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表内脏反射疗法在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疾病中的应用
1
作者 金德海 《中华综合医学杂志(河北)》 2004年第5期65-66,共2页
该所以体表内脏反射学说为理论根据,应用背俞穴等特定部位(反应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取得良好疗效。总结近年来以此法为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百余例,患者全部是经西医明确诊断,用西药系统治疗过,病情迁延不愈者。... 该所以体表内脏反射学说为理论根据,应用背俞穴等特定部位(反应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取得良好疗效。总结近年来以此法为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百余例,患者全部是经西医明确诊断,用西药系统治疗过,病情迁延不愈者。结果发现应用此法较单纯应用其他任何方法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其中90%病情均有显著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表内脏反射疗法 慢性支气管炎 哮喘 脊背肌痉挛 中医
下载PDF
基于“体表-内脏”相关探讨针刺调节膀胱过度活动症大鼠膀胱功能的腧穴特异性研究
2
作者 张荣 蔡雨若 +2 位作者 郑宇皓 杨硕 莫倩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299-2301,共3页
目的从“体表-内脏”相关角度探讨针刺调节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大鼠膀胱功能的腧穴特异性。方法50只SD雄性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次髎组、三阴交组、委中组,各10只。除正常组大鼠外均使用0.5... 目的从“体表-内脏”相关角度探讨针刺调节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大鼠膀胱功能的腧穴特异性。方法50只SD雄性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次髎组、三阴交组、委中组,各10只。除正常组大鼠外均使用0.5%乙酸溶液膀胱灌注建立OAB模型。正常组、模型组不予干预,其余三组进行相应穴位的针刺干预,约30min,针刺后通过尿动力学检测,观察针刺前后各组大鼠排尿间隔时间、膀胱收缩时间、最大逼尿肌收缩压、收缩后膀胱内压、基础膀胱压的相应指标变化以及组间比较的差异。结果①干预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排尿间隔时间、膀胱收缩时间缩短(P<0.01),最大逼尿肌收缩压降低(P<0.01),收缩后膀胱内压、基础膀胱压升高(P<0.01),提示造模成功,模型组与其他三个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针刺前比较,针刺后中/次髎组、三阴交组、委中组排尿间隔时间、膀胱收缩时间延长(P<0.01),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升高(P<0.01),收缩后膀胱内压下降(P<0.01);中/次髎组与三阴交组基础膀胱压下降(P<0.01),委中组基础膀胱压无明显差异(P>0.05)。③与委中组比较,中/次髎组排尿间隔时间、膀胱收缩时间延长(P<0.01),收缩后膀胱内压、基础膀胱压下降(P<0.01),最大逼尿肌收缩压无明显差异(P>0.05);三阴交组膀胱收缩时间延长(P<0.01),基础膀胱压下降(P<0.01),其余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④与三阴交组比较,中/次髎组收缩后膀胱内压、基础膀胱压下降(P<0.01),其余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膀胱同神经节段近端腧穴中/次髎、远端腧穴三阴交、近神经节段腧穴委中三穴均可调节OAB大鼠膀胱功能,其中膀胱同神经节段近端腧穴中/次髎更为显著,这可能与其位于膀胱同神经节段近端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穴位特异性 膀胱过度活动症 膀胱功能 体表-内脏相关
下载PDF
从俞募穴探讨体表-内脏相关内涵 被引量:16
3
作者 左海燕 杨晓希 +5 位作者 周美启 吴生兵 张倩 吴欣 李锦航 许果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第1期9-12,共4页
俞募穴不仅是脏腑经络之气转输、汇聚的枢纽,而且体现了早期的体表-内脏相关内涵。生理上,俞募穴是脏腑之气在体表的输注处,气街、标本、经脉及气血分别是其与脏腑产生联系的结构和物质基础;诊断上,可以通过观察俞募穴的情况辅助诊断相... 俞募穴不仅是脏腑经络之气转输、汇聚的枢纽,而且体现了早期的体表-内脏相关内涵。生理上,俞募穴是脏腑之气在体表的输注处,气街、标本、经脉及气血分别是其与脏腑产生联系的结构和物质基础;诊断上,可以通过观察俞募穴的情况辅助诊断相应脏腑病证;治疗上,通过刺激俞募穴可调整脏腑功能。现代实验研究已从解剖形态学、神经学等方面验证其结构基础和联系途径,大量的临床研究也证实了俞募穴与脏腑密切相关,为俞募穴的体表-内脏相关内涵提供了事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募穴 体表-内脏相关 气街 气血 理论探讨
下载PDF
腧穴热敏化的体表-内脏相关规律浅识 被引量:13
4
作者 田宁 陈日新 《江西中医药》 2009年第8期59-60,共2页
探讨腧穴热敏化现象,阐述腧穴热敏化的特征及其相关规律与体表-内脏相关理论的联系。认为腧穴热敏化作为一种新的疾病反应形式,属于体表-内脏相关的范畴,符合体表-内脏相关基本规律,充分的体现了腧穴动态、辩证的本质,也是对体表-内脏... 探讨腧穴热敏化现象,阐述腧穴热敏化的特征及其相关规律与体表-内脏相关理论的联系。认为腧穴热敏化作为一种新的疾病反应形式,属于体表-内脏相关的范畴,符合体表-内脏相关基本规律,充分的体现了腧穴动态、辩证的本质,也是对体表-内脏相关理论内涵的进一步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热敏化 体表-内脏相关
下载PDF
经穴脏腑相关的现代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吕国蔚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3-118,共6页
经穴脏腑相关是中医经络理论的核心,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躯体内脏相互作用,受到国内外中西医学界广泛的关注。祖国医学认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对于祖国医学的该论述,现代科学虽有“体表内脏相关”报告,但却有... 经穴脏腑相关是中医经络理论的核心,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躯体内脏相互作用,受到国内外中西医学界广泛的关注。祖国医学认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对于祖国医学的该论述,现代科学虽有“体表内脏相关”报告,但却有悖现代神经科学知识。现代神经科学已知,体表与内脏组织的感觉体验分别通过躯体感觉传导束和内脏感觉传导束传向中枢神经系统,并且强调这两种已知的经典传导束泾渭分明、互不相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穴脏腑相关/体表内脏相关 躯体内脏相互作用 汇聚性躯体-内脏觉脊髓神经元/传导束 汇聚性躯体-内脏觉脊神经节神经元 NMDAR—PKC-NO膜信号转导体系
下载PDF
经络研究中应该澄清的一些问题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瑞午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8期497-498,共2页
关键词 经络 脏腑 体表内脏 经脉
下载PDF
心经经脉与心脏相关联系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荣培晶 朱兵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2期97-101,共5页
目的:从牵涉痛产生的机理出发,探讨心源性牵涉痛区(沿上肢内侧面分布)和心经与心相关的神经科学机制。方法:将三种荧光素(快蓝、碘化丙啶、双苯甲亚胺)分别注入心经、肺经穴位和心脏,观察C6~T5节段脊神经节中标记细胞的分布。结果:左... 目的:从牵涉痛产生的机理出发,探讨心源性牵涉痛区(沿上肢内侧面分布)和心经与心相关的神经科学机制。方法:将三种荧光素(快蓝、碘化丙啶、双苯甲亚胺)分别注入心经、肺经穴位和心脏,观察C6~T5节段脊神经节中标记细胞的分布。结果:左右两侧标记心经穴位与心脏的双标细胞平均数均高于标记肺经穴位与心脏的双标细胞,而左侧心经穴位心脏的双标神经元与左侧肺经穴位心脏的双标神经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左侧心经穴位心脏双标细胞明显多于右侧同节段的双标细胞(P<0.05)。结论:脊神经节细胞的轴突有分支现象,其一支分布于心脏,一支分布于上肢,这种现象是体表内脏相关和经脉脏腑相关的神经形态学基础;心经循行线与心脏之间的脊神经节细胞分支支配现象更明显,提示心经、心源性牵涉痛与心脏的联系有相对特异性,这种特异性联系的神经基础是神经节段的相同性和神经分布的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表-内脏联系 心经心 荧光素标记法 脊神经节
下载PDF
心经经脉与心脏相关联系的电生理学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荣培晶 朱兵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38-242,245,共6页
目的:探讨心源性牵涉痛区(沿上肢内侧面分布)和心经与心相关的神经科学机制。方法:采用电生理学方法,观察刺激心经和肺经穴位对心交感神经诱发反应及刺激大鼠心交感神经,在心经的“青灵”“少海”和肺经的“侠白”“尺泽”穴位上记录的... 目的:探讨心源性牵涉痛区(沿上肢内侧面分布)和心经与心相关的神经科学机制。方法:采用电生理学方法,观察刺激心经和肺经穴位对心交感神经诱发反应及刺激大鼠心交感神经,在心经的“青灵”“少海”和肺经的“侠白”“尺泽”穴位上记录的反射性肌电反应。结果:左心经穴位刺激诱发心交感神经发放的阈值低于右侧心经引起心交感神经反应的阈值,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用相同强度的串脉冲分别刺激心经和肺经穴位,可诱发心交感神经不同强度的激活反应。在左侧和右侧心经穴位上刺激诱发心交感神经放电高于同样强度刺激肺经穴位上诱发的心交感神经放电(P<0.05)。刺激心交感神经引起同侧心经反射性肌电反应的阈值低于引起肺经反射性肌电的阈值(P<0.02)。刺激左心交感神经,不同强度的刺激可引起心经穴位明显的肌电反应,而肺经穴位的诱发肌电反应则很弱。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两经穴位肌电活动都呈上升趋势。结论:和肺经穴位相比,相同强度的电针刺激心经穴位可引起更大的心交感神经兴奋;反之,心交感神经刺激可引起心经穴位最大的肌电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涉痛 心经 体表-内脏联系
下载PDF
针灸疗效实验性评估方法
9
作者 彭菂 彭印高 《针灸临床杂志》 2005年第4期57-58,共2页
针灸治疗有不同的取穴方法,但至今缺乏对这些方法的实验性定量评估方法。应用氯化钾致痛后,在家兔耳穴上诱发出稳定的放电反应点,然后分别用阿是穴取穴,临近取穴和交叉取穴方法,针刺抑制耳穴放电,并加以比较。发现交叉取穴法最佳、临近... 针灸治疗有不同的取穴方法,但至今缺乏对这些方法的实验性定量评估方法。应用氯化钾致痛后,在家兔耳穴上诱发出稳定的放电反应点,然后分别用阿是穴取穴,临近取穴和交叉取穴方法,针刺抑制耳穴放电,并加以比较。发现交叉取穴法最佳、临近取穴法次之阿是穴作用最弱。本方法证明了经典穴位与非穴(阿是穴)的差别,也证明了交叉取穴的合理性,从而证明了彭印高提出的经络波动性等相关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穴放电 内脏体表反射 经络波动性
下载PDF
论穴位敏化过程与痒觉感受器激活相关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舒娅 朱兵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23-1626,共4页
内脏病变通常以“牵涉性感觉异常”方式出现于体表特定部位,这些部位多与穴位相对应,而“按之快然”的穴位敏化属性及生物个体主动寻求按摩、抓挠的行为提示可能有“痒”的成分参与。新近发现的特异性痒觉感受器——表达Mas相关G蛋白偶... 内脏病变通常以“牵涉性感觉异常”方式出现于体表特定部位,这些部位多与穴位相对应,而“按之快然”的穴位敏化属性及生物个体主动寻求按摩、抓挠的行为提示可能有“痒”的成分参与。新近发现的特异性痒觉感受器——表达Mas相关G蛋白偶联A3受体的神经元可能与穴位的“快然”特性相关,这类感受器在内脏病变时被激活,表现为诱发性痒觉敏化,促使我们渴望接受刺激以调控机能。痒觉感受器激活的动态过程与内脏牵涉性感觉异常所引发穴位“开合”属性的相关性研究,将为穴位敏化触发的自我刺激疗愈过程提供新的探索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敏化 痒觉感受器 牵涉性感觉异常 外周敏化 体表-内脏会聚
原文传递
经脉脏腑相关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研究概况 被引量:4
11
作者 曾希玲 周美启 吴生兵 《湖南中医杂志》 2014年第9期159-160,共2页
经脉脏腑相关,又称体表内脏相关,是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一种双向联系,指脏腑病理或生理改变可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经络、穴位或躯体部位,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和体征。它是脏腑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笔... 经脉脏腑相关,又称体表内脏相关,是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一种双向联系,指脏腑病理或生理改变可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经络、穴位或躯体部位,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和体征。它是脏腑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笔者就近5年"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的针灸临床运用的文献进行整理,现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脉脏腑相关 脏腑相关理论 针灸临床 脏腑经络学说 应用 体表内脏 经脉穴位 双向联系
原文传递
心经经脉、心因性牵涉痛与心脏相关联系的机制 被引量:11
12
作者 荣培晶 朱兵 《中国科学(C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3-68,T004,共7页
采用神经示踪剂荧光素三标记法研究了上肢内侧面(心经经脉循行线)、外侧面(肺经经脉循行线)与心脏的神经联系.结果表明,脊神经节的小量细胞的外周轴突有双分支现象,其一支分布于心脏,另一支分布于上肢;心经循行线与心脏之间的脊神... 采用神经示踪剂荧光素三标记法研究了上肢内侧面(心经经脉循行线)、外侧面(肺经经脉循行线)与心脏的神经联系.结果表明,脊神经节的小量细胞的外周轴突有双分支现象,其一支分布于心脏,另一支分布于上肢;心经循行线与心脏之间的脊神经节细胞外周轴突分支支配现象更明显.与肺经穴位相比,刺激心经穴位引起更大的心交感神经兴奋,心经穴位通过心交感神经对心功能起调节作用.心交感神经刺激可引起心经穴位的最大反射性肌电反应,表明心脏功能异常的传入活动可能在心经循行线出现肌紧张反应.结果提示,心经与心脏特异性联系的基础是神经节段的相同性和神经纤维分布相对密集性;心脏传入神经与心经穴位神经支配的重叠性及反射的循经性是心因性牵涉痛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神经分支 心经 体表-内脏联系 经络学 神经生理学 心因性牵涉痛 经脉一脏腑相关
原文传递
Hypothesis, Modern Research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Cutaneous Region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3
作者 Fan Lei Yin Lei-miao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2014年第2期125-130,I0001,I0002,共8页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cep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taneous regions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skin in modern medicine. According to the doctr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cutaneous...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cep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taneous regions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skin in modern medicine. According to the doctr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cutaneous regions are the corresponding projections of twelve meridians in the superficial layer of the body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body surface-viscera correlation. The symptoms of visceral disorders will reflect on cutaneous regions and one of the major patterns of manifestation is referred visceral pain accompanied by tenderness and hyperalgesia on the body surface. On the contrary, cutaneous regions participate in the treatment of visceral disorders. As major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the cutaneous regions hypothesis, superficial acupuncture, subcutaneous needling, massage(tuina), moxibustion, and wrist-ankle acupuncture have achieved favorable therapeutic outcomes in clinical practice. Modern researches have gained insights into the biological background of cutaneous regions, however,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clarify the mechanis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taneous Regions Body Surface-viscera Correlation SuperficialAcupuncture Subcutaneous Needling MASSAGE TUINA MoxibustionTherapy Wrist-ankle Acupunctur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