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现与创新——余华作品中的传统文化诠释
1
作者 褚凯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8-62,共5页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学中的再现与创新,余华有着更加深沉的铺设以及独特的表现方式。较之余华作品偏重于勾勒的苦难和生死维度,其平淡散播在作品细节中的传统文化精华是极易被忽视的另一个维度,两者一明一暗、一浓一淡,为其作品拉...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学中的再现与创新,余华有着更加深沉的铺设以及独特的表现方式。较之余华作品偏重于勾勒的苦难和生死维度,其平淡散播在作品细节中的传统文化精华是极易被忽视的另一个维度,两者一明一暗、一浓一淡,为其作品拉开了“活着”的空间。余华“冷静”地将传统文化置于角色现实生活的点滴进程或冲突事件中,不特别刻画或者烘托,令读者在现实和平淡的文脉中体悟传统文化的根基,不失为当代文学融合传统文化的一种务实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作品 传统文化 再现 创新 诠释
下载PDF
文学图像视域下余华作品海外版本封面设计研究
2
作者 陆蔓筠 徐婧钰 范高飞 《丝网印刷》 2024年第5期56-58,共3页
以文艺学和传播学联动的“文学图像”视角,从构思、色彩、设计语言等方面探究余华作品海外版本封面设计特点及其内涵,解析“读图时代”下图像的价值及意义,探究文学作品封面图像背后的符号隐喻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 文学图像 封面设计 余华作品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余华作品英译研究文献计量分析(2009—2021) 被引量:1
3
作者 贾玉洁 张怡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88-96,共9页
以中国知网2009—2021年间余华作品英译研究主要文献为数据,使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软件,绘制余华作品英译研究知识图谱并梳理该领域的演变特征、研究热点,在此基础上预测研究趋势。余华作品英译已有相关研究呈现以下特征:数... 以中国知网2009—2021年间余华作品英译研究主要文献为数据,使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软件,绘制余华作品英译研究知识图谱并梳理该领域的演变特征、研究热点,在此基础上预测研究趋势。余华作品英译已有相关研究呈现以下特征:数量呈上升趋势;文本研究热点视角主要包括生态翻译学、英语小说语料库、关联-顺应理论、翻译伦理、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文本外因素研究热点视角为译者主体性、认知识解、译者惯习;前沿视角为《第七天》、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生态翻译学及拉斯韦尔传播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作品 英译研究 CITESPACE 文献计量分析
下载PDF
余华作品在西班牙的外译与接受障碍 被引量:1
4
作者 陈蕴钰 陈婷婷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58-65,共8页
余华作品外译至西班牙后出现了一段时间的“余华热”,但此后热度逐渐降低。“接受屏幕”贯穿其作品外译过程的始终并成为主要的接受障碍。“接受屏幕”主要表现为出版社的文本过滤、新闻媒体的政治化解读、读者期待视野下的接受与反作... 余华作品外译至西班牙后出现了一段时间的“余华热”,但此后热度逐渐降低。“接受屏幕”贯穿其作品外译过程的始终并成为主要的接受障碍。“接受屏幕”主要表现为出版社的文本过滤、新闻媒体的政治化解读、读者期待视野下的接受与反作用三个方面,其形成既与西班牙的社会心理、文化传统相关,又与中国的文学范式、作家的写作技巧相关。考察余华作品在西班牙的外译历程,剖析外译过程中遇到的接受障碍,有利于为余华作品及整体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提供反思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屏幕” 余华作品 西班牙 译介 中国当代文学
下载PDF
余华作品英语译介中的编辑行为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曾玲玲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2-36,共5页
中国文学译介研究以翻译研究为多,余华作品"走出去"的成功案例表明编辑环节同样值得关注。通过对余华作品英译本(正副文本)的研究,发现余华作品英语译介中正文本的编辑行为主要有三类:诗学规范类编辑行为、背景知识类编辑行... 中国文学译介研究以翻译研究为多,余华作品"走出去"的成功案例表明编辑环节同样值得关注。通过对余华作品英译本(正副文本)的研究,发现余华作品英语译介中正文本的编辑行为主要有三类:诗学规范类编辑行为、背景知识类编辑行为和个人喜好类编辑行为;副文本的编辑主要体现在对封面、标题和版本的设计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作品 英语译介 编辑行为 / 副文本
下载PDF
论余华作品叙述视角选择的性别立场
6
作者 朱中方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3-46,共4页
余华以具有反叛和颠覆精神的"先锋作家"著称于当代文坛,但纵观其转型以来的创作,思想深处仍残留着浓厚的性别歧视意识——对女性形象有意无意的嘲弄和歪曲。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对余华作品进行研究,分析其作品中叙述视角选... 余华以具有反叛和颠覆精神的"先锋作家"著称于当代文坛,但纵观其转型以来的创作,思想深处仍残留着浓厚的性别歧视意识——对女性形象有意无意的嘲弄和歪曲。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对余华作品进行研究,分析其作品中叙述视角选择与性别政治之间的动态、复杂、隐秘关系,有利于深度把握余华文本的精神、情感和美学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作品 叙述视角 性别政治
下载PDF
翻译中的副文本策略和读者接受——以余华作品在美国的译介为例 被引量:13
7
作者 邵璐 周以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19,共10页
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当下,将民族文学置于世界文学语境中考察促成了文学研究的"世界"转向。通过梳理美国出版余华作品的副文本材料,文章探讨了世界文学背景下美国出版方针对中国文学采取的副文本策略,以及相关策略下目标语... 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当下,将民族文学置于世界文学语境中考察促成了文学研究的"世界"转向。通过梳理美国出版余华作品的副文本材料,文章探讨了世界文学背景下美国出版方针对中国文学采取的副文本策略,以及相关策略下目标语读者对翻译作品的接受状况。企鹅兰登书屋主要采用了强调地域他者和诗学共性两种策略以呈现余华英译作品,使其参与目标文化市场流通。对读者接受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上述策略基本符合目标读者群对余华作品的期待视野。余华作品在美国的成功译介揭示,在促进翻译文学在目标文化市场的有效传播方面,副文本策略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文本 读者接受 余华作品英译 世界文学
下载PDF
苦难中蕴涵的美学力量——论余华作品的美学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黎子莹 《湖湘论坛》 2012年第3期110-112,共3页
余华不平凡的经历决定了他感受苦难的方式不同,不同时期他的创作体验、人生境界也不相同,因此他在不同的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的美学特征。本文以余华小说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他《十八岁出门远行》的荒诞美、《活着》的苦难美和《兄弟》的... 余华不平凡的经历决定了他感受苦难的方式不同,不同时期他的创作体验、人生境界也不相同,因此他在不同的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的美学特征。本文以余华小说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他《十八岁出门远行》的荒诞美、《活着》的苦难美和《兄弟》的暴力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作品 美学特征 荒诞美 苦难美 暴力美
下载PDF
病态的和逝去的——余华作品中的“父亲”形象 被引量:3
9
作者 周孝君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5年第2期79-80,共2页
余华敢于冷静地叙写人性变态,敢于直面和袒露普遍的内心恐惧,以高超与独特的气质成为先锋派作家中的佼佼者。其作品中的叙事世界通常选择男性形象——“父亲”来表现,并成功地刻画了两类父亲形象:病态的父亲和逝去的父亲。前者主要表现... 余华敢于冷静地叙写人性变态,敢于直面和袒露普遍的内心恐惧,以高超与独特的气质成为先锋派作家中的佼佼者。其作品中的叙事世界通常选择男性形象——“父亲”来表现,并成功地刻画了两类父亲形象:病态的父亲和逝去的父亲。前者主要表现为精神被扭曲,后者主要表现为精神层面上的逝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亲形象 叙事世界 余华作品 《在细雨中呼喊》 人性变态 男性形象 儿子 《鲜血梅花》 先锋派 作家
下载PDF
余华作品《活着》中的人生哲学浅析
10
作者 白杨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6-97,共2页
美国作家爱伦·坡在谈论小说创作时,曾说道:"聪明的艺术家不是将自己的思想纳入他的情节……他所做的一切都将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实现预先构思的效果"。[1]通过对余华老先生诸多作品的研究分析,我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位用... 美国作家爱伦·坡在谈论小说创作时,曾说道:"聪明的艺术家不是将自己的思想纳入他的情节……他所做的一切都将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实现预先构思的效果"。[1]通过对余华老先生诸多作品的研究分析,我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位用灵魂行走的作家那深邃的内心世界与关注现实批判现实的伟大精神品质,以及那颗与现实世界矛盾的心灵。余华先生通过细腻而深刻的笔触所描绘的人物与叙述的故事,让我们找到了与他内心世界的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作品 《活着》 爱伦·坡 福贵 活着 现实批判 华先生 初生牛犊 精神品质 活下去
下载PDF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11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2-61,共10页
关键词 余华作品 目录
下载PDF
德国报纸文学副刊对余华作品的评介
12
作者 崔涛涛 伍晓芬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77-82,共6页
报刊媒体在媒体变革浪潮中遭受了冲击,却依然在传播价值、引导舆论方面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报纸的文学副刊是优质文化信息的发布者,更是文学的“风向标”,在培育读者忠诚度、推动知识启蒙方面的作用重大。因此,文学副刊是中国文学驶... 报刊媒体在媒体变革浪潮中遭受了冲击,却依然在传播价值、引导舆论方面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报纸的文学副刊是优质文化信息的发布者,更是文学的“风向标”,在培育读者忠诚度、推动知识启蒙方面的作用重大。因此,文学副刊是中国文学驶向世界的重要渠道,为它在海外提供了一种映射与平台,亦构成了研究它在海外传播的价值资源。对文学副刊这一新材料的智慧挖掘有助于从新的视角了解海外读者在接受中国文学时的兴趣与偏好,能够使中国文学在传播上更好地适应国际环境,最终实现更有效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副刊 高立希 余华作品 译介 书评
下载PDF
从副文本看余华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 被引量:2
13
作者 姜智芹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0-167,共8页
副文本是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杰拉德·热奈特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重要概念,近年来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就翻译的文学作品而言,副文本指围绕译本而存在的各种语言和非语言材料,进一步细分为内副文本和外副文本,前者包括封面、勒... 副文本是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杰拉德·热奈特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重要概念,近年来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就翻译的文学作品而言,副文本指围绕译本而存在的各种语言和非语言材料,进一步细分为内副文本和外副文本,前者包括封面、勒口、扉页、副标题、题词、前言、后记、译者注、致谢、附录、封面和封底上的宣传语等,后者涵盖相关的访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文本 译者注 文艺理论家 杰拉德 宣传语 热奈特 文学作品 余华作品
原文传递
先锋派小说英译管窥——以余华作品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可 《当代外语研究》 2013年第4期42-46,78,共5页
先锋派小说凭借其特殊身份与鲜明个性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余华作为中国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已获得较为全面的英译。西方译者的"个人兴趣"、海外编者的"文学责任",加上汉学家们对作品社会与文化... 先锋派小说凭借其特殊身份与鲜明个性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余华作为中国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已获得较为全面的英译。西方译者的"个人兴趣"、海外编者的"文学责任",加上汉学家们对作品社会与文化附加值的期待,三者的"不谋而合"共同推动了作品的翻译。但繁荣的背后,也暴露出困境与无奈,如余华作品中对暴力的渲染、重复的手法和某些后现代写作技法在某些译本中未能得到上佳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派小说 余华作品 英译 形式
原文传递
简洁冷峻的笔调,淳朴温暖的人性——余华作品赏读
15
作者 周启群 《初中生之友》 2022年第24期8-11,共4页
猜一猜“有这样一名浙江籍男作家,高考落榜后当牙医5年,拔完1万多颗牙齿后弃医从文;1983年,发表首篇短篇小说《第一宿舍》。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老师提问道。
关键词 弃医从文 男作家 高考落榜 浙江籍 余华作品
原文传递
余华作品中的孤独形象分析
16
作者 孙运元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7年第6期14-15,共2页
在余华的大部分作品中,人与人之间是不甚沟通的。人们对此大多无能为力,无法强有力地改变当下现状。同余华对暴力和苦难的渲染一样,无不打上宿命的烙印,这种不沟通即笔者所谓之孤独,但这孤独的定义是需要加一点解释的。确切地说余作品... 在余华的大部分作品中,人与人之间是不甚沟通的。人们对此大多无能为力,无法强有力地改变当下现状。同余华对暴力和苦难的渲染一样,无不打上宿命的烙印,这种不沟通即笔者所谓之孤独,但这孤独的定义是需要加一点解释的。确切地说余作品中的孤独并非完全来自主观感受,而是"客观上"的孤独,或者即封闭,但如用"封闭"一词实又不甚准确,故名之曰孤独。这种孤独在很多形象上似乎为"天授":余华没有给出前期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作品 孤独者 形象分析 孙广才 在细雨中呼喊 爬起来 现代文明 鲁鲁 《活着》 生命个体
原文传递
海勒和余华小说主题的多维度生命体验层次
17
作者 赵星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Z期37-39,共3页
余华与海勒分别作为中国20世纪末的文学先锋和美国20世纪中期实验小说的代表,其长篇小说的主题有明显的差异。然而,同为后现代语境状态下的两人,在创作旨归方面又有一定相似性,那就是都比较关注现代人生命之'重'的多维度生命体... 余华与海勒分别作为中国20世纪末的文学先锋和美国20世纪中期实验小说的代表,其长篇小说的主题有明显的差异。然而,同为后现代语境状态下的两人,在创作旨归方面又有一定相似性,那就是都比较关注现代人生命之'重'的多维度生命体验。相比传统作家,他们都在凸显人类生命多维度体验层次方面完全颠覆了小说传统创作方式的后现代特征。从这一角度来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勒 生命 余华小说 体验层次 余华作品 多维度 《在细雨中呼喊》 苦难
下载PDF
为了“活着”而“呼喊”——谈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变
18
作者 黄先智 王莉娟 《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第2期49-52,共4页
从80年代中期到世纪末交替,中国文坛经历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异彩纷呈,也经历过激情冷静后的苦痛与徘徊。通过对余华作品风格转变的分析,意图透析中国当代文学在纷繁复杂的大环境下应如何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 余华作品 当代文学 文学发展
下载PDF
余华非理性创作的批判意识
19
作者 韩雪 《活力》 2018年第24期82-82,共1页
余华的作品具有先锋小说典型的代表性。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非理性叙事是余华作品的鲜明特征,这种非理性叙事既是余华对现实社会秩序的解构,又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在新时期文学中具有典型性。
关键词 余华作品 非理性创作 批判意识
下载PDF
诗意·议论·荒诞——余华小说《在细雨中呼喊》的语言特色
20
作者 钟观凤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50-53,共4页
《在细雨中呼喊》的语言独特,具有诗意性、议论性和荒诞性,表面上叙述透露出不确定性,这接近余华所追求的真实性。这三重语言特性,有助于小说主题的建构和人物命运与生存状态的揭示。在余华众多的著作中,甚至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这部... 《在细雨中呼喊》的语言独特,具有诗意性、议论性和荒诞性,表面上叙述透露出不确定性,这接近余华所追求的真实性。这三重语言特性,有助于小说主题的建构和人物命运与生存状态的揭示。在余华众多的著作中,甚至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这部小说的语言是独具特色的,它的形成离不开南方的文化氛围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余华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作品 《在细雨中呼喊》 先锋作家 语言特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