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9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变迁视野下达斡尔族不同群体间现代住居空间对比研究
1
作者 齐卓彦 于文婧 《华中建筑》 2024年第2期167-172,共6页
达斡尔族在17世纪中叶南迁入嫩江流域后,因所处区域行政组织不同,形成布特哈与齐齐哈尔两个群体。群体间所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差异,使现代住居在文化变迁背景下表现出特征分异。该文以两个群体原始村落哈力村与额尔门沁村为研究对象... 达斡尔族在17世纪中叶南迁入嫩江流域后,因所处区域行政组织不同,形成布特哈与齐齐哈尔两个群体。群体间所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差异,使现代住居在文化变迁背景下表现出特征分异。该文以两个群体原始村落哈力村与额尔门沁村为研究对象,从住居院落入口方向、院落构成要素、建筑空间布局三个方面解析现代住居的差异性。得出:布特哈群体地处北方游猎、游牧文化带中心,在支持多经济模式的自然环境和相似少数民族人文环境包容下,现代住居更多保持了本民族传统模式中的固有基因。齐齐哈尔群体靠近汉族文化聚集区,达斡尔族自身文化基因在现代住居中逐渐模糊,农耕文化的特征有一定遗留。本文以期为原生性保护和活态性更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变迁 住居空间 达斡尔族 布特哈群体 齐齐哈尔群体
下载PDF
扎根理论下的长春市工业遗产社区住居需求解析
2
作者 郭苏琳 杨天振 《石材》 2024年第3期46-48,共3页
工业化留下众多遗产,它们既是经济见证,也是文化纽带。本研究深入长春机车厂社区,探索居民对工业遗产的看法和需求。研究结果揭示了社区居民对于个体差异、文化认同、现代生活和建构再生等方面的深刻洞察,并为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提供了具... 工业化留下众多遗产,它们既是经济见证,也是文化纽带。本研究深入长春机车厂社区,探索居民对工业遗产的看法和需求。研究结果揭示了社区居民对于个体差异、文化认同、现代生活和建构再生等方面的深刻洞察,并为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提供了具体建议,推进其与社区的和谐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遗产 长春机车厂 扎根理论 可持续发展 住居需求
下载PDF
产居融合视角下的资源型乡村住居空间优化策略研究——以鞍山市岫岩县玉石村为例
3
作者 王艺锦 李世芬 李竞秋 《小城镇建设》 2024年第3期28-35,共8页
资源型乡村的空间优化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保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多元主体的协同正在由权利主体引导与规训的模式转变为村民主导的自发生产模式。为全面掌握资源型乡村空间的研究现状,完善其住居空间优化方法,本文以东北地区资源型乡... 资源型乡村的空间优化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保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多元主体的协同正在由权利主体引导与规训的模式转变为村民主导的自发生产模式。为全面掌握资源型乡村空间的研究现状,完善其住居空间优化方法,本文以东北地区资源型乡村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生产理论探讨住居空间优化与产居融合问题。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访谈、问卷调查和图解分析等方法,对当地生产、生活、生态3种类型空间实践结果展开研究。针对现状问题,重构新时代背景下的三元一体空间生产逻辑,提出产居融合视角下资源型乡村多维协同空间重构策略。根据不同空间生产的主导趋向对民居类型进行分类,并选取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玉石村作为实践案例,旨在为东北地区资源型乡村住居空间更新提供参考,对其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乡村 住居空间 融合 空间重构 鞍山玉石村
下载PDF
民居实态与住居理想
4
作者 金日学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3期1-1,共1页
人类不仅是行为的主体,也是空间的主体。在人类居住文明的衍化中,行为与空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行为演变是居住空间衍化的内在动力,空间衍化是居住行为演变的外在表现,二者存在辩证发展关系。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民居多样。每一... 人类不仅是行为的主体,也是空间的主体。在人类居住文明的衍化中,行为与空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行为演变是居住空间衍化的内在动力,空间衍化是居住行为演变的外在表现,二者存在辩证发展关系。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民居多样。每一个民居的居住实态都浓缩着人类对地域气候、人文社会、家庭结构、生产方式的智慧判断与迎合机制,并以不同空间与生活的形态表现出来。纵横考察,横向上我国南北地域不仅有显著的民居形态与建构差异,在起居、炊事、就寝、就餐、作业、仪式、出入等居住空间与行为模式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地方和民族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形态 地域气候 实态 人文社会 行为演变 南北地域 住居
下载PDF
传统村落形态在住居空间设计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5
作者 陈泽宁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4年第6期0177-0180,共4页
本研究以黎槎村为例,探讨了传统村落形态与保护发展在住居空间设计教学中的应用。通过界定传统村落形态的定义与特征,识别了其在住居空间设计中的独特魅力和价值。阐明了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对于文化传承、历史记忆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黎槎村为例,探讨了传统村落形态与保护发展在住居空间设计教学中的应用。通过界定传统村落形态的定义与特征,识别了其在住居空间设计中的独特魅力和价值。阐明了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对于文化传承、历史记忆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为住居空间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资源。进而,探讨了传统村落在住居空间设计教学中的实际运用,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深化了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空间形态的理解和把握。总结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对当代设计的启示,指出传统村落的价值在当代设计中的重要性,为当代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本研究对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促进住居空间设计教学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形态 保护发展 住居空间设计教学 黎槎村 应用研究
下载PDF
基于住居学的滨州沿黄乡村住居生成机制研究
6
作者 李世芬 张一卓 +1 位作者 李静茹 赵嘉依 《华中建筑》 2023年第5期137-141,共5页
乡村住居常由居住者自发行为所产生,与住居行为具有强关联性。针对这一特性,研究引入住居学理论,从居住者角度解析乡村住居。基于住居学中的行为分层,对滨州沿黄乡村风土人文要素影响下的住居行为进行共时性需求分析,归纳出生存、生活... 乡村住居常由居住者自发行为所产生,与住居行为具有强关联性。针对这一特性,研究引入住居学理论,从居住者角度解析乡村住居。基于住居学中的行为分层,对滨州沿黄乡村风土人文要素影响下的住居行为进行共时性需求分析,归纳出生存、生活和精神3个层次中的9个主要需求。结合调研实例推演出滨州沿黄乡村住居以行为需求为导向的反应体系。滨州沿黄乡村住居以环境要素为起点,以住居反应为终点,反映了“环境要素—住居行为需求—住居反应”的生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居 沿黄乡村住居 生成机制
下载PDF
乡村住居轻型木结构改造设计策略——以呼和浩特市乌素图村为例
7
作者 胡嘉琦 齐卓彦 《当代建筑》 2023年第S01期44-46,共3页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乡村住居不能满足现代居民的要求,当地居民和集体开始自行对建筑进行改造,导致传统民居文化与风貌被破坏。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乌素图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建筑结构与材料出现的问题进...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乡村住居不能满足现代居民的要求,当地居民和集体开始自行对建筑进行改造,导致传统民居文化与风貌被破坏。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乌素图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建筑结构与材料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得出轻型木结构对建筑进行结构改造的策略,并结合当地建筑文化,对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改造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居改造 乡村住居 轻型木结构
下载PDF
基于工业化建造的垂直聚落未来住居设计探索
8
作者 郑钰冰 何广 王舒媛 《住宅科技》 2023年第7期1-8,共8页
在城市化进程中,住居的发展面临空间局限的矛盾,导致城市密度加大与传统村落撤退。向垂直集群化转变的住居既可还原“家”的记忆,又适应土地紧缩的内在需求。文章通过对未来生活图景的想象,结合SI体系,提出工业化建造背景下的垂直聚落... 在城市化进程中,住居的发展面临空间局限的矛盾,导致城市密度加大与传统村落撤退。向垂直集群化转变的住居既可还原“家”的记忆,又适应土地紧缩的内在需求。文章通过对未来生活图景的想象,结合SI体系,提出工业化建造背景下的垂直聚落未来住居设计概念,探究住居向垂直集群化转变的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化建造 垂直聚落 SI体系 未来住居 设计研究
下载PDF
辽南海岛旅游型乡村住居营造策略探讨——以长海县杨家村渔家旅馆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李世芬 李崴 《中外建筑》 2008年第6期101-104,共4页
家庭旅馆以家庭私有房产为基本接待单元,已成为中国节假日旅游的补充接待形式之一。村镇建设与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是适应中国国情的一项既有效又环保的绿色措施。针对辽南海岛特定的地域环境以及渔民当下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探讨从传统... 家庭旅馆以家庭私有房产为基本接待单元,已成为中国节假日旅游的补充接待形式之一。村镇建设与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是适应中国国情的一项既有效又环保的绿色措施。针对辽南海岛特定的地域环境以及渔民当下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探讨从传统住居到旅游型住居转换的模式及其营造策略,有利于海岛旅游与乡村住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也会提高农民生活和生产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住居模式 拓展与转换 旅游型乡 住居 适应性 策略
下载PDF
北方草原牧民住居模式评价研究——以生态移民定居住居为例
10
作者 赵百秋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2年第1期38-42,共5页
中国北方草原牧民住居受到生态移民惠民政策影响,正在从散居模式向聚居模式转换。为应对这一历史性居住模式转变而产生的新局面,通过定性与定量调查研究方法,对其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基于聚居的定居居住模式增进了牧民间的邻里交流... 中国北方草原牧民住居受到生态移民惠民政策影响,正在从散居模式向聚居模式转换。为应对这一历史性居住模式转变而产生的新局面,通过定性与定量调查研究方法,对其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基于聚居的定居居住模式增进了牧民间的邻里交流,进而促进其再适应进程;同时,住居的空间透明度和开敞度较低,尤其传统住居空间文化延续性不够突出,导致与此相关的牧民需求之间形成错位现象,使总体心理评价均值位于中间阈值水平。鉴于此,加强传统文化的人文关怀,改善居住空间的物理空间尺度,提升其居住品质,是未来草原定居住居建设的必经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居 住居模式 心理评价 生态移民
下载PDF
基于散居向聚居的牧民住居评价研究--以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生态移民定居住居为例
11
作者 赵百秋 阿拉腾敖德 《当代建筑》 2022年第11期39-42,共4页
由于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牧民住居正从散居向聚居模式转变。为应对住居模式转变而引起的再适应课题,本文通过心理评价及分析,得出提高住居的物理要素舒适度、社会要素的心理认同感是提升住居品质重要途径,即结合牧民实际... 由于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牧民住居正从散居向聚居模式转变。为应对住居模式转变而引起的再适应课题,本文通过心理评价及分析,得出提高住居的物理要素舒适度、社会要素的心理认同感是提升住居品质重要途径,即结合牧民实际需求,合理安排空间布局和尺度,并进一步注重住居文化传续,促进社会交往,进而提升住居综合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到聚 住居评价 住居品质 生态移民 定性与定量分析
下载PDF
基于冬季室外风环境模拟的东北乡村住居优化设计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世芬 董惟澈 +1 位作者 刘代云 于璨宁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2年第1期139-146,共8页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的能源浪费和舒适度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如何通过建筑和规划手段实现低碳建设目标并改善人居环境品质,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建筑除了自身能耗以外,还需要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的能源浪费和舒适度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如何通过建筑和规划手段实现低碳建设目标并改善人居环境品质,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建筑除了自身能耗以外,还需要通过额外消耗能量进行采暖或保温等以应对外界环境侵袭,以创造内部相对舒适的环境。乡村相较于城市,抵御外界环境侵袭的能力更差,而东北严寒地区的乡村则需要更多的额外能量输入如烧煤、烧炭等来保证建筑体内部在严寒条件下的基本使用需求。因此,笔者尝试从风环境模拟和住居环境优化等视角探讨解决上述问题的路径。基于CFD建筑风环境模拟,发现冬季寒风对东北严寒地区院落型民居的作用机制,进而针对性的提出设计优化方案。文章基于我国东北严寒地区冬季的风环境特性,以常见的东北乡村围合式院落作为研究对象,提取出四种典型合院类型,根据“围合”关系组织要素分为一合院式、单厢房式二合院、双厢房式三合院和内外院。通过实地测量、调研和软件模拟,分析对比了不同类型院落院风环境的作用情况,并进行冬季最冷月的风环境适应性评价,得出三合院为冬季院内风环境最优的结论。以三合院类型为样本对院落风环境问题展开研究,并结合当地居民使用需求,确定优化设计布局方案。最后提出乡村住宅优化设计的方法,可以拓展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之路径,并为我国东北严寒地区乡村住居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严寒地区 乡村住居 环境实测 CFD模拟分析 优化设计
下载PDF
绿色住居“地域基因"理论研究概论 被引量:18
13
作者 刘莹 王竹 《新建筑》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23,共3页
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把住居看做大自然中的有机生命体,创造性地将生物基因理论引入地区绿色住居的研究中。运用其科学原理。把住居生成与发展的内在规律视为住居的调控机制,把人们对各个环境因素的应对称为住居的“地域基因”,... 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把住居看做大自然中的有机生命体,创造性地将生物基因理论引入地区绿色住居的研究中。运用其科学原理。把住居生成与发展的内在规律视为住居的调控机制,把人们对各个环境因素的应对称为住居的“地域基因”,试图从深层次把握绿色住居的生成与发展机理,为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科学的方法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住居 环境 “地域基因”理论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近代汉口社会转型下的住居形态研究——以街区肌理与界面为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刚 谭刚毅 《南方建筑》 2015年第6期24-29,共6页
城市历史街区肌理往往通过其空间界面形态得到某种反映;而影响街区肌理及其界面形态的重要因素,即转型下的社会形态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街区空间肌理产生、界面形态形成、场所识别的内在隐含动因,故而对近代汉口住居街区肌理与界面的... 城市历史街区肌理往往通过其空间界面形态得到某种反映;而影响街区肌理及其界面形态的重要因素,即转型下的社会形态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街区空间肌理产生、界面形态形成、场所识别的内在隐含动因,故而对近代汉口住居街区肌理与界面的物质历时形态进行考察,以1890~1930年代的汉口社会发展时期为时间切片,通过对当时的市政建设、管理、以及住居开发模式等相关因素的文献与案例分析,试图解析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对历史街区空间肌理模式及其界面的作用与影响,这对于当下同样处于急剧社会转型历史进程中的城市住居规划与建设、历史街区复兴与更新,以及探索地域社会形态与住居形式的互适性等人居环境创新思维的构建,均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城市住居 汉口 街区肌理 空间界面 社会形态 适应性
下载PDF
古代文人宅园诗意景观对当今住居审美价值取向的启示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纵 赵军 梁南南 《中国园林》 2007年第2期77-81,共5页
从中国古代宅园的称谓、起源、功能等阐释入手,引征了著名南朝文豪沈约、晚明文士陆绍珩以及清代画论家笪重光的文论,通过古代文人对于宅居环境的风致特征、景观意象,特别是有关村野乡居环境形成的独有的景维、景域的状情般表述,析出诗... 从中国古代宅园的称谓、起源、功能等阐释入手,引征了著名南朝文豪沈约、晚明文士陆绍珩以及清代画论家笪重光的文论,通过古代文人对于宅居环境的风致特征、景观意象,特别是有关村野乡居环境形成的独有的景维、景域的状情般表述,析出诗意化自然氛围的情综意绪,以古代典籍中记载的宅园景观物态形式的描述,结合构景形式的实例佐证,试图揭示诗意“山林景观”与其涵括、涉及的中国传统生态的哲理性,具有对当代住居审美价值取向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古代文人 研究 宅园 诗意景观 现代住居
下载PDF
基于扎根理论的蒙古族牧民住居需求解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白丽燕 梅洪元 李云伟 《新建筑》 2019年第3期124-127,共4页
伴随着牧区社会转型,蒙古族牧民由游牧转向定居,其适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住居形式--蒙古包逐渐转换为适于定居的砖瓦房住居,致使文化认同感模糊和归属感缺失。研究引入"扎根理论",对蒙古族牧民住居需求展开质性分析,旨在... 伴随着牧区社会转型,蒙古族牧民由游牧转向定居,其适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住居形式--蒙古包逐渐转换为适于定居的砖瓦房住居,致使文化认同感模糊和归属感缺失。研究引入"扎根理论",对蒙古族牧民住居需求展开质性分析,旨在构建牧民主观"无意识"的住居需求理论模型。通过对蒙古族牧民、蒙古族学者等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编码分析,构建出蒙古族住居需求的理论模型作为其现代化住居传承转译的必要基础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 牧民 住居需求 扎根理论 编码
下载PDF
辽南地区绿色渔民住居营造策略探讨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世芬 赵琰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87-91,共5页
文章基于对辽南地区渔民住居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归纳了渔民的生活、生产模式,提炼了传统住居的形态类型及其营造方法,并以当地特殊的地域与气候特征为依托,推演出绿色渔民住居的建构策略。
关键词 辽南地区 绿色渔民住居 形态类型 适应性 策略
下载PDF
浅析农宅住居空间的设计、建造和使用--以重庆荣昌区双河街道高丰村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董永鹏 龙灏 李佳阳 《建筑与文化》 2018年第1期131-132,共2页
城镇化发展改变了以农业为主的农户家庭生产方式,形成了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的模式。农户家庭由务工者和务农者组成。当下农宅的住居空间,是外出务工者住居观念主导的设计、施工队主导的建造、常住务农者观念主导的使用共同作用... 城镇化发展改变了以农业为主的农户家庭生产方式,形成了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的模式。农户家庭由务工者和务农者组成。当下农宅的住居空间,是外出务工者住居观念主导的设计、施工队主导的建造、常住务农者观念主导的使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农宅住居空间设计、建造、使用的变化,进而形成住居空间的现状。文章分析了农村家庭从业结构变化对农宅住居空间的影响,以求为农宅设计和改造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宅住居空间 住居观念 设计 建造 使用
下载PDF
哈仙岛住居模式及其更新策略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世芬 孙薇 蒋丹 《建筑与文化》 2016年第11期209-211,共3页
近年来,哈仙岛乡村建设不断加快,随着经济转型,渔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正在发生变革。但在这个过程中,渔民住居在功能适应、文化传承、节能节地等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导致住居品质与效能低下、文化遗失且形态粗陋、高能耗及土地浪费等问... 近年来,哈仙岛乡村建设不断加快,随着经济转型,渔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正在发生变革。但在这个过程中,渔民住居在功能适应、文化传承、节能节地等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导致住居品质与效能低下、文化遗失且形态粗陋、高能耗及土地浪费等问题。文章以海岛渔村住居模式为切入点,基于田野考察成果,围绕渔民的生活、生产模式及其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提炼海岛乡村住居模式及其营建技术类型,推演出适应性的海岛渔村住居改造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仙岛 住居模式 渔家乐 更新策略
下载PDF
从甘南地区传统住居的地域基因浅析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被引量:6
20
作者 安玉源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2-104,共3页
对建筑地域性的理解及其文化脉络的探究,是推进人类居住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以甘南地区民居、聚落为例,着重分析了传统住居的地域基因和文化内涵,为甘南地区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 传统住居 地域基因 可持续发展 甘南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