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辩证观视角下看佛教义理中的“十个对立统一”
1
作者 陈劲松 《宜春学院学报》 2023年第10期12-20,共9页
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佛教仍然具有一定的信众基础,某种程度上仍然能够发挥其对个体生命呵护和对社会秩序整合的功能。即使是普罗大众,也往往“被滑入或被戴上”所谓的佛系、佛媛的称谓,而不知其所以然。在高级宗教之中,佛教的义理是较为... 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佛教仍然具有一定的信众基础,某种程度上仍然能够发挥其对个体生命呵护和对社会秩序整合的功能。即使是普罗大众,也往往“被滑入或被戴上”所谓的佛系、佛媛的称谓,而不知其所以然。在高级宗教之中,佛教的义理是较为深刻而又朴实的,具有很强的辩证性。马克思主义宗教社会工作者应该对这种辩证性有所认识,并从中发展出某种适宜于当代健康中国心理建设与社会建设的观念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义理 辩证性 超越性 对立统一 灵性生活
下载PDF
佛教义理与《洛阳伽蓝记》的小说技法探微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全耀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74-77,共4页
《洛阳伽蓝记》是一部与佛教有着密切关系的著作,它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志人小说秉承了史传文学实录的精神,作者在叙写这些人物的命运或佚闻趣事的时候,也有意无意地向我们传达出了诸行无常、诸受皆苦、因果业报等佛教义... 《洛阳伽蓝记》是一部与佛教有着密切关系的著作,它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志人小说秉承了史传文学实录的精神,作者在叙写这些人物的命运或佚闻趣事的时候,也有意无意地向我们传达出了诸行无常、诸受皆苦、因果业报等佛教义理。而志异小说多与佛教相关,这些作品或隐或现地向我们传达出了一些基本的佛教义理,给我们不少人生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伽蓝记 佛教义理 小说技法
下载PDF
佛教义理与小说艺术联姻的产儿——论敦煌写本佛教灵验记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先堂 《社会科学(甘肃)》 CSSCI 1990年第5期84-89,共6页
佛教灵验记(又称感应记、验传记等)是在佛教传入我国以后渐趋兴盛的历史背景下,由佛教信徒创作的旨在为佛教传播教义、招徕信徒的作品,因而从思想内容看,它是宗教宣传品.但它在形式上却采用小说的艺术表现方法,有具体的人物,完... 佛教灵验记(又称感应记、验传记等)是在佛教传入我国以后渐趋兴盛的历史背景下,由佛教信徒创作的旨在为佛教传播教义、招徕信徒的作品,因而从思想内容看,它是宗教宣传品.但它在形式上却采用小说的艺术表现方法,有具体的人物,完整的情节、虚幻的想象、传奇的色彩。因而无量地它又属于古代小说的范围,如果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看,那么我们可以说,佛教灵验记是佛教与小说的结合体,是一种宗教文学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义理 小说艺术 敦煌写本 联姻 艺术表现方法 思想内容 文学作品 佛教传入
下载PDF
施身观与佛教义理
4
作者 王乐乐 《戏剧之家》 2015年第23期230-230,共1页
公元前6世纪,佛教在印度创立。其成长过程中受到印度文化传统尤其是婆罗门教和印度教文化的深刻影响。所以,佛教义理中的施身观应置于印度地位特殊又历史悠久的施舍传统中寻找文化渊源,即佛教施舍观念自我特征的实现,首先源于其对于印... 公元前6世纪,佛教在印度创立。其成长过程中受到印度文化传统尤其是婆罗门教和印度教文化的深刻影响。所以,佛教义理中的施身观应置于印度地位特殊又历史悠久的施舍传统中寻找文化渊源,即佛教施舍观念自我特征的实现,首先源于其对于印度文化传统中施舍观念的传承。葛维钧的《古代印度教和佛教的施舍观念及异同》一文,对古代印度教和佛教的施舍观念进行整理、对比,认为"施舍的观念在印度由来已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义理 文化传统 印度教 婆罗门教 成长过程 文化渊源 施舍 公元前
下载PDF
余经犹枝叶 般若如树根——关于学研佛教义理的随想
5
作者 曾竹 《佛教文化》 1995年第1期45-46,共2页
近十几年来,佛教学术文化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重印和新版的佛教书籍有近千种之多,涉及领域之广也是过去无法比拟的。但阐述佛教义理的专著见之不多,有影响的新著则更少,未免令人感到遗憾。可喜的是,佛教文化研究所主编的“中国佛教... 近十几年来,佛教学术文化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重印和新版的佛教书籍有近千种之多,涉及领域之广也是过去无法比拟的。但阐述佛教义理的专著见之不多,有影响的新著则更少,未免令人感到遗憾。可喜的是,佛教文化研究所主编的“中国佛教文化丛书”将在今年出版一批研究佛教义理的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义理 般若 佛教文化 佛教禅学 余经 学术文化 枝叶 佛学研究 树根 文字资料
下载PDF
从解脱的定义看佛教义理中的意会性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音祚 《法音》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7-39,共3页
关键词 佛教义理 解脱定义 《华严经》 意会性
原文传递
江淹与佛教 被引量:6
7
作者 郜林涛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1期35-37,共3页
南朝时期 ,多数作家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历代研究者大多把眼光聚焦于谢灵运、颜延之、沈约等人。这是不全面的。本文从确凿的史料出发 ,有理有据地说明了佛教在南朝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 ,以及以江淹为代表的南朝文人对佛教的基本... 南朝时期 ,多数作家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历代研究者大多把眼光聚焦于谢灵运、颜延之、沈约等人。这是不全面的。本文从确凿的史料出发 ,有理有据地说明了佛教在南朝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 ,以及以江淹为代表的南朝文人对佛教的基本态度。在此基础上 ,又具体论述了佛教对江淹文学创作影响最为明显的两个方面 :借用佛教的素材和形象 ,丰富其作品的内容 ;在作品中阐发佛教义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淹 文学创作 南朝时期 佛教义理
下载PDF
关于敦煌地区佛教及其文化的历史进程
8
作者 颜廷亮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10-16,33,共8页
关键词 敦煌地区 佛教义理 十六国时期 传统文化 中国化 文化的世俗化 归义军时期 唐前期 本土化 中原化
下载PDF
佛教词语中的比喻造词及其美质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兰香 《当代修辞学》 CSSCI 1999年第5期14-15,共2页
关键词 比喻 佛教义理 词语 造词法 菩提树 本体 隐喻词 美质 审美特质 修辞手法
下载PDF
《洛阳伽蓝记》中“无明与执取”的佛教观探微
10
作者 张全耀 《宜春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48-50,共3页
《洛阳伽蓝记》是一本与佛教有着密切关系的著作,然而,人们从佛教方面入手对其进行的研究并不多,笔者认为,在作者笔下丰富的材料中,有相当一部分材料可以从佛教无明与执取的角度进行解读,在作者笔下众多的人物中,既有对于富贵权势的无... 《洛阳伽蓝记》是一本与佛教有着密切关系的著作,然而,人们从佛教方面入手对其进行的研究并不多,笔者认为,在作者笔下丰富的材料中,有相当一部分材料可以从佛教无明与执取的角度进行解读,在作者笔下众多的人物中,既有对于富贵权势的无明与执取,也有对世俗财富、感情与美色、荣誉名声的无明与执取。从佛教义理方面对《洛阳伽蓝记》的材料进行解读,不失为我们对其进行研究的一个较好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伽蓝记 佛教义理 无明 执取
下载PDF
澳门佛教静修营
11
作者 广兴 《佛教文化》 1998年第5期20-21,共2页
关键词 澳门佛教 静修 寺院生活 佛教组织 南传佛教 缘起论 法师 佛教义理 佛陀 破钵芒鞋
下载PDF
和合圆融: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与现实
12
作者 洛桑加措 《中国西藏》 2021年第5期38-41,共4页
和合圆融是佛教义理和思想体系中重要的价值取向,也是藏传佛教千百年来传承发展的重要特征。藏传佛教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始终贯穿着“和于时、合于势、圆于事、融于制”的自我清醒和发展智慧。回顾藏传佛教顺应历史和时代条件得以立足继... 和合圆融是佛教义理和思想体系中重要的价值取向,也是藏传佛教千百年来传承发展的重要特征。藏传佛教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始终贯穿着“和于时、合于势、圆于事、融于制”的自我清醒和发展智慧。回顾藏传佛教顺应历史和时代条件得以立足继而弘扬传承的宝贵经验,学习借鉴不同历史时期宗教领袖引领藏传佛教应时而变、利益众生的智慧,有效克服藏传佛教健康传承过程中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现实问题,对藏传佛教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宗教领袖 圆融 佛教义理 历史与现实 应时而变 价值取向 中国化
下载PDF
舍利佛教诗歌的新境界——序《觉行慈航》
13
作者 呼岩鸾 《语言与文化论坛》 2017年第3期307-317,共11页
中国当代著名佛学诗人舍利(包容冰)已出版过三部五卷本诗集,我随缘有幸给他两部诗集写过序言,一部诗集写过总评,又分别对他的诗歌写了几十万字的评论。对他的诗歌说的话确实已经很多了。但细读过他的最新诗集《觉行慈航》,觉得又有很多... 中国当代著名佛学诗人舍利(包容冰)已出版过三部五卷本诗集,我随缘有幸给他两部诗集写过序言,一部诗集写过总评,又分别对他的诗歌写了几十万字的评论。对他的诗歌说的话确实已经很多了。但细读过他的最新诗集《觉行慈航》,觉得又有很多话要说。因为他的前三部诗集每部都有他各自的思想与艺术境界,这第四部诗集《觉行慈航》在佛教义理的弘扬与佛教美学的表现上,再次达到了崭新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与艺术 慈航 佛教义理 佛教美学 舍利 五卷本
下载PDF
《西游记》中阿傩的冤案 被引量:1
14
作者 侯学智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6-128,共3页
《西游记》九十八回有一个阿傩向唐僧师徒索要"人事"的情节,这被许多人认为是作者表现阿傩索贿并进而讽刺佛教的重要证据。但从《西游记》的抑道扬佛倾向、从该情节所体现出的佛教教理教义、从作品的艺术构思与主题表现等方... 《西游记》九十八回有一个阿傩向唐僧师徒索要"人事"的情节,这被许多人认为是作者表现阿傩索贿并进而讽刺佛教的重要证据。但从《西游记》的抑道扬佛倾向、从该情节所体现出的佛教教理教义、从作品的艺术构思与主题表现等方面来看析,作品中这个索要"人事"的情节,并非是对佛教的讽刺,而是作品整个佛教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佛教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佛教义理 阿傩 钵盂 般若空观
下载PDF
《头陀寺碑文》的佛理及其表达策略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乃龙 《钦州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3-17,共5页
《头陀寺碑文》作为建筑碑文的典型作品,在形式结构上具有范式意义。作为佛教建筑的碑文,它对佛教教义的阐述以大乘佛教尤其是中观派为核心,反映了至南齐为止佛教在我国的接受概貌。佛道两家在最高哲学范畴上的神圣化和神秘化、修炼与... 《头陀寺碑文》作为建筑碑文的典型作品,在形式结构上具有范式意义。作为佛教建筑的碑文,它对佛教教义的阐述以大乘佛教尤其是中观派为核心,反映了至南齐为止佛教在我国的接受概貌。佛道两家在最高哲学范畴上的神圣化和神秘化、修炼与修持方法上对语言作用的全盘否定态度的共通性,使作者有意识地用道家理念阐述佛教义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陀寺碑文 形式结构 佛教义理 道家 表达策略
下载PDF
紫柏真可对儒学义理的佛教化诠释 被引量:1
16
作者 洪燕妮 《法音》 2020年第1期15-19,共5页
紫柏真可法师对《四书》“中”“诚”“求放心”等思想精神,朱熹“心统性情”说均进行佛教化诠释,以儒家理念充实、丰富佛教义学;同时,真可站在佛教立场上,对孟子“性善论”、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等儒学思想进行批判性诠释,以佛教义理... 紫柏真可法师对《四书》“中”“诚”“求放心”等思想精神,朱熹“心统性情”说均进行佛教化诠释,以儒家理念充实、丰富佛教义学;同时,真可站在佛教立场上,对孟子“性善论”、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等儒学思想进行批判性诠释,以佛教义理统摄儒家理念,突显佛教义学的内涵及意义。分析真可著述中对儒家义理的诠释与论析,既可从一个侧面揭示真可佛学的理念和精神,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明末佛教普遍以儒学经典诠释佛典、佛理的趋向,突显明末儒佛的交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义学 《四书》 紫柏真可 佛教 求放心 性善论 佛教义理 佛理
原文传递
十六国北朝时期僧人游方及其作用述略 被引量:1
17
作者 侯旭东 《佳木斯师专学报》 1997年第4期28-34,共7页
本文对东晋南北朝时期僧人游风宣化进行了简要考察,分析了中土游方宣化风气形成的背景、游化的不同类型、宣化的具体内容及这一风气在佛教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指出它为佛教所独有,是当时佛教一枝独秀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 十六国北朝 《高僧传》 《大正藏》 续高僧传 游方 僧人 《出三藏记集》 宣化 佛教义理 汤用彤
下载PDF
《法相辞典》序
18
作者 周贵华 《佛学研究》 2015年第1期383-390,共8页
《法相辞典》乃民国初年政治活动家、佛学家朱芾煌所编集的一部佛教义理名相辞典,在问世七十余年间,一直是佛教研学者案头参考之必备,影响甚大。
关键词 辞典 法相 政治活动家 民国初年 佛教义理 佛学家 名相
下载PDF
西藏寺届治理方式的创新及经验探析
19
作者 李克文 德央 《西藏发展论坛》 2015年第2期63-68,共6页
佛教寺庙或寺院~①,英文名为temple或monastery,最早产生于佛教发源地印度,最初的寺院因功能和佛教义理差异,分别有精舍、伽蓝和兰若等不同称谓。佛教传人中国后,经过长期漫长的文化交融,佛教文化日益中国化,并得到大力恢弘,同时,随着... 佛教寺庙或寺院~①,英文名为temple或monastery,最早产生于佛教发源地印度,最初的寺院因功能和佛教义理差异,分别有精舍、伽蓝和兰若等不同称谓。佛教传人中国后,经过长期漫长的文化交融,佛教文化日益中国化,并得到大力恢弘,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佛教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的同时,寺庙作为佛教文化的伴生物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探析 治理方式 佛教义理 兰若 西藏和平解放 佛教寺庙 僧团 信仰问题 佛教教义 社会经济
下载PDF
论王维诗作中的禅趣 被引量:1
20
作者 史双元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6期26-32,共7页
在王维诗集中,许多作品包含着浓厚的佛家思想,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他作诗常运用佛典入对句,既多又巧,这是要相当谙熟佛教典籍才能做到的。如:法云地,净居天,因缘法,次第禅;雁王,鹿女;天眼,法身;三贤,七圣,青莲,水田;初地,化城;……他... 在王维诗集中,许多作品包含着浓厚的佛家思想,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他作诗常运用佛典入对句,既多又巧,这是要相当谙熟佛教典籍才能做到的。如:法云地,净居天,因缘法,次第禅;雁王,鹿女;天眼,法身;三贤,七圣,青莲,水田;初地,化城;……他用写了一些纯粹宣扬佛教义理的诗作:“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妄识皆心累,浮生还死媒”,“空虚花聚散,烦恼树稀稠”,“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维诗 禅趣 钟声 般若 雪中芭蕉 阮籍 佛教义理 禅境 雪山 《大正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