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议云冈石窟佛像服饰样式演变及成因
1
作者 陈可 《中国画画刊》 2024年第3期102-104,共3页
岁月不语,惟石能言。五胡之一的鲜卑族结束了五胡乱华,385年建立北魏,398年迁都大同。445年,太武灭佛后,452年,文成帝继位,恢复佛法,营建云冈石窟这一规模空前的佛教石窟寺。建成之后,云冈石窟席卷域内,其兼纳远近的雍容气息,代表着当... 岁月不语,惟石能言。五胡之一的鲜卑族结束了五胡乱华,385年建立北魏,398年迁都大同。445年,太武灭佛后,452年,文成帝继位,恢复佛法,营建云冈石窟这一规模空前的佛教石窟寺。建成之后,云冈石窟席卷域内,其兼纳远近的雍容气息,代表着当时世界美术雕刻的最高水平。前期西域雕刻的浑朴,北魏中期的繁丽及晚期的“秀骨清像”,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催化出佛像艺术的第一个巅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五胡乱华 鲜卑族 石窟寺 佛像服饰 北魏 世界美术 佛像艺术
下载PDF
佛像服饰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2
作者 王欣琦 《辽宁丝绸》 2023年第2期19-20,共2页
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造像逐步兴盛起来。惟妙惟肖、精美绝伦的佛像在令我们赞叹的同时,也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又一源泉。分析了佛像服饰的主要样式及给我们现代服装设计带来的灵感,列举了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 佛像服饰 设计应用 现代服装
下载PDF
论南北朝后期佛像服饰的演变 被引量:16
3
作者 费泳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7-80,共4页
本文论述了褒衣博带式佛衣的生成及 6世纪中期这种佛衣在南北两地的不同演变 ,南方出现褒衣博带演化式 ,北方出现敷搭双肩下垂式 。
关键词 南北朝后期 佛像服饰 褒衣博带演化式 敷搭双肩下垂式
下载PDF
金塔寺石窟佛像服饰与年代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悦新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5-102,共8页
金塔寺东、西二窟中心柱上的泥塑佛像服饰保存较完整。此文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分析佛衣、菩萨及天王衣饰,推定金塔寺石窟佛像服饰的年代约在太和(477-499)初期,其中东窟佛像服饰的年代似较西窟略早。据佛像服饰分期,姑认为金塔寺东、西... 金塔寺东、西二窟中心柱上的泥塑佛像服饰保存较完整。此文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分析佛衣、菩萨及天王衣饰,推定金塔寺石窟佛像服饰的年代约在太和(477-499)初期,其中东窟佛像服饰的年代似较西窟略早。据佛像服饰分期,姑认为金塔寺东、西二窟的营造年代大体与之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塔寺石窟 佛像服饰 洞窟年代
下载PDF
20世纪40年代以来云冈佛像服饰研究回顾 被引量:1
5
作者 刘芳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2年第4期38-42,74,共6页
自20世纪40年代日本学者首次发表云冈佛像服饰专论以来,云冈佛像服饰研究便在佛教考古、佛教艺术及云冈学的交织发展中逐步建立起来,在中国、日本、中国台湾及欧美学者近百年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极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具有公认的国际学术... 自20世纪40年代日本学者首次发表云冈佛像服饰专论以来,云冈佛像服饰研究便在佛教考古、佛教艺术及云冈学的交织发展中逐步建立起来,在中国、日本、中国台湾及欧美学者近百年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极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具有公认的国际学术地位。随着近年来佛像服饰独立研究的日渐形成,梳理并分析已有学术史不仅对云冈进而对佛像服饰整体研究的推动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集中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及论著,按照时间顺序并研究内容及方法,对云冈佛像服饰研究历程进行阶段划分,阐明其研究经历了由最初关注佛衣风格特征到赋予佛衣样式称谓,再到发现佛衣构造及深度探讨其来源、成因的发展过程,同时对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予以思考分析,认为应兼顾历史语境与图像背景,深入佛教经藏与北魏文化,从仪轨及文化内涵对佛衣进行更为深入及全面地认识,是未来研究的新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 佛像服饰 佛衣 研究 学术史
下载PDF
云冈晚期佛像服饰的造型变化
6
作者 刘芳 《云冈研究》 2021年第4期20-28,共9页
云冈晚期窟龛出现了大量袈裟有多层下摆且覆盖佛座的佛像着衣形象,是在中原风格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佛衣类型。从云冈晚期着该类佛衣佛像所处造像组合及分布的基础上来看,佛衣较中期"褒衣博带式"所发生了造型变化,并结合同时期... 云冈晚期窟龛出现了大量袈裟有多层下摆且覆盖佛座的佛像着衣形象,是在中原风格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佛衣类型。从云冈晚期着该类佛衣佛像所处造像组合及分布的基础上来看,佛衣较中期"褒衣博带式"所发生了造型变化,并结合同时期龙门、巩县两地同类佛衣可见北魏佛像服饰民族化进程中云冈具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晚期 佛像服饰 佛衣 造型
原文传递
云冈早期佛像服饰特征及内涵探微
7
作者 刘芳 《云冈研究》 2021年第1期46-55,共10页
佛像服饰是佛陀形象表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度早期佛像服装的两种基本样式"通肩式"和"右袒式",逐渐受到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冲击而发生改变。北魏冠服制度建立的进程中,不断引入儒家礼制,同时由于... 佛像服饰是佛陀形象表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度早期佛像服装的两种基本样式"通肩式"和"右袒式",逐渐受到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冲击而发生改变。北魏冠服制度建立的进程中,不断引入儒家礼制,同时由于佛教思想的凸显作用在云冈佛像服饰中表现出来。本文在探析佛像"法服"仪轨的基础上,以云冈早期佛像为例,在分析佛像服饰特征及形成的基础上同时探讨其背后的仪轨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佛像服饰 特征及内涵
原文传递
云冈早期佛像“半右袒式”佛衣及“折带纹”的形成与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刘芳 《服装学报》 2022年第4期322-329,共8页
云冈早期昙曜五窟“三佛”组合中,主尊所着“半右袒式”佛衣边缘雕刻了精美考究的类似衣褶的三角折线纹样,此纹样多被学者称为“折带纹”,是该佛衣样式的重要特征。通过梳理十六国北魏时期佛教传播过程中同类造像服饰的时间序列,并结合... 云冈早期昙曜五窟“三佛”组合中,主尊所着“半右袒式”佛衣边缘雕刻了精美考究的类似衣褶的三角折线纹样,此纹样多被学者称为“折带纹”,是该佛衣样式的重要特征。通过梳理十六国北魏时期佛教传播过程中同类造像服饰的时间序列,并结合文献史料,以佛衣的细节变化阐释“折带纹”的来源及形成。分析认为,伴随“半右袒式”佛衣的形成,“折带纹”经历了由衣褶到单个纹样再到成组图案,由不稳定到明确且规整的发展过程,该佛衣样式影响了北魏中晚期龙门、麦积山及其他地区单体佛造像,是北魏造像家对印度早期“右袒式”佛衣的继承与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昙曜五窟 佛像服饰 “折带纹” “半右袒式”
下载PDF
基于云冈早期“三佛”服饰样式特征的仪轨内涵研究
9
作者 刘芳 《服饰导刊》 2022年第4期96-102,共7页
[研究意义]在佛教造像必须遵循的仪则中,佛衣仪轨亦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佛像服饰研究中更为深入且必要的分析环节,包含着重要的社会信息及文化内涵。[研究方法]文章以云冈早期主要造像题材“三佛”组合佛像服饰为研究对象,采用考古类型... [研究意义]在佛教造像必须遵循的仪则中,佛衣仪轨亦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佛像服饰研究中更为深入且必要的分析环节,包含着重要的社会信息及文化内涵。[研究方法]文章以云冈早期主要造像题材“三佛”组合佛像服饰为研究对象,采用考古类型学与艺术史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实物图像与文献比较分析,[研究内容]从佛像“法服”披着使用仪轨、云冈“三佛”主尊与胁侍佛衣特征表现及北魏皇家工程赋予“三佛”服饰的独特面貌三个方面,对主尊着“半右袒式”、胁侍着“通肩式”的显著区分所表现出来的等级性,以及两种佛衣的装饰特征进行分析,揭示其与北魏政权建设中所追求的儒家服饰理念所共有的“礼”的核心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 “三佛” 佛像服饰 佛衣样式 佛衣仪轨 内涵
下载PDF
安岳石窟佛造像服饰纹样研究
10
作者 李艾蔓 《西部皮革》 2022年第9期84-86,共3页
安岳石窟位于四川省安岳县,安岳县是我国已知的中国古代佛教造像遗址最集中的县,已发现历代石窟造像368处,造像10万余尊。尤以唐代造像的宏伟和两宋造像的精美著称,具有上承龙门,下启大足石刻的地位。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人文风情和佛... 安岳石窟位于四川省安岳县,安岳县是我国已知的中国古代佛教造像遗址最集中的县,已发现历代石窟造像368处,造像10万余尊。尤以唐代造像的宏伟和两宋造像的精美著称,具有上承龙门,下启大足石刻的地位。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人文风情和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安岳石刻始凿于唐,而胜于宋。研究安岳石窟对于研究巴蜀地区的摩崖石窟发展的历程、技术背景以及佛像的背景、服饰文化和服饰纹样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岳石窟 佛像服饰纹样 服饰纹样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