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太蓬山石窟佛教刻经初探 被引量:2
1
作者 邵磊 蒋晓春 《中国历史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10,F0002,I0001,I0002,F0004,共11页
在四川营山太蓬山透明岩东西两壁上,发现摩崖佛教刻经3种5方。包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方,《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和《法华经》各1方,3方《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和《法华经》均为鸠摩罗什译本。这些佛教刻经的镌刻时间为唐宋时期,其中... 在四川营山太蓬山透明岩东西两壁上,发现摩崖佛教刻经3种5方。包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方,《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和《法华经》各1方,3方《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和《法华经》均为鸠摩罗什译本。这些佛教刻经的镌刻时间为唐宋时期,其中《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为唐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蓬山石窟 佛教刻经 鸠摩罗什
原文传递
北朝佛教刻经及其书法概说 被引量:1
2
作者 赖非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5-91,共7页
十六国北朝佛教刻经经历了四个阶段,其分布各有重点。第一阶段:西秦——北魏太平真君时期。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一带。第二阶段:北魏熙平间——东魏末。主要分布在中原一带,山东地区也有出现。第三阶段:北齐天保间——河清间,主要分布在... 十六国北朝佛教刻经经历了四个阶段,其分布各有重点。第一阶段:西秦——北魏太平真君时期。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一带。第二阶段:北魏熙平间——东魏末。主要分布在中原一带,山东地区也有出现。第三阶段:北齐天保间——河清间,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以东。第四阶段:北齐天统间——北周末。主要分布在邺都近畿、泰峰山区。经文的书写与刊刻大多在寺院中或其附近完成,其书风既呈相对独立的体系,又与社会上的书法演变紧密相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国北朝佛教刻经 分期 分布 书法
原文传递
中国佛教石窟刻经之形成
3
作者 邓星亮 《云冈研究》 2021年第2期40-51,共12页
中国佛教石窟刻经是中国佛教刻石的一种独特类型。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它经历了萌芽、兴盛和消亡的历史过程,反映了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面貌。中国佛教石窟刻经的形成,既同中国刻石的发展影响有着传统的渊源关系,也与中国佛教石窟的开... 中国佛教石窟刻经是中国佛教刻石的一种独特类型。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它经历了萌芽、兴盛和消亡的历史过程,反映了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面貌。中国佛教石窟刻经的形成,既同中国刻石的发展影响有着传统的渊源关系,也与中国佛教石窟的开凿以及中国佛教某些认知或信仰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石窟 中国佛教石窟刻经 形成原因
原文传递
中国的末法思想与邺下刻经流布 被引量:1
4
作者 何利群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3-91,共9页
佛法住世可分为正法、像法及末法三个阶段。中国末法观念始兴于公元四世纪的东晋十六国时期,六世纪以后广为流行,并由此出现了大量的佛教刻经,形成了以邺城为中心的河北地区和以泰山为中心的山东地区两大刻经密集分布区域。北齐的刻经... 佛法住世可分为正法、像法及末法三个阶段。中国末法观念始兴于公元四世纪的东晋十六国时期,六世纪以后广为流行,并由此出现了大量的佛教刻经,形成了以邺城为中心的河北地区和以泰山为中心的山东地区两大刻经密集分布区域。北齐的刻经在形式和功能上不仅继承了早前彰显、诵读、禅观乃至修积功德等目的,更赋予其以护持佛法、保存经像、以备法灭的重要内涵。北齐刻经影响深远,无论是北京房山云居寺刻经、陕西淳化金川湾三阶教刻经以及四川都江堰刻经,都可发现邺下僧人的影响及末法思想的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法 北齐 邺城 佛教刻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