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9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低温体外循环升主动脉不阻断心内直视手术31例观察
1
作者 王志刚 阮林 杨瑞玲 《华夏医学》 CAS 1996年第3期31-33,共3页
观察31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不阻断升主动脉,不灌注冷停搏液,将鼻温控制在30~32℃,肛温32~34℃,整个手术期间心脏持续搏动。测得患者冠流量(9.79±5.60)ml·kg-1·min-1(x±... 观察31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不阻断升主动脉,不灌注冷停搏液,将鼻温控制在30~32℃,肛温32~34℃,整个手术期间心脏持续搏动。测得患者冠流量(9.79±5.60)ml·kg-1·min-1(x±s)。冠状静脉血氧饱和度(68.57±9.76)%,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70.74±11.43)%,计算出每100g心肌氧耗4.32ml,提示在此种状态下冠脉血流能满足心肌供氧。患者清醒时间为(11567±74.94)min,无任何神经系统并发症,认为此法有利于心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低温 体外循环升主动脉不阻断 冠状动脉流量
下载PDF
大鼠正中开胸升主动脉根部阻断灌注心脏停搏液体外循环模型的建立
2
作者 仇冰梅 王雷 +4 位作者 丁培成 章兴 许汝坤 胡兰鑫 王安立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24年第4期313-317,323,共6页
目的建立大鼠正中开胸模拟心肺转流(CPB)升主动脉根部阻断灌注心脏停搏液心脏停搏及复苏过程。方法选取10只成年雄性SD大鼠350~450 g,吸入诱导及腹腔注射麻醉后气管插管接小动物呼吸机辅助通气。右颈内静脉穿刺自制带侧孔引流管,尾动脉... 目的建立大鼠正中开胸模拟心肺转流(CPB)升主动脉根部阻断灌注心脏停搏液心脏停搏及复苏过程。方法选取10只成年雄性SD大鼠350~450 g,吸入诱导及腹腔注射麻醉后气管插管接小动物呼吸机辅助通气。右颈内静脉穿刺自制带侧孔引流管,尾动脉灌注建立体外循环,股动脉监测血压。CPB开始,正中开胸,暴露心脏,阻断升主动脉,经升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脏停搏液,阻断30 min后开放升主动脉,予以氯化钙、小剂量肾上腺素、速尿,待血流动力学稳定及血气调整满意后停机。分别于CPB开始前、CPB开始、CPB 10 min、升主动脉阻断、阻断10 min、20 min、开放升主动脉、停机、停机后2 h采集血液进行血气分析并观察停机后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7只大鼠成功建模,1只在开胸过程中呼吸心跳骤停,1只颈内静脉穿刺失败出血性休克死亡,1只颈内静脉插管过深刺激窦房结导致心脏骤停。转机时间(72±12)min,后并行时间(21±6)min,CPB期间红细胞压积显著低于基线生理值,各检测点血气均符合CPB正常标准要求。结论大鼠正中开胸CPB升主动脉阻断模型是一种成本低廉、稳定可靠的实验模型,可以作为心脏手术患者器官损伤、心肌保护等的替代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动物模型 循环 正中开胸 主动脉阻断 心肌保护
下载PDF
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心内直视术152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郭德和 韩育宁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2-293,共2页
目的评价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术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1528例患者应用不阻断升主动脉心内直视术,其中心脏跳动下手术1055例,停跳下手术473.例。结果手术并发症:低心排27例、呼吸衰竭5例、肾功能衰竭5例。无脑气栓... 目的评价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术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1528例患者应用不阻断升主动脉心内直视术,其中心脏跳动下手术1055例,停跳下手术473.例。结果手术并发症:低心排27例、呼吸衰竭5例、肾功能衰竭5例。无脑气栓发生。全组死亡18例(1.2%)。术后随访4个月~3年,其余1510例恢复良好。结论不阻断升主动脉,在浅、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术,心肌保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 心内直视术 主动脉阻断
下载PDF
全胸腔镜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4
作者 徐建军 周成斌 +3 位作者 孟擎擎 全梓林 陈官映 肖灯科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83-285,296,共4页
目的总结全胸腔镜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体会。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主动脉瓣置换的22例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右侧胸壁打3孔,作为手术操作入路,采取股动静脉插管... 目的总结全胸腔镜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体会。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主动脉瓣置换的22例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右侧胸壁打3孔,作为手术操作入路,采取股动静脉插管,辅以负压静脉引流技术。体外循环中采取中低温28℃至31℃鼻咽温、中低流量50~70 mL·kg^(-1)·min^(-1)。统计患者的手术完成情况、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最低温度、心脏复搏方式、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24 h的胸腔引流量、术后2 h、4 h、8 h、12 h、24 h乳酸浓度、术后24 h尿量、死亡情况。结果22例患者手术均成功,体外循环时间为(179.00±56.5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16.0±30.7)min,术中最低温度为(30.50±0.79)℃,心脏复搏方式中自动复搏患者占81.8%,电击复搏患者占18.2%,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为(17.9±16.4)h,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为(54.7±25.4)h,24 h的胸腔引流量为(230±116)mL,术后24 h尿量为(3138±748)mL。无患者出现心肺并发症和死亡情况。结论经股动静脉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能够有效配合全胸腔镜主动脉瓣置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主动脉瓣置换术 循环
下载PDF
低温室颤不阻断升主动脉的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新卫 郭林静 +2 位作者 秦太昌 梁法禹 傅昱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333-334,共2页
关键词 心内直视术 循环 心肌保护 低温室颤不阻断主动脉
下载PDF
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下小儿、婴幼儿心内直视术136例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郭德和 方刚 +2 位作者 陆相阳 王云 韩育宁 《宁夏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246-247,共2页
目的:评价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术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对1995年9月至1998年8月在先心心内直视术中应用此法的136例婴幼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全组男77例,女59例。年龄3个月~5岁(平均365... 目的:评价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术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对1995年9月至1998年8月在先心心内直视术中应用此法的136例婴幼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全组男77例,女59例。年龄3个月~5岁(平均365±120岁),体重5~18(平均1401±352)。病种包括室间隔缺损103例,房间隔缺损12例,法乐氏四联症14例,法三2例,肺动脉瓣狭窄2例,部分性房室管通道2例,三尖瓣下移1例。结果:全组死亡3例(22%)。术后并发症:低心排2例,支气管痉挛3例,二次止血1例。结论: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术是临床效果满意,安全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阻断 循环 心内直视术
下载PDF
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下心内直视术655例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郭德和 方刚 +2 位作者 陆相扬 王云 韩育宁 《宁夏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6期399-401,共3页
目的 :评价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术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 1995年 9月至 2 0 0 0年 5月在心内直视术中应用此法的 6 5 5例病人进行回顾。全组男 334例 ,女 32 1例。年龄 4个月~ 6 3岁 (平均 16 0 6± 13 16岁 ... 目的 :评价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术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 1995年 9月至 2 0 0 0年 5月在心内直视术中应用此法的 6 5 5例病人进行回顾。全组男 334例 ,女 32 1例。年龄 4个月~ 6 3岁 (平均 16 0 6± 13 16岁 )。体重 5~ 92kg(平均 2 8 5 6± 17 84kg)。病种包括先心、风心和心脏肿瘤 ,其中婴幼儿 87例。 5 13例于浅低温 (鼻温 34~ 32℃ )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心脏跳动下手术 ,142例于中低温 (鼻温 30~ 2 8℃ )心脏停跳下手术。结果 :术后并发症 :低心排11例 ,支气管痉挛 3例 ,二次进胸止血 2例 ,肺膨胀不全 2例 ,脑气栓 1例。住院死亡率 0 91% (6 / 6 5 5 ) ,分别死于低心排3例 ,呼吸衰竭 2例 ,肾衰 1例。结论 :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心内直视术是临床效果满意 ,安全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 心内直视术 不阻断主动脉
下载PDF
浅低温不阻断升主动脉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总结 被引量:1
8
作者 吴继红 周彦晰 刘燕萍 《宁夏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6期439-441,共3页
为观察浅低温不阻断升主动脉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效果。对 5 0 7例病人常规插管建立体外循环 ,阻断上、下腔静脉 ,不阻断升主动脉 ,不灌注心肌保护液。依据手术、心跳情况选择适当的降温 ,鼻温控制在 30℃左右 ,心跳在 40~6 0次 /mi... 为观察浅低温不阻断升主动脉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效果。对 5 0 7例病人常规插管建立体外循环 ,阻断上、下腔静脉 ,不阻断升主动脉 ,不灌注心肌保护液。依据手术、心跳情况选择适当的降温 ,鼻温控制在 30℃左右 ,心跳在 40~6 0次 /min。术中室颤 73例 ,占 14 4% (73/5 0 7) ,MAP在 5 0mmHg左右 ,体外循环时间 8~ 135min ,平均 37 0 4min。结果本组死亡 4例 ,余 5 0 3例均痊愈出院 ,短期随访效果良好。该方法避免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害和心肌深低温、电除颤等医源性损害 ,简化了手术操作步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阻断主动脉 心内直视术 循环 低温
下载PDF
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低温室颤左室引流对犬脑组织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9
作者 伊雪 张宏民 +7 位作者 邬鹏宇 关晓海 蒲国华 陈晨 刘志勇 张宇 陈国生 李占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2918-2920,共3页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低温室颤左室引流技术对犬脑组织的影响。方法:14只健康成年杂种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只。右侧第4肋间进胸,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实验组不阻断升主动脉,血流降温到28℃,心包腔内注入4℃生理盐...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低温室颤左室引流技术对犬脑组织的影响。方法:14只健康成年杂种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只。右侧第4肋间进胸,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实验组不阻断升主动脉,血流降温到28℃,心包腔内注入4℃生理盐水诱导室颤,同时行充分左心引流;对照组阻断升主动脉,经主动脉根部灌注冷晶体停跳液。检测相应时间点血清IL-8和S100β蛋白浓度;检测CPB前及结束时脑组织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血清IL-8、S100β的浓度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之间也存在差异(P<0.05)。两组在CPB前IL-8、S100β浓度无明显差异,转机后均开始升高,且均在CPB2h达到高峰,并于CPB3h逐渐下降,但仍然高于CPB前水平。脑组织免疫组化显示:两组脑组织的S100β及NSE的积分光密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PB结束时,两组脑组织的S100β和NSE的积分光密度值比CPB前显著增高(P<0.01)。结论: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低温室颤左室引流技术可减轻全身炎症反应,减少脑栓塞发生率,有利于脑保护,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循环 不阻断主动脉 低温室颤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S100Β蛋白 白细胞介素-8
下载PDF
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下小儿心内直视术305例临床分析
10
作者 郭德和 韩育宁 陆相杨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603-604,共2页
目的 评价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术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应用此法行 30 5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术 ,男 15 6例 ,女 14 9例。年龄 3个月~ 5 (3 2 5± 1 36 )岁。体重 5~ 2 0 (14 6 2± 3 71)kg。病种... 目的 评价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术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应用此法行 30 5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术 ,男 15 6例 ,女 14 9例。年龄 3个月~ 5 (3 2 5± 1 36 )岁。体重 5~ 2 0 (14 6 2± 3 71)kg。病种包括 :室间隔缺损 (VSD) 2 33例 ,房间隔缺损 (ASD) 2 8例 ,法洛四联症 (TOF) 2 7例 ,法三 (F3) 4例 ,房室通道 (AVC) 5例 ,部分性肺静脉畸形引流 (PAPVC) 3例 ,肺动脉瓣狭窄 (PS) 3例 ,三房心 (TA) 1例 ,三尖瓣下移 (Ebstien) 1例。在浅低温心脏跳动下手术 2 0 8例 ,中低温停跳下手术 97例。结果 随访 2个月~ 3年。并发症 :低心排 6例 ,阵发性支气管痉挛 3例 ,肾功能衰竭 2例 ,血尿 32例 ,二次止血 2例。无脑气栓和传导束损伤。全组死亡 7例 (占2 2 9% )。结论 不阻断升主动脉 ,浅、中低温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术 ,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矫治 ,心肌保护安全有效 ,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分析 循环 心内直视术 主动脉阻断
下载PDF
体外循环技术在A型主动脉夹层产妇救治中的应用
11
作者 刘彩霞 汪玲 +1 位作者 易杰 覃方芳 《巴楚医学》 2024年第3期30-33,共4页
产妇并发A型主动脉夹层(TAAD)是一种罕见且极度危重的临床紧急情况,亟需紧急手术治疗。由于产后特殊的生理状态、夹层对凝血因子及血小板的显著消耗,以及体外循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凝血因子大量破坏,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子宫内大出血的高... 产妇并发A型主动脉夹层(TAAD)是一种罕见且极度危重的临床紧急情况,亟需紧急手术治疗。由于产后特殊的生理状态、夹层对凝血因子及血小板的显著消耗,以及体外循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凝血因子大量破坏,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子宫内大出血的高危风险。因此,在体外循环辅助下实施夹层手术,无疑是一项技术性与挑战性并存的医学任务。体外循环灌注师不仅需要精准掌控体外循环系统的运行,更要对手术过程中的出血与止血情况保持高度警觉。本文深入探讨了TAAD产妇行体外循环技术的操作要点,旨在为临床实践中体外循环技术的应用提供宝贵的参考,以期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患者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妇 A型主动脉夹层 循环
下载PDF
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研究(附558例报告)
12
作者 方刚 李晋南 +4 位作者 郭得和 陆向阳 韩育宁 李晓东 苏金林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00年第5期257-259,共3页
目的 对 5 5 8例患者在体外循环 (CPB)下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研究。方法  5 5 8例患者均常规建立体外循环 ,不阻断升主动脉 ,不做心脏停跳液灌注 ,转机后立即阻断上下腔静脉 ,其中 115例低体重复杂先心患者降温 ,使心... 目的 对 5 5 8例患者在体外循环 (CPB)下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研究。方法  5 5 8例患者均常规建立体外循环 ,不阻断升主动脉 ,不做心脏停跳液灌注 ,转机后立即阻断上下腔静脉 ,其中 115例低体重复杂先心患者降温 ,使心脏完全停跳后行心内操作 ,余均在低温或常温心脏跳动下行心内操作 ;体外循环时间 8~ 135分钟 ,平均 36 .79分。结果 死亡 7例 ,余均痊愈出院。经术后 1~ 2年随访 42 8例 ,除 7例VSD(室间隔缺损 )有 <5mm的残漏外无其它并发症和后遗症。结论 该方法既简化了操作程序 ,又为重症复杂手术提供了充分的手术时间 ,减少了手术后的各种并发症 ,从根本上避免了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促进了心功能的恢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 心脏科手术 不阻断主动脉
下载PDF
不阻断升主动脉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体外循环
13
作者 杨慧 盛艳 +1 位作者 魏淑艳 范建华 《黑龙江医学》 2000年第8期1-2,共2页
目的 :探讨不阻断升主动脉、不灌注停跳液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CABG)的体外循环 (CPB)方法。方法 :对我院 2 3例不阻断升主动脉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临床资料及体外循环情况 (人工心肺机类型、预充液组成、CPB操作步骤、CPB时间及心肌保护... 目的 :探讨不阻断升主动脉、不灌注停跳液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CABG)的体外循环 (CPB)方法。方法 :对我院 2 3例不阻断升主动脉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临床资料及体外循环情况 (人工心肺机类型、预充液组成、CPB操作步骤、CPB时间及心肌保护等 )做一回顾性总结。结果 :CPB时间 5 0~ 1 80min(平均 85min)。转流中不阻断升主动脉、不灌注停跳液、在低温心室颤动下行心室部位的血管桥吻合 ,并结合多头灌注管的桥灌注的方法较好地保护了心肌。结论 :CPB方法采用不阻断升主动脉 ,不灌注停跳液 ,低温 ,室颤 ,结合多头灌注管的桥灌注的CABG手术可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阻断 循环 CPB 停跳液 灌注 CABG 结论 方法 情况
全文增补中
体外循环时间在术中超滤量与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90 d死亡率间的中介效应
14
作者 何小霞 彭勤宝 +2 位作者 陈星 孟维朋 林天晓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9期112-117,共6页
目的探索体外循环(CPB)时间(TCPB)在术中超滤量(UFV)与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患者发生术后90 d死亡的中介效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7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176例行手术治疗的TAAD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索体外循环(CPB)时间(TCPB)在术中超滤量(UFV)与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患者发生术后90 d死亡的中介效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7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176例行手术治疗的TAA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90 d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157例)和死亡组(19例)。比较两组基线及围手术期临床指标,中介分析使用Mplus 8.0软件分析TCPB在UFV与结局事件(发生术后90 d死亡)之间的中介效应,由于结局事件变量为二分类变量,中介分析效应量采用stdyx完全标准化进行等尺度化,并用重复自采样10000次的非参数百分位偏差校正的bootstrap法进行检验。结果本研究全组患者90 d内死亡率为10.79%。两组TCPB、主动脉阻断时间、CPB中液体总入量及总出量、超滤总量、UFV、术后呼吸机时间、清醒时间、脑部并发症发生率、连续肾替代治疗(CRRT)使用率及体外膜肺氧合应用率、伤口愈合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日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介分析结果显示,经标准化后TCPB在UFV和结局事件间起部分中介(总效应、直接效应、中介效应均显著)作用,总效应为0.334(95%CI:0.098~0.544,P=0.003),直接效应为0.225(95%CI:0.005~0.444,P=0.043)。中介效应为0.109(95%CI:0.024~0.216,P=0.024)。结论TCPB在UFV与TAAD患者发生术后90 d内死亡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为改善TAAD患者预后应优先缩短TCPB而非减少UFV。在二分因变量的小样本简单中介模型中的参数估计使用稳健的加权最小二乘估计方法加权最小二乘法结合stdyx法会影响中介效应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滤量 循环时间 死亡率 中介效应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类别变量 二分因变量 因果推断
下载PDF
升主动脉瘤累及右半弓的外科治疗及体外循环探讨 被引量:9
15
作者 于坤 孙桂民 +4 位作者 冯钧 孙立忠 常谦 高国栋 龙村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148-150,188,共4页
目的:总结升主动脉及右半弓置换术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不同体外循环(CPB)方式在术中的应用。方法:28例升主动脉瘤伴右半弓受累的患者行升主动脉及右半弓置换术,其中8例单纯经股动脉与右心房插管建立CPB,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下开放吻合... 目的:总结升主动脉及右半弓置换术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不同体外循环(CPB)方式在术中的应用。方法:28例升主动脉瘤伴右半弓受累的患者行升主动脉及右半弓置换术,其中8例单纯经股动脉与右心房插管建立CPB,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下开放吻合主动脉弓和人工血管远端;15例经右腋动脉或无名动脉及股动脉与右心房插管建立CPB,在中深低温选择性脑灌注(ACP)加全身停循环下开放吻合主动脉弓和人工血管远端;5例经股动脉右心房插管的同时,经腋动脉或无名动脉插管浅低温全流量下行ACP加下半身股动脉逆行灌注,在无名动脉和左颈总动脉之间阻断主动脉弓后吻合主动脉弓和人工血管远端。结果:术后突发大面积心肌梗死造成心源性休克死亡1例。术后偏瘫经CT确诊为脑梗死2例。呼吸功能不全需2次气管插管1例,机械通气辅助24h病情改善后脱离呼吸机。术后出现严重高钠血症需进行血滤1例。2次开胸止血1例。结论:在主动脉右半弓置换术CPB方法的选择上,外科医生和灌注师需根据患者病情、手术熟练程度正确掌握DHCA和ACP技术,选择最佳的灌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深低温停循环 选择性脑灌注 循环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升主动脉钙化的处理 被引量:5
16
作者 高杰 苏丕雄 +4 位作者 刘岩 张希涛 颜钧 顾松 赵洋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415-417,共3页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中升主动脉钙化的处理方法,总结手术效果,以减少OPCAB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9月~2007年12月期间,我院连续治疗的236例伴有升主动脉钙化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中升主动脉钙化的处理方法,总结手术效果,以减少OPCAB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9月~2007年12月期间,我院连续治疗的236例伴有升主动脉钙化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例采用"No-touch"技术,35例采用Enclose辅助完成近端吻合,197例采用Heartstring辅助完成近端吻合。术中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所有移植血管桥均采用瞬时测血流量技术(TTFM)保证吻合口吻合质量。结果远端吻合口881个,近端吻合口267个,桥血管血流量16.2±18.7ml/min,弹力指数(PI)4.9±2.3,近端吻合口吻合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为:平均动脉压(MAP)78.1±10.4mmHgvs.80.9±8.1mmHg,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11.9±3.6mmHgvs.10.9±2.1mmHg,平均肺动脉压(MPAP)17.3±4.3mmHgvs.15.3±2.8mmHg,心排血量(CO)4.2±1.2L/minvs.4.5±1.6L/min,中心静脉压(CVP)9.2±2.3cmH2Ovs.9.3±1.8cmH2O,心率(HR)71.4±14.0次/分vs.73.4±16.5次/分等,其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因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死亡,4例患者术后有脑供血不足症状,经内科治疗随访2个月后好转,其余患者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等重大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10.5±4.2d。185例随访3~24个月,无心血管事件及脑血管意外,心功能改善、心绞痛缓解。结论术前及术中充分评估主动脉钙化程度,采用减少升主动脉操作的近端吻合器吻合技术,可减少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主动脉钙化 脑血管事件
下载PDF
升主动脉不接触技术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武忠 陈保俊 +4 位作者 张杰 曹彬 李庆国 周庆 王东进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62-64,共3页
目的总结升主动脉不接触技术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中的应用经验,以减少术后脑卒中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31例合并升主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5例,女6例;年龄58~78岁,平均年龄71.3岁。5例联合应... 目的总结升主动脉不接触技术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中的应用经验,以减少术后脑卒中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31例合并升主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5例,女6例;年龄58~78岁,平均年龄71.3岁。5例联合应用off-pump CABG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杂交技术治疗,其余26例均采用常规胸骨正中切口径路行off-pump CABG。9例双侧乳内动脉原位移植;16例以左乳内动脉为惟一的供血来源,大隐静脉或桡动脉近端与左乳内动脉端侧吻合;1例大隐静脉近端吻合到无名动脉。所有患者主动脉根部均无吻合口。结果5例"杂交"手术患者共经PTCA植入支架6枚,26例胸骨正中开胸患者移植血管74支(2~4支/例),全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痊愈出院,无院内死亡。术后心绞痛消失24例,明显缓解7例。发生心房颤动2例,行二次开胸手术1例,肺部感染2例,切口感染1例,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随访29例,随访3个月~3年,失访2例。随访期间无死亡,1例行"杂交"手术患者术后1年心绞痛再发,其余28例患者生活质量良好,无神经、精神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合并升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冠心病患者,采用off-pump CABG结合升主动脉不接触技术治疗,可有效地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粥样硬化 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主动脉不接触技术
下载PDF
合并升主动脉钙化的冠心病患者不用主动脉侧壁钳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多支搭桥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鑫 沈振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0-113,共4页
目的:总结不用主动脉侧壁钳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多支搭桥治疗合并升主动脉钙化的冠心病病人的临床经验。方法:不用主动脉侧壁钳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OPCAB)30例,男23例,女7例,年龄53~83岁,平均69.1岁。有脑中风史13例。双支和三... 目的:总结不用主动脉侧壁钳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多支搭桥治疗合并升主动脉钙化的冠心病病人的临床经验。方法:不用主动脉侧壁钳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OPCAB)30例,男23例,女7例,年龄53~83岁,平均69.1岁。有脑中风史13例。双支和三支系统病变为2例和28例,同时有左主干病变11例。左心室射血分数0.52±0.19。30例病人均可以摸到明显的升主动脉片状或弥漫性钙化斑块,21例病人手术中食道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明显钙化。9例以左乳内动脉(LIMA)为唯一供血来源(in-flow),其余静脉桥吻合到LIMA,1例静脉桥吻合到无名动脉,其余静脉~静脉"Y"吻合,6例使用主动脉隔离装置(Enclose)行主动脉上的近端吻合,14例采用双侧乳内动脉。术中用血流仪定量测定桥血流。结果:本组30例人均远端吻合3.40(3~5)处。术后8例需多巴胺>5ng/(kg·min)支持16~45小时。手术后2~12小时病人完全清醒,人均带气管插管时间(8.9±3.7)小时。手术中实时桥血流测定显示桥血流均满意(17~110ml/ min),9例以LIMA为唯一in-flow,LIMA总血流量基本是各分支桥血流量之数学和。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无出血再开胸、无脑中风,无手术后急性肾衰。下肢切口感染1例,8例(26.7%)术后一过性房颤。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心绞痛均消失,术后(12.7±4.6)天出院。结论:在升主动脉有明显钙化的冠心病病人,采用OPCAB结合主动脉不接触(no-touch)技术或主动脉近端吻合装置,安全可行,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循环冠状动脉搭桥 主动脉钙化
下载PDF
升主动脉隔离装置在升主动脉近端钙化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宋士秋 张健群 +2 位作者 李温斌 谢进生 王圣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158-160,共3页
目的评价升主动脉近端隔离装置(Heartstring和Enclose近端吻合装置)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2月收治了150例合并升主动脉近端钙化的冠心病患者,其中男102例,女48例;年龄55~78岁,平... 目的评价升主动脉近端隔离装置(Heartstring和Enclose近端吻合装置)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2月收治了150例合并升主动脉近端钙化的冠心病患者,其中男102例,女48例;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69岁。所有患者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升主动脉近端隔离装置,大隐静脉与升主动脉近端共完成251个吻合口,升主动脉近端吻合口1~3个/例,大隐静脉桥血管完成后应用流量仪进行流量测定。术后观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0.67%);二次开胸止血2例,其中1例为乳内动脉床渗血,1例为胸骨后出血;其余患者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为100~200 ml。所有患者均于术后24~48 h内顺利拔除气管内插管;术后均未出现明确的昏迷、肢体偏瘫、语言障碍及运动不协调等神经系统并发症;大隐静脉桥血流量为28.5~70.1 L/min(53.7±23.9 L/min)。术后随访145例,随访率97.32%,随访时间3个月~1年;4例失访。随访期间患者未发生迟发性脑出血或脑梗死等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在OPCAB术中应用Heartstring和Enclose升主动脉近端隔离装置,安全、有效,能有效地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近端隔离装置 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神经系统并发症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升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处理(附35例报告) 被引量:3
20
作者 武忠 王东进 +3 位作者 陈保俊 曹彬 李庆国 周庆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08年第4期303-305,共3页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升主动脉粥样硬化(ascending aortic athero-sclerosis,AAA)的临床处理经验。方法合并AAA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35例,5例联合应用左前外侧小切口不停跳冠脉搭桥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升主动脉粥样硬化(ascending aortic athero-sclerosis,AAA)的临床处理经验。方法合并AAA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35例,5例联合应用左前外侧小切口不停跳冠脉搭桥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杂交技术);30例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其中9例行双侧乳内动脉原位移植,1例将大隐静脉桥近端吻合到无名动脉,12例以左乳内动脉为唯一的供血来源,其静脉桥或桡动脉桥吻合到左乳内动脉,8例应用"易扣"近端吻合辅助装置完成静脉桥的近端吻合。所有患者均未应用主动脉侧壁钳。结果3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死亡。术后主要并发症:二次开胸止血1例,肺部感染2例,切口感染1例,无围术期心肌梗死,无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对于AAA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结合杂交技术、主动脉不接触技术或近端吻合装置可以有效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硬化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循环 主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