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跪九叩”与前清国际法秩序的建构——从法学视野解读何伟亚旧作《怀柔远人》 被引量:1
1
作者 赖骏楠 《研究生法学》 2008年第5期143-150,共8页
公元1793至1794年间,一群英国人满怀希望地来到中国,又满怀失望地离开中国。他们希望能够同这个古老的国家建立现代外交关系:签订条约、互设使馆,同时也希望能够同她拓展双边贸易关系:开放港口、自由贸易,但是,这些在今天看似合... 公元1793至1794年间,一群英国人满怀希望地来到中国,又满怀失望地离开中国。他们希望能够同这个古老的国家建立现代外交关系:签订条约、互设使馆,同时也希望能够同她拓展双边贸易关系:开放港口、自由贸易,但是,这些在今天看似合情合理的要求都被清朝统治者一一拒绝。英国人没能用现代国际法的方式大开中国的大门,46年后,他们用枪炮的方式实现了这个宿愿。关于马嘎尔尼访华以及该事件对后世造成的影响,相关的史料、论著早已浩如烟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国际法 何伟亚 法秩序 怀柔 解读 法学 双边贸易关系 外交关系
下载PDF
何伟亚事件:后现代思维冲突下的历史研究
2
作者 赵娜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80-85,共6页
20世纪末,周锡瑞对何伟亚的《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这部具有后现代研究特色的著作提出的批评,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吸引了美、中历史学界多位相关领域的重量级学者参与讨论,就后现代研究方法在历史学科领域的运用... 20世纪末,周锡瑞对何伟亚的《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这部具有后现代研究特色的著作提出的批评,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吸引了美、中历史学界多位相关领域的重量级学者参与讨论,就后现代研究方法在历史学科领域的运用发表了意见。这一事件影响广泛而深远,有着标志性的意义。20世纪末,后现代思维日渐渗透到历史研究领域之中,这一争论体现了资深历史学研究者对后现代历史思维的警觉,促使了研究者对这一趋势的审视与思考,深化了历史学界对后现代历史研究的认识,周锡瑞也因此有了史学批评家的称谓。透过这一事件,我们可以观察到美、中学界对后现代历史研究方法的接受与争论,思考后现代思维与我们的历史研究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伟亚 周锡瑞 后现代史学 美国中国学研究
下载PDF
后现代史学的实践与反思——以何伟亚的《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为中心 被引量:6
3
作者 邓欢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5-19,共15页
后现代主义既具破坏性又具建设性,它对历史学的挑战集中体现在对西方现代历史编纂学的理论和实践及其阐发的重要历史观念的批判,以及对历史主观性的强调,冲击了现代史学赖以存在的主要基础,但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修正和思考现代史学研究中... 后现代主义既具破坏性又具建设性,它对历史学的挑战集中体现在对西方现代历史编纂学的理论和实践及其阐发的重要历史观念的批判,以及对历史主观性的强调,冲击了现代史学赖以存在的主要基础,但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修正和思考现代史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无疑对历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学者何伟亚于1995年出版的《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一书,被视为后现代史学实践的典范:其对中英礼仪之争的现代主义阐释模式的挑战,从文本的深层结构质疑史料与历史、历史解释之间的关系,对历史事件所处时空语境的强调等,都展现了后现代史学所取得的成就。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一场"世纪末之争",迄今未息。倘由此引申开去,这场争论关乎到后现代史学评价等史学要旨,值得我们今天继续予以深入剖析与反思,其理论价值与学术意义都是非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史学 《怀柔远人》 何伟亚
原文传递
何伟亚著《英国的课业:十九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规训》
4
作者 刘天路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82-183,共2页
关键词 何伟亚 《英国的课业:十九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规训》 书评 帝国主义
原文传递
商业文明、世界知识与海洋秩序:反思多维视野下的马嘎尔尼使华事件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昝涛 《新丝路学刊》 2021年第1期1-29,共29页
关于18世纪末的马嘎尔尼使华事件,已经有非常多的研究,这其中较新也影响较大的是何伟亚所著《怀柔远人》一书(以下简称《怀》书),围绕该书尤其是它所运用的后现代史学研究路径问题,在学术史上也曾发生过热烈的讨论。本文在回顾以往学界... 关于18世纪末的马嘎尔尼使华事件,已经有非常多的研究,这其中较新也影响较大的是何伟亚所著《怀柔远人》一书(以下简称《怀》书),围绕该书尤其是它所运用的后现代史学研究路径问题,在学术史上也曾发生过热烈的讨论。本文在回顾以往学界相关争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检讨后现代史学研究路径的相关问题。笔者无意否定何伟亚的研究,甚至认为《怀》书对我们认识乾隆末期的中国历史具有重要价值。毋宁说,笔者希望强调多视角讨论马嘎尔尼使华事件的可能性和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本文提倡向比较文明研究路径的回归。同时,虽然何氏的研究采纳了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研究路径和叙事风格,但其视角仍然是精英主义的,关注的议题仍是以国家和皇权为中心的,其对马嘎尔尼留下的文本所采取的后现代主义解释图式,使他过多关注了文本的宏大叙事与权力结构的问题,相对忽视了文本/表述与事实/现实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何氏仅从内亚史的视角强调“清帝国”的复杂性,而不是中国文明的多元性。本文最后力图以马嘎尔尼文本中的例子来反思“本质意义上的中国”这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嘎尔尼 何伟亚 后现代主义 中国历史
下载PDF
《英国的课业:19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出版
6
《历史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3-63,共1页
本刊讯 (美)何伟亚著,刘天路、邓红风翻译,刘海岩审校的《英国的课业:19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一书,近期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关键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帝国主义 19世纪 教程 中国 课业 英国 何伟亚
下载PDF
新思路与新理念:试评《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
7
作者 许谌欣 《海外文摘》 2020年第3期10-12,共3页
美国学者何伟亚的代表作《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礼仪冲突》(以下简称为《怀柔远人》),曾获得1997年美国亚洲学会颁布的列文森最佳著作奖,同时也在学术界引起了部分争议和广泛的讨论。何伟亚在本书中试图用“宾礼”和帝国碰撞的观点... 美国学者何伟亚的代表作《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礼仪冲突》(以下简称为《怀柔远人》),曾获得1997年美国亚洲学会颁布的列文森最佳著作奖,同时也在学术界引起了部分争议和广泛的讨论。何伟亚在本书中试图用“宾礼”和帝国碰撞的观点来解释马戛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其中蕴涵了后现代史学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伟亚 清英关系 后现代史学
下载PDF
后殖民主义史学的移植与超越——以《英国的课业:19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一书为讨论中心
8
作者 朱继军 《历史教学(上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1-67,共7页
殖民主义是始于1500年前后的一种政治、经济现象,伴随着二战后非殖民化运动的迅猛发展,日渐衰落,但其影响至今依在。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对殖民主义种种影响... 殖民主义是始于1500年前后的一种政治、经济现象,伴随着二战后非殖民化运动的迅猛发展,日渐衰落,但其影响至今依在。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对殖民主义种种影响开展批判性反思,是探讨殖民主义之后全球政治、文化状况的一种理论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 “英国的课业” 何伟亚中国近代史
原文传递
中国文明有历史吗——中国史研究在西方的缘起、变化及新潮 被引量:18
9
作者 王晴佳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27,共16页
自18世纪后期以来,西方学者开始研究中国历史,但囿于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他们一般将中国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亚述等已经衰落的文明等量齐观,既否认中国人有历史观念,又否认中国传统史学的价值。他们的研究,突出“历史的西方”与“非历史... 自18世纪后期以来,西方学者开始研究中国历史,但囿于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他们一般将中国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亚述等已经衰落的文明等量齐观,既否认中国人有历史观念,又否认中国传统史学的价值。他们的研究,突出“历史的西方”与“非历史的东方”的对立。这种状况,一直到二战之后才有所改变。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费正清学派”,便是这一改变的一个标志,突出表现为走出了传统的欧洲汉学,以研究近现代中国为特点。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的新一代中国研究者,进一步努力清除西方中心论的影响,提倡“从中国发现历史”。这一努力在近年,又由于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影响,更有显著的表现。但对中国文明、历史的性质及其优劣的评价,最终还需要由中国人自己来做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史 中国史学 西方中心论 费正清 柯文 何伟亚
原文传递
再论英军焚毁圆明园原因——以外交照会和公文函件等为角度考释
10
作者 郭晓娜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1年第23期43-46,共4页
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众多方面的研究中,英军焚毁圆明园的原因一直是学者关注热点之一。学界对此问题研究综述如下:王开玺先生将相关论著中对英军焚毁圆明园原因的分析归纳为"掩盖罪证说" "掩盖罪证,同时惩罚清帝说"&... 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众多方面的研究中,英军焚毁圆明园的原因一直是学者关注热点之一。学界对此问题研究综述如下:王开玺先生将相关论著中对英军焚毁圆明园原因的分析归纳为"掩盖罪证说" "掩盖罪证,同时惩罚清帝说""军事行动说"等,认为其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提出英法人质被虐杀不过是英军焚毁圆明园的一个借口,最根本原因是要对清帝及清政府进行最严厉的精神打击与惩罚。郑艳、何伟亚、吴继轩、李胜斌、王天根等人研究认为,"迫使清帝尽快投降"是英军焚毁圆明园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焚毁圆明园 外交照会 英军 第二次鸦片战争 精神打击 军事行动 关注热点 何伟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