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肺循环分流与大咯血(附62例报告) 被引量:14
1
作者 伍筱梅 赖清 +3 位作者 陈永富 任医民 梁荣光 宋玉全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39-943,共5页
目的探讨体-肺循环分流(BPS)与大咯血的相关性及其介入干预。方法1999年4月~2006年7月咯血患者62例。其中,男39例,女23例;年龄26~84岁。咯血量300~2500mL/24h。回顾相关支气管体动脉造影,观察其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综合影像学... 目的探讨体-肺循环分流(BPS)与大咯血的相关性及其介入干预。方法1999年4月~2006年7月咯血患者62例。其中,男39例,女23例;年龄26~84岁。咯血量300~2500mL/24h。回顾相关支气管体动脉造影,观察其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综合影像学和临床资料,分析BPS与大咯血的关系;原发病、胸膜增厚与BPS的关系;BPS与咯血复发的关系;以及BPS的介入治疗。所有数据经χ2分析处理。结果BPS与大咯血关系密切;BPS与支气管扩张、显著的胸膜增厚等相关;BPS是不明原因咯血的主要因素;栓塞优势供血动脉后,BPS可诱使非优势动脉甚至隐匿侧支开放。结论BPS是大咯血的重要因素,也是栓塞后复发咯血的重要原因。BPS常伴随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支气管扩张和严重胸膜增厚。彻底栓塞BPS及其供血动脉是预防咯血复发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 支气管体-肺循环分流 支气管动脉造影 动脉栓塞术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体-肺循环分流的价值 被引量:3
2
作者 伍筱梅 叶丽芳 任医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67-671,共5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诊断体-肺循环分流(BPS)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DSA确诊的BPS的MSCTA资料,以超选择性支气管相关体动脉造影(DSA)为标准,对照分析MSCTA与DSA在诊断不同分流水平的BPS的一致性。结果 MSCTA显示肺动...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诊断体-肺循环分流(BPS)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DSA确诊的BPS的MSCTA资料,以超选择性支气管相关体动脉造影(DSA)为标准,对照分析MSCTA与DSA在诊断不同分流水平的BPS的一致性。结果 MSCTA显示肺动脉分支错期显影。在显示亚段以上的BPS的效能上与DSA相当(Z=-1.854,P>0.05),显示末梢BPS的效能明显低于DSA(Z=-3.923,P<0.05);MSCTA确诊BPS 11例,灵敏度为35.5%(11/31),检出的BPS肺动脉分支数、分流水平与DSA所见相当;检出的支气管相关异常体动脉数目与DSA相当;无假阳性病例。结论 MSCTA能够准确地诊断肺动脉亚段以上的大分流量BPS;显示异常的支气管相关体动脉,有助于介入术前对BPS程度及供血动脉的预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肺循环 分流 层摄影技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体-肺循环分流的病理-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叶丽芳 伍筱梅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4年第1期63-65,共3页
支气管肺疾病进展过程中会出现体-肺循环分流现象,甚至因此发生咯血。通过文献复习,归纳和阐释体-肺循环分流的病理生理基础、影像学表现,加深对其发生、发展及引起咯血的机制的认识,这对咯血的临床治疗,尤其是介入治疗将有重要的参考... 支气管肺疾病进展过程中会出现体-肺循环分流现象,甚至因此发生咯血。通过文献复习,归纳和阐释体-肺循环分流的病理生理基础、影像学表现,加深对其发生、发展及引起咯血的机制的认识,这对咯血的临床治疗,尤其是介入治疗将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肺循环分流 血管病变 影像学表现
原文传递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脱机困难转体外膜氧合原因分析
4
作者 赵文婷 林茹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21年第2期106-107,111,共3页
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内直视术后可因心内畸形矫治不完全、心功能不全、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心律失常、外周阻力异常、肺动脉高压、低氧血症以及药物使用不当等多种原因致CPB脱机困难[1-2]。本文报告与管理不当有关的... 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内直视术后可因心内畸形矫治不完全、心功能不全、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心律失常、外周阻力异常、肺动脉高压、低氧血症以及药物使用不当等多种原因致CPB脱机困难[1-2]。本文报告与管理不当有关的2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无法脱离CPB而采用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支持的情况及原因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转流 外膜氧合 体-肺循环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左心发育不全综合征 脱机困难
下载PDF
肋间后动脉与咯血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钱元新 伍筱梅 +5 位作者 赖清 梁荣光 任医民 陈志远 宋玉全 林海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31-734,共4页
目的探讨肋间后动脉作为非支气管性体动脉(NBSA)参与咯血的相关大素,为介入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分析219例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多层螺旋CT(MSCT)、DSA等影像资料。观察肋间后动脉参与咯血的发生率,形成体肺循环分流(BPS)的情况,以及... 目的探讨肋间后动脉作为非支气管性体动脉(NBSA)参与咯血的相关大素,为介入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分析219例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多层螺旋CT(MSCT)、DSA等影像资料。观察肋间后动脉参与咯血的发生率,形成体肺循环分流(BPS)的情况,以及与胸膜增厚及基础疾病的相关性;同时分析基础疾病与胸膜增厚的相关性。结果 219例患者中,44例(20.1%)患者共87条肋间后动脉作为NBSA参与咯恤,其巾65条(74.7%)合并BPS。44例巾36例(81.8%)伴有胸膜增厚。39例肺结核患者中21例(53.8%)伴有肋间后动脉参与咯血,其中13例肺结核合并肺毁损者中10例(76.9%)伴有肋间后动脉参与咯血。肋间后动脉参与咯血、合并BPS与胸膜增厚相关(P<0.05)。肋间后动脉参与咯血、胸膜增厚在不同基础疾病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肋间后动脉是重要的咯血相关体动脉;参与肺咯血与胸膜增厚密切相关,且多数伴有BPS;基础疾病以肺结核尤其是合并肺毁损患者最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 肋间后动脉 体-肺循环分流 胸膜增厚
下载PDF
膈下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咯血 被引量:2
6
作者 钱元新 伍筱梅 +4 位作者 梁荣光 任医民 赖清 宋玉全 黄秀芬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3年第3期216-218,共3页
目的探讨膈下动脉参与咯血的相关因素,为介入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分析371例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多层螺旋CT(MSCT)、DSA等影像资料。观察膈下动脉参与咯血的发生率、起源、形成体-肺循环分流的情况,以及与基础疾病的相关性。结果 37... 目的探讨膈下动脉参与咯血的相关因素,为介入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分析371例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多层螺旋CT(MSCT)、DSA等影像资料。观察膈下动脉参与咯血的发生率、起源、形成体-肺循环分流的情况,以及与基础疾病的相关性。结果 371例咯血患者中104例存在膈下动脉参与咯血,占28%。共发现135支膈下动脉参与咯血,分别起源于腹主动脉壁(86支)、腹腔干(37支)、右肾动脉(10支)、左肾动脉(1支)、肠系膜上动脉支副肝动脉(1支)。其中114支存在体-肺循环分流,占84.4%。结论膈下动脉与咯血密切相关,且多数伴有BPS;基础疾病以单纯支气管扩张最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 膈下动脉 数字血管造影 体-肺循环分流 栓塞
下载PDF
A good resuscitation model of non-transthoracic cardiopulmonary bypass in rats 被引量:1
7
作者 安永 肖颖彬 钟前进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07年第4期218-222,共5页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good recoverable rat model of 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studying the pathophysiology of CPB. Methods: Twenty adult 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eighing 480 g &#...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good recoverable rat model of 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studying the pathophysiology of CPB. Methods: Twenty adult 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eighing 480 g ±20 g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PB group (n = 10 ) and Sham group ( n = 10 ). All rats were anaesthetized, intubated and ventilated. The carotid artery and jugular vein were cannulated. The blood was drained from the right atrium via the right jugular vein and further transferred by a miniaturized roller pump to a hollow fiber oxgenator and back to the rat via the left carotid artery. Priming consisted of 8 ml of homologous blood and 6 ml of colloid. The surface of the hollow fiber oxgenator was 0.075 m^2. Rats were catheterized and brought in bypass for 120 rain at a flow rate of 100-120 ml/kg/min. Oxygen flow/ perfnsion flow was 0.8 to 1.0, the 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 kept in 60-80 mmHg. Blood gas analysis,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and survival rate were examined subsequently. Results: AH CPB rats recovered from the operative process without incident and remained uneventful within one week. Normal cardiac function after successful weaning was confirmed by electrocardiography and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s. MAP remained stable. The results of blood gas analysi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were within a normal range. No significant haemolysis could be detected in the given time frame under bypass condition by using LDH. Conclusions: The rat model of CPB can principally simulate the clinical setting of human CPB. The nontrausthoracic model is easy to establish and is associated with excellent recovery. This well reproducible model may open the field for various studies on pathophysiological process of CPB and also of system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viv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diopulmonary bypass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RATS Disease models anima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