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家可出否:儒家伦理与国家宗教管控
被引量:
5
1
作者
谢晶
《北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6-153,共8页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一直被尊为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并有众多儒家之伦理被逐渐直接或间接纳入国家法典之中。但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儒家之外尚有释、道等外来或本土的思想流派也在这片土地上发扬、流传。以外来宗教...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一直被尊为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并有众多儒家之伦理被逐渐直接或间接纳入国家法典之中。但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儒家之外尚有释、道等外来或本土的思想流派也在这片土地上发扬、流传。以外来宗教中影响最大的佛教为例,其与儒学曾发生一些冲突,其中较为显著的是后者对前者"毁人伦"的批评。作为被"儒家化"的历代王朝法典,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在与宗教管控有关的部分,自然也表现出与儒佛冲突相对应的一些对佛教的限制(而非禁止)。如《大清律例》中,这样的律文主要有"称道士女冠"、"私创庵院及私度僧道"、"僧道拜父母"三条,从唐迄清,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三个条文有所流变、损益,但其限制佛教的立法意旨始终一脉相承。佛教在中华大地上这种"限而不禁"的国家宗教管控政策中发展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
家伦理
大清律例
近思录
儒
佛
冲突
宗教管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土佛教孝论考略
被引量:
2
2
作者
杨鸿源
《孝感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18-22,共5页
起于印度文明之佛教,其教理颇含有与中国固有文明相抵牾处,尤以孝观最与中国固有观念相?格,故其初至中国,中国排佛论者率多以"不孝"为口实而攻讦,释子为摆脱困境,为中国士庶所接受,故以四途大力发展孝论:一为比附儒典及创作伪...
起于印度文明之佛教,其教理颇含有与中国固有文明相抵牾处,尤以孝观最与中国固有观念相?格,故其初至中国,中国排佛论者率多以"不孝"为口实而攻讦,释子为摆脱困境,为中国士庶所接受,故以四途大力发展孝论:一为比附儒典及创作伪经,二为译出及改造佛教孝经典,三为创作孝论,四为展开民间宣孝活动。经此种种努力佛教之孝论终为中国社会所普遍接受,且与儒家共同深化了中国的孝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
教
儒
佛
冲突
伪经
孝经典
孝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士大夫化的维摩居士: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侧影
3
作者
杨吉华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34,共11页
作为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侧影,士大夫化的维摩居士形象从儒佛冲突的调和、佛道精神的沟通和佛教自身的变革3个层面呈现了佛教中国化的内在可能性逻辑,其入世修行、逍遥应世、道德自救等行为方式对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处世心态、人格理想...
作为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侧影,士大夫化的维摩居士形象从儒佛冲突的调和、佛道精神的沟通和佛教自身的变革3个层面呈现了佛教中国化的内在可能性逻辑,其入世修行、逍遥应世、道德自救等行为方式对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处世心态、人格理想模式追求、人生境界追求和艺术创作等产生积极影响。以“在家修行”和“在欲行禅”方式而获得精神解脱的维摩居士,通过自身道德行为规范,将佛教的他力救赎与自力救赎有机地融入社会规范中,从根本上消除出家修行与世俗生活的对立,实现了自我人生境界“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的相互衔接,既较好地调适了儒佛之间的道德伦理冲突,又在与道家追求逍遥自由的最高精神沟通中,破除世俗社会对佛教“出世”概念的狭义化理解,突出彰显中国化佛教既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意义、又充分关注现实人生解脱之道的特点。由此,士大夫化的维摩居士也以实际行动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开启了一条心出世而身入世的新人生模式,并为他们将相对抽象的佛禅义理上升为对自我人生实践的内在超越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摩居士
士大夫化
佛
教中国化
居士
佛
教
佛儒冲突
佛
道精神
道德自救
原文传递
士大夫化的维摩居士: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侧影
4
作者
杨吉华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3年第5期221-221,共1页
作为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侧影,士大夫化的维摩居士形象从儒佛冲突的调和、佛道精神的沟通和佛教自身的变革3个层面呈现了佛教中国化的内在可能性逻辑,其入世修行、逍遥应世、道德自救等行为方式对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处世心态、人格理想...
作为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侧影,士大夫化的维摩居士形象从儒佛冲突的调和、佛道精神的沟通和佛教自身的变革3个层面呈现了佛教中国化的内在可能性逻辑,其入世修行、逍遥应世、道德自救等行为方式对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处世心态、人格理想模式追求、人生境界追求和艺术创作等产生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
教中国化
儒
佛
冲突
中国古代文人
人格理想
佛
道
逍遥
艺术创作
维摩居士
原文传递
题名
家可出否:儒家伦理与国家宗教管控
被引量:
5
1
作者
谢晶
机构
清华大学法学院
出处
《北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6-153,共8页
基金
苏亦工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大清律例>疑难条文及相关制度背景考论"(项目编号12BFX016)的研究成果之一
文摘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一直被尊为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并有众多儒家之伦理被逐渐直接或间接纳入国家法典之中。但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儒家之外尚有释、道等外来或本土的思想流派也在这片土地上发扬、流传。以外来宗教中影响最大的佛教为例,其与儒学曾发生一些冲突,其中较为显著的是后者对前者"毁人伦"的批评。作为被"儒家化"的历代王朝法典,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在与宗教管控有关的部分,自然也表现出与儒佛冲突相对应的一些对佛教的限制(而非禁止)。如《大清律例》中,这样的律文主要有"称道士女冠"、"私创庵院及私度僧道"、"僧道拜父母"三条,从唐迄清,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三个条文有所流变、损益,但其限制佛教的立法意旨始终一脉相承。佛教在中华大地上这种"限而不禁"的国家宗教管控政策中发展演变。
关键词
儒
家伦理
大清律例
近思录
儒
佛
冲突
宗教管控
Keywords
Confucian doctrine the Qing Code Reflections on Things at Hand conflicts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control of religion
分类号
D909.249 [政治法律—法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土佛教孝论考略
被引量:
2
2
作者
杨鸿源
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出处
《孝感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18-22,共5页
文摘
起于印度文明之佛教,其教理颇含有与中国固有文明相抵牾处,尤以孝观最与中国固有观念相?格,故其初至中国,中国排佛论者率多以"不孝"为口实而攻讦,释子为摆脱困境,为中国士庶所接受,故以四途大力发展孝论:一为比附儒典及创作伪经,二为译出及改造佛教孝经典,三为创作孝论,四为展开民间宣孝活动。经此种种努力佛教之孝论终为中国社会所普遍接受,且与儒家共同深化了中国的孝文化。
关键词
佛
教
儒
佛
冲突
伪经
孝经典
孝论
Keywords
Buddhism
Buddhism-Confucianism shock
Bogus Tantra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treatise of filial piety
分类号
B82-055 [哲学宗教—伦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士大夫化的维摩居士: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侧影
3
作者
杨吉华
机构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流动站
出处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34,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唐宋词中的器物书写研究”(22BZW070)。
文摘
作为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侧影,士大夫化的维摩居士形象从儒佛冲突的调和、佛道精神的沟通和佛教自身的变革3个层面呈现了佛教中国化的内在可能性逻辑,其入世修行、逍遥应世、道德自救等行为方式对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处世心态、人格理想模式追求、人生境界追求和艺术创作等产生积极影响。以“在家修行”和“在欲行禅”方式而获得精神解脱的维摩居士,通过自身道德行为规范,将佛教的他力救赎与自力救赎有机地融入社会规范中,从根本上消除出家修行与世俗生活的对立,实现了自我人生境界“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的相互衔接,既较好地调适了儒佛之间的道德伦理冲突,又在与道家追求逍遥自由的最高精神沟通中,破除世俗社会对佛教“出世”概念的狭义化理解,突出彰显中国化佛教既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意义、又充分关注现实人生解脱之道的特点。由此,士大夫化的维摩居士也以实际行动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开启了一条心出世而身入世的新人生模式,并为他们将相对抽象的佛禅义理上升为对自我人生实践的内在超越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
维摩居士
士大夫化
佛
教中国化
居士
佛
教
佛儒冲突
佛
道精神
道德自救
Keywords
the lay Buddhist named Vimalakirti
literati bureaucratization
Buddh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ay Buddhism
the conflict between Buddhism and Confucianism
the spirit of Buddhism and Taoism
moral self-help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士大夫化的维摩居士: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侧影
4
作者
杨吉华
机构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3年第5期221-221,共1页
文摘
作为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侧影,士大夫化的维摩居士形象从儒佛冲突的调和、佛道精神的沟通和佛教自身的变革3个层面呈现了佛教中国化的内在可能性逻辑,其入世修行、逍遥应世、道德自救等行为方式对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处世心态、人格理想模式追求、人生境界追求和艺术创作等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
佛
教中国化
儒
佛
冲突
中国古代文人
人格理想
佛
道
逍遥
艺术创作
维摩居士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家可出否:儒家伦理与国家宗教管控
谢晶
《北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土佛教孝论考略
杨鸿源
《孝感学院学报》
2010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士大夫化的维摩居士: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侧影
杨吉华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0
原文传递
4
士大夫化的维摩居士: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侧影
杨吉华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3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