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6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心针刺激眶下孔诱发三叉神经体感电位 被引量:1
1
作者 曾建青 齐小忠 《临床脑电学杂志》 1996年第3期167-167,共1页
同心针刺激眶下孔诱发三叉神经体感电位曾建青,齐小忠三叉神经诱发电位(TSEP)属体感诱发电位的一种。从80年代起,就对其刺激部位、方法及波形来源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由于记录方法不同,临床应用不如听觉诱发电位(BAEP... 同心针刺激眶下孔诱发三叉神经体感电位曾建青,齐小忠三叉神经诱发电位(TSEP)属体感诱发电位的一种。从80年代起,就对其刺激部位、方法及波形来源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由于记录方法不同,临床应用不如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体感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体感电位 同位针刺激 眶下孔
下载PDF
不同病程脑卒中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与感觉、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2
作者 杨世宁 马将 +3 位作者 李红 郭立颖 刘先莹 张莉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1-708,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病程脑卒中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EP)与感觉、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2021年6月到2023年10月,连续纳入石家庄市人民医院脑卒中患者177例,根据病程分为急性期组(14 d之内,n=25)、恢复早期组(14 d~1个月,n=110)和恢复中晚期... 目的探讨不同病程脑卒中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EP)与感觉、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2021年6月到2023年10月,连续纳入石家庄市人民医院脑卒中患者177例,根据病程分为急性期组(14 d之内,n=25)、恢复早期组(14 d~1个月,n=110)和恢复中晚期组(1~6个月,n=42)。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行SEP检查,记录N20潜伏期和振幅;采用单丝和两点辨别工具分别测试患者手的单丝触觉和两点辨别觉;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估运动功能。分析各组SEP与感觉和运动各项指标评分的相关性。结果3组单丝触觉和两点辨别觉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急性期组SEP与感觉和运动功能不相关(P>0.05)。恢复早期组N20潜伏期与单丝触觉呈负相关(r=-0.267,P=0.005),与两点辨别觉呈正相关(r=0.220,P=0.021);N20振幅与单丝触觉(r=0.328,P<0.001)和FMA-UE评分呈正相关(r=0.418,P<0.001),与两点辨别觉呈负相关(r=-0.405,P<0.001)。恢复中晚期组N20潜伏期与FMA-UE呈负相关(r=-0.313,P=0.044),N20振幅与单丝触觉(r=0.598,P<0.001)和FMA-UE评分(r=0.393,P=0.010)呈正相关,与两点辨别觉呈负相关(r=-0.591,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恢复中晚期患者单丝触觉的评分与N20潜伏期水平呈负相关(β=-0.510,P=0.046),FMA-UE评分与N20振幅水平呈正相关(β=0.313,P=0.026);恢复早期患者两点辨别觉评分与N20振幅水平呈负相关(β=-0.270,P=0.039)。结论病程越长,SEP与感觉和运动功能的相关性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觉功能 运动功能 诱发电位 神经电生理
下载PDF
体感诱发电位联合改良昏迷恢复量表对儿童重症脑损伤恢复期意识障碍的预后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华 谭亚琼 +3 位作者 胡继红 何金华 段雅琴 潘英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第1期67-71,共5页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改良昏迷恢复量表(CRS-R)及其联合指标对重症脑损伤恢复期意识障碍患儿的预后评价作用。方法选取51例重症脑损伤恢复期意识障碍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在入康复中心时完成SEP检查和CRS-R评分,并动态追踪...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改良昏迷恢复量表(CRS-R)及其联合指标对重症脑损伤恢复期意识障碍患儿的预后评价作用。方法选取51例重症脑损伤恢复期意识障碍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在入康复中心时完成SEP检查和CRS-R评分,并动态追踪评估患儿意识水平变化,以病程满6个月、神志转清或死亡为评估止点。以患儿病程满6个月时意识恢复作为预后判断金标准,根据病程6个月内患儿意识恢复与否分为意识清醒组和意识未清醒组,分别分析SEP分级、CRS-R评分与意识障碍患儿预后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ROC曲线评估SEP分级、CRS-R评分及其联合指标对意识障碍患儿预后的预测作用。结果CRS-R评分与意识障碍患儿预后呈正相关(r=0.450,P<0.01),SEP分级与意识障碍患儿预后呈负相关(r=—0.340,P<0.05)。CRS-R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1,SEP分级的AUC为0.683,SEP分级联合CRS-R评分的AUC为0.809,且SEP分级联合CRS-R评分的AUC大于SEP分级单一指标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54,P<0.05)。结论SEP分级和CRS-R评分均可作为重症脑损伤恢复期意识障碍患儿的预后判断指标,且SEP分级联合CRS-R评分的预测价值高于单一SEP分级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脑损伤 恢复期 意识障碍 改良昏迷恢复量表 诱发电位 预后 儿童
下载PDF
苏合香丸对急性期缺血中风阴闭证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董尚灵 张震中 +3 位作者 张燕 卢裕强 钟霖 胡马洪 《浙江中医杂志》 2023年第3期180-180,共1页
笔者观察了苏合香丸对急性期缺血中风阴闭证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结果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22年2月急性期缺血中风阴闭证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出现死亡或因转... 笔者观察了苏合香丸对急性期缺血中风阴闭证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结果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22年2月急性期缺血中风阴闭证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出现死亡或因转院、放弃治疗每组各有3例。对照组男10例,女17例;年龄38~77岁,平均(58.8±11.2)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中风 阴闭证 苏合香丸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诱发电位
下载PDF
卒中后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及周围神经电生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韩雪 张玉梅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3期281-287,共7页
目的 分析卒中后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EP)、周围神经电生理特征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此前瞻性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6月—2022年3月康复科收治的亚急性期卒中患者,采用自身健患侧进行对比,进行双侧上... 目的 分析卒中后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EP)、周围神经电生理特征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此前瞻性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6月—2022年3月康复科收治的亚急性期卒中患者,采用自身健患侧进行对比,进行双侧上肢SEP和周围神经电生理检查并对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分析患侧SEPP15、N20、P25、N13及N9潜伏期、感觉神经传导参数、运动神经传导参数与上肢运动功能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卒中后亚急性期偏瘫患者102例,平均(68.76±11.33)岁,男性78例。患者偏瘫侧上肢SEPP15[(16.90±1.67)ms vs.(16.27±1.50)ms,P<0.001]、N20[(20.13±1.49)ms vs.(19.42±1.60)ms,P<0.001]、P25[(24.39±1.75)ms vs.(23.70±1.50)ms,P<0.001]、N13[(14.05±1.25)ms vs.(13.42±1.26)ms,P<0.001]及N9[(9.25±0.96)ms vs.(8.80±1.40)ms,P<0.001]的潜伏期均大于健侧;偏瘫侧上肢正中神经(指1-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nerve conductionvelocity,SCV)[(48.93±6.82)m/s vs.(51.26±6.40)m/s,P<0.001]、波幅[(22.54±9.91)μv vs.(32.71±17.68)μv,P<0.001]小于健侧;正中神经(指3-腕)SCV[(49.26±7.31)m/s vs.(52.98±5.99)m/s,P<0.001]、波幅[(24.71±11.39)μv vs.(38.57±20.21)μv,P<0.001]小于健侧;尺神经(指5-腕)SCV[(48.72±7.46)m/s vs.(52.01±6.82)m/s,P<0.001]、波幅[(19.51±11.35)μv vs.(25.74±13.44)μv,P<0.001]小于健侧;尺神经(腕-肘上)SCV[(54.53±6.06)m/s vs.(56.99±4.84)m/s,P<0.001]、波幅[(11.37±6.04)μv vs.(14.53±7.89)μv,P<0.001]小于健侧。偏瘫侧上肢正中神经(肘-腕)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nerveconductionvelocity,MCV)[(54.79±4.89)m/s vs.(57.10±5.07)m/s,P<0.001]、波幅[(8.42±3.85)μv vs.(10.00±3.72)μv,P<0.001]小于健侧;尺神经(腕-肘上)MCV[(53.12±6.81)m/s vs.(55.01±6.35)m/s,P<0.001]、波幅[(6.89±2.56)μv vs.(8.78±2.26)μv,P<0.001]小于健侧。P15(r=-0.358,P<0.001)、N20(r=-0.674,P<0.001)、P25(r=-0.465,P<0.001)潜伏期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assessmentupperextremityscale,FMA-UE)评分均呈负相关;正中神经电极位置为指3-腕的波幅与FMA-UE评分呈正相关(r=0.231,P=0.026),尺神经电极位置为指5-腕(r=0.292,P=0.006),腕-肘上(r=0.391,P<0.001)的SCV与FMA-UE评分呈正相关,电极位置为指5-腕的波幅与FMA-UE评分呈正相关(r=0.263,P=0.012),正中神经电极位置为肘-腕的MCV(r=0.220,P=0.037)、波幅(r=0.223,P=0.034)与FMA-UE评分均呈正相关,尺神经电极位置为腕-肘上的MCV(r=0.231,P=0.027)与FMA-UE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卒中偏瘫患者常伴有感觉传导通路受损及偏瘫侧上肢周围神经的改变,且与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上肢 诱发电位 觉神经传导速度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韩雪 李欣 宋桂芹 《中国康复》 2023年第5期272-276,共5页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组给与tDCS和上肢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与tDCS假刺激...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组给与tDCS和上肢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与tDCS假刺激和上肢常规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上肢正中神经诱发电位N20潜伏期和波幅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并对2组患者的正中神经诱发电位N20测定结果变化和肢体功能变化的进行相关性分析,观察干预前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与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UE、WMFT、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N20波幅较治疗前则增加(P<0.05);2组N20潜伏期组内、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除治疗组WMFT差值与N20潜伏期差值呈正相关(r=0.305,P=0.037)外,其余均无相关性,2组患者偏瘫侧治疗前正中神经SEP N20测定结果与治疗4周后MBI、FMA-UE、WMFT各项量表评分均无相关性。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可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体感诱发电位N20的波幅,SEP N20潜伏期变化和肢体功能WMFT评分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康复训练 缺血性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诱发电位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范彦瑞 《临床研究》 2023年第8期59-62,共4页
目的分析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用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对其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ACI患者共52例进行研究,结合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前组基... 目的分析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用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对其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ACI患者共52例进行研究,结合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前组基础上加以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各有26例;观察两组疗效、治疗前后上肢SEP有关指标、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得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N9潜伏期、N9波幅、N20潜伏期、N-20波幅等上肢SEP有关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9潜伏期、N20潜伏期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9波幅、N-20波幅较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N9潜伏期、N20潜伏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9波幅、N-20波幅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FMA、NIHSS及MBI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MBI评分较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FMA、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用于ACI患者疗效理想,能改善其上肢SEP有关指标,提升其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减轻其神经功能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诱发电位 运动功能
下载PDF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在脊髓损伤康复评估中的应用
8
作者 赵泽丹 郑遵成 +3 位作者 樊湘珍 钱红丽 王洪强 王德强 《中国疗养医学》 2023年第12期1309-1312,共4页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作为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选择客观、敏感的评估工具反映患者康复效果的变化情况具有重要意义。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ort...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作为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选择客观、敏感的评估工具反映患者康复效果的变化情况具有重要意义。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ortic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CSEP)作为一种无创的神经电生理检测方法,相较于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康复评定量表等传统评定方法更客观、有效。本文结合临床实验及动物实验对CSEP在SCI康复效果评价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SCI患者的早期诊断、康复治疗和康复效果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皮层诱发电位 康复效果 康复评估
下载PDF
头体针巨刺法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临床研究
9
作者 常士峰 杨保元 狄心灵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3期125-131,共7页
目的:观察头体针巨刺法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取15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各50例。对照1组予PNF治疗,对照2组予头体针巨刺法治疗,... 目的:观察头体针巨刺法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取15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各50例。对照1组予PNF治疗,对照2组予头体针巨刺法治疗,观察组予PNF联合头体针巨刺法治疗。比较3组临床疗效,并比较3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及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00%,高于对照1组70.00%及对照2组72.00%(P<0.05)。治疗1个月、3个月,3组NFD评分均逐渐降低(P<0.05),MBI指数评分均逐渐升高(P<0.05),且观察组NFD评分低于同期对照1组、对照2组(P<0.05),MBI评分高于同期对照1组、对照2组(P<0.05)。治疗1个月、3个月,3组FMA上肢评分、下肢评分均逐渐升高(P<0.05),且观察组FMA上肢评分、下肢评分均高于同期对照1组、对照2组(P<0.05)。治疗1个月、3个月,3组BBS评分均逐渐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同期对照1组、对照2组(P<0.05)。治疗1个月、3个月,3组正中神经N20潜伏期均逐渐缩短(P<0.05),且观察组短于同期对照1组、对照2组(P<0.05),3组正中神经N20-P25波峰振幅均逐渐增大(P<0.05),且观察组大于同期对照1组、对照2组(P<0.05)。治疗1个月、3个月,3组SS-QOL评分均逐渐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同期对照1组、对照2组(P<0.05)。结论:头体针巨刺法联合PNF技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疗效确切,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平衡能力,减轻肢体障碍程度,促进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偏瘫 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针巨刺法 功能 平衡功能 诱发电位
下载PDF
头针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体感诱发电位及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纪静丽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3年第2期287-289,共3页
目的:探究头针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1年2月院内86例诊断为痉挛型脑瘫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电脑随机分组方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头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 目的:探究头针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1年2月院内86例诊断为痉挛型脑瘫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电脑随机分组方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头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法。分析对比两组的粗大运动功能、体感诱发电位波幅、痉挛程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的体感诱发电位波幅的提升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0级痉挛程度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头针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用于痉挛型脑瘫患儿能够改善运动功能和痉挛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针 任务导向性训练 痉挛型脑瘫 诱发电位
下载PDF
血府逐瘀汤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下肢肌张力恢复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11
作者 高娟 张则甫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23年第11期8-10,共3页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下肢肌张力恢复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6月—2021年9月收治的102例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51例。参照...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下肢肌张力恢复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6月—2021年9月收治的102例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51例。参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采用血府逐瘀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相关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量表(SS-QOL)、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水平、下肢肌力(踝关节背曲肌力、髋关节伸展肌力、膝关节伸展肌力)水平、体感诱发电位(SEP)指标[P15波潜伏期、P38波潜伏期、N20波潜伏期]水平。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8.04%,50/51)高于参照组(84.31%,43/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参照组相比,治疗后研究组舌质暗红、偏身麻木、手足肿胀及脉弦滑积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参照组相比,治疗后研究组MESSS及NIHSS评分较低,SS-QOL及FMA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踝关节背曲肌力、膝关节伸展肌力及髋关节伸展肌力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P15、P38及N20波潜伏期水平均明显降低,研究组下降幅度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临床症状,增强肌张力,降低SEP指标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府逐瘀汤 康复训练 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 肌张力 诱发电位
下载PDF
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在高龄老年患者麻醉管理中的应用
12
作者 詹锐 张晓琴 +2 位作者 汪越 杨梅 钱伟 《安徽医专学报》 2023年第2期23-25,共3页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在高龄老年患者麻醉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到医院就诊的需进行外科手术患者100例,按照年龄的不同将其分为高龄组(n=50)和非高龄组(n=50),再按照监测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高龄研究组(n=28)、高龄常规...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在高龄老年患者麻醉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到医院就诊的需进行外科手术患者100例,按照年龄的不同将其分为高龄组(n=50)和非高龄组(n=50),再按照监测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高龄研究组(n=28)、高龄常规组(n=22)、非高龄研究组(n=26)和非高龄常规组(n=24),高龄研究组和非高龄研究组患者采用体感诱发电位监测评估,高龄常规组和非高龄常规组采用普通麻醉循环监测系统及经验法进行评估,比较手术中和手术后1 d四组患者的心肌标志物、炎症标志物以及脑钠肽(BNP)的水平变化,比较四组患者术后7 d肾功能,随访6个月,比较四组患者的不良事件(癫痫、脑梗、脊髓运动障碍、心肌梗死、认知功能障碍、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结果:手术中,高龄研究组患者的Tn和CK-MB均显著低于高龄常规组(P<0.05)。手术后1 d,高龄研究组患者的Tn显著低于高龄常规组,且显著高于非高龄研究组和非高龄常规组(P<0.05),非高龄研究组患者的Tn均显著低于非高龄常规组(P<0.05),高龄研究组患者的CK-MB显著低于高龄常规组(P<0.05),高龄常规组患者的hs-CRP和BNP均显著高于高龄研究组(P<0.05),高龄常规组患者的hs-CRP和BNP均显著高于非高龄常规组(P<0.05),高龄常规组患者的Scr、EGFR、CYSC和MAU均显著高于高龄研究组(P<0.05),四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整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非高龄患者,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可更有效地降低对高龄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心功能和肾功能损伤,并减少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有助于提高麻醉管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发电位 高龄 后天获得性病变 麻醉
下载PDF
肌电图与节段性体感诱发电位检测腰椎间盘突出症38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竹梅 周密 邵华强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0-20,共1页
关键词 肌电图 诱发电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节段性体感电位
下载PDF
体感诱发电位在颈椎病分型诊断中的价值
14
作者 王雨晨 齐华光 +1 位作者 李春娟 杨姝怡 《贵州医药》 CAS 2023年第12期1889-1891,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分型颈椎病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选取本院经临床确诊后入院治疗的165例颈椎病患者(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64例,脊髓型颈椎病57例,混合型颈椎病44例)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观察并分析所有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结果在... 目的探讨不同分型颈椎病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选取本院经临床确诊后入院治疗的165例颈椎病患者(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64例,脊髓型颈椎病57例,混合型颈椎病44例)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观察并分析所有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结果在165例患者中,不同分型患者的的神经功能NDI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皮层体感诱发电位N20波、P40波潜伏期延长及P40波波形消失率都高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及混合型颈椎病患者(P<0.05),C5、6皮节体感诱发电位P1波波形分化、潜伏期及波幅在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混合型颈椎病中均无统计学差异,在脊髓型颈椎病组中,C7、C8皮节体感诱发电位P1波波形消失率则高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及混合型颈椎病患者(P<0.05),而混合型颈椎病患者的C8皮节体感诱发电位P1波波幅异常多于脊髓型颈椎病及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P<0.05)。结论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及皮节体感诱发电位对于不同分型的颈椎病电生理诊断有一定价值,波形分化及潜伏期、波幅等指标可作为颈椎病分型诊断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电生理学 诱发电位 相关性 神经根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
下载PDF
脑瘫共患病与脑瘫类型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体感诱发电位的相关性分析
15
作者 刘丹丹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4期29-32,共4页
分析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及体感诱发电位对脑瘫患儿患病及类型的预测作用。方法 目的:探讨儿童脑性麻痹(56例)的临床数据。对1岁前,1-2岁,3-4岁,5-6岁(GMFCS)进行分类,并对分类数据进行分析;同时检测儿童 CP肢体诱发电位,并与正常... 分析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及体感诱发电位对脑瘫患儿患病及类型的预测作用。方法 目的:探讨儿童脑性麻痹(56例)的临床数据。对1岁前,1-2岁,3-4岁,5-6岁(GMFCS)进行分类,并对分类数据进行分析;同时检测儿童 CP肢体诱发电位,并与正常对照作对照。结果 1周岁之前的 GMFCS等级和1周岁之后的不同年龄组间的 GMFCS等级有显著性差异(P<0.05),1周岁之后的不同年龄组间的 GMFCS等级没有显著性差异。SEP中有46例异常,异常率为82.1%与临床表现一致。结论 1岁以上GMFCS分级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发育有较好的预测作用;SEP可检测神经感觉和运动通路功能状况,对CP的诊断可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性瘫痪 运动障碍 诱发电位 儿童
下载PDF
体感诱发电位和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结局的关系 被引量:21
16
作者 肖湘 黄东锋 +2 位作者 曹黎明 梁斌 陈川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96-698,共3页
目的:评估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与急性期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的相关性及其对上肢运动康复潜能的预测作用。方法:27例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行正中神经SEP检测,评估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上肢部分、改良Ashworth评分、美国国... 目的:评估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与急性期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的相关性及其对上肢运动康复潜能的预测作用。方法:27例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行正中神经SEP检测,评估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上肢部分、改良Ashworth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改良Barthel指数(MBI)。其中22例患者3个月后再次评估以上量表。对正中神经SEP N20的振幅、潜伏期与急性期及3个月后的各项量表做相关性分析。结果:患侧正中神经SEP的N20潜伏期较健侧延长,振幅较健侧减低(P<0.05)。患侧正中神经SEP N20消失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其患侧上肢FMA评分和MBI低于N20可引出者(P<0.05)。22例患者3个月后患侧上肢FMA评分和MBI较急性期增高(P<0.05)。急性期患侧正中神经SEP的N20潜伏期与3个月后患侧上肢FMA评分负相关(P<0.05)。结论:急性期脑卒中患侧正中神经SEP N20消失者上肢运动功能和自理能力较差。正中神经SEP N20潜伏期可预测急性期脑卒中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诱发电位 运动 上肢 预测
下载PDF
家兔脊髓缺血再灌流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17
17
作者 伍亚民 王正国 +2 位作者 朱佩芳 廖维宏 陈恒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流损伤脊髓感觉传导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24只家兔随机化方法分为对照组、缺血30min组、缺血60min组和缺血90min组,以选择性腰动脉阻断法模拟脊髓缺血再灌流损伤,记录各组在伤前、缺血及再灌流...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流损伤脊髓感觉传导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24只家兔随机化方法分为对照组、缺血30min组、缺血60min组和缺血90min组,以选择性腰动脉阻断法模拟脊髓缺血再灌流损伤,记录各组在伤前、缺血及再灌流时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的变化。结果:缺血(13.2±4.0)min时CSEP消失,再灌流时,各组家兔CSEP的N1和P1波峰潜时总体变化趋势为缺血90min组>缺血60min组>缺血30min组>对照组。结论:脊髓缺血时间越长,再灌流损伤越重,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损害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缺血 再灌注损伤 皮层 诱发电位 家兔
下载PDF
体感诱发电位刺激仪和视觉模拟量表用于术后疼痛评估的比较 被引量:52
18
作者 刘明娟 姚明 +5 位作者 黄兵 朱艳丽 倪华栋 过建国 肖纯 周煦燕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48-950,共3页
目的:通过体感诱发电位刺激仪和视觉模拟量表对术后患者急性疼痛评估的比较,探讨使用体感诱发电位刺激仪进行术后疼痛的评估的可行性。方法:观察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的手术后患者155例,年龄18~72岁,分别用体感诱发电位刺激... 目的:通过体感诱发电位刺激仪和视觉模拟量表对术后患者急性疼痛评估的比较,探讨使用体感诱发电位刺激仪进行术后疼痛的评估的可行性。方法:观察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的手术后患者155例,年龄18~72岁,分别用体感诱发电位刺激仪和视觉模拟量表对术后患者的急性疼痛进行评估,用SPSS11.0软件对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体感诱发电位刺激仪和视觉模拟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635(P<0.001),两者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体感诱发电位刺激仪和视觉模拟量表有较好的相关性,体感诱发电位刺激仪可用于疼痛评估,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模拟量表 诱发电位刺激仪 相关性
下载PDF
短潜时体感诱发电位对重度颅脑外伤术后昏迷病人的预后评估 被引量:9
19
作者 费智敏 徐纪文 +4 位作者 王勇 罗其中 金萍茜 邱永明 李善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短潜时体感诱发电位(SSEP)评估重度颅脑外伤术后昏迷病人预后的价值。方法对重度颅脑外伤60例术后72小时内行SSEP检查,并比较SSEP分级与格拉斯哥评分(GCS)对术后6个月预后的影响。结果预后良好者38... 目的探讨短潜时体感诱发电位(SSEP)评估重度颅脑外伤术后昏迷病人预后的价值。方法对重度颅脑外伤60例术后72小时内行SSEP检查,并比较SSEP分级与格拉斯哥评分(GCS)对术后6个月预后的影响。结果预后良好者38例,预后不良者22例。如以两侧均测得N20波为预后良好的指标,其阳性率为87%,灵敏度为92%,特异性为77%;以一侧或两侧N20波缺失为预后不良的指标,则三者分别为85%、77%和92%。结论SSEP可作为一种新的预后评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外伤 预后 评估 诱发电位 手术后 昏迷
下载PDF
电针对脑缺血大鼠体感诱发电位及脑梗塞体积的影响 被引量:24
20
作者 司全明 吴根诚 曹小定 《针刺研究》 CAS CSCD 1998年第1期36-40,共5页
本实验在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及再灌注动物模型上,观察缺血后电针对大鼠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脑梗塞体积的影响。结果发现缺血组和缺血后电针组在MCAO后30分钟,缺血侧SEP波幅降至缺血前的2.2±3%,1.9±2%,缺血后再... 本实验在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及再灌注动物模型上,观察缺血后电针对大鼠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脑梗塞体积的影响。结果发现缺血组和缺血后电针组在MCAO后30分钟,缺血侧SEP波幅降至缺血前的2.2±3%,1.9±2%,缺血后再灌注7天,SEP恢复至缺血前的25.5±14.1%,58.6±27.2%,两组比较P<0.05;脑梗塞体积分别为70.72±25.4mm3,45.65±11.4mm3(P<0.05)。结果提示电针可促进脑缺血后SEP的恢复,减少脑缺血性组织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诱发电位 脑梗塞 电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