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吕澂对佛教积极人生论法理依据的阐释
1
作者 刘成有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44-47,共4页
吕澂认为 ,佛教的人生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论 ,积极人生主要表现为人类特有的“向善意欲” ,而“向善意欲”的根源正是佛教所讲的“缘起”。就具体的缘起理论而言 ,业感缘起论、受用缘起论和自性缘起论分别是与个人自由、社会变革和圆满... 吕澂认为 ,佛教的人生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论 ,积极人生主要表现为人类特有的“向善意欲” ,而“向善意欲”的根源正是佛教所讲的“缘起”。就具体的缘起理论而言 ,业感缘起论、受用缘起论和自性缘起论分别是与个人自由、社会变革和圆满人生相对应的。因此 ,佛家对于宇宙人生实相的分析 ,并不是出于理论本身的目的 ,而是出于对现实人生实践的指导 ,主要是说明人生追求“善法欲”的合理性。吕对佛教经典中“微言大义”的阐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人生论 缘起论 吕激 居士佛学
下载PDF
近现代“人生佛教”与儒家的“人本”哲学 被引量:8
2
作者 赖永海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2000年第3期21-25,共5页
在中国佛教史乃至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 ,人们经常碰到这样一些问题 :隋唐之后 ,禅宗为什么能够战胜各宗而独盛 ,进而发展成为中国佛教的代表 ?近现代以来 ,人生佛教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本文分别从禅宗思想的儒学化、儒学与小农... 在中国佛教史乃至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 ,人们经常碰到这样一些问题 :隋唐之后 ,禅宗为什么能够战胜各宗而独盛 ,进而发展成为中国佛教的代表 ?近现代以来 ,人生佛教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本文分别从禅宗思想的儒学化、儒学与小农经济和宗法制度的相互关系 ,近现代以来新儒学的复兴与人生佛教的相互关系等方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 小农经济 人生佛教 儒学化 宗法制度 人本
下载PDF
从关注“人生”到彰显“人文”——中国佛教的现代转型 被引量:4
3
作者 李霞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65-171,共7页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化的改造,实现了由“佛本”到“人本”的转变,形成了重“人”、重“生”的中国佛教文化传统,这一传统在近代太虚等人倡导的“人生佛教”中得到了典型体现。至现代,以赵朴初为代表的佛教界人士在新形势下弘...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化的改造,实现了由“佛本”到“人本”的转变,形成了重“人”、重“生”的中国佛教文化传统,这一传统在近代太虚等人倡导的“人生佛教”中得到了典型体现。至现代,以赵朴初为代表的佛教界人士在新形势下弘扬“人间佛教”,在佛教界倡导一种道德精神、平等精神、利他精神和现实精神。这些精神均体现了现代社会所迫切需要的人文精神,它的确立标志着中国佛教现代转型的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禅宗 人生佛教 人间佛教 人文精神
下载PDF
消极的,抑或积极的?──佛教人生观辨 被引量:1
4
作者 任宜敏 《佛学研究》 1998年第0期295-299,共5页
不少论著都把佛教人生观归入“消极”之列,但却未见有人就此给出严谨的证明,这种颇有独断论之嫌的态度,与科学空前昌明、科学精神异常发育的现时代是不相容的。另一方面,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问题正受到全社会日益广泛的关注。不... 不少论著都把佛教人生观归入“消极”之列,但却未见有人就此给出严谨的证明,这种颇有独断论之嫌的态度,与科学空前昌明、科学精神异常发育的现时代是不相容的。另一方面,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问题正受到全社会日益广泛的关注。不言而喻,卓有成效的弘扬必须植根于对传统文化的准确理解。佛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作为佛教伦理基础的佛教人生观,不仅在修持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即使在今天仍极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人生 妙法莲华经 佛门弟子 四无量心 菩提 无自性 圆融无碍 普度众生 欢喜心 《金刚经》
下载PDF
论太虚人生佛教中的德福思想
5
作者 王凯 《五台山研究》 CSSCI 2017年第4期38-43,共6页
中国传统道德哲学中的德福问题,一直是先哲圣贤探讨的重要议题。太虚大师在坚持德福一致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对佛教三世因果论和道德学说的分析考察,主张用"抉伪披真"和"广施慈悲"的方式化解德福相背的现实矛盾;用不... 中国传统道德哲学中的德福问题,一直是先哲圣贤探讨的重要议题。太虚大师在坚持德福一致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对佛教三世因果论和道德学说的分析考察,主张用"抉伪披真"和"广施慈悲"的方式化解德福相背的现实矛盾;用不断增强个人行德信念、妥善处理社会人伦关系、努力推进国家法治建设的方法实现德福和谐的道德理想。这一主张不仅为我们解决德福关系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也为我们推进以德治国的道德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虚 人生佛教
下载PDF
中国佛教现代转型的探索——以太虚大师人生佛教思想为核心
6
作者 李虎群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27-31,共5页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转型。太虚大师作为当时佛教界的领袖,提出了"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在学理、制度和经济三个方面提出了佛教的现代化路向。其中,尤以人生佛教理论影响久远。本文阐...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转型。太虚大师作为当时佛教界的领袖,提出了"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在学理、制度和经济三个方面提出了佛教的现代化路向。其中,尤以人生佛教理论影响久远。本文阐述了这一理论的形成、判摄、本质、特质和旨归,并力图凸显这一理论与太虚大师探索佛教现代转型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佛教 太虚 僧伽制度 转型
下载PDF
论太虚的人生佛教思想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月清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0年第12期27-32,共6页
太虚大师 ( 1889- 194 7年 )是中国近代佛教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他提倡并推行的把佛学和做人统一起来的“人生佛教”、建设人间净土的“人间佛教”的佛教革新运动 ,致使与“五·四”时期“新青年”人生观相应的“佛化新青年”人生观... 太虚大师 ( 1889- 194 7年 )是中国近代佛教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他提倡并推行的把佛学和做人统一起来的“人生佛教”、建设人间净土的“人间佛教”的佛教革新运动 ,致使与“五·四”时期“新青年”人生观相应的“佛化新青年”人生观应运而生 ,也激励后继者努力使人生佛教思想付诸实现人间净土的践行中。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把中国佛教注重人生、积极入世的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 ,并以其注重践行、契机契理的风格倡导了融大乘精神与“国民性的道德精神”于一体的佛教人生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佛教 思想特质 渊源影响
全文增补中
避世厌世,还是入世益世?──佛教人生观辨
8
作者 一愚 《浙江学刊》 CSSCI 1996年第6期63-65,70,共4页
“佛教人生观是避世厌世的人生观”,这在不少人看来是已可盖棺论定的终极真理。作者本着求实的科学态度,从圆融无碍的佛法本身出发,对此定论提出了质疑。
关键词 佛教人生 佛门弟子 四无量心 圆融无碍 菩提 欢喜心 《金刚经》 莲池大师 佛法 科学态度
下载PDF
人生佛教:一种生活的艺术
9
作者 阿华 《学海》 1990年第Z1期30-35,共6页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影响,其影响大致有二:一是音乐、雕刻、建筑、文学等艺术形式方面的影响,二是无形的影响,又可作两点,一为民间习俗,二为学术思想。深入民间习俗者,是佛教作为信仰的影响,诸如因果报应、人生无常、...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影响,其影响大致有二:一是音乐、雕刻、建筑、文学等艺术形式方面的影响,二是无形的影响,又可作两点,一为民间习俗,二为学术思想。深入民间习俗者,是佛教作为信仰的影响,诸如因果报应、人生无常、超度亡魂等非理性的成分,影响学术思想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佛教 佛教 传入中国 民间习俗 印度佛教 中国佛教 太虚大师 禅宗 佛陀 佛法
下载PDF
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复杂性科学探析——以系统论为中心
10
作者 宇恒伟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64-69,共6页
为了更好地分析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现实效应,以复杂性科学系统论为视野,通过分析此类佛教问题在模型上的展现等问题,可得出以下结论:太虚大师倡导的人生佛教符合复杂性科学的基本特征;其系统的展开展现出较为杂糅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 为了更好地分析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现实效应,以复杂性科学系统论为视野,通过分析此类佛教问题在模型上的展现等问题,可得出以下结论:太虚大师倡导的人生佛教符合复杂性科学的基本特征;其系统的展开展现出较为杂糅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生佛教不可能实现;如何成功弘扬佛教的基本精神,有赖于对个体信仰的深入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虚 人生佛教 复杂性科学
下载PDF
太虚法师的──人生佛教浅说
11
作者 如吉 《佛教文化》 1996年第4期5-6,8,共3页
关键词 人生佛教 太虚法师 居士佛教 诸法实相 所知障 人间佛教 佛法 超度亡灵 现实论 菩萨行
下载PDF
人间佛教之源与脉——从祖师禅到生活禅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0-141,共12页
人间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品性、一种宗教理趣,反映着佛陀之创教本怀,更是汉传佛教之本质特征。祖师禅之标帜慧能揭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打通了人性与佛性、世间与出世间、世俗与神圣、生活与解脱之界隔,开出中土佛教人生... 人间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品性、一种宗教理趣,反映着佛陀之创教本怀,更是汉传佛教之本质特征。祖师禅之标帜慧能揭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打通了人性与佛性、世间与出世间、世俗与神圣、生活与解脱之界隔,开出中土佛教人生化、人间化、生活化的活水源头,树立了后世人间佛教的千年道统。但因了传统社会意识形态结构之约制以及其自身一些修行理念之畸重畸轻,导致后世禅宗重智轻悲的种种流弊;20世纪初叶,太虚应运振起,遥接祖师禅真脉,凸显大乘佛教慈悲精神,揭橥"人成即佛成"的人生佛教,将佛法世间化落实为圆成人格及人间净土建设,构筑了人间佛教的现代形态。然而作为禅宗末流重智轻悲流弊之反拨,后来的人间佛教推展又出现重悲轻智极端世俗化的歧变。当今,净慧力倡生活禅,以禅门探究人间佛教的修行法门,标榜以禅的生活化达成禅化的生活,从而将太虚强调的人格建设更深一步地具体化为以禅的智慧化导普罗大众日常生活的时时刻刻、在在处处;为针治"重智轻悲"和"重悲轻智"两种流弊,净慧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作为生活禅的根本宗旨,力图实现佛教解脱道与菩萨道的完美结合。人间佛教在其嬗变过程中,人间性、现实性和生活化的品质一脉相承,同时在其不同的历史境遇中,又能够与时相谐,契理契机,重释佛法,不断自我调适、自我修正,引出相宜的修行法门,进而不断开出发展之新进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佛教 祖师禅 人生佛教 生活禅
下载PDF
赵朴初是中国佛教现代化历程的开拓者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霞 《五台山研究》 2007年第2期16-21,共6页
来自印度的佛教经过禅宗六祖慧能的革命,实现了由“佛本”到“人本”的变革,宣告了佛教中国化历程的完成。到近代,太虚大师等人致力于佛教改良运动,使中国佛教实现了由“人本”到“人生”的变革,完成了中国佛教近代化的转型。至现代,赵... 来自印度的佛教经过禅宗六祖慧能的革命,实现了由“佛本”到“人本”的变革,宣告了佛教中国化历程的完成。到近代,太虚大师等人致力于佛教改良运动,使中国佛教实现了由“人本”到“人生”的变革,完成了中国佛教近代化的转型。至现代,赵朴初提出了建立“人间佛教”的理念。他的“人间佛教”弘扬了去恶行善、平等慈悲的人文精神,强调了普渡众生、利乐有情的利他精神,凸显了庄严国土、净化人间的实践精神,高扬了“爱国爱教”、“护国利民”的爱国精神,体现了与时俱进、适应潮流的时代精神,完成了统一中国佛教发展方向的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朴初 六祖革命 人生佛教 人间佛教 中国佛教 现代化历程
下载PDF
身体的退隐与自在的精神——佛教追寻自由的致思路向
14
作者 冯溪屏 彭毅力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83-88,共6页
佛教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人生的解脱,也即精神的绝对自由或大自在(涅槃寂静),为此,佛教认为不仅要摒弃人的五蕴之身的种种贪欲、妄念,而且还要获得超越世俗认识能力的般若智慧,从而使自心的空性本体得以彰显,万法的空性或心本体也由此绽... 佛教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人生的解脱,也即精神的绝对自由或大自在(涅槃寂静),为此,佛教认为不仅要摒弃人的五蕴之身的种种贪欲、妄念,而且还要获得超越世俗认识能力的般若智慧,从而使自心的空性本体得以彰显,万法的空性或心本体也由此绽现。在这种境域中,精神获得了自我规定,依自性存在,与万法的心本体同—,达到了绝对自由或大自在的佛果境界。佛教的自由学说,是表达人类自由本性的一种特殊的、"有着宗教与思辨哲学的血缘联系"的理论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人生宇宙观 缘起性空 身体退隐 自由
下载PDF
辨析佛教“苦谛”说
15
作者 荆三隆 《华夏文化》 1999年第2期38-39,共2页
贴近世俗的生活,如实细致地观察人生,以对人的关注为构建教义的基础,这是佛教基本理论的重要特征。应当看到,佛教的学说中对于纷扰、动荡的社会,蕴涵着批判和否定,对于民众那惨淡的人生,既是一种使人信服的无可辩驳的诠释,也是... 贴近世俗的生活,如实细致地观察人生,以对人的关注为构建教义的基础,这是佛教基本理论的重要特征。应当看到,佛教的学说中对于纷扰、动荡的社会,蕴涵着批判和否定,对于民众那惨淡的人生,既是一种使人信服的无可辩驳的诠释,也是冷静面对现实的理性思考。所谓一切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人生 基本教义 认识论 自然规律 人生苦难 文化现象 信仰主义 社会条件 社会生活 理性思考
下载PDF
太虚的佛教改革思想及启迪
16
作者 姚南强 《中华文化论坛》 1997年第4期73-77,共5页
关键词 人生佛教 改革思想 社会主义 佛学院 鬼神信仰 宗教 马克思主义 佛教现代化 现代科学 经济来源
下载PDF
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追论——实现朴老最重大的遗愿 被引量:2
17
作者 邓子美 《佛学研究》 2003年第0期22-25,共4页
中国佛协已成立五十周年,朴老逝世也有三年了。但朴老一个最重要的遗愿一直未引起重视,这一遗愿当然还未实现。这一遗愿就是丁光训披露赵朴初的话,如同中国基督教需要适应新时代的思想建设一样,“他也希望佛教有一个思想建设”,“他非... 中国佛协已成立五十周年,朴老逝世也有三年了。但朴老一个最重要的遗愿一直未引起重视,这一遗愿当然还未实现。这一遗愿就是丁光训披露赵朴初的话,如同中国基督教需要适应新时代的思想建设一样,“他也希望佛教有一个思想建设”,“他非常同意佛教中‘人间佛教’的思想,但他不希望这些思想只停留在口头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佛教 赵朴初 佛教宗派 中国佛教 思想建设 太虚大师 佛教协会 人才建设 人生佛教 菩萨行
下载PDF
汉口佛教正信会的慈济团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康临 《武汉文史资料》 1994年第2期171-172,共2页
近代太虚法师致力人生佛教,力图把闭关的佛教推向社会,提倡济世利人的大乘利他精神.民国4年(1915年)冬著《整理僧伽制度论》以革新僧制,并组织佛教正信会,发挥居士能量,做弘法利生工作.民国9年(192年)成立汉口佛教会,民国18年(1929年)... 近代太虚法师致力人生佛教,力图把闭关的佛教推向社会,提倡济世利人的大乘利他精神.民国4年(1915年)冬著《整理僧伽制度论》以革新僧制,并组织佛教正信会,发挥居士能量,做弘法利生工作.民国9年(192年)成立汉口佛教会,民国18年(1929年)正名改组为汉口佛教正信会,把会务从3部扩充到6部,成立了慈济团,专门负责救灾济贫扶困,利生送诊施药,赠米散衣等慈善事业.每年冬季,大规模的发米施衣,春季放赈,夏季施菜施药,凡贫者所需.无不设法救济.如送诊施药,自办大药房,延聘中西医内外科医生多达12名,每日平均治病人四五百号,全年支出万余元.太虚法师曾总结指出:“佛教正信会为社会人士所推重,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慈济团”.又说:“慈济团事业的发展,皆赖钟居士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济 太虚法师 人生佛教 僧伽 僧制 弘法 佛教 利生 社会人士 米施
下载PDF
《当代佛教与社会》
19
《佛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06-206,共1页
杨曾文著,《宝庆丛书》之一,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3月版。本书收入的40多篇文章,内容涉及面很广,有的是作者联系佛教历史和现实情况学习党的宗教理论和政策的心得,有的是结合时代对佛教义理的诠释和发挥,有的是围绕佛教应当适... 杨曾文著,《宝庆丛书》之一,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3月版。本书收入的40多篇文章,内容涉及面很广,有的是作者联系佛教历史和现实情况学习党的宗教理论和政策的心得,有的是结合时代对佛教义理的诠释和发挥,有的是围绕佛教应当适应时代和社会进步进行变革的思考.特别是对近代太虚以来倡导的以贴近人生和改善人生为主旨的人生佛教及当代中国佛教界倡导的人间佛教批发价写了更多文章。此外是关于新时期佛教自身建设、佛教研究和文教事业、佛教如何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历史 社会进步 当代 宗教文化出版社 人生佛教 经济社会发展 2009年 宗教理论
下载PDF
虚云与太虚佛教思想风格之比较
20
作者 伍先林 《佛学研究》 2016年第1期-,共12页
虚云与太虚两位佛教大师都是近百年来与中国佛教发展命运紧密相连的非常重要的人物.虚云老和尚的佛教思想特征是立足传统,适应现代.虚云的思想是以中国传统佛教的禅宗为本位的,因而虚云大力阐扬南宋以来中国禅宗的主流禅法——看话禅,... 虚云与太虚两位佛教大师都是近百年来与中国佛教发展命运紧密相连的非常重要的人物.虚云老和尚的佛教思想特征是立足传统,适应现代.虚云的思想是以中国传统佛教的禅宗为本位的,因而虚云大力阐扬南宋以来中国禅宗的主流禅法——看话禅,同时虚云又以禅宗为本位而融通净土,融通教理.太虚法师则是立足于现代人生,而对于中国传统佛教则是批判继承性地做了创造性的发挥和发展.太虚的佛教思想是主张以人生佛教为本位而融贯全体佛教的,因而太虚虽然也认为中国佛学特质在禅,但却不主张局限于顿悟禅.太虚主张推行适应现代人生的广融遍摄的大乘圆渐佛教,他甚至主张将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改换为“直依人生,增进成佛”或“发达人生,进化成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佛教 人生佛教 看话禅 融通 融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