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外受精失败后补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的临床价值探讨 被引量:8
1
作者 曾勇 胡晓东 +4 位作者 宋成 黄菊 刘洪君 成金泉 毛迎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2-34,39,共4页
目的:探讨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在体外受精完全失败或受精率低于25%的常规IVF周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1.01-2004.12在我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常规IVF治疗的35例非男性因素不育患者,取卵后体外受精培养16-18h,发现卵母细胞... 目的:探讨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在体外受精完全失败或受精率低于25%的常规IVF周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1.01-2004.12在我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常规IVF治疗的35例非男性因素不育患者,取卵后体外受精培养16-18h,发现卵母细胞完全未受精或受精率低于25%,立即行ICSI再授精。结果:在24个常规IVF低于25%的周期中,共有197个未受精卵,其中159个MⅡ期卵,显微注射159个,受精123个,最终形成胚胎96个,受精率为77.4%,卵裂率为78.1%,在22个新鲜移植周期(每周期的移植胚胎由来源于常规体外受精卵和补救ICSI后受精卵的胚胎组成),共有4例临床妊娠;在8个冷冻移植周期中(每周期的移植胚胎完全来源于补救ICSI后的受精卵),有1例临床妊娠。在11个常规IVF完全失败周期中,共有89个未受精卵,其中78个MⅡ期卵,显微注射78个,受精63个,卵裂51个,受精率为80.7%,卵裂率为80.9%,在10个新鲜移植周期(每周期的移植胚胎完全来源于补救ICSI后的受精卵)中共有2例临床妊娠;在2个冷冻移植周期(每周期的移植胚胎完全来源于补救ICSI后的受精卵)中有1例单胎妊娠,妊娠早期流产。胚胎来源于常规体外受精卵和补救ICSI后受精卵的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为18%;胚胎完全来源于补行ICSI后受精卵的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为20%。结论:ICSI可作为常规IVF失败后的有效补救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 体外受精(ivf) 胚胎移植 受精失败 补救icsi
下载PDF
不明原因不孕患者精子的精-卵相互作用实验及体外受精临床结局的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刘能辉 张振辉 +3 位作者 李艳萍 刘冬娥 陈仙花 姚仲元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39-447,共9页
目的:研究不明原因不孕患者的精子功能,并进一步探讨不明原因不孕患者体外受精(in vitrofertilization,IVF)方式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IVF治疗的55例患者,根据不孕的原因将... 目的:研究不明原因不孕患者的精子功能,并进一步探讨不明原因不孕患者体外受精(in vitrofertilization,IVF)方式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IVF治疗的55例患者,根据不孕的原因将患者分为不明原因不孕组(A组)和单纯女方输卵管因素组(B组)。将不明原因不孕组25例患者通过超排卵获取的成熟卵母细胞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常规IVF(A1组)和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术(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受精(A2组);单纯女方输卵管因素组(B组)采用常规IVF。将2组男方的精子利用废卵分别进行精-卵结合实验和透明带诱发精子顶体反应实验。观察A组与B组平均精卵结合数和透明带诱发精子顶体反应情况,分析透明带诱发精子顶体反应率与受精率的关系。比较不明原因不孕组通过2种方式受精后的受精率、优胚率及妊娠率。结果:A组平均精卵结合数(78.29±16.31)和透明带诱发精子顶体反应率[(55.87±27.69)%]明显低于B组的平均精卵结合数(94.63±6.72)及透明带诱发精子顶体反应率[(82.53±17.9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1组的受精率(49.32%)明显低于B组(64.42%)和A2组(71.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1组的优胚率(44.44%),与A2组(56.86%)及B组的优胚率(53.8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2组的受精率及优胚率与B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妊娠率(36%)与B组(4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的受精率与透明带诱发精子顶体反应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932,P<0.01)。结论:对于不明原因不孕患者,精卵结合及透明带诱发精子顶体反应是有重要意义的精子功能检测实验。不明原因不孕患者的卵子采用half-ICSI,可有效地避免受精完全失败导致的无胚胎移植,从而获得较理想的妊娠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明原因不孕 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 体外受精(ivf) 结合反应 透明带诱发顶体反应
下载PDF
ICSI与常规IVF在获卵数较少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3
作者 黄智勇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32期79-81,共3页
目的比较卵母细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与常规体外受精(IVF)在获卵数<4个患者中的胚胎质量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421个周期获卵数<4个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ICSI与IVF进行胚胎培养和移植,其中IVF治疗周期352个,ICSI治... 目的比较卵母细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与常规体外受精(IVF)在获卵数<4个患者中的胚胎质量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421个周期获卵数<4个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ICSI与IVF进行胚胎培养和移植,其中IVF治疗周期352个,ICSI治疗周期69个。比较接受IVF与ICSI患者的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形成率、临床妊娠率、着床率及早期流产率。结果接受ICSI患者的年龄、优质胚胎形成率、临床妊娠率、着床率及早期流产率与接受IVF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ICSI患者的正常受精率86.27%显著高于接受IVF患者的64.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VF治疗周期中,受精方式的选择主要考虑男方精液质量,获卵数少并不是ICSI的指征,ICSI并不能改善胚胎质量及临床妊娠结局,如果男方精子质量正常,无可能影响受精的因素,考虑到ICSI所产生的一系列子代安全性问题,建议先行常规IVF治疗,如发生受精失败或异常受精率过高再行ICSI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 体外受精 妊娠结局 胚胎质量 授精方式
下载PDF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史的不孕患者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结局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沈曦 陈秋菊 匡延平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71-676,共6页
目的探讨既往患妊娠滋养细胞疾病(GTD)对不孕患者行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VF/ICSI)治疗的临床结局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3名有GTD史的继发不孕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年龄、不孕年限、不孕原因及促排卵方案1︰2匹配8... 目的探讨既往患妊娠滋养细胞疾病(GTD)对不孕患者行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VF/ICSI)治疗的临床结局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3名有GTD史的继发不孕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年龄、不孕年限、不孕原因及促排卵方案1︰2匹配86名既往无GTD史的继发不孕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IVF/ICSI临床结局。研究组再根据既往GTD的治疗方法分为单纯清宫组(A亚组,n=32)和清宫联合化疗组(B亚组,n=11)。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在获卵数、正常受精数、异常受精数及可用胚胎数上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移植日内膜厚度[(9.2±2.1)mm]明显低于对照组[(10.3±2.0)mm,P=0.002],移植后的生化妊娠率(31.7%)和继续妊娠率(18.3%)都显著低于对照组(47.5%,3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但研究组的分娩孕周及新生儿体质量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亚组和B亚组的可用胚胎数及继续妊娠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既往GTD史的继发不孕患者应用IVF/ICSI治疗的过程中,可获得与无GTD史的患者相似的正常受精数及可用胚胎数。但由于移植日内膜厚度更薄,故移植后的妊娠率低于无GTD史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GTD) 继发不孕症 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vf/icsi) 清宫术 化疗
原文传递
超排卵周期卵巢反应性与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结局的关系 被引量:8
5
作者 林金菊 叶碧绿 +3 位作者 赵军招 周颖 黄学锋 郑菊芬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01-603,共3页
目的 探讨超排卵周期中卵巢反应性与体外受精 (IVF)、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 (ICSI)结局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 1999年 3月至 2 0 0 0年 12月间 ,4 74对不孕夫妇在本中心按常规方法行IVF 胚胎移植 (ET)及ICSI治疗的 5 10个周期。采用促... 目的 探讨超排卵周期中卵巢反应性与体外受精 (IVF)、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 (ICSI)结局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 1999年 3月至 2 0 0 0年 12月间 ,4 74对不孕夫妇在本中心按常规方法行IVF 胚胎移植 (ET)及ICSI治疗的 5 10个周期。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GnRH a) 高纯促卵泡激素 (FSH HP)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长、短方案促排卵 ,以注射hCG日血清雌二醇 (E2 ) >110 10pmol L(16 0个周期 )为A组 ,获卵数 >15个 (14 8个周期 )为B组 ,A、B两组为卵巢高反应组 ;E2≤ 110 10pmol L(35 0个周期 )为C组 ,获卵数≤ 15个 (36 2个周期 )为D组 ,C、D两组为正常反应组。结果 高反应组与低反应组间 ,年龄、不孕时间、基础FSH水平及FSH用量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P <0 0 5 )。A组着床率、妊娠率分别为 18 9% (94 4 98)与 38 8% (6 2 16 0 ) ,C组分别为 2 0 7% (2 12 10 2 6 )与4 1 4 % (14 5 35 0 ) ,两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B组分别为 2 2 5 % (10 3 4 5 7)与 4 6 6 % (6 9 14 8) ,D组分别为 19 0 % (2 0 3 10 6 7)与 38 1% (138 36 2 ) ,两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OHSS)发生率 ,A组为 6 9% (11 16 0 ) ,C组为 2 6 % (9 35 0 ) ,B组为 8 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受精 超排 植入 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妊娠结局 细胞质精子注射 ivf icsi 相关性
原文传递
体外受精治疗不明原因不孕受精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16
6
作者 郑晓英 刘平 +3 位作者 廉颖 吴昱琪 陈贵安 乔杰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64-267,共4页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不孕患者体外受精方式的选择。方法:将每例不明原因不孕患者(35例)超促排卵获取的卵母细胞随机分为二组,分别行常规体外受精(A组)和ICSI受精(B组),比较二组的受精结局、妊娠率及着床率。结果:A组受精率(51.2%)低于B组(...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不孕患者体外受精方式的选择。方法:将每例不明原因不孕患者(35例)超促排卵获取的卵母细胞随机分为二组,分别行常规体外受精(A组)和ICSI受精(B组),比较二组的受精结局、妊娠率及着床率。结果:A组受精率(51.2%)低于B组(61.3%,P<0.05);而完全受精失败率(20.0%)明显高于B组(2.8%,P<0.05);二组的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着床率无差异。结论:不明原因不孕患者行首次IVF治疗时,采用部分卵母细胞常规受精、部分卵母细胞ICSI的方法,可降低完全受精失败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 不明原因不孕 体外受精(ivf) 胚胎移植(ET)
下载PDF
二甲双胍对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中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妊娠结局有效性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1
7
作者 孙东霞 翟军 +2 位作者 王靖媛 董方莉 张莹莹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9-127,共9页
目的:系统性评价二甲双胍对常规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VF/ICSI)中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妊娠结局的有效性。旨在为助孕前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rd)、万方数据库... 目的:系统性评价二甲双胍对常规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VF/ICSI)中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妊娠结局的有效性。旨在为助孕前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rd)、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Medline、Embase有关二甲双胍对IVF/ICSI中PCOS患者妊娠结局的l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首先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后,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1个RCT研究,共1310例患者,其中二甲双胍组713例,对照组59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二甲双胍组的临床妊娠率(OR=1.60,95%CI:1.26~2.04,P=0.0002)较高,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nss)发生率较低(OR=0.45,95%CI:0.31~0.64,P=0.0001)。而活产率(OR=1.38,95%CI:0.98~1.94,P=0.06)和流产率(OR=0.72,95%CI:0.51~1.02,P=-0.07)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二甲双胍可提高IVF/ICSI中PCOS患者的妊娠率、降低oHSS发生率,但不能提高活产率及降低流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双胍 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 多囊巢综合征(PCOS) 妊娠结局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常规IVF完全失败后行补救ICSI10例 被引量:7
8
作者 马学工 党小红 纪冰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01-502,共2页
关键词 补救性 ivf 失败后 胞浆内单精子注射 体外受精 临床妊娠 icsi 胚胎移植
下载PDF
男性染色体多态性对精子质量及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周丹妮 李赛姣 +1 位作者 杨菁 孙丽萍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797-802,共6页
目的研究男方染色体多态性对精子质量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比较IVF/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ET助孕治疗的男方染色体多态(n=131)和正常对照夫妇(n=160)的妊娠结局,观察男方的精子质量和受精情况、... 目的研究男方染色体多态性对精子质量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比较IVF/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ET助孕治疗的男方染色体多态(n=131)和正常对照夫妇(n=160)的妊娠结局,观察男方的精子质量和受精情况、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结果男方染色体多态组中严重少/弱精子症(19.85%)比例显著高于染色体正常组(5.00%,P<0.001),Yqh+在严重少/弱精子症(38.46%)中的比例最高;Yqh-也高达15.38%,1qh+在严重少/弱精子症组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多态类型(19.23%);染色体多态组的女方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基础性激素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方前向精子率(PR%)、精子正常率以及获卵数、移植胚胎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多态组行IVF-ET助孕治疗后,其着床率(17.42%)、临床妊娠率(28.17%)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32.26%,59.38%)(P<0.05);并且早期流产率(11.11%)高于对照组(2.0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体多态组行ICSI-ET助孕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妊娠结局无统计学差异(P>0.05),优质胚胎率(75.24%±23.68%)还高于正常对照组(49.97%±29.31%)(P<0.05)。行ICSI-ET助孕的男方染色体多态患者其着床率(34.78%)以及临床妊娠率(52.00%)显著高于行IVF-ET助孕的男方染色体多态患者(17.42%,28.17%)(P<0.05)。结论男性染色体多态性患者中严重少/弱精子的比例增加,男性染色体多态不利于IVF妊娠结局,对ICSI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方染色体多态性 精子质量 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vf/icsi) 妊娠结局 Yqh+ 1qh+
原文传递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周期中拮抗剂和全程克罗米芬方案的妊娠结局比较 被引量:7
10
作者 吴春香 黄洁 +7 位作者 刁飞扬 丁卫 王琳 沈鉴东 王炜 崔毓桂 冒韵东 刘嘉茵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00-205,共6页
目的比较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进行体外受精/单精子卵胞质内注射(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VF/ICSI)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时,使用拮抗剂或全程克罗米芬(CC)的温和刺激方... 目的比较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进行体外受精/单精子卵胞质内注射(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VF/ICSI)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时,使用拮抗剂或全程克罗米芬(CC)的温和刺激方案促排卵的妊娠结局及风险。方法回顾性队列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接受IVF/ICSI助孕的PCOS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共361个取卵周期,其中拮抗剂方案224个周期,全程CC方案137个周期。比较使用2种不同卵巢刺激方案每取卵周期的累积活产率(cumulative live birth rate,CLBR)、获卵数、促性腺激素(Gn)用量及刺激时间、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和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发生率。结果拮抗剂方案的CLBR为75.4%,高于全程CC方案的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全程CC方案组的促性腺激素使用总剂量[1 140.5±474.8)IU]及刺激时间[(9.4±1.8)d]显著少于拮抗剂方案组[(1 380.7±498.1)IU,(10.1±2.3)d](P=0.000,P=0.002),h CG注射日内膜厚度[(8.5±2.2)mm]低于拮抗剂方案组[(10.0±1.9)mm](P=0.000)。两组的获卵数和受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拮抗剂方案的优质胚胎率[78.4%(1 285/1 639)]高于全程CC方案[71.6%(643/898)](P=0.000)。拮抗剂方案的中重度OHSS的发生率为8.9%,高于全程CC方案组的5.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OS患者进行IVF/ICSI助孕使用不同的温和刺激方案时,拮抗剂方案的CLBR和优质胚胎率较全程CC方案更高,但是全程CC方案的药物用量更低,OHSS的风险降低。全程CC方案在高反应人群中的应用价值,还需要更大样本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来得出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巢综合征(pcos) 累积活产率(CLBR) 拮抗剂方案(GnRH—A) 克罗米芬(cc) 温和刺激方案 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 体外受精/精子胞质内注射(ivf/icsi)
原文传递
非男性因素不孕体外受精失败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的结局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寒艳 龙晓林 +1 位作者 杜红姿 孙筱放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529-532,566,共5页
目的:探讨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对非男性因素不孕IVF失败患者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由于第一周期常规IVF治疗中卵子完全不受精或受精率≤25%,行补救性ICSI的10个周期(补救性ICSI组),以及因前次受精失败而在随后的治疗周... 目的:探讨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对非男性因素不孕IVF失败患者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由于第一周期常规IVF治疗中卵子完全不受精或受精率≤25%,行补救性ICSI的10个周期(补救性ICSI组),以及因前次受精失败而在随后的治疗周期中采取ICSI方法受精的19个周期(后续性ICSI组)的ICSI治疗结局,并以因男方少弱精子症进行第1次ICSI治疗的133个周期为对照组。结果:后续性ICSI组受精率、植入率、妊娠率和分娩率均高于补救性ICSI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续性ICSI组优胚率显著高于补救性ICSI组(P<0.05);补救性ICSI组受精率(48.9%)、优质胚胎率(29.2%)、植入率(0%)、妊娠率(0%)、分娩率(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72.1%、46.6%、21.2%、45.1%、39.1%);后续性ICSI组受精率、植入率、妊娠率、分娩率分别为55.4%、8.8%、21.1%、15.8%,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优质胚胎率后续性ICSI组(44.2%)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非男性因素不孕IVF失败患者,ICSI能避免受精失败,但是受精率以及妊娠结局受到卵母细胞隐匿性异常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 受精失败 体外受精(ivf)
原文传递
40岁以上高龄妇女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临床结局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冯翠娥 姜宏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2-66,共5页
目的:探讨≥40岁接受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治疗者的临床结局,旨在为高龄女性推荐更合理的助孕策略。方法:对接受IVF/ICSI-ET治疗的248例年龄≥40岁妇女的320个起始周期按年龄分为40岁、41岁、42岁及... 目的:探讨≥40岁接受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治疗者的临床结局,旨在为高龄女性推荐更合理的助孕策略。方法:对接受IVF/ICSI-ET治疗的248例年龄≥40岁妇女的320个起始周期按年龄分为40岁、41岁、42岁及≥43岁4组,回顾性分析各组的临床资料。结果:320个起始周期,临床妊娠率为12.50%,活产率为7.19%。4组的周期取消率分别为18.99%、21.43%、32.20%和42.06%;临床妊娠率分别为29.11%、17.86%、10.17%和0.79%;胚胎种植率分别为16.25%、11.02%、6.54%和0.56%;活产率分别为20.25%、7.14%、5.08%和0.00%。各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43岁组无1例活产。结论:女性≥40岁,年龄每增加1岁即对IVF/ICSI的结局有显著影响,≥43岁获得妊娠和活产的几率极低。建议年龄≥40岁的女性,即使无其他不孕原因亦应积极行IVF/ICSI治疗。而对于年龄≥43岁的女性寻求赠卵治疗或提前冷冻胚胎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岁 体外受精(ivf) 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 胚胎移植(ET) 临床妊娠率 活产率
原文传递
ICSI与常规IVF的临床应用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燕萍 公方强 檀大羡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5期735-737,共3页
目的:探讨卵母细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在我中心接受不孕治疗共1 303周期,其中ICSI组307周期、常规体外受精(IVF)组996周期,比较两组的正常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可用胚胎率、胚胎... 目的:探讨卵母细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在我中心接受不孕治疗共1 303周期,其中ICSI组307周期、常规体外受精(IVF)组996周期,比较两组的正常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可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抱婴率及畸形率。结果:两组间的正常卵裂率、优胚率、可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抱婴率及畸形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SI技术是治疗男性不育的有效方法,其出生后代安全性与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 体外受精
下载PDF
博洛尼亚标准卵巢低反应者在促排卵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周期中的卵巢反应性 被引量:5
14
作者 柯慧 颜礼征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10,共6页
目的了解博洛尼亚标准卵巢低反应者在促排卵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周期中的卵巢反应性。方法本回顾性研究2011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于本院行常规促排卵IVF/ICSI,符合博洛尼亚标准的所有卵巢低反应(POR)患者,并分析这... 目的了解博洛尼亚标准卵巢低反应者在促排卵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周期中的卵巢反应性。方法本回顾性研究2011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于本院行常规促排卵IVF/ICSI,符合博洛尼亚标准的所有卵巢低反应(POR)患者,并分析这些患者在促排卵周期中出现POR的情况。结果年龄≥40岁且窦卵泡数(AFC)<5的患者在首次促排卵IVF/ICSI周期中低反应的发生率为98.7%(75/76),这些患者在后续促排卵周期中低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下降。首次促排卵周期低反应且年龄≥40岁的患者,第二周期促排卵出现低反应的几率为67.2%(45/67)。首次促排卵周期低反应且AFC<5的患者,第二周期促排卵出现低反应的几率为69.5%(57/82)。两次大剂量促排卵周期(促性腺激素用量每日至少450 IU)均出现低反应的患者,再次促排卵发生低反应的几率为71.4%(10/14)。结论博洛尼亚标准中"预期的卵巢低反应者"在首次促排卵IVF/ICSI周期出现低反应的可能性极大,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制定个性化的促排卵方案以改善患者的卵巢反应性。有过低反应史的博洛尼亚标准卵巢低反应者,也不应该放弃再次促排卵的机会,因为很大一部分患者在后续的促排卵周期中不再出现低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低反应(POR) 博洛尼亚标准 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 巢刺激 巢储备
原文传递
IVF/ICSI-ET技术中单卵双胎的发生及其相关因素 被引量:8
15
作者 孙林 罗海娇 +2 位作者 鄢磊 孙秀静 邵小光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2014年第1期27-35,共9页
目的:探讨潜在的可能导致体外授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技术单卵双胎(MZT)高发生率的因素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行IVF/ICSI-ET的2 885个周期,其中新鲜胚胎移植2 184个周期(常规IVF-ET周期1 473个,ICSI周期... 目的:探讨潜在的可能导致体外授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技术单卵双胎(MZT)高发生率的因素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行IVF/ICSI-ET的2 885个周期,其中新鲜胚胎移植2 184个周期(常规IVF-ET周期1 473个,ICSI周期711个)和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701个,统计各个周期MZT妊娠的发生率,并分析可能影响其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在2 885个周期中临床妊娠1 102例,多胎妊娠的发生率为20.78%(229/1 102),其中MZT(双绒毛膜双胎及单绒毛膜双胎)妊娠20例,占临床妊娠的1.81%(20/1 102),占多胎的8.73%(20/229)。MZT中单卵双绒毛膜双胎5例,占MZT的25%(5/20),单卵单绒毛膜双胎15例,占MZT的75%(15/20)。ICSI中MZT的发生率为1.76%(5/284),高于常规IVF-ET周期(1.56%,9/575),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FET组701个周期中临床妊娠243个周期,多胎34例,MZT 6例,占多胎发生率的17.65%(6/34);新鲜移植的2 184个周期中临床妊娠859个周期,多胎195例,MZT 14个周期,占多胎发生的7.18%(14/195),FET组和新鲜周期移植组间多胎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囊胚移植204个周期中妊娠95例,多胎12例,MZT3例,占多胎发生的25%(3/12),非囊胚移植2 681个周期中妊娠1 007例,多胎217例,MZT 17例,占多胎发生的7.83%(17/217),囊胚移植组与非囊胚移植组间多胎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冻融囊胚移植发生MZT的几率显著高于冻融非囊胚移植(P<0.05)。IVF-ET中MZT妊娠与非MZT妊娠患者的年龄、促排卵方案、促排卵天数、促性腺激素(Gn)剂量与时间、优质胚胎数、移植胚胎数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ZT的发生率IVF/ICSI-ET明显高于自然妊娠;冻融囊胚移植明显高于冻融非囊胚移植,这可能与体外培养条件和冷冻复苏技术的应用有关,使其透明带硬度有所增加,致使囊胚在孵出时较易嵌顿,从而导致了MZT的发生。单纯显微授精技术不会明显增加MZT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胎(MZT) 体外受精 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 icsi ET) 冻融胚胎移植(FET) 囊胚移植
原文传递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在高孕激素超促排卵中LH与IVF/ICSI临床结局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3
16
作者 叶红娟 陈秋菊 匡延平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7-184,共8页
的:探讨在高孕激素超促排卵方案中基础血黄体生成素(LH)水平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行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VF/ICSI)治疗的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83侧PCOS患者采用从早卵泡期开始使用安宫黄体酮... 的:探讨在高孕激素超促排卵方案中基础血黄体生成素(LH)水平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行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VF/ICSI)治疗的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83侧PCOS患者采用从早卵泡期开始使用安宫黄体酮(MPA)联合促性腺激素(Gn)的高孕激素超促排卵方案行IVF/ICSI治疗;根据基础LH水平分为3组,A组:0~5IU/L,B组:5~10IU/L,C组:〉10IU/L,分析3组患者在高孕激素超促排卵过程中不同血LH水平与控制性超促排卵特征及IVF临床结局的相关性。结果:3组在促排卵过程中LH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且在基础LH水平、中期LH水平、诱发排卵当日的LH水平及诱发排卵次日的LH水平3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扳机日LH水平波动于0.08—12.33IU/L之间,无一例发生自发性LH峰;在获卵数、成熟卵数及获卵率A组与C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成熟卵率、正常受精卵数、优质胚胎数及有效胚胎数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后续的冻融胚胎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FET)周期结果表明,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及继续妊娠率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孕激素促排卵方案可有效预防PCOS患者行IVF/ICSI治疗的自发性LH峰发生,并且基础高LH水平未损害PCOS患者的卵子及胚胎质量,对其临床结局也无明显影响,因此高孕激素超促排卵方案是一种新的简单安全、高效的垂体非降调节超促排卵方案,但还需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宫黄体酮(MPA) 基础高黄体生成素 多囊巢综合征(PCOS) 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vf/icsi)
原文传递
基因重组促卵泡激素(FSH)与尿源性FSH用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叶虹 黄国宁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9-108,共10页
目的:比较体外受精(IVF)或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周期基因重组促卵泡激素(rFSH)与尿源性促卵泡激素(uFSH)在控制性促排卵(COS)中的有效性。方法: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CNKI及万方数据库中自rFSH上市至2013.09前发表的文... 目的:比较体外受精(IVF)或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周期基因重组促卵泡激素(rFSH)与尿源性促卵泡激素(uFSH)在控制性促排卵(COS)中的有效性。方法: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CNKI及万方数据库中自rFSH上市至2013.09前发表的文章,收集rFSH与uFSH在IVF或ICSI中应用的随机对照研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数据,采用Rev Man5.2软件对IVF或ICSI治疗周期的获卵数、FSH总用量、周期出生率、临床妊娠率、持续妊娠率、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相对有效性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1篇研究,6 496个周期。总体上,rFSH较uFSH获卵数更多,FSH总用药量更少,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周期出生率和临床妊娠率r FSH和u FSH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rFSH较uFSH在辅助生殖中具有更好的COS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重组促泡激素(rFSH) 尿源性促泡激素(uFSH) 体外受精(ivf) 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 生殖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过程中未成熟卵体外培养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贾婵维 李颖 +3 位作者 任国庆 周丽颖 周明书 王树玉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0年第1期100-102,共3页
目的研究来源于超排卵周期中的未成熟卵进行体外成熟培养(IVM)的成熟、受精及胚胎发育能力,探讨适宜的未成熟卵体外培养条件,探索IVM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68名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患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研究来源于超排卵周期中的未成熟卵进行体外成熟培养(IVM)的成熟、受精及胚胎发育能力,探讨适宜的未成熟卵体外培养条件,探索IVM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68名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采用基本细胞培养基与改良培养基条件下,MI和GV期不成熟卵的体外成熟情况;并比较体内成熟卵和体外成熟卵进行ICSI后的受精、卵裂和优质胚胎形成情况。结果采用常规培养基培养条件下,GV期未成熟卵培养失败,MI期卵成熟率为明显低于改良培养基条件下未成熟卵成熟率;改良培养基条件下GV期与MI期卵成熟率无明显差异(P>0.05);体外培养中69.23%的MI期卵和76.74%的GV期卵均在24h内达到成熟,其24h和48h的成熟率无明显差异(P>0.05);体外成熟卵与体内成熟卵相比较,受精率、卵裂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优质胚胎形成率较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常规超排卵周期中的未成熟卵在改良培养基中能够发育成熟;未成熟卵在拆除卵丘细胞后继续体外发育成熟,具有与体内成熟卵相似的ICSI受精、卵裂能力;虽然优质胚胎的形成率低于体内成熟卵,但增加了胚胎数目,可增加移植胚胎数和冷冻胚胎数量,是一种有效的辅助生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成熟 体外成熟培养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 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
原文传递
IVF/ICSI-ET周期hCG注射次日雌二醇(E_2)水平变化的意义
19
作者 许虹 陈烨 +4 位作者 易艳红 呙庆庆 黄翠玉 周娜 刘风华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55-159,共5页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周期中hCG注射次日血清雌二醇(E2)水平较hCG注射日的增幅对超促排卵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2例行黄体中期长方案IVF/ICSI.ET患者的临床资料。hC...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周期中hCG注射次日血清雌二醇(E2)水平较hCG注射日的增幅对超促排卵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2例行黄体中期长方案IVF/ICSI.ET患者的临床资料。hCG注射次日E2增幅=(hCG注射次日血清E2水平-hCG注射日E2水平)/hCG注射日E2水平×100%。根据增幅的不同分成4组:A组增幅〉20%,B组增幅为0.1%~20%间,C组为-20%~O%间,D组增幅〈-20%。分析4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超促排卵情况以及临床结局各项指标。结果:各组患者的取卵年龄、不孕年限、基础FSH(bFSH)值、降调节剂量、rFSH天数、hCG用量、hCG注射日LH值、2原核(2PN)胚胎数、优质胚胎数、冷冻胚胎数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组患者的Gn启动剂量、Gn总用量、hCG注射日P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值随着E2增幅的降低逐渐升高。A组的临床妊娠率(56.30%)显著高于B、C、D组(40.27%、42.85%和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A组的胚胎种植率(33.86%)虽高于B、C、D组(26.23%、28.65%和1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黄体中期长方案垂体降调节IVF/ICSI.ET患者hCG注射次日E2增幅水平对临床结局有预测意义,E2水平在hCG注射次日较hcG注射日增幅高达20%以上时,临床结局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受精 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 icsi—ET) HCG注射 雌二醇(E2) 临床妊娠率
原文传递
高龄非男性因素不孕患者行IVF和ICSI助孕结局的比较
20
作者 瞿俊杰 陈智勤 +2 位作者 陈淼鑫 李昆明 滕晓明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23年第3期447-452,共6页
目的探讨40岁及以上高龄女性患者行试管助孕时,ICSI相较IVF能否改善胚胎及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生殖中心行IVF或ICSI治疗的高龄非男性因素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女方年龄≥40岁,男... 目的探讨40岁及以上高龄女性患者行试管助孕时,ICSI相较IVF能否改善胚胎及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生殖中心行IVF或ICSI治疗的高龄非男性因素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女方年龄≥40岁,男方精液正常),比较受精率、可用胚胎数、优胚数、妊娠结局及母儿并发症等的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358个取卵周期,根据受精方式分IVF组(222个周期)和ICSI组(136个周期)。两组一般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IVF组每取卵受精率显著高于ICSI组(IVF组80.6%,ICSI组63.2%,P<0.001)。IVF组受精数、卵裂数、优质胚胎数、可用胚胎数、冷冻胚胎数明显多于ICSI组(P<0.05)。在首次试管失败,行再次取卵的周期中,IVF组每取卵周期受精率仍显著高于ICSI组(IVF组86.4%,ICSI组62.2%,P<0.05),优质胚胎率、可用胚胎率IVF组略低于ICSI组(P<0.05),但移植后临床妊娠率、持续妊娠率、活产率、流产率、胚胎种植率、累计活产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高龄非男性因素不孕患者选择ICSI对改善胚胎及临床结局无益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受精(ivf) 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 受精 高龄 非男性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