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德山宣鉴禅师呵佛骂祖思想
1
作者 张松辉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53-56,共4页
本文对“呵佛骂祖”思想的起源和确切含义进行了梳理,指出了这一思想与湖湘文化的关系及其教育学意义最后还简略地阐述了这一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德山宣鉴 骂祖 湖湘文化 教育学意义
下载PDF
杨慈湖对儒家圣人的禅学化诠释及其因缘 被引量:1
2
作者 孙海燕 《中原文化研究》 2020年第1期106-113,共8页
宋儒杨慈湖对儒家圣人观的禅学化诠解,是宋明理学家"援禅入儒"的著名案例。受佛禅"即心是佛""无念为宗"等观念的影响,慈湖拈出《孔丛子》中"心之精神是谓圣"一语,强调了本心的"虚明无体&q... 宋儒杨慈湖对儒家圣人观的禅学化诠解,是宋明理学家"援禅入儒"的著名案例。受佛禅"即心是佛""无念为宗"等观念的影响,慈湖拈出《孔丛子》中"心之精神是谓圣"一语,强调了本心的"虚明无体""自灵自神""光明神妙"等体性,并将"不起意"作为成圣功夫,将"静坐反观"中的"见道"体验视为"成圣"端倪。以此为基础,他将孔子自"十有五而志于学"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生命历程,解释为依照"不起意"功夫不断超越,终至"无思无为"圣境的觉悟过程。这一具有浓郁禅学化色彩的圣人观,与先秦儒学的圣人观形成了巨大反差。此禅学化倾向,与宋明理学"援禅入儒"的思想文化大背景,尤其与当时心学一脉的"圣人可学""以觉训仁""静坐体悟""六经注我"等学思风尚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圣人 杨慈湖 心之精神 觉悟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启示的和谐之路 被引量:3
3
作者 杨家友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43-47,共5页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条修德与进取的人与社会和谐的道路,道家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找到了寄托,佛教否认个体生命的永恒,认为只有体悟真如本性的佛才是生命的应该走向,而少数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体悟到儒道理想的虚假...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条修德与进取的人与社会和谐的道路,道家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找到了寄托,佛教否认个体生命的永恒,认为只有体悟真如本性的佛才是生命的应该走向,而少数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体悟到儒道理想的虚假及人生的空漠之后,积极追求个人自身心灵的超越和和谐,他们在佛教和禅宗思想里找到了归宿。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几千年存在的意识形态,其启示的和谐之路应当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和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