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2年6月1日芦山M_(S)6.1主震震源机制及余震研究
1
作者 李军鹏 武振波 +2 位作者 苏金蓉 邹昆 李萍萍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5-1329,共15页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北京时间2022年6月1日17时00分08秒四川省芦山县发生了M_(S)6.1级地震,3 min后又发生了一次M_(S)4.5级余震(为此次地震序列的最大余震).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布的震中位置来看,这次主震与2013年M_(S)7.0级芦山...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北京时间2022年6月1日17时00分08秒四川省芦山县发生了M_(S)6.1级地震,3 min后又发生了一次M_(S)4.5级余震(为此次地震序列的最大余震).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布的震中位置来看,这次主震与2013年M_(S)7.0级芦山地震的震中位置非常接近(约10 km),目前关于2013年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仍有争议,对此次主震震源机制解及余震序列的研究可以为该区域深部孕震环境提供更多约束.本研究中,首先基于四川地震台网记录的事件波形数据,采用ISOLA软件进行波形拟合,获得2022年芦山主震的双力偶震源机制解为:222°/43°/104°(节面Ⅰ:走向/倾角/滑动角)及23°/48°/76°(节面Ⅱ),矩心深度16 km,矩震级MW5.9;其最大余震的震源机制解为237°/36°/109°(节面Ⅰ)、34°/56°/76°(节面Ⅱ),矩心深度17 km,矩震级MW5.0;两次地震均以逆冲为主.其次,基于震中距150 km范围内宽频带台站在2022-06-01—2022-06-10时间段记录的连续波形数据,采用LOC-FLOW流程进行了余震识别和重定位研究,共计获得838个余震事件,在平面上大部分展布于主震的西北侧,在深度剖面上则主要分布于主震的上倾方向且指示断层面倾向为SE.另一方面,根据地震波传播理论,台站记录波形可以由震源时间函数、传播路径效应及仪器响应的卷积表示,假设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相距很近,由同一台站记录的两个事件波形应该具备相同的仪器响应和近似的传播路径效应,所以记录的波形差异反映了震源破裂过程的差异;本文对比分析了31个不同方位台站分别记录的2013年和2022年芦山主震的事件波形,发现两者在10~20 s周期范围内具备很好的相似性,说明两次地震破裂过程有一定相似性.该区域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表主要以NE-SW走向、NW倾向的断裂为主,而根据本文震源机制和余震定位的结果,我们推测2022年芦山地震应该发生在一条倾向SE的隐伏逆断层上,与该区域长期以来遭受青藏高原侧向挤压的NW-SE向构造应力场具备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矩张量反演 震源机制 余震识别与定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