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壳内低速高导体在强震孕育过程中的作用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李炳乾 牛志仁 段锋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9-144,共6页
在华北地区强震震源精细结构综合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理论分析方法 ,对华北地区强震震源区下方普遍存在的低速高导体 ,在强震孕育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 ,除了在孕震过程中低速高导体的存在有利于应力在其上覆脆性层内集中之... 在华北地区强震震源精细结构综合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理论分析方法 ,对华北地区强震震源区下方普遍存在的低速高导体 ,在强震孕育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 ,除了在孕震过程中低速高导体的存在有利于应力在其上覆脆性层内集中之外 ,在非弹性变形阶段 ,低速高导体对深部构造的活动具有促进作用 .在孕震过程的后期 ,低速高导体可能对地震的发生具有触发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速高导体 强震 孕育过程 促进作用 触发作用
下载PDF
甘肃天水强震多发区中地壳低速高导体的成因探讨 被引量:8
2
作者 施锦 刘耀炜 高安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18-321,共4页
根据现有研究资料 ,应用ANSYS有限元软件 ,推算了天水强震多发区历史地壳温度场结构 ,研究了中地壳低速高导体的成因。认为中下地壳含水岩石高温脱水反应及重力分异、流体向上运移 ,是该地区中地壳低速高导体形成的可能原因。
关键词 中地壳低速高导体 地下流体 历史地壳温度场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二氧化碳的成藏疏导通道 被引量:6
3
作者 王佰长 谈迎 刘德良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2-46,共5页
从二氧化碳气藏疏导通道的角度,对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发现的幔源二氧化碳气藏及无机成因的烷烃气藏进行了探讨。根据松辽盆地深部地质结构、异常高的热流值等特征,认为对松辽盆地深层的壳内低速高导体可以有两种解释:①上地幔发... 从二氧化碳气藏疏导通道的角度,对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发现的幔源二氧化碳气藏及无机成因的烷烃气藏进行了探讨。根据松辽盆地深部地质结构、异常高的热流值等特征,认为对松辽盆地深层的壳内低速高导体可以有两种解释:①上地幔发生部分熔融,析离出来的流体相在静压力作用之下上升并穿过莫霍面后,在下地壳上部或中地壳内聚集而成的岩浆房;②在缺水条件下,高热流值作用形成的壳内熔融体。通过对盆地深部地壳发育的拆离带和网状构造特征、二氧化碳的运移疏导特点以及盆地北部昌德东二化碳气藏地球化学特征等的进一步解析表明,松辽盆地深部中上地壳的低速高导体是把地幔流体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壳内火山、岩浆活动运输到中、浅部成藏的中转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深层二氧化碳 成藏疏导通道 低速高导体 岩浆房
下载PDF
华北地区强震活动与月相的关系及其机制 被引量:9
4
作者 杜品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123-130,共8页
华北地区及其地震带的强震活动与月相密切相关。华北地区和河北平原、河淮及南海地震带强震大都发生在朔前后。郯庐和汾渭地震带强震多发生在上弦前后,依据华北地区强震孕育的地壳上地幔构造,探讨了引潮力触发地震的可能机制——潮致流... 华北地区及其地震带的强震活动与月相密切相关。华北地区和河北平原、河淮及南海地震带强震大都发生在朔前后。郯庐和汾渭地震带强震多发生在上弦前后,依据华北地区强震孕育的地壳上地幔构造,探讨了引潮力触发地震的可能机制——潮致流体上涌触发模式,该模式的要点是:①上地幔和地壳内存在流体是孕育强震的必要条件;②深部流体可能快速上涌;③引潮力可能是触发流体快速上涌的主要作用力;④深部流体通过如应力腐蚀或雷宾德尔效应之类的非线性机制激发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 月相 引潮力 流体 低速-导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