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余的吞吐成环及双向开掘——论方以智的体用观及其创新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昭炜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9-57,共9页
在方以智的体用观中,余是体,正是用,并且二者可以互换,即“体用互余”,这是对中国哲学“体用一源”与“体用不二”的继承与创新。体用互余始于“一分二”,终于“二合一”,中间经历交、对、反、克、生、代、错、综、弥、纶,包括反对六象... 在方以智的体用观中,余是体,正是用,并且二者可以互换,即“体用互余”,这是对中国哲学“体用一源”与“体用不二”的继承与创新。体用互余始于“一分二”,终于“二合一”,中间经历交、对、反、克、生、代、错、综、弥、纶,包括反对六象十错综。体用互余的重要创新点还体现在吞吐与成环,以生生为基础:如鹅笼喻,以无声无臭之影为体,以覆帱持载之形为用,影吞形,形又吞影;如仁树喻,仁体生树用,树用又生仁体。吞吐与成环还可从“三”来讲:显冒、费均为用,密冒、隐均为体,方以智引入统冒、中均、公因、绝待等第三个概念,弥合体用之间的断裂,实现三冒、三均的吞吐合一。体用叠加“有”“无”,有体用超越至无体用,无体用又返回有体用。体用双向开掘:体向几、故等形上学发展,引发根本因的追问,追问生生之体;用导向致用,体现为实学精神。这两个方向代表了明清之际中国哲学发展水平的高度:前者以发掘本体的根本因为目的,预示了中国哲学的现代进路;后者在明清实学思潮中独树一帜,是融合了阳明学之“无”所呈现的“即无而有”之实学,是“无用”与“致用”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以智 体用互余 吞吐 成环 致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