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主震后损伤的摇摆自复位RC框架剩余抗震能力拟静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毛晨曦
段建文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5-146,共12页
预应力摇摆自复位RC(reinforced concrete)框架具有优良的抗震性能和震后自复位的能力。然而,对于经历过主震并产生了一定损伤的该类结构,经替换阻尼器等修复手段后结构仍具有的抗震能力水平却未有研究者关注。针对一栋经历过振动台试...
预应力摇摆自复位RC(reinforced concrete)框架具有优良的抗震性能和震后自复位的能力。然而,对于经历过主震并产生了一定损伤的该类结构,经替换阻尼器等修复手段后结构仍具有的抗震能力水平却未有研究者关注。针对一栋经历过振动台试验并产生了损伤(预制RC梁、柱轻微损伤)的预应力摇摆自复位RC框架模型(1/2缩尺),替换了节点阻尼器,增加了2种新型低损伤填充墙,然后进行了往复加载的拟静力试验,研究了该结构的剩余抗震能力,包括:构件损伤的继续发展、阻尼器的性能、结构变形和自复位能力、低损伤填充墙的表现等,并采用能力谱法对结构的剩余抗震能力给出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尽管预制梁、柱在主震中产生损伤,但由于预应力筋始终未屈服,更换了节点阻尼器后结构仍具有很好的抗震能力和自复位能力;并且,本文所提出的2种新型填充墙也具有较好的与主体框架协同变形的能力,从而实现了减轻填充墙损伤的设计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摇摆自复位框架
低
损伤
填充
墙
拟静力试验
已
损伤
结构
剩余抗震能力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震后功能可快速恢复联肢剪力墙研究
被引量:
27
2
作者
纪晓东
钱稼茹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8,共8页
震后功能可快速恢复成为地震工程领域的研究前沿。该文基于损伤控制的思想,提出一种震后功能可快速恢复的联肢剪力墙,由低损伤墙肢和可更换连梁组成。在强烈地震作用下,低损伤墙肢无损坏或轻微损坏,可更换连梁耗散地震能量,震后可通过...
震后功能可快速恢复成为地震工程领域的研究前沿。该文基于损伤控制的思想,提出一种震后功能可快速恢复的联肢剪力墙,由低损伤墙肢和可更换连梁组成。在强烈地震作用下,低损伤墙肢无损坏或轻微损坏,可更换连梁耗散地震能量,震后可通过更换连梁中的消能梁段(或阻尼器)而实现快速修复。试验研究表明,钢管-双层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承载力高,压弯破坏时极限变形能力达1/33,远大于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变形能力;在1/100位移角时,钢管-双层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轻微损坏,可作为低损伤墙肢。该文中可更换钢连梁由中部的消能梁段和两端的非消能梁段组成,大尺寸试件的拟静力试验表明,往复剪切作用下连梁的塑性变形和损伤集中在中部的消能梁段,可更换钢连梁的塑性转角可达0.06 rad,滞回曲线饱满、稳定,通过合理设计连接节点可实现强震后方便更换消能梁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后功能可快速恢复
联肢剪力
墙
低损伤墙
肢
可更换连梁
抗震性能
原文传递
钢板混凝土剪力墙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
20
3
作者
纪晓东
贾翔夫
钱稼茹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6-55,共10页
完成了2个内嵌钢板混凝土墙试件和3个外包钢板混凝土墙试件在恒定轴压力和往复剪切作用下的拟静力试验,用以研究钢板混凝土剪力墙的抗剪性能。墙试件采用工字形截面,剪跨比为1.2,腹板墙截面含钢率约6%。试验结果表明:试件腹板墙发生剪...
完成了2个内嵌钢板混凝土墙试件和3个外包钢板混凝土墙试件在恒定轴压力和往复剪切作用下的拟静力试验,用以研究钢板混凝土剪力墙的抗剪性能。墙试件采用工字形截面,剪跨比为1.2,腹板墙截面含钢率约6%。试验结果表明:试件腹板墙发生剪切破坏;当设计轴压比由0.3提高至0.6时,试件的受剪承载力略有提高,极限位移角减小约20%;在轴压比相同和腹板墙含钢率相近的情况下,外包钢板混凝土墙的变形能力比内嵌钢板混凝土墙大约20%;采用竖向加劲肋-缀条拉结代替栓钉-对拉螺栓连接,外包钢板混凝土墙的受剪承载力差异不大,但变形能力显著增大。对国内外46个钢板混凝土墙试验数据的分析表明,按中国规程JGJ 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计算得到的受剪承载力平均为试验值的78%,计算公式偏于安全;而美国规范AISC 341-10和欧洲规范Eurocode 8的计算公式仅考虑钢板的抗剪贡献,计算值仅为试验值的51%,严重低估了钢板混凝土墙的受剪承载力。对大量剪力墙试验数据的分析表明,钢板混凝土墙的剪切变形能力显著优于钢筋混凝土墙和钢骨混凝土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板混凝土剪力
墙
拟静力试验
受剪承载力
变形能力
低损伤墙
原文传递
题名
主震后损伤的摇摆自复位RC框架剩余抗震能力拟静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毛晨曦
段建文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出处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5-146,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678543)。
文摘
预应力摇摆自复位RC(reinforced concrete)框架具有优良的抗震性能和震后自复位的能力。然而,对于经历过主震并产生了一定损伤的该类结构,经替换阻尼器等修复手段后结构仍具有的抗震能力水平却未有研究者关注。针对一栋经历过振动台试验并产生了损伤(预制RC梁、柱轻微损伤)的预应力摇摆自复位RC框架模型(1/2缩尺),替换了节点阻尼器,增加了2种新型低损伤填充墙,然后进行了往复加载的拟静力试验,研究了该结构的剩余抗震能力,包括:构件损伤的继续发展、阻尼器的性能、结构变形和自复位能力、低损伤填充墙的表现等,并采用能力谱法对结构的剩余抗震能力给出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尽管预制梁、柱在主震中产生损伤,但由于预应力筋始终未屈服,更换了节点阻尼器后结构仍具有很好的抗震能力和自复位能力;并且,本文所提出的2种新型填充墙也具有较好的与主体框架协同变形的能力,从而实现了减轻填充墙损伤的设计意图。
关键词
预应力摇摆自复位框架
低
损伤
填充
墙
拟静力试验
已
损伤
结构
剩余抗震能力
Keywords
pre-stressed swing self-centering frame
low-damage infilled wall
quasi-static test
damaged structure
residual seismic capacity
分类号
TU352.1 [建筑科学—结构工程]
X1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震后功能可快速恢复联肢剪力墙研究
被引量:
27
2
作者
纪晓东
钱稼茹
机构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教育部重点试验室
出处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8,共8页
基金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2014DFA70950)
清华大学自主科研项目(2012THZ0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315301)
文摘
震后功能可快速恢复成为地震工程领域的研究前沿。该文基于损伤控制的思想,提出一种震后功能可快速恢复的联肢剪力墙,由低损伤墙肢和可更换连梁组成。在强烈地震作用下,低损伤墙肢无损坏或轻微损坏,可更换连梁耗散地震能量,震后可通过更换连梁中的消能梁段(或阻尼器)而实现快速修复。试验研究表明,钢管-双层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承载力高,压弯破坏时极限变形能力达1/33,远大于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变形能力;在1/100位移角时,钢管-双层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轻微损坏,可作为低损伤墙肢。该文中可更换钢连梁由中部的消能梁段和两端的非消能梁段组成,大尺寸试件的拟静力试验表明,往复剪切作用下连梁的塑性变形和损伤集中在中部的消能梁段,可更换钢连梁的塑性转角可达0.06 rad,滞回曲线饱满、稳定,通过合理设计连接节点可实现强震后方便更换消能梁段。
关键词
震后功能可快速恢复
联肢剪力
墙
低损伤墙
肢
可更换连梁
抗震性能
Keywords
earthquake resilience
coupled shear wall
low-damage wall pier
replaceable coupling beam
seismic behavior
分类号
TU973.16 [建筑科学—结构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钢板混凝土剪力墙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
20
3
作者
纪晓东
贾翔夫
钱稼茹
机构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教育部重点试验室
出处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6-55,共10页
基金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J07B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315301)
文摘
完成了2个内嵌钢板混凝土墙试件和3个外包钢板混凝土墙试件在恒定轴压力和往复剪切作用下的拟静力试验,用以研究钢板混凝土剪力墙的抗剪性能。墙试件采用工字形截面,剪跨比为1.2,腹板墙截面含钢率约6%。试验结果表明:试件腹板墙发生剪切破坏;当设计轴压比由0.3提高至0.6时,试件的受剪承载力略有提高,极限位移角减小约20%;在轴压比相同和腹板墙含钢率相近的情况下,外包钢板混凝土墙的变形能力比内嵌钢板混凝土墙大约20%;采用竖向加劲肋-缀条拉结代替栓钉-对拉螺栓连接,外包钢板混凝土墙的受剪承载力差异不大,但变形能力显著增大。对国内外46个钢板混凝土墙试验数据的分析表明,按中国规程JGJ 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计算得到的受剪承载力平均为试验值的78%,计算公式偏于安全;而美国规范AISC 341-10和欧洲规范Eurocode 8的计算公式仅考虑钢板的抗剪贡献,计算值仅为试验值的51%,严重低估了钢板混凝土墙的受剪承载力。对大量剪力墙试验数据的分析表明,钢板混凝土墙的剪切变形能力显著优于钢筋混凝土墙和钢骨混凝土墙。
关键词
钢板混凝土剪力
墙
拟静力试验
受剪承载力
变形能力
低损伤墙
Keywords
steel-plate composite shear wall
quasi-static test
shear strength
deformation capacity
low damage wall
分类号
TU398.9 [建筑科学—结构工程]
TU317.1 [建筑科学—结构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主震后损伤的摇摆自复位RC框架剩余抗震能力拟静力试验研究
毛晨曦
段建文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震后功能可快速恢复联肢剪力墙研究
纪晓东
钱稼茹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
27
原文传递
3
钢板混凝土剪力墙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纪晓东
贾翔夫
钱稼茹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2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