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何廉臣学术思想探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沈元良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2期256-257,共2页
何廉臣为"绍派伤寒"继承和发扬者。传承寒温融合,发展伤寒学说。探究医理,悟出医方,方方切实可用。增订通俗伤寒论,别开生面;吸纳新知,厚古而不薄今。以六经三焦辨证而得法,法法新颖。
关键词 何廉臣 学术思想 探析
下载PDF
何廉臣伏气温病学说探析 被引量:4
2
作者 鲍玺 温成平 《浙江中医杂志》 2014年第6期391-393,共3页
何廉臣在《重订广温热论》一书中,集中历代祖国医学抗御伏气温病的群体智慧,加以总结提炼,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防治伏气温病的辨证论治体系,为这一领域医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 何廉臣 重订广温热论伏气温病 中医学术发掘
下载PDF
何廉臣生平述略 被引量:2
3
作者 傅维康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9-70,共2页
中国近代医学史上,最早问世的中医期刊是1908年6月创刊的《绍兴医药学报》,主要筹办者和具体负责者,是绍兴名医何廉臣。2008年6月,恰逢《绍兴医药学报》创刊100周年,现特对何廉臣先生的生平与部分业绩,作一简述。
关键词 何廉臣 《绍兴医药学报》《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下载PDF
何廉臣“拌”法用药特色探析
4
作者 寿越敏 沈钦荣 《浙江中医杂志》 2020年第12期912-913,共2页
绍派伤寒是浙派中医独具特色的一支,以俞根初《通俗伤寒论》而得名[1],熔伤寒温病于一炉,兼容并蓄,创新发扬。何廉臣(1861—1929年),名炳元,号印岩,晚号越中老朽,浙江绍兴人,清末民初绍派伤寒名家[2],家学渊源,祖父即著名绍派伤寒医家... 绍派伤寒是浙派中医独具特色的一支,以俞根初《通俗伤寒论》而得名[1],熔伤寒温病于一炉,兼容并蓄,创新发扬。何廉臣(1861—1929年),名炳元,号印岩,晚号越中老朽,浙江绍兴人,清末民初绍派伤寒名家[2],家学渊源,祖父即著名绍派伤寒医家何秀山。何廉臣一生校订、编纂、撰著医书颇多,对温病学贡献巨大。笔者研读何氏著作,发现其遣方用药也颇具特色。何氏临证用药,喜用"拌"法,大部分处方中都有使用。现将何氏《时症录方》中"拌"法用药特色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廉臣 用药特色 绍派伤寒
下载PDF
何廉臣鲜药临床应用特点浅析 被引量:3
5
作者 胡文盈 许二平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4期388-394,共7页
[目的]分析何廉臣对鲜药相关内容的认识和阐述,总结其使用鲜药的用药特点和学术思想,以期能更好地为现代临床鲜药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在《重订广温热论》《湿温时疫治疗法》《增订通俗伤寒论》3本著作中,以“鲜”“汁”“活”“露”... [目的]分析何廉臣对鲜药相关内容的认识和阐述,总结其使用鲜药的用药特点和学术思想,以期能更好地为现代临床鲜药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在《重订广温热论》《湿温时疫治疗法》《增订通俗伤寒论》3本著作中,以“鲜”“汁”“活”“露”为检索词进行逐一筛选,对照《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规范鲜药名称,分析其性味归经,进而对鲜药的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并归纳总结出何氏的用药特点及学术思想。[结果]共检索出66味鲜药。性味方面,何氏所述的鲜药以寒性药物为主,且以甘味、苦味、辛味居多,体现了何氏善治温病的临床特色;归经方面,以足阳明胃经最为频繁,其后依次为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这与何氏认为伏火多发于脾胃,喜用归胃经的鲜药有关。结合何氏的治温八法,上述结果证实其对鲜药的运用符合其善用轻灵之品的特点。[结论]何廉臣善用鲜药治热病,重视伏气温病的理论,认为鲜药具有药性轻灵平稳、清热而不伤阴、补而不腻的特点,并在其创立的治温八法广泛应用了鲜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药 性味 归经 温病 治温八法 临床应用 何廉臣
下载PDF
何廉臣临床学术思想举要钩玄 被引量:2
6
作者 鲍玺 黄芸 刘庆生 《新中医》 CAS 2018年第7期228-230,共3页
何廉臣(1861—1929),名炳元,晚年又号"越中老朽",浙江绍兴人,清末民初著名中医。一生致力于中医发展事业,精通内、妇、儿科,对外感热病学术贡献尤多,因其医学造诣精深,与裘吉生、曹炳章并称"医林三杰"。何氏勤研历代医籍精华,博... 何廉臣(1861—1929),名炳元,晚年又号"越中老朽",浙江绍兴人,清末民初著名中医。一生致力于中医发展事业,精通内、妇、儿科,对外感热病学术贡献尤多,因其医学造诣精深,与裘吉生、曹炳章并称"医林三杰"。何氏勤研历代医籍精华,博采众长,得古人之真诠而融化,其议论精辟,见解超群。他的主要著作有《重订广温热论》《感症宝筏》《湿温时疫治疗法》等等。其重新校勘的《增订通俗伤寒论》,被推为"四时感证之诊疗全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温八法 六经三焦 按经分部 轻灵平稳 何廉臣
下载PDF
何廉臣“温病治法不如伤寒”说辨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金丽 《中国医药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203-205,共3页
通过对广义伤寒与广义温病的内涵比较 ,以及对仲景与华佗伤寒说的比较 ,认为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关系为三者均可用于外感热病 ;在辨证体系构架上 ,前者在层次上高于后二者 ;在内容上 ,三者互为羽翼。关于层次高低的论析 ,盖... 通过对广义伤寒与广义温病的内涵比较 ,以及对仲景与华佗伤寒说的比较 ,认为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关系为三者均可用于外感热病 ;在辨证体系构架上 ,前者在层次上高于后二者 ;在内容上 ,三者互为羽翼。关于层次高低的论析 ,盖可释何廉臣之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廉臣 卫气营血 三焦辨证 六经辨证
下载PDF
何廉臣《当代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学术特色探讨 被引量:2
8
作者 鲍玺 何迎春 《浙江中医杂志》 2018年第3期166-168,共3页
《当代全国名医验案类编》是清末民初著名医家何廉臣晚年的扛鼎之作。该书为何氏搜集当时全国90位名医的验案371则分类汇编而成。书中内容以急性外感热病的中医治疗为主,并附以何氏按语进行点评,具有很高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价值。笔... 《当代全国名医验案类编》是清末民初著名医家何廉臣晚年的扛鼎之作。该书为何氏搜集当时全国90位名医的验案371则分类汇编而成。书中内容以急性外感热病的中医治疗为主,并附以何氏按语进行点评,具有很高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价值。笔者从选题、医案、评语等三方面对其学术特色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廉臣 当代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学术特色 医案
下载PDF
温病汇通学家何廉臣学术思想浅探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兴旺 《新疆中医药》 1992年第3期11-13,共3页
清末民国温病学家何廉臣(1861—1929)对戴天章氏所著的《广温疫论》,本着“缺者补之,讹者删之”的原则,重新编订为《重订广瘟疫论》。在其新增“论温热伏气与新感不同”、“论温热本症疗法”等篇目中,何氏有辨名、实之纷杂,次列温病之证... 清末民国温病学家何廉臣(1861—1929)对戴天章氏所著的《广温疫论》,本着“缺者补之,讹者删之”的原则,重新编订为《重订广瘟疫论》。在其新增“论温热伏气与新感不同”、“论温热本症疗法”等篇目中,何氏有辨名、实之纷杂,次列温病之证治,其间著人眼目,予人规矩,解惑发蒙,独具新意者颇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何廉臣 学术思想
下载PDF
何廉臣《感症宝筏》手校稿本述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许群瑶 《中医药文化》 2020年第2期53-59,共7页
《感症宝筏》原名《伤寒指掌》,为清代医家吴贞所著,何廉臣重订,体现了清代中后期寒温思想的融合。该稿本为何廉臣出版该书时手校之底本,由其子抄录,内有多处校对、抄录笔迹及校改痕迹。从该稿本的抄写和体例、稿本与通行本之对比、该... 《感症宝筏》原名《伤寒指掌》,为清代医家吴贞所著,何廉臣重订,体现了清代中后期寒温思想的融合。该稿本为何廉臣出版该书时手校之底本,由其子抄录,内有多处校对、抄录笔迹及校改痕迹。从该稿本的抄写和体例、稿本与通行本之对比、该稿本中的修改符号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其学术与文物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症宝筏》 《伤寒指掌》 何廉臣 稿本 考证
下载PDF
鲁迅与绍兴名医何廉臣
11
作者 王德林 裘士雄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1984年第2期31-35,共5页
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抬》是鲁迅“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其中《父亲的病》一文写到一位替他父亲治病的S城名医陈莲河,他就是当时绍兴颇负盛名的中医何廉臣,有趣的是鲁迅有意用谐音将他的姓名颠倒写了。
关键词 何廉臣 朝花夕拾 颇负盛名 许广平 现代科学知识 败鼓皮 封建糟粕 选评 白凤丸 医宗必读
下载PDF
近代名医何廉臣
12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7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关键词 近代名医 何廉臣 金元四大家 绍派伤寒 《内经》 《伤寒》 各家学说
下载PDF
新文化运动后的中西医之争——鲁迅的何廉臣批判
13
作者 邓小燕 《探索与争鸣》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5-164,196,共11页
新文化运动以后,中西医之争作为“新旧”之争的重要内容愈演愈烈。鲁迅是中西医论争史上无法绕开的人物,尤其是围绕父亲的病所展开的何廉臣批判,在鲁迅笔下,何廉臣批判经历了从私下到公开,从泛化的传统批判到针对具体个人的转变,这种转... 新文化运动以后,中西医之争作为“新旧”之争的重要内容愈演愈烈。鲁迅是中西医论争史上无法绕开的人物,尤其是围绕父亲的病所展开的何廉臣批判,在鲁迅笔下,何廉臣批判经历了从私下到公开,从泛化的传统批判到针对具体个人的转变,这种转变在1925年中医教育提案风波的契机下宣告完成。鲁迅的批判不是一场追剿“巫医”的行动,而是针对汇通派中医的文化批判。明清以来医学界早已自觉展开一种具有相当宽容性的中西汇通实践,但到新文化运动之后,主张中西汇通的医学改良派被启蒙者视为医学现代化的主要威胁甚至反动派,这与同时期新文化知识分子批判东西调和论是一致的。一个世纪过去,当下很多有关中西医之争的话题仍处在鲁迅何廉臣批判的延长线上,从新文化运动的侧面进入中国医学现代化讨论的源头语境或许有助于解析这种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父亲的病” 何廉臣 新文化运动 中西医之争
原文传递
何廉臣生平及学术思想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家玮 王致谱 鲁兆麟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8-20,共3页
关键词 何廉臣 生平事迹 学术思想 中国医学史
原文传递
浙江中医学术流派的启迪 被引量:9
15
作者 范永升 谢冠群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11期1157-1160,共4页
[目的]研究浙江中医学术流派对当今中医的启迪意义。[方法]以浙江中医学术流派的代表医家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医学术流派形成的条件及对中医学术发展的推动作用。[结果]各派医家通过学术创新促进中医学发展,在解决临床难题时推动医学进步... [目的]研究浙江中医学术流派对当今中医的启迪意义。[方法]以浙江中医学术流派的代表医家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医学术流派形成的条件及对中医学术发展的推动作用。[结果]各派医家通过学术创新促进中医学发展,在解决临床难题时推动医学进步;强调理论与临床缺一不可,在理论的指导下,运用自己独特的招数取得理想的疗效;虚怀若谷,善于学习他人经验,不断丰富完善自己;始终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推行仁心仁术。[结论]浙江中医学术流派纷呈,然其形成却需具备众多条件,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中医学术流派 朱丹溪 吴师机 张景岳 王孟英 雷丰 俞根初 何廉臣
下载PDF
配伍之道 全在佐药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存悌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139-139,共1页
关键词 何廉臣 佐药 配伍 中药药理
下载PDF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学术特色举要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家玮 鲁兆麟 《中医文献杂志》 2014年第3期11-13,共3页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是清末民初著名医家何廉臣的代表著作。该书为何氏搜集当时全国90位名医的验案300余则分类汇编而成。书中内容以急性外感热病的中医治疗为主,并附以何氏按语进行点评,具有很高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价值。为了更好...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是清末民初著名医家何廉臣的代表著作。该书为何氏搜集当时全国90位名医的验案300余则分类汇编而成。书中内容以急性外感热病的中医治疗为主,并附以何氏按语进行点评,具有很高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价值。为了更好地学习《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笔者将该书的学术特色归纳为"专注外感,资料宏富"、"格式统一,记录翔实"、"按语精当,画龙点睛"3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何廉臣 学术特色 医案 民国时期
下载PDF
《重订广温热论》中“温热遗症疗法”的贡献 被引量:3
18
作者 彭怀晴 张明月 《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58-59,共2页
《重订广温热论》是何廉臣在戴天章原著、陆九芝删定的基础上再予重订的一部温病学专著。本文试从温病遗证的病因、治疗方法、辩证用药、瘥后祛痰、顾护脾胃、瘥后禁忌以及预防劳复、食复等方面对温病治疗学的贡献作一概略探讨。
关键词 《重订广温热论》 何廉臣 温热遗症疗法
下载PDF
论20世纪中医外感热病临床学术的创新发展(四) 被引量:1
19
作者 袁长津 《中医药导报》 2007年第4期5-7,共3页
关键词 学术经验 临床实践 外感热病 中医 辛凉解表 何廉臣 温热论 温热病
下载PDF
论《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以六气统时病”分类特色
20
作者 张铎 张玉萱 安伟伟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1年第4期50-52,56,共4页
本文通过分析、总结、归纳何廉臣对《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四时六淫病案》以六气为纲的疾病分类方法,总体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六门,各门细分下又包括六气本证,六气本证与疾病核心信息组合,六气兼证、夹证、变证,特定病名等数种情况,... 本文通过分析、总结、归纳何廉臣对《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四时六淫病案》以六气为纲的疾病分类方法,总体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六门,各门细分下又包括六气本证,六气本证与疾病核心信息组合,六气兼证、夹证、变证,特定病名等数种情况,执简驭繁,细致入微,使学者在学习与实践中能够从中医理论高度分析复杂的临床问题,对学术研究和临床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廉臣 绍派伤寒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六气 时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