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余震能量场进行宏观震中快速判定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郑韵 姜立新 +1 位作者 杨天青 刘杰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98-709,共12页
通过研究中国西部1970年以来7次MS≥6.5破坏性大地震震后24h内余震能量场的空间变化,分析和判定主震破裂的大致范围,从中得出可能的宏观震中位置,进而为大地震的应急救援提供参考。本文以汶川地震为例说明最小完整性震级的确定、能量场... 通过研究中国西部1970年以来7次MS≥6.5破坏性大地震震后24h内余震能量场的空间变化,分析和判定主震破裂的大致范围,从中得出可能的宏观震中位置,进而为大地震的应急救援提供参考。本文以汶川地震为例说明最小完整性震级的确定、能量场的计算方法及其分布图的绘制以及宏观震中的确定等,并对7次地震震后各个时段的估计震中和实际的宏观震中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利用破坏性大地震震后24h内不同时段由余震能量场分布得到的宏观震中,可有效缩小用微观震中评估烈度产生的偏差;2震后2、4、6、12、24h等5个时段的估计震中能够作为烈度快速判定的修正因子满足震后快速响应的时效性要求,且震后24h的估计震中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震中 余震能量场 烈度快速判定 微观震中
下载PDF
基于余震粒子群算法的极震区快速判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郑韵 姜立新 +1 位作者 王辉山 王洪栋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0-131,共12页
利用1985年以来等震线记录完整的M_S≥6.5地震序列资料,基于余震能量场空间分布,探索利用粒子群算法构造一个震后6h内包含所有主震区激发余震的面积最小椭圆作为估计极震区。统计分析了不同发震方式地震各时段估计震中、微观震中与宏观... 利用1985年以来等震线记录完整的M_S≥6.5地震序列资料,基于余震能量场空间分布,探索利用粒子群算法构造一个震后6h内包含所有主震区激发余震的面积最小椭圆作为估计极震区。统计分析了不同发震方式地震各时段估计震中、微观震中与宏观震中的偏移,以及估计影响场方向、发震断层走向与极震区走向夹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余震粒子群算法1h、2h、6h的估计震中都有效缩小了微观震中与宏观震中的偏离。走滑型地震最优估计震中出现在震后2h。倾滑型地震估计震中在震后6h达到最优值。研究显示,走滑型地震和倾滑型地震,震后2h估计影响场方向与极震区走向的夹角均值都小于发震断层走向与极震区走向的夹角均值。走滑型地震震后1h估计影响场方向为最优值,倾滑型地震最优估计影响场方向出现在震后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能量场 粒子群算法 极震区 宏观震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