDL复合物;观察组三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A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B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APTT、PT水平长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D-D、FIB、BUN、Cys C、Scr、24 h尿蛋白定量、ET-1、vWF、β_(2)-GPⅠ/ox-LDL复合物水平低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A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B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嘧达莫联合低分子肝素可提高肾病综合征患儿临床疗效,改善凝血功能及肾功能,且用药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嘧达莫 分子肝素 肾病综合征 β2糖蛋白Ⅰ/氧化密度脂蛋白复合物
下载PDF
低分子量肝素对免疫复合物型肾炎大鼠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顾华 孙岷丹 +5 位作者 罗萍 孙广东 苗里宁 刘树军 韩洪波 刘建东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55-357,共3页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 (LMWH)治疗免疫复合物型肾炎大鼠蛋白尿的效果及其对肾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 1 (PAI- 1 )的作用。方法 将 2 0只大鼠平均分为正常组、对照组、模型组及 L MWH治疗组。模型组及 LMWH治疗组大鼠以阳离子化小...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 (LMWH)治疗免疫复合物型肾炎大鼠蛋白尿的效果及其对肾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 1 (PAI- 1 )的作用。方法 将 2 0只大鼠平均分为正常组、对照组、模型组及 L MWH治疗组。模型组及 LMWH治疗组大鼠以阳离子化小牛血清白蛋白 (C- BSA)诱导成为免疫复合物型肾炎 ,LMWH治疗组以 1 2 5u日 1次皮下注射 ,共治疗 8w。结果  L MWH治疗组尿蛋白下降 ,肾组织中 PAI- 1、纤维粘连蛋白(FN)、层粘连蛋白 (LN)较模型组明显下降 (P<0 .0 5) ,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有显著改变 ,但上述各项指标均未达到正常组及对照组水平 (P>0 .0 5) ;各组凝血酶原时间 (PT)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比较差别无显著意义。结论  L MWH可以降低免疫复合物型肾炎大鼠蛋白尿 ,降低肾组织中PAI的表达 ,通过干扰 PAI- 1减轻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 ,而且出血危险性小 ,便于长期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肝素 PAI-1 免疫复合物型肾炎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蛋白尿 动物模型
下载PDF
高碘酸钠-氧化低分子肝素-抗凝血酶复合物涂层聚氯乙烯管道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4
作者 罗鹏 杨剑 +3 位作者 杨春 周华 曹瑞军 刘维永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0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评价高碘酸钠-氧化低分子肝素-抗凝血酶共价复合物(SPLMWATH)涂层体外循环医用聚氯乙烯(PVC)管道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利用蛋白非酶糖基化反应合成SPLMWATH,应用聚乙烯亚胺-戊二醛结合技术分别制备SPLMWATH涂层、肝素涂层和低分子肝... 目的评价高碘酸钠-氧化低分子肝素-抗凝血酶共价复合物(SPLMWATH)涂层体外循环医用聚氯乙烯(PVC)管道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利用蛋白非酶糖基化反应合成SPLMWATH,应用聚乙烯亚胺-戊二醛结合技术分别制备SPLMWATH涂层、肝素涂层和低分子肝素涂层PVC管道。将PVC管道分为四组:A组(无涂层)、B组(肝素涂层)、C组(低分子肝素涂层)和D组(SPLMWATH涂层)。人抗凝全血用Chandlar loop模型体外模拟转流4h后,分别测定各组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及血浆白介素(IL)-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浓度,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管道的内表面情况。结果各组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均较基线值有所下降,其中D组下降程度最小,与B组和C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B组和C组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血浆IL-8和MCP-1的浓度均较基线值有所升高,其中D组升高程度最小,与B组和C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B组和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B组、C组和D组与A组比较均减少了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粘附,其中D组管道的表面情况明显优于B组和C组,C组略优于B组。结论①涂层处理过的PVC管道减少了血液相关成分的激活和消耗;②SPLMWATH涂层PVC管道具有较肝素涂层和低分子肝素涂层管道更佳的生物相容性,减轻了血液与PVC管道表面接触所引起的炎性介质生成、释放和凝血系统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肝素-抗凝血酶共价复合物 聚氯乙烯 生物相容性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明胶微球的研制及其口服吸收效果观察 被引量:9
5
作者 翟光喜 臧恒昌 雍德卿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3年第2期200-202,共3页
目的:研制低分子肝素口服明胶微球并观察其口服吸收效果。方法:用乳化凝聚法制备低分子肝素明胶微球,以正交实验设计确定最佳制备工艺,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及粒径分布,以大鼠用药前后血液凝固时间的变化研究其口服吸收的效果。结果:... 目的:研制低分子肝素口服明胶微球并观察其口服吸收效果。方法:用乳化凝聚法制备低分子肝素明胶微球,以正交实验设计确定最佳制备工艺,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及粒径分布,以大鼠用药前后血液凝固时间的变化研究其口服吸收的效果。结果:低分子肝素明胶微球为圆形或椭圆形,粒径范围0.5~20μm,包封率89.4%;大鼠用药后血液凝固时间显著延长。结论:明胶微球载体对低分子肝素大鼠口服吸收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 分子 明胶 微球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明胶纳米微球的制备及条件比较 被引量:4
6
作者 赵阳 孙勇 李茂利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24-126,共3页
目的研制低分子肝素明胶纳米微球,并对其制备条件进行比较性研究。方法用乳化凝聚法制备低分子肝素明胶纳米粒,并用正交设计优化制备工艺,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纳米粒表面形态,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纳米粒的包封率。结果低分子肝素明... 目的研制低分子肝素明胶纳米微球,并对其制备条件进行比较性研究。方法用乳化凝聚法制备低分子肝素明胶纳米粒,并用正交设计优化制备工艺,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纳米粒表面形态,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纳米粒的包封率。结果低分子肝素明胶纳米粒为圆形或椭圆形,分散性好,粒径40~100nm,包封率在80%以上,最佳制备工艺重现性良好。结论以明胶为囊材,采用乳化凝聚法,制备了低分子肝素明胶纳米粒,且制备工艺简便稳定,具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肝素 明胶纳米粒 载药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结合替罗非班治疗老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对PAC-1、P选择素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陈俞宏 李孝成 赵黎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64-68,共5页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结合替罗非班治疗老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以及对血小板激活复合物-1(PAC-1)、P选择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6年2月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ADVT)患者13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结合替罗非班治疗老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以及对血小板激活复合物-1(PAC-1)、P选择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6年2月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ADVT)患者13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2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替罗非班静脉泵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肢围差、血小板计数、凝血四项、PAC-1和P选择素阳性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膝上15 cm和膝下10 cm处下肢肢围差均降低,观察组肢围差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浓度均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和血小板计数无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C-1及P选择素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结合替罗非班可以有效治疗老年ADVT,减小下肢肢围差,降低PAC-1和P选择素的阳性表达,抑制血栓形成,不影响患者凝血功能,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肝素 替罗非班 老年 下肢深静脉血栓 血小板激活复合物-1 P选择素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联合泼尼松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儿肾功能和血清β2-GPⅠ/ox-LDL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郑方芳 刘增香 岳计辉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年第30期44-46,共3页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泼尼松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NS)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儿肾功能、血清β2-GPⅠ/ox-LDL的影响。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NS患儿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泼尼松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NS)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儿肾功能、血清β2-GPⅠ/ox-LDL的影响。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NS患儿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患儿采用泼尼松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两组患儿均持续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肾功能[尿素氮(BUN)、胱抑素C(CysC)、血肌酐(Scr)、24 h尿蛋白(24 h Upro)]、内皮功能[内皮素1(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血清β2-GPⅠ/ox-LDL改善情况,并观察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BUN、CysC、Scr、24 h Upr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BUN、CysC、Scr、24 h Upro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ET-1、Vwf、β2-GPⅠ/ox-L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ET-1、Vwf、β2-GPⅠ/ox-LDL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泼尼松治疗NS的临床疗效确切,其可有效改善患儿肾功能,保护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清β2-GPⅠ/ox-LDL水平,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 小儿 分子肝素 β2糖蛋白Ⅰ/氧化密度脂蛋白复合物 治疗结果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对COPD模型大鼠MMP-9及TIMP-1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李斌 佟丽 +1 位作者 程兆忠 孙妮娜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5期430-432,共3页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模型肺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COPD可能的干预机制。方法随机将30只Wistar大鼠分成3组,每组10只。对照组大鼠正常饲养4...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模型肺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COPD可能的干预机制。方法随机将30只Wistar大鼠分成3组,每组10只。对照组大鼠正常饲养40 d,不做任何干预;COPD模型组大鼠用香烟染毒加气管内注入脂多糖法建立COPD模型并给予生理盐水皮下注射,每天1次;LMWH干预组大鼠造模后给予低分子肝素150 U/kg皮下注射,每天1次,治疗40 d。观察3组血气、肺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组织MMP-9和TIMP-1表达。结果LMWH干预组大鼠肺组织的病理改变程度减轻,MMP-9表达减少,其阳性面积及MMP-9/TIMP-1与COPD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F=6.39、56.04,q=26.72、3.34,P<0.01)。结论LMWH可能通过调节MMP-9、TIMP-1表达,减轻肺气肿时肺泡壁破坏过程中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发挥治疗COPD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肝素 分子 明胶酶B 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
下载PDF
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对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血凝状态的不同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潘维亮 张淑华 +2 位作者 徐朝阳 高学柱 宗丽丽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51-52,共2页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的应用对凝血与纤溶系统的不同影响。方法选择276例下肢新鲜骨折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76例为阿司匹林组,B组76例为低分子肝素组,C组66例为阿司匹林加低分子肝素组;D组58例为对照组。分别...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的应用对凝血与纤溶系统的不同影响。方法选择276例下肢新鲜骨折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76例为阿司匹林组,B组76例为低分子肝素组,C组66例为阿司匹林加低分子肝素组;D组58例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24 h2、d4、d7、d采静脉血检测凝血酶-抗凝血酶III复合物(TAT)及D-二聚体(DD)。结果①4组患者术前TAT水平均高于正常,术后24h较术前显著升高,2d开始减少,7d下降至术前水平。术后2d4、d B组、C组分别与A组、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4组患者术前DD水平在正常范围,术后24h DD水平升高,2d开始减少,7d下降至术前水平。术后2d、4d B组、C组分别与A组、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A组与B组、B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回归分析术后DD的变化与性别、年龄、手术部位无关,与手术时间呈正相关(r=0.539,P=0.003)。结论单纯给予阿司匹林干预不能有效预防血栓形成,低分子肝素应用可影响凝血及纤溶系统,显著降低DVT发生率,预防血栓并发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深静脉血栓形成 凝血酶-抗凝血酶III复合物 D-二聚体 围术期 分子肝素
下载PDF
射频消融术延迟血栓形成及低分子肝素的防治 被引量:2
11
作者 秦景梅 孙晓斐 +4 位作者 武宗寅 丛培玲 任长杰 郝丽 夏增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延迟血栓形成的发生机制及防治对策。方法选取48例行RFCA患者为治疗组和21例行心内电生理检查(EPS)患者为对照组。治疗组随机分为两亚组,A组23例术后不予肝素,B组25例术后运用低分子肝素,A组以肝细胞生长因...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延迟血栓形成的发生机制及防治对策。方法选取48例行RFCA患者为治疗组和21例行心内电生理检查(EPS)患者为对照组。治疗组随机分为两亚组,A组23例术后不予肝素,B组25例术后运用低分子肝素,A组以肝细胞生长因子(HGF)0.4ng/ml为界分为高HGF组和正常HGF组。在不同时间测定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及HGF。结果①A组TAT呈现两次高峰:术后即刻第一次高峰(42.9±15.8ng/ml),术后3天第二次高峰(20.3±19.2ng/ml),第二次高峰与EPS组术后3天(2.7±1.7ng/ml)及B组术后3天(4.3±5.3ng/m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A组术后6hHGF值与TAT两次高峰相关(r=0.542,P<0.01);术后6h高HGF组TAT术后3天高峰更显著。结论RFCA致血栓形成可分两阶段:术后即刻的急性阶段和术后3天的延迟阶段。术后肝素化可影响凝血系统,有阻止血栓形成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血栓形成 肝细胞生长因子 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 分子肝素
下载PDF
氧化低分子肝素-抗凝血酶复合物涂层聚氯乙烯管道的制备及抗凝血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罗鹏 刘维永 +3 位作者 杨春 周华 曹瑞军 杨剑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0-94,共5页
利用蛋白非酶糖基化反应合成NaIO4氧化低分子肝素—抗凝血酶共价复合物(SPLMWATH),采用聚乙烯亚胺-戊二醛结合技术制备SPLMWATH涂层、肝素涂层和低分子肝素涂层聚氯乙烯(PVC)管道,并通过分光光度法和动态凝血时间实验分别测定SPLMWATH... 利用蛋白非酶糖基化反应合成NaIO4氧化低分子肝素—抗凝血酶共价复合物(SPLMWATH),采用聚乙烯亚胺-戊二醛结合技术制备SPLMWATH涂层、肝素涂层和低分子肝素涂层聚氯乙烯(PVC)管道,并通过分光光度法和动态凝血时间实验分别测定SPLMWATH合成率以及不同涂层管道的涂层结合密度、涂层脱落率和抗凝血性能。结果表明,SPLMWATH合成率约为55%,与肝素涂层和低分子肝素涂层相比,虽然SPLMWATH涂层PVC管道的涂层结合密度较小,但其稳定性和抗凝血性能均明显优于肝素涂层和低分子肝素涂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分子肝素-抗凝血酶共价复合物 聚氯乙烯 抗凝血性能
原文传递
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对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比较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群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6年第4期627-630,共4页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钠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安康市中心医院住院部下肢骨折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术后24 h给予低分子肝素钠预防,观察组术后24 h给予利伐沙班预防。分别于术后24 h、5 d...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钠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安康市中心医院住院部下肢骨折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术后24 h给予低分子肝素钠预防,观察组术后24 h给予利伐沙班预防。分别于术后24 h、5 d、10 d检查患者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III复合物(TAT)值以及检测术后10 d和术前患者体内血小板和血红蛋白值,再结合10 d内发生的出血和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事件,评估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钠在预防DVT的效果。结果两组下肢骨折患者术后24 h、5 d的TAT值明显高于术前(P<0.05),与术后24 h时高水平TAT值相比,利伐沙班在术后5 d可以显著降低血浆TAT值(P<0.05),并且降低水平显著低于低分子肝素钠(P<0.05)。两组患者术后10 d体内血小板和血红蛋白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给药后至术后10 d的时间里发生出血事件和DVT的概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低分子肝素钠相比,采用利伐沙班可较有效影响人体凝血系统,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减小出血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 深静脉血栓 利伐沙班 分子肝素
原文传递
抗凝血酶Ⅲ的生理、病理与临床 被引量:1
14
作者 包承鑫 《血栓与止血学》 1997年第1期2-3,共2页
抗凝血酶Ⅲ(AT-Ⅲ)系一单链糖蛋白,分子量为58200,血浆浓度约2μmol/L,由肝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其丰存期为2.8天。 AT-Ⅲ主要功能是抗凝作用,引起凝血酶、因子Ⅹa、Ⅸa、Ⅺa的不可逆性灭活。AT—Ⅲ对因子Ⅴ、Ⅷ以外的其他凝血因子,... 抗凝血酶Ⅲ(AT-Ⅲ)系一单链糖蛋白,分子量为58200,血浆浓度约2μmol/L,由肝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其丰存期为2.8天。 AT-Ⅲ主要功能是抗凝作用,引起凝血酶、因子Ⅹa、Ⅸa、Ⅺa的不可逆性灭活。AT—Ⅲ对因子Ⅴ、Ⅷ以外的其他凝血因子,也有不同程度的灭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血酶Ⅲ 丝氨酸蛋白酶 病理与临床 分子肝素 凝血因子 因子Xa 抗凝作用 复合物 灭活 肝素结合
下载PDF
替罗非班治疗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51例
15
作者 杜来景 董平栓 +3 位作者 王绍欣 杨旭明 李志娟 方新历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61-862,共2页
目的:观察国产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高危组药物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符合ACS危险度分层高危组的病人83例,根据是否应用替罗非班分为分为治疗组(n=51)和对照组(n=32)。观察两组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共30d内发生的心血管... 目的:观察国产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高危组药物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符合ACS危险度分层高危组的病人83例,根据是否应用替罗非班分为分为治疗组(n=51)和对照组(n=32)。观察两组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共30d内发生的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血管性死亡、新出现的心肌梗死、脑卒中、顽固缺血状态伴ST-T改变和出血并发症及血小板减少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30d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所降低。两组出血发生率及血小板减少情况较对照组有所增加,但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国产替罗非班在高危ACS治疗中可减少1月内心血管事件,出血事件无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硬化/药物疗法 @血小板及糖蛋白GPⅡb/Ⅲ a 复合物受体拮抗剂 肝素 分子量/药物疗法
下载PDF
脓毒症性心肌病患者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水平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钟林翠 宋晓敏 +4 位作者 吴骏 邓星平 林青伟 何龙平 宋景春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70-1075,共6页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水平在脓毒症性心肌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第九〇八医院重症医学科自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107例脓毒症患者,根据入科时心脏超声显示射血分数是否<50%...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水平在脓毒症性心肌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第九〇八医院重症医学科自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107例脓毒症患者,根据入科时心脏超声显示射血分数是否<50%分为普通脓毒症组(n=79)和脓毒症性心肌病组(n=28),比较两组患者入科2 h内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乳酸水平、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钙蛋白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常规凝血指标和凝血分子标志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血栓调节蛋白(TM)、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性心肌病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危险因素对脓毒症性心肌病的诊断界值,并用Kaplan-Meier法分析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对脓毒症患者28 d生存率的影响。结果与普通脓毒症组入科时的心肌钙蛋白I[0.02(0.01,0.09)ng/ml]、NT-proBNP[1118.09(333.25,2687.00)pg/ml]、乳酸[1.35(0.90,2.60)mmol/L]、TAT[6.50(3.94,12.14)ng/ml]、PIC[1.256(0.668,2.045)μg/ml]及t-PAIC[10.50(6.70,21.30)ng/ml]比较,脓毒症性心肌病组入科时的心肌钙蛋白I[0.75(0.01,6.02)ng/ml]、NT-proBNP[12125.14(4185.89,33611.62)pg/ml]、乳酸[2.35(1.43,4.34)mmol/L]、TAT[19.85(9.08,45.78)ng/ml]、PIC[2.115(0.878,4.114)μg/ml]及t-PAIC[22.03(15.61,33.20)ng/ml]水平均升高(P<0.05)。Logistic回归显示NT-proBNP阳性和TAT水平升高是脓毒症性心肌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TAT水平预测脓毒症性心肌病的曲线下面积为0.78;取血浆TAT水平界值为8.26 ng/ml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依次为0.82和0.63。K-M分析结果显示针对TAT>8.26 ng/ml的脓毒症患者,接受低分子肝素抗凝者28 d生存率是未抗凝者的8.6倍。结论血浆TAT水平升高是脓毒症性心肌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TAT>8.26 ng/ml的脓毒症患者接受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可能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性心肌病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抗凝 分子肝素
原文传递
通过IgA预测儿童过敏性紫癜肾损害并早期免疫治疗研究
17
作者 蔡卉 邬金凤 +1 位作者 朱贞刚 凌青霞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1期399-399,共1页
过敏性紫癜(HSP)是一种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系统性小血管炎,也是一种主要累及毛细血管反应性疾病,为血管炎综合征中的最常见类型。好发于3~10岁儿童,临床特点除皮肤紫癜外,常有过敏性皮疹、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和血尿等,尸检发现几乎100%... 过敏性紫癜(HSP)是一种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系统性小血管炎,也是一种主要累及毛细血管反应性疾病,为血管炎综合征中的最常见类型。好发于3~10岁儿童,临床特点除皮肤紫癜外,常有过敏性皮疹、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和血尿等,尸检发现几乎100%患儿有不同程度的肾病变[1],患儿通常在病程1~8w出现肾炎综合征或单纯血尿、蛋白尿,也有先有皮疹而后出现尿异常,多数患儿肾损害教轻,个别患儿出现大量蛋白尿、氮质血征等,少数患儿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于尿毒症,约6%患儿在几年内可进展为慢性肾炎,肾脏病变与预后密切相关。所以,预防过敏性紫癜肾炎的发生有重大意义。有报告本病患者血清中IgA升高[2],IgA的作用尤其受到重视,早期尿常规正常,而血清IgA已表现异常。本文旨在通过对血清IgA的动态测定,有助于了解过敏性紫癜患者的病情轻重及是否合并肾损害,并早期免疫治疗(低分子肝素钙和胸腺肽)以预防复发及肾损害,以减少减少紫癜性肾炎的发生。笔者通过前瞻性对照方法来观察免疫治疗在过敏性紫癜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测 儿童 过敏性紫癜肾损害 早期免疫 患儿 过敏性紫癜肾炎 免疫治疗 急性肾功能衰竭 患者血清 小血管炎 分子肝素 大量蛋白尿 紫癜性肾炎 免疫复合物 过敏性皮疹 预防复发 血尿 血管反应 肾脏病变 慢性肾炎
下载PDF
颅内出血患者抗栓药逆转指南美国神经重症监护学会和美国重症医学会对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的声明 被引量:28
18
作者 Jennifer A. Frontera John J. Lewin Ⅲ +15 位作者 Alejandro A. Rabinstein Imo P. Aisiku Anne W. Alexandrov Aaron M. Cook Gregory J. del Zoppo Monisha A. Kumar Ellinor I. B. Peerschke Michael F. Stiefel Jeanne S Teitelbaum Katja E. Wartenberg Cindy L. Zerfoss 杨一萍 谢丽丽 宁小金 季宇腾 柯开富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11期961-985,共25页
背景抗栓药的使用,包括抗凝药、抗血小板药和溶栓药,在过去10年中日益增多并且预计将继续上升。虽然抗栓药相关性颅内出血可能是灾难性的,但快速逆转凝血功能障碍可能有助于限制血肿增大和改善转归。方法美国神经重症监护学会联合美... 背景抗栓药的使用,包括抗凝药、抗血小板药和溶栓药,在过去10年中日益增多并且预计将继续上升。虽然抗栓药相关性颅内出血可能是灾难性的,但快速逆转凝血功能障碍可能有助于限制血肿增大和改善转归。方法美国神经重症监护学会联合美国重症医学会组建了一个国际性多机构委员会,涉及的专业领域包括神经重症监护、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卒中、血液学、血液病理学、急诊医学、药学、护理和指南制定,目的是进行文献评价并制定一份循证实践指南。该委员会进行了正式的文献检索,并对符合标准的研究进行了评价。结果利用GRADE方法学,委员会提出了在颅内出血情况下逆转维生素K拮抗药、直接Xa因子拮抗药、直接凝血酶抑制药、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类肝素、戊多糖、溶栓药和抗血小板药的推荐意见。结论该指南提供了及时和循证的抗栓药逆转策略以协助临床医生治疗抗栓药相关性颅内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药 抗血小板药 抗栓药 颅内出血 脑出血 脑实质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硬膜下出血 逆转 解药 维生素K拮抗药 华法林 香豆素 直接凝血酶抑制药 达比加群 Xa因子抑制药 阿哌沙班 利伐沙班 依杜沙班 分子肝素 肝素 肝素 戊多糖 磺达肝素 TPA rtPA 阿替普酶 溶栓药 纤溶酶原激活物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凝血酶原复合物 新鲜冰冻血浆 重组因子Ⅶa 鱼精蛋白 血小板 去氨加压素 冷沉淀 指南 GRADE标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