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省深圳市成人体力活动模式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徐英 雷林 +2 位作者 郭艳芳 刘峥 彭绩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43-647,共5页
目的了解广东省深圳市常住成年人口体力活动模式特征,为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8年深圳市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数据,采用快速聚类分析方法,依据高强度工农家务活动、中等强度工农家务活动、步行或骑车交通性活动、高... 目的了解广东省深圳市常住成年人口体力活动模式特征,为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8年深圳市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数据,采用快速聚类分析方法,依据高强度工农家务活动、中等强度工农家务活动、步行或骑车交通性活动、高强度休闲活动、中等强度休闲活动、总静态和睡眠时间等7个变量对调查对象进行聚类,并用多重对应分析的方法呈现聚类结果与人口学特征间的关联性。结果深圳市常住居民体力活动被聚成3类,即"静息型""工作型"和"均衡型",占比分别为36.8%、1.1%和62.1%。"静息型"人群主要为男性(40.7%)、18~44岁(44.8%)、大专及以上(53.6%)、未婚(58.8%)、本市户籍(41.1%)、经济收入Q4组(46.1%)、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在校学生(54.9%/56.6%/76.5%),"工作型"人群主要为男性(1.9%)、45~59岁(1.8%)、小学及以下(1.5%)、丧偶/离婚/分居(1.5%)、非本市(1.4%)、经济收入Q2组(62.7%)、农林牧渔水利人员(7.1%),"均衡型"各人群特征占比相当。结论性别、年龄、收入、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是影响体力活动模式的重要因素,提高"静息型"人群的体力活动水平是目前具备可行性的策略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体力活动模式 人口学特征 快速聚类分析
下载PDF
妊娠不同时期体力活动模式及其变化趋势纵向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李静 马绮梨 +2 位作者 梁雅玲 陈维雅 蔡文智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6-340,共5页
背景妊娠期的体力活动近年来被看作是生殖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孕妇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去取代传统的孕妇需要限制活动的观点。国外研究显示,从妊娠早期到妊娠中期,再到妊娠晚期,体力活动是逐渐降低的,国内关于妊娠不同时期体力活动... 背景妊娠期的体力活动近年来被看作是生殖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孕妇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去取代传统的孕妇需要限制活动的观点。国外研究显示,从妊娠早期到妊娠中期,再到妊娠晚期,体力活动是逐渐降低的,国内关于妊娠不同时期体力活动模式及变化相关研究尚不足。目的探讨妊娠早期、妊娠中期和妊娠晚期体力活动模式及其变化趋势,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对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江门市五邑中医院产科门诊初次产检建册(妊娠6~13^(+6)周)的低危孕妇进行调查。由研究者自行设计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一般资料;采用中文版孕期身体活动问卷(PPAQ)在妊娠早期、妊娠中期和妊娠晚期进行调查,分析在妊娠不同时期体力活动的模式及其变化轨迹。结果共纳入312例孕妇,排除48例,脱落15例,最终249例孕妇完成调查。249例孕妇在妊娠早期每周总能量消耗的平均数为201.7 MET-hours,妊娠中期为188.6 MET-hours,妊娠晚期为177.2 MET-hours;整个妊娠期静坐行为约占总能量消耗的17%,低强度活动约占总能量消耗的60%,中等强度活动占总能量消耗的21.2%~24.4%,高强度活动占总能量消耗不足1%。活动类型中,家务活动约占总能量消耗的48%,职业活动约占总能量消耗的40%,交通出行约占总能量消耗的9%,运动锻炼占总能量消耗不足3%。妊娠早期、妊娠中期、妊娠晚期静坐行为、中等强度活动、高强度活动、家务活动、运动锻炼、总能量消耗代谢当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妊娠晚期静坐行为、中等强度活动、家务活动、总能量消耗代谢当量低于妊娠早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务人员应鼓励孕妇减少静坐时间,并根据孕妇的个体情况制定适合其实际情况的体力活动建议和指导,以改善母婴健康。妊娠中期可能是促进体力活动的最好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 体力活动模式 变化趋势
下载PDF
2013年南京、上海城区居民体力活动模式及其与超重/肥胖关系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米环 李国强 江崇民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31-336,共6页
目的了解南京、上海部分城区居民的超重/肥胖现状,并分析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于2013年3—10月对上海、南京4个主城区8个社区里756名常住居民进行调查。采用专门设计的身体活动日志,应用因子分... 目的了解南京、上海部分城区居民的超重/肥胖现状,并分析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于2013年3—10月对上海、南京4个主城区8个社区里756名常住居民进行调查。采用专门设计的身体活动日志,应用因子分析法确定体力活动模式,进而分析不同体力活动模式对超重/肥胖的潜在影响。结果上海、南京成年人超重/肥胖总发生率为39.6%,其中女性为29.4%,男性为51.4%。采用因子分析确定的4种体力活动模式,其中久坐模式(χ~2=15.302,P=0.007)和居家模式(χ~2=17.676,P=0.004)与超重/肥胖发生率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久坐模式因子得分与超重/肥胖呈正相关(OR=1.251,95%CI 1.031~1.457),居家模式因子得分与超重/肥胖呈负相关(OR=0.716,95%CI 0.486~0.908)。在调整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混杂变量后,久坐模式和居家模式与超重/肥胖间仍存在相关。久坐模式Q1组静坐活动时间百分比远低于Q4组(52%和67%,P<0.01),居家模式Q4组低强度活动时间百分比高于Q1组(59%和51%,P<0.01);久坐模式和居家模式Q4组平均能量消耗水平是Q1组的0.94倍和1.13倍。结论以静态活动为主要特征的久坐模式和以家务性劳动为主要特征的居家模式与超重/肥胖密切相关,日常生活中除了满足每天30分钟中高强度体育锻炼外,通过低强度活动中断或替代静坐行为会对超重/肥胖个体产生额外的显著健康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力活动模式 成年人 超重 肥胖
原文传递
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模式及其与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 被引量:6
4
作者 吴海军 谭志军 +5 位作者 梁英 江逊 徐通 张昊 袁静 尚磊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18年第12期1284-1288,共5页
目的探索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模式及其与儿童超重/肥胖的相关性,为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2017年4-7月,运用自编的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对学龄前儿童日常体力活动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因子分析探索学龄前... 目的探索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模式及其与儿童超重/肥胖的相关性,为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2017年4-7月,运用自编的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对学龄前儿童日常体力活动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因子分析探索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模式,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体力活动模式与儿童超重/肥胖间的相关性。结果因子分析抽取了3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特长培养模式、托幼机构集体活动模式和家庭户外模式,累计方差贡献率为35.4%。在控制了家庭人口学特征后,特长培养模式因子得分≥P75时,超重/肥胖的风险比因子得分<P25高(OR=2.633,95%CI:1.066~6.504);家庭户外模式因子得分≥P75时,超重/肥胖的风险比因子得分<P25低(OR=0.747,95%CI:0.387~0.984)。结论特长培养模式是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家庭户外活动模式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力活动模式 学龄前儿童 超重/肥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