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和低纬30~60天低频对流活动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 被引量:39
1
作者 温之平 黄荣辉 +1 位作者 贺海晏 蓝光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52-964,共13页
利用1979—2003年NCAR/NCEP-2再分析全球日平均资料,及1979-2003年全球候平均的CMAP降水和NOAA日平均的向外长波辐射资料,分析了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和低纬30-60天低频对流的活动对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当5月1~1... 利用1979—2003年NCAR/NCEP-2再分析全球日平均资料,及1979-2003年全球候平均的CMAP降水和NOAA日平均的向外长波辐射资料,分析了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和低纬30-60天低频对流的活动对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当5月1~15日期间乌拉尔山及其以西地区对流层出现位势高度负距平(低频气旋)、中纬度大陆为位势高度正距平(低频反气旋)、我国东部沿岸地区为位势高度负距平(低频气旋)、鄂霍次克海地区为位势高度正距平(低频反气旋)时,副热带高压脊较早撤出南海,与此同时,孟加拉湾东部低频对流活跃东传,菲律宾南部周围低频对流发展西移,华南地区低频对流活动南移以及加里曼丹低频对流活跃北移。在这种情况下,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相反,当5月1~15日期间乌拉尔山及其以西地区对流层出现位势高度正距平(低频反气旋)、中纬度大陆为位势高度负距平(低频气旋)、我国东部沿岸地区为位势高度正距平(低频反气旋)、鄂霍次克海地区为位势高度负距平(低频气旋)时,副热带高压脊撤出南海较迟;与此同时,孟加拉湾东部低频对流不活跃、东传晚,菲律宾南部周围低频对流不活跃、其西移与孟加拉湾东部低频对流的东传反位相,华南地区低频对流活动也不活跃,加里曼丹低频对流较弱。在这种情况下,南海夏季风爆发偏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流异常 30-60天振荡 低频对流 夏季风 爆发迟早
下载PDF
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的季节内特征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净雯 李建平 李艳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1-234,共14页
本文利用30~60天带通滤波资料,考察了不同季节印度洋—西太平洋区域对流活动季节内尺度变率的主要模态,发现在不同季节赤道东印度洋(5°S^10°N,70°E^100°E)和西北太平洋(5°N^20°N,110°E^160°E)... 本文利用30~60天带通滤波资料,考察了不同季节印度洋—西太平洋区域对流活动季节内尺度变率的主要模态,发现在不同季节赤道东印度洋(5°S^10°N,70°E^100°E)和西北太平洋(5°N^20°N,110°E^160°E)对流活动均存在反相变化的关系,将之称为季节内尺度的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Indo–West Pacific Convection Oscillation),简称IPCO。对IPCO两极子区域对流活动进行超前滞后相关分析,发现IPCO事件形成—发展—消亡的生命周期是由对流活动季节内振荡及其传播造成的。对流扰动首先在赤道中西印度洋形成,随后逐渐向东发展变强,在其继续变强的过程中将分两支传播:一支由赤道印度洋向北传播,至印度半岛南部后逐渐减弱消失;另一支沿赤道继续东传,在海洋大陆受到抑制,快速越过海洋大陆到达赤道西太平洋后又开始发展变强,随后北传至西北太平洋区域逐渐减弱,最终至我国长江流域中下游到日本区域消失。将这一过程划分为8个位相,详细分析了不同位相对应的环流场和降水场特征,最后给出了IPCO事件演化示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60天振荡 低频对流 偶极型 传播 印度洋—西太平洋
下载PDF
2010年华南前汛期持续性降水异常与准双周振荡 被引量:16
3
作者 苗芮 温敏 张人禾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5-166,共12页
利用中国台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DOE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0年华南汛期降水异常的低频特征及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华南汛期降水异常呈显著的低频振荡特征,其中前汛期以10~20天振荡(准双周振荡)为主,后汛期以20~50天振... 利用中国台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DOE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0年华南汛期降水异常的低频特征及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华南汛期降水异常呈显著的低频振荡特征,其中前汛期以10~20天振荡(准双周振荡)为主,后汛期以20~50天振荡(季节内振荡)为主。重点讨论了准双周尺度上前汛期持续性降水异常与中高纬和热带地区大气低频振荡的关系。中高纬地区的低频环流可通过Rossby波能量沿着低频遥相关波列的频散影响华南低频环流的变化。波活动通量分析显示,西西伯利亚作为Rossby波源,其波能量沿着横跨欧亚大陆的低频遥相关波列向我国东部地区频散,引起该地扰动加强,从而引起华南低频环流及垂直运动的变化进而造成华南降水的异常。热带东印度洋的准双周振荡是影响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另一低频来源。当赤道东印度洋对流旺盛(抑制),其上空为强上升(下沉)气流,低层辐合(辐散)高层辐散(辐合),而华南上空盛行下沉(上升)运动,不利于(有利于)华南降水。来自中高纬和低纬的低频信号的叠加并配合低频水汽输送共同影响了华南环流异常的低频变化,从而引起华南的低频降水异常,有利于华南持续性降水异常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降水异常 准双周振荡 遥相关波列 热带低频对流活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