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徐复先生佚稿三篇辑录 被引量:1
1
作者 郭万青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76-179,共4页
徐复先生所撰专家鉴定意见、专家推荐意见与苏昌辽信三篇,两篇写于1983年,一篇写于1997年。除了与苏昌辽的信函是他人代笔外,其他二篇都是徐复先生手泽。在给王继如教授所写推荐意见中,揭明敦煌变文校释的条件,具有方法论意义。这三篇... 徐复先生所撰专家鉴定意见、专家推荐意见与苏昌辽信三篇,两篇写于1983年,一篇写于1997年。除了与苏昌辽的信函是他人代笔外,其他二篇都是徐复先生手泽。在给王继如教授所写推荐意见中,揭明敦煌变文校释的条件,具有方法论意义。这三篇俱未见收录于徐老的文集,也未见相关学者辑录,今特为辑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复 佚稿 辑录
下载PDF
新见清人佚稿《驱病集》述略
2
作者 李青枝 《图书馆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1-94,共4页
徐州方志及后编江苏艺文志等志书,皆著录有清代焦凤翔《驱病集》,但未详存佚,难窥其貌,新发现《驱病集》手稿,可据补。手稿为地方文献轶事辑录,涉及大量的农民战争、朝野见闻、鬼狐故事、古迹考据、山川游历、地方灾异及各地风俗等等,... 徐州方志及后编江苏艺文志等志书,皆著录有清代焦凤翔《驱病集》,但未详存佚,难窥其貌,新发现《驱病集》手稿,可据补。手稿为地方文献轶事辑录,涉及大量的农民战争、朝野见闻、鬼狐故事、古迹考据、山川游历、地方灾异及各地风俗等等,思想内容积极健康,颇多可发掘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凤翔 《驱病集》 佚稿
下载PDF
新见龙启瑞佚稿《轺帚集》的文学与文献价值
3
作者 罗恰 张晓冲 《桂学研究》 2023年第1期132-143,共12页
龙启瑞《轺帚集》乃其提督江西学政后所作,未及梓行。是集除有四首词作被况周颐收入《粤西词见》外,其余失传。湖北省博物馆藏有《轺帚集》一册,不分卷,当为稿本,其中收有诗作49首,词作9首,据内容分析,诗词均作于咸丰六年(1856)十一月... 龙启瑞《轺帚集》乃其提督江西学政后所作,未及梓行。是集除有四首词作被况周颐收入《粤西词见》外,其余失传。湖北省博物馆藏有《轺帚集》一册,不分卷,当为稿本,其中收有诗作49首,词作9首,据内容分析,诗词均作于咸丰六年(1856)十一月龙启瑞简任江西学政之后,是龙启瑞暮年作品。诗词题材较广,涉及众多交游人物,并有张金镛评语,为研究龙启瑞诗词创作和生平经历提供了第一手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启瑞 佚稿 轺帚集
下载PDF
郑珍佚稿笺注 被引量:1
4
作者 龙先绪 《教育文化论坛》 2016年第4期132-137,共6页
201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郑珍全集》,仍有少量佚诗、佚文未收入,如2003年第5期《文学遗产》发表的17首遗诗则是。文章介绍了郑珍的信函三件、文二篇。信函有两件是致莫友芝的,第一件谈遵义知府平翰考证鄨国的文章录入府志建置中;... 201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郑珍全集》,仍有少量佚诗、佚文未收入,如2003年第5期《文学遗产》发表的17首遗诗则是。文章介绍了郑珍的信函三件、文二篇。信函有两件是致莫友芝的,第一件谈遵义知府平翰考证鄨国的文章录入府志建置中;第二件谈莫友芝选地安葬亡父及郑珍代贺长龄撰府志序事。另一件是同治二年初写给妻弟黎兆祺的。当时号军在遵义活动,地方不宁,他拟带上全家入川避难,其情状十分凄苦。文二篇是为唐树义、唐焯父子写的传。郑珍偏《播雅》24卷,不录生人诗。出版后唐氏父子即亡,郑珍又将二人诗编为一卷,并写叙传附24卷之后。郑珍去世后两年,才由唐氏后人刊印。对郑珍佚文的搜集研究,我们对郑珍或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珍 佚稿 笺注
下载PDF
新发现冯至诗论佚稿两篇 被引量:1
5
作者 陈云昊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8-173,共6页
《冯至全集》十二卷本(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在《冯至选集》二卷本(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辑佚汇编工作,是目前收录冯至作品最为完整的集子,被学术界广泛引用。笔者注意到,中年冯至谈论新诗的两篇刊于报纸的讲... 《冯至全集》十二卷本(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在《冯至选集》二卷本(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辑佚汇编工作,是目前收录冯至作品最为完整的集子,被学术界广泛引用。笔者注意到,中年冯至谈论新诗的两篇刊于报纸的讲稿——1946年的《论新诗的内容和形式》与1948年的《诗的还原》——因为没有收入《冯至全集》而少有人留意到。《论新诗的内容和形式》刊于《中国诗坛(广州)》1946年复刊后第2期,又题《中国的新诗》转载于《广播周报》1946年复刊后第14期;《诗的还原》刊于南开大学校园刊物《诗生活丛刊》1948年第3期,是南开大学新诗社记录的讲座稿,保留了较多口语色彩。这两篇佚稿是冯至在1940年代诗论的重要文献,它们发表时间相近,而且对新诗的本质、内容和形式问题有连贯而独特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坛 冯至 河北教育出版社 内容和形式 诗的本质 口语色彩 十二卷 佚稿
原文传递
越缦日记“佚稿”的复归
6
作者 张晓唯 《书品》 2003年第4期3-6,共4页
关键词 晚清 李慈铭 《越缦堂日记》 佚稿 《郇学斋日记》 学术价值
原文传递
新发现的六页师陀散文手稿 被引量:1
7
作者 慕津锋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7-54,共8页
1937年,师陀在上海出版第一本散文集《黄花苔》。《黄花苔》收录包括《劳生之舟》《索龙》在内的23篇散文。师陀在《黄花苔》中将自己的笔触紧紧聚焦在那些处于社会底层可怜小人物的命运上。近期,笔者发现目前存世的最早师陀手稿。它们... 1937年,师陀在上海出版第一本散文集《黄花苔》。《黄花苔》收录包括《劳生之舟》《索龙》在内的23篇散文。师陀在《黄花苔》中将自己的笔触紧紧聚焦在那些处于社会底层可怜小人物的命运上。近期,笔者发现目前存世的最早师陀手稿。它们是1930年代师陀在北平创作的《夜总会》《世界之子》《车站上》《凶年》《索龙》《劳生之舟》6页手稿。其中,《劳生之舟》《索龙》为残稿,其存留部分与已出版的同名散文有差异。《夜总会》《世界之子》《车站上》《凶年》则为师陀佚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陀 散文 《黄花苔》 佚稿
下载PDF
探佚学视域下林红玉形象的“引线”作用
8
作者 李大博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1-7,共7页
林红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小人物,在曹雪芹“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创作原则下,林红玉在《红楼梦》的整体结构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并表现为宝、黛爱情悲剧,家族斗争,贾巧姐的悲剧命运,湘云与宝玉重逢等四个维度。
关键词 林红玉 《红楼梦》 引线 佚稿
下载PDF
茅盾佚文《批评家》及致郑振铎佚简的发现与研究
9
作者 刘明辉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3-40,共8页
本文作者在上海图书馆馆藏手稿中发现1930年初茅盾致郑振铎信函及文稿各一,信函和文稿在两个版本的《茅盾全集》1中未见收录,《茅盾年谱》2《郑振铎年谱》3中也未曾提及,经考证确定为佚信和佚稿。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和内容背景分析,对二... 本文作者在上海图书馆馆藏手稿中发现1930年初茅盾致郑振铎信函及文稿各一,信函和文稿在两个版本的《茅盾全集》1中未见收录,《茅盾年谱》2《郑振铎年谱》3中也未曾提及,经考证确定为佚信和佚稿。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和内容背景分析,对二者分别进行考证和关联性研究,研究茅盾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其唯物主义文学观和理论的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稿 佚稿 信函 茅盾 郑振铎 文学批评
下载PDF
释读夏衍致靳以信并谈刘盛亚其人其文 被引量:1
10
作者 慕津锋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5-42,共8页
通过研究一封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佚信(夏衍1952年3月7日致靳以信,建议其暂不出版刘盛亚著作),考证刘盛亚与其《再生记》还有夏衍被批判的历史环境,及刘盛亚与夏衍、靳以、巴金的关系。因该佚信,笔者又发现3部由巴金捐赠中国现代文学馆... 通过研究一封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佚信(夏衍1952年3月7日致靳以信,建议其暂不出版刘盛亚著作),考证刘盛亚与其《再生记》还有夏衍被批判的历史环境,及刘盛亚与夏衍、靳以、巴金的关系。因该佚信,笔者又发现3部由巴金捐赠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刘盛亚佚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盛亚 《再生记》 夏衍 靳以 佚稿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蒲松龄研究的一个断面——以《西北风》为中心的考察
11
作者 熊飞宇 《蒲松龄研究》 2012年第1期113-121,149,共10页
20世纪30年代,是蒲松龄研究的黄金时期,尤以《西北风》杂志较为突出。它所刊发的论文,其主要内容,大略有四类:一是蒲松龄的生平;二是《聊斋志异》版本的考校;三是蒲松龄的佚稿;四是关于《聊斋志异拾遗》。
关键词 西北风 蒲松龄 聊斋志异 佚稿 聊斋志异拾遗
下载PDF
韦伯思想在中国
12
作者 苏国勋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1年第6期139-141,共3页
韦伯思想东渐概况早在1936年,郑太朴先生就从德文翻译了《社会经济史》,该书是由韦伯的学生们根据其晚年在慕尼黑大学的讲课笔记整理而成,这是马克斯·韦伯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文世界里。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一篇题为“新教教... 韦伯思想东渐概况早在1936年,郑太朴先生就从德文翻译了《社会经济史》,该书是由韦伯的学生们根据其晚年在慕尼黑大学的讲课笔记整理而成,这是马克斯·韦伯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文世界里。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一篇题为“新教教义与资本主义精神之关系”的佚稿,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研究韦伯思想的中文学术文章。他在佚稿中想探究在当时的中国,资本主义何以可能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经济史 慕尼黑大学 费孝通先生 马克斯·韦伯 佚稿 学术文章 中文世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