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刺参呼吸树的超微结构观察与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刘晓云 包振民 +2 位作者 范瑞青 谭金山 高澜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5-30,共6页
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研究健康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呼吸树的形态结构,并观察研究濒死刺参呼吸树的异常,结果显示:刺参呼吸树由外向内依次为体腔上皮、肌层、血腔、内皮细胞和中央腔。体腔上皮细胞游离面有长而不规... 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研究健康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呼吸树的形态结构,并观察研究濒死刺参呼吸树的异常,结果显示:刺参呼吸树由外向内依次为体腔上皮、肌层、血腔、内皮细胞和中央腔。体腔上皮细胞游离面有长而不规则的微绒毛,细胞上部吞饮小泡丰富,细胞中常见吞噬体。内皮细胞表面有各种形状的细胞突起,细胞顶浆分泌活跃,细胞内质膜小泡丰富。体腔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中丰富的吞饮小泡和质膜小泡提示这两种细胞具有吸收功能。体腔上皮和内皮下连续成层的基膜围成呼吸树中封闭的血腔。内皮层与内皮基膜构成呼吸树的呼吸膜,由泄殖腔进入呼吸树中央腔的海水和呼吸树血腔中的血液经此气-血屏障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作用。体腔上皮与上皮下基膜构成体腔液-血液屏障,刺参的体腔液与呼吸树血腔中的血液经此屏障进行物质交换。呼吸树还在渗透压调节和代谢产物排泄中起作用。在濒死刺参的呼吸树中,纤毛虫大量积聚在中央腔中并附着在内皮层上,导致呼吸作用不能正常进行,这可能是当养殖水体恶化时造成刺参患病并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呼吸树 体腔上皮 内皮 呼吸膜
下载PDF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莹 魏绍斌 +2 位作者 孟晓丹 杨清 张国楠 《现代医药卫生》 2007年第24期3711-3712,共2页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以痛经、盆腔包块、原发或继发不孕、月经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虽属良性疾病.却具有盆腔内种植、多部位发病、临床易复发等类似恶性肿瘤性。EMS在生育年龄妇女中发生率10%...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以痛经、盆腔包块、原发或继发不孕、月经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虽属良性疾病.却具有盆腔内种植、多部位发病、临床易复发等类似恶性肿瘤性。EMS在生育年龄妇女中发生率10%~15%左右.且呈明显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中青年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EMS的发病机制至今还未完全阐明.除了经典的经血逆流学说,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外,随着对本病的深入研究。发现盆腹腔内环境改变如免疫功能异常、内分泌功能紊乱在发病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且异位内膜细胞得以在宫腔外种植并继续存活,与其对凋亡的抵抗力增强亦有关。此外遗传因素和环境毒素都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导致EMS的发生。而近年提出的“在位内膜决定论”将子宫在位内膜作为发病机制研究的新靶点。目前EMS的药物治疗主要为激素治疗,常用药物有达那唑、孕三烯酮、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等,但不良反应明显,近年来,抗孕激素类药物米非司酮试用于治疗EMS取得了较为肯定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激素治疗 米非司酮 体腔上皮化生学说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内分泌功能紊乱 生育年龄妇女 发病机制
下载PDF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钱静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139-1143,共5页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中西医结合研究 经血逆流 难治 体腔上皮化生学说 腹腔 局部 “三部曲” 主导 过程
下载PDF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学说研究现状 被引量:2
4
作者 金海鸿 冷维春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6年第6期690-692,共3页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病因学说 子宫内膜种植学说 体腔上皮化生学说 子宫内膜组织 外科手术治疗 生育期妇女 慢性盆腔痛 病因学研究 免疫学机制
下载PDF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阳泽彬 《右江医学》 2003年第5期485-486,共2页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发病机制 研究进展 体腔上皮化生学说 胚胎剩余学说 淋巴与静脉播散学说
下载PDF
单侧双输卵管一例
6
作者 吴秀英 耿培炳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1993年第4期200-200,共1页
胚胎发育的第6周时,在中肾管头端的外侧体腔上皮向间质内凹陷形成纵沟,并向胚胎尾侧发展,不久沟的边缘互相联合形成上皮性管道称为副中肾管,左右各一。管的头端与腹腔相通将成为输卵管的腹口。管的末端与泌尿生殖窦相连。副中肾管按其... 胚胎发育的第6周时,在中肾管头端的外侧体腔上皮向间质内凹陷形成纵沟,并向胚胎尾侧发展,不久沟的边缘互相联合形成上皮性管道称为副中肾管,左右各一。管的头端与腹腔相通将成为输卵管的腹口。管的末端与泌尿生殖窦相连。副中肾管按其走行方向可分为头段、中段与尾段。副中肾管头段沿背侧体壁与中肾管走行一致向尾侧纵行,保持细长状态,衍化为输卵管。衍化过程中偶有畸形发生,除输卵管缺如外,主要为输卵管形态、数量及位置的变异,从而导致输卵管绝育术失败。国内每年约有250万左右的妇女接受输卵管绝育手术,但有关输卵管畸形的报道较少。已见诸报告者仅16例,其中单侧分叉输卵管9例;单侧双输卵管3例;单侧三条输卵管1例;输卵管异位3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输卵管 副中肾管 泌尿生殖窦 绝育手术 畸形发生 体腔上皮 上皮 走行方向 报告者 背侧
下载PDF
腹股沟疝囊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
7
作者 任国春 吕俊祥 张侠 《黑龙江医学》 1995年第11期46-47,共2页
关键词 腹股沟疝 子宫内膜 异位症 左腹股沟 体腔上皮化生 内异症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 纤维蛋白原 腹股沟淋巴结炎 含铁血黄素
下载PDF
第三讲 社区常见疾病 第五章 妇产科常见疾病
8
作者 李玉兰 《中国乡村医药》 2007年第1期80-82,共3页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常见疾病 子宫腺肌病 妇产科 社区 体腔上皮化生 生育年龄 病因不明
下载PDF
细胞凋亡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7
9
作者 徐晓芳 唐利 李宗恒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4年第1期98-101,共4页
子宫内膜异位症(EM)育龄期妇女发病率高达10%,相当~部分患者需手术切除卵巢、子宫等方可达到根治,严重影响女性生殖生育、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腹腔镜技术的发展,EM诊断率明显提高,已达45%左右。早诊断早治... 子宫内膜异位症(EM)育龄期妇女发病率高达10%,相当~部分患者需手术切除卵巢、子宫等方可达到根治,严重影响女性生殖生育、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腹腔镜技术的发展,EM诊断率明显提高,已达45%左右。早诊断早治疗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手术治疗率,但限于发病机制的不明确,手术根治率仍然较高。关于EM可能的发病原因学说众多,如诱导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种植学说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细胞凋亡 体腔上皮化生学说 手术切除 育龄期妇女 腹腔镜技术 生殖生育 身心健康
下载PDF
糖类抗原125在女性妇科检查中的临床应用
10
作者 张静 《实用医技杂志》 2015年第12期1305-1306,共2页
糖类抗原(CA)125的主要成分为高分子糖蛋白,普通存在胚胎体腔上皮来源的组织中,体腔上皮组织细胞受到刺激后,血清CA125浓度即会上升,故其诊断特异性较低。CA125作为肿瘤标志物,约80%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CA125水平升高。
关键词 糖类抗原 上皮性卵巢癌 体腔上皮 妇科良性疾病 肿瘤标志物 肿瘤负荷 诊断特异性 组织细胞 良恶性疾病 电化学发光分析
下载PDF
黏附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现状
11
作者 孙咏梅 李学军 徐英军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440-1441,共2页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黏附 发生发展 体腔上皮化生学说 分子生物学研究 生育年龄妇女 发病机制 血管形成 病灶形成 相关因子
下载PDF
子宫内膜异位症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慧莹 刘木彪 《妇产与遗传(电子版)》 2012年第4期36-40,共5页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已成为现代生育年龄妇女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但是对于其病因学的研究尚无统一。Simpson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了经血逆流子宫内膜种植学说,该观点现已被公认,但其无法解释盆腔外的EMs。之后关于子...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已成为现代生育年龄妇女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但是对于其病因学的研究尚无统一。Simpson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了经血逆流子宫内膜种植学说,该观点现已被公认,但其无法解释盆腔外的EMs。之后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来源,又有体腔上皮化生学说、淋巴和静脉播散学说以及免疫学说。近年来的研究发现,EMs的发生发展依赖于血管生成,该过程包括黏附-侵袭-新生血管形成三部分,而这一病理生理过程是否显现取决于促进与抑制血管生成因子间的动态平衡。若能针对该过程实施相应的调控,就有可能抑制EMs病灶中的血管生成,从而达到治疗EMs的目的。下面我们将就此方面研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管生成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种植学说 体腔上皮化生学说 SIMPSON 生育年龄妇女 新生血管形成 血管生成因子
下载PDF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
13
作者 孙士霞 郑军 《职业与健康》 CAS 2003年第7期144-146,共3页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近年明显增高,是目前常见妇科疾病之一.在妇科剖腹手术中,约5%~15%患者发现有此病;在因不孕而行腹腔镜检查患者中,12%~48%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存在.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治疗 诊断 体腔上皮化生学说 免疫学说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30例观察
14
作者 张荣春 万荣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5年第14期41-,共1页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中西医结合 体腔上皮 盆腔腹膜
下载PDF
卵巢乳头状浆液性囊腺瘤一例
15
作者 宋保难 赵织天 +2 位作者 付冀平 陈文 江晓渝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1年第S1期80-80,共1页
关键词 囊腺瘤 浆液性 乳头状 重庆市 卵巢瘤 卵巢囊肿 人民医院 纤毛柱状上皮 囊腺癌 体腔上皮
下载PDF
左卵巢表面乳头状瘤合并右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1例
16
作者 马虹 《云南医药》 CAS 1999年第S1期142-142,共1页
关键词 乳头状瘤 囊腺瘤 浆液性 右卵巢 卵巢间质 卵巢囊肿形成 细胞分化 纤维组织 胶原纤维 体腔上皮
下载PDF
子宫内膜异位症专题讲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理
17
作者 程毓芝 《中国社区医师》 2003年第14期8-9,共2页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发病机理 专题讲座 病因 子宫内膜种植学说 体腔上皮化生
下载PDF
子宫中隔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有关联吗?
18
作者 周桂菊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 2006年第4期297-298,共2页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中隔 体腔上皮化生学说 关联 发育不全 子宫发育不良 中隔子宫 回顾性分析 宫腔镜检查 输卵管因素
下载PDF
子宫内膜异位症药物保守治疗后血清hs—CRP、CA125水平变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周芳芳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3年第24期3807-3808,共2页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女常见的激素依赖性疾病,病因比较复杂,包括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诱导学说、异常细胞的免疫激素、遗传因素等,其中免疫因素是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腹腔内免疫功能的紊乱及多种细胞因子分...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女常见的激素依赖性疾病,病因比较复杂,包括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诱导学说、异常细胞的免疫激素、遗传因素等,其中免疫因素是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腹腔内免疫功能的紊乱及多种细胞因子分泌失调,可导致炎性细胞因子间形成正反馈,扩大腹腔内无菌性炎性反应,促使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药物保守治疗 CA125 水平变化 体腔上皮化生学说 激素依赖性疾病 致炎性细胞因子 CRP
原文传递
原发性腹膜后黏液性囊腺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20
作者 崔超越 段万里 +3 位作者 翟宇瑶 任伟 杜双宽 程永毅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9年第6期835-837,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黏液性肿瘤(PRMT)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省人民医院2018年5月收治的1例原发性腹膜后黏液囊腺瘤(PRM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对其病理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进行分析。结...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黏液性肿瘤(PRMT)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省人民医院2018年5月收治的1例原发性腹膜后黏液囊腺瘤(PRM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对其病理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系2年前孕检时发现腹膜后囊肿及右腰背不适3d入院,除影像学提示“右侧腹膜后囊肿”外,血液常规及肿瘤标志物均无异常。行腹腔镜下右侧腹膜后囊肿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良性黏液性囊腺瘤。结论PRMT是罕见肿瘤,PRMC是其三种病理类型之一,无特异性血清学及影像学表现,术前诊断极为困难,主要依靠病理学确诊。主要的治疗方式为完整切除肿瘤,并防止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黏液性囊腺瘤 体腔上皮化生 手术治疗 无瘤原则 复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