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剂量分割法评价甘氨酸茶碱钠缓释片体内释放度及其体内外相关性 被引量:4
1
作者 丁文忠 赵晶 张继稳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76-379,共4页
目的以剂量分割法分析甘氨酸茶碱钠缓释片(STG-ST,平喘药)的体内外释放相关性,并与Wagner-Nelson法进行比较。方法根据剂量分割法原理,计算STG-ST体内释放动力学;以Wagner-Nelson法,采用不同吸收速率常数计算STG-ST的体内吸收度。结果Wa... 目的以剂量分割法分析甘氨酸茶碱钠缓释片(STG-ST,平喘药)的体内外释放相关性,并与Wagner-Nelson法进行比较。方法根据剂量分割法原理,计算STG-ST体内释放动力学;以Wagner-Nelson法,采用不同吸收速率常数计算STG-ST的体内吸收度。结果Wagner-Nelson法计算药物吸收度时,直接使用缓控释制剂的表观动力学参数,容易导致方法学错误;而剂量分割法得到的体内释放度与体外释放度相关性良好。结论无需注射剂作为参比,剂量分割法适合于缓释/控释制剂体内外相关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剂量分割法 甘氨苯碱钠缓释片 药代动力学 体内释放度
下载PDF
pH依赖型愈肠宁结肠靶向片的制备及体内外释放评价 被引量:19
2
作者 杨明 谢兴亮 +2 位作者 马鸿雁 邱雪兰 许润春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80-684,共5页
目的制备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pH依赖型愈肠宁结肠靶向片(pH-dependen t Y uchangn ing T ab let forco lon-spec ific de livery,PYTCSD),并对其体内外释放性能进行评价,探讨制备中药结肠靶向制剂的可行性。方法以苦参碱和氧化苦参... 目的制备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pH依赖型愈肠宁结肠靶向片(pH-dependen t Y uchangn ing T ab let forco lon-spec ific de livery,PYTCSD),并对其体内外释放性能进行评价,探讨制备中药结肠靶向制剂的可行性。方法以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体外释放度为指标,对制剂的包衣处方进行筛选;采用体外释放度测定法考察该制剂的体外释放性能;采用硫酸钡造影技术对该制剂在人体内的释放性能进行评价。结果拟订了PYTCSD的制备方法:将药物制备得片芯后,以质量浓度3.70%(g/mL)丙烯酸树脂Ⅲ(Eudrag itⅢ)、0.37%(g/mL)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0.93%(g/mL)滑石粉的乙醇混悬溶液为包衣液,包衣使片芯增重8%,即得;体外释放度测定结果表明,在人工胃液2 h时溶出液中未检测到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在人工小肠液4 h时两指标累积溶出率均<10%,而在人工结肠液1 h时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分别累积溶出86.5%和86.8%;体内释放度试验结果表明,PYTCSD在8名志愿者体内均能完整到达回盲部或升结肠,并在上述部位崩解释放出药物。结论制备得pH依赖型愈肠宁结肠靶向片能达到较好结肠定位释药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依赖型愈肠宁结肠靶向片 制备方法 体内释放评价
下载PDF
多层包衣与单层包衣结肠定位滴丸的体内外定位释药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小芳 黄毅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609-612,共4页
目的比较多层包衣滴丸和单层包衣滴丸的结肠定位释放性能。方法采用体外释放度测定法和γ-射线闪烁照相法考察包衣滴丸在体内外的定位释药情况。结果单层包衣滴丸制备工艺简单,但在小肠部位有部分泄漏,而多层包衣滴丸顺利到达结肠后才... 目的比较多层包衣滴丸和单层包衣滴丸的结肠定位释放性能。方法采用体外释放度测定法和γ-射线闪烁照相法考察包衣滴丸在体内外的定位释药情况。结果单层包衣滴丸制备工艺简单,但在小肠部位有部分泄漏,而多层包衣滴丸顺利到达结肠后才开始释药。结论多层包衣滴丸和单层包衣滴丸均具有结肠定位释药性能,但前者定位性能明显优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包衣滴丸 单层包衣滴丸 结肠定位释药 体内释放度 γ-射线闪烁照相法
下载PDF
注射用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的体内外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王珊 花亚冰 +4 位作者 高翔 张慧 刘楠 高静 郑爱萍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8-168,共11页
注射用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de-polyglycolide,PLGA)微球作为一种储库型释药系统,自1989年第1个产品Lupron depot获准在美国上市起,已成功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具备在体内几天到几个月长时间释药的能力,可显著改善用药安全性,... 注射用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de-polyglycolide,PLGA)微球作为一种储库型释药系统,自1989年第1个产品Lupron depot获准在美国上市起,已成功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具备在体内几天到几个月长时间释药的能力,可显著改善用药安全性,提升患者顺应性。体内外相关性(in vitro-in vivo correlation,IVIVC)研究给微球制剂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IVIVC可以通过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阐述体内释药的动态信息,在表征微球性能的同时减轻各阶段的工作量,对药物的研发、生产变更和监督管理等具有指导或支持作用。本文将注射用PLGA微球的释放机制、体内外释放测定涉及的常用方法和理论进行归纳总结,重点讨论了IVIVC尤其是A级IVIVC在微球制剂领域的建立及应用,为进一步的微球体内外相关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 体内外相关性 释放机制 体外释放 体内释放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