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玩之者无穷 味之者不厌——刘勰“余味曲包”艺术的文学阐释
1
作者 韦妙才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年第8期127-132,共6页
“余味曲包”是一门至高的表达艺术,它下语三分,言此意彼,意在文外,余味不尽,把本要表述的意义不“直”言而“曲”说,构架艺术空白,腾挪出广阔的想像空间,让文学欣赏者通过想像把文本“曲包”的“余味”补说出来,以收到“玩之者无穷,味... “余味曲包”是一门至高的表达艺术,它下语三分,言此意彼,意在文外,余味不尽,把本要表述的意义不“直”言而“曲”说,构架艺术空白,腾挪出广阔的想像空间,让文学欣赏者通过想像把文本“曲包”的“余味”补说出来,以收到“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的艺术效果。在诸多文学表达艺术中,“余味曲包”堪称表达艺术之“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余味曲包 言此意彼 意在文外 艺术空白 再造性想像 多样性 不定性
下载PDF
深文隐谲 余味曲包——拜伦讽刺艺术探蹊举隅
2
作者 詹志和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S1期61-66,共6页
拜伦是英国文学史上继菲尔丁、斯威夫特之后的讽刺大家,恩格斯称之为“满腔热情地、辛辣地讽刺现社会的拜伦”。他本人也毫不隐讳地以讽刺高手自居:尽管“讽刺家,是危险的”,围攻詈骂追逐拜伦一生,他仍公然宣称“我的气质有点爱讽刺…... 拜伦是英国文学史上继菲尔丁、斯威夫特之后的讽刺大家,恩格斯称之为“满腔热情地、辛辣地讽刺现社会的拜伦”。他本人也毫不隐讳地以讽刺高手自居:尽管“讽刺家,是危险的”,围攻詈骂追逐拜伦一生,他仍公然宣称“我的气质有点爱讽刺……倾向于用笑声代替谴责”;甚至借十七世纪西班牙著名作家魁维多之名,标举自己为“魁维多再生”。拜伦的讽刺,在早期的《英格兰诗人与苏格兰批评家》中初露锋芒,到后期的《审判的幻景》、《唐磺》中臻于“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化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讽刺艺术 余味曲包 突转 《唐璜》 讽刺诗 爱尔兰 哑谜 手法 鲁迅 讽刺对象
下载PDF
云蒸霞蔚 余味曲包——简评电影《一棵树》
3
作者 关谊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6-16,共1页
“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是晋代绘画理论家顾恺之谈论诗、画在刻画人物时阐述的著名论断。言形似易得,神具则难。虽然我们今天拥有了“蒙太奇”来表达人的思想,塑造形象,但仍然有着“手挥五弦”与“目送归鸿”的表现问题,抽象、超象... “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是晋代绘画理论家顾恺之谈论诗、画在刻画人物时阐述的著名论断。言形似易得,神具则难。虽然我们今天拥有了“蒙太奇”来表达人的思想,塑造形象,但仍然有着“手挥五弦”与“目送归鸿”的表现问题,抽象、超象的东西——中国女性那丰富的内心世界,多姿多彩的性格特征……欲用“蒙太奇”这种具象形式表现,要想表达的充分、圆满、恰切,则不是一件易事。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一棵树》是用电影语言表现一位平凡的西北农村妇女治沙植树的传记散文。在许多段落中,就以暗喻手法表现人与大自然的矫顽力、暴虐力的代表——沙漠斗争的主旨,构成了整部电影形式上一个特点。第一语段中,红衣的人与苍黄的沙,构成强烈对比的画面,揭示主人公的人生际遇是与肆虐的黄沙搏斗和厮守、追寻幸福理想,沙漠上的辙迹表明人生的轨迹,清晰且深刻,天空,沙和人的多重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味曲包 “蒙太奇” 电影语言 人生际遇 性格特征 西北农村 传记散文 绘画理论 矫顽力 中国女性
下载PDF
隐秀:文学意境的雏形——兼论文学意境的产生 被引量:1
4
作者 成远镜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44-49,共6页
刘勰的“隐秀”论 ,强调“隐”与“秀”的契合和“余味曲包”。他在论述艺术创造时 ,又十分重视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交融 ,强调“虚静”和“窥意象而运斤”。这些观点已符合意境的审美规范和创作原则。本文认为 :意境论当产生于《文心... 刘勰的“隐秀”论 ,强调“隐”与“秀”的契合和“余味曲包”。他在论述艺术创造时 ,又十分重视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交融 ,强调“虚静”和“窥意象而运斤”。这些观点已符合意境的审美规范和创作原则。本文认为 :意境论当产生于《文心雕龙》 ,“隐秀”便是意境的最初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文学创作 隐秀 "余味曲包" "心物交融" 虚静 意境 《文化雕龙》 文学理论 审美规范 创作原则
下载PDF
论钟嵘的“滋味说” 被引量:3
5
作者 赵盛德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2期17-20,10,共5页
齐梁时代,玄言诗、事类诗、永明诗风靡一时。针对这三种不良诗风,钟嵘(公元468——518年)提出了“滋味说”,作为诗歌的批评标准。本文对“滋味说”的意蕴、特征和理论价值展开讨论。 一、滋味说的意蕴 目前,学术界对于滋味说的看法不一... 齐梁时代,玄言诗、事类诗、永明诗风靡一时。针对这三种不良诗风,钟嵘(公元468——518年)提出了“滋味说”,作为诗歌的批评标准。本文对“滋味说”的意蕴、特征和理论价值展开讨论。 一、滋味说的意蕴 目前,学术界对于滋味说的看法不一,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滋味说属于艺术技巧; 第二种观点认为滋味说属于情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滋味说 诗歌 刘勰 “味” 风力 五言诗 形象特征 指事 艺术技巧 余味曲包
下载PDF
整体把握下的比较研究——《论中国古典美学》读后
6
作者 袁鼎生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88-89,共2页
周来祥先生著述丰赡,我有幸拜读了他的代表作《论中国古典美学》,觉得很好读,很耐读。作为一部高层次学术专著,让人觉得好读,这是很不容易的,据我所知,不少学者对此表示了由衷的钦佩。周先生学贯中西,“积学成宝”,深思熟虑,形成了明确... 周来祥先生著述丰赡,我有幸拜读了他的代表作《论中国古典美学》,觉得很好读,很耐读。作为一部高层次学术专著,让人觉得好读,这是很不容易的,据我所知,不少学者对此表示了由衷的钦佩。周先生学贯中西,“积学成宝”,深思熟虑,形成了明确的见解和自己的理论系统,表述时,也就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作者厚积薄发,自当举重若轻,深入浅出,读者也就相应地不觉艰辛了。作者炉火纯青,“随心所欲不逾矩”,走笔如行云流水而“余味曲包”,读者也当如坐春风,如品清茗。中国古典美学奉清新雅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美学 耐读 整体把握 读后 比较研究 美学史 真理度 创造的美学 余味曲包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下载PDF
《史纲评要》的“批”与“评” 被引量:1
7
作者 林晓平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62-63,共2页
题名李贽的《史纲评要》全书36卷、58万字,它将叙事、自批、自评、自注融为一体,堪称中国史学史上的一部奇书。其史评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文字风格上,都反映出明后期史学思潮的特点,直面现实,批判历史的那种“赤手搏龙蛇”的... 题名李贽的《史纲评要》全书36卷、58万字,它将叙事、自批、自评、自注融为一体,堪称中国史学史上的一部奇书。其史评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文字风格上,都反映出明后期史学思潮的特点,直面现实,批判历史的那种“赤手搏龙蛇”的精神,闪现在史评之中。该书分为“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纲 司马迁 武则天 余味曲包 通俗平易 九品中正制 《史记》 怕老婆 楚怀王 郭子仪
下载PDF
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评钟嵘"滋味"说的审美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韩进廉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1期15-22,共8页
"味"或"滋味"作为中国古典美学术语,是指文艺作品中能激起欣赏者美感的特质(包括美的内蕴和美的形式).在品鉴诗歌的审美活动中,一首诗是否有"味"或"滋味"成为其审美价值的标志.因此,唐代诗论... "味"或"滋味"作为中国古典美学术语,是指文艺作品中能激起欣赏者美感的特质(包括美的内蕴和美的形式).在品鉴诗歌的审美活动中,一首诗是否有"味"或"滋味"成为其审美价值的标志.因此,唐代诗论家司空图断言:"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与李生论诗书》以味论诗,始于西晋文论家陆机.他在《文赋》中说:"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虽一唱而三叹,故既雅而不艳."南朝梁文艺理论批评家刘勰也以味论诗:《明诗》篇说,"张衡《怨》篇,诗典可味";《体性》篇说,杨雄的作品"志隐而味深";《隐秀》篇说,"深文隐蔚,余味曲包".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价值 五言诗 钟嵘 滋味 诗品 诗歌创作 余味曲包 论诗 文艺理论批评 诗歌理论
下载PDF
从杜诗中看诗歌语言的锤炼
9
作者 雷敏 《宜宾学院学报》 1997年第3期50-52,共3页
锤炼是古典诗歌特点之一.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以精炼的语言写出了诗人的深刻感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优美的意境和动人的形象寄寓在高度浓缩了的字里行间,既简约精炼,精美突出,又淋漓酣畅,余味曲包,使读者低徊吟味,万难自己.精炼不等... 锤炼是古典诗歌特点之一.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以精炼的语言写出了诗人的深刻感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优美的意境和动人的形象寄寓在高度浓缩了的字里行间,既简约精炼,精美突出,又淋漓酣畅,余味曲包,使读者低徊吟味,万难自己.精炼不等于苟简,不等于单薄.要使诗歌写得精炼,需要下一番旬锻月炼的工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语言 杜甫诗 杜诗 《苕溪渔隐丛话》 客观事物 余味曲包 古典诗歌 妙造自然 精炼的语言 炼意
下载PDF
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小语古诗“藏情”艺术例谈
10
作者 刘岩波 《甘肃教育》 1997年第5期26-27,共2页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小语古诗“藏情”艺术例谈□刘岩波诗歌的“藏情”艺术,历来为我国古代的诗家词人所推崇。唐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北宋梅尧臣说:“含不尽之意,见意于言外”。凡此种种,都说明诗词的写作十分讲究...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小语古诗“藏情”艺术例谈□刘岩波诗歌的“藏情”艺术,历来为我国古代的诗家词人所推崇。唐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北宋梅尧臣说:“含不尽之意,见意于言外”。凡此种种,都说明诗词的写作十分讲究“藏情”艺术,意在言外,伏采潜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 劳动人民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封建统治 《蚕妇》 《小儿垂钓》 小学语文课本 梅尧臣 比喻 余味曲包
下载PDF
意境义界恣议
11
作者 夏昭炎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1期29-34,共6页
什么是意境?周谷城先生说.它“相当玄奥,不易理解。”此说甚为有理。对意境进行界说碰到的第一问题就是:意境是不是就是境界?有两说。一说是,意境即境界,二者完全相等;另一说是,不。可是,说“不”的却不太多。其源盖在王国维的《人间词... 什么是意境?周谷城先生说.它“相当玄奥,不易理解。”此说甚为有理。对意境进行界说碰到的第一问题就是:意境是不是就是境界?有两说。一说是,意境即境界,二者完全相等;另一说是,不。可是,说“不”的却不太多。其源盖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人间词话》开首就说:“词以有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境 “境界” 义界 《人间词话》 余味曲包 王国维 “境” “味” 刘勰 情与景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