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佛教文本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1
作者 侯迎慧 《新闻爱好者》 2012年第3期27-28,共2页
佛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系之庞大、影响之深远,决定了佛教文本跨文化传播的复杂性。佛教文化翻译的可译度成为当今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以功能目的论为理论指导,在分析归纳了常见佛教文化语言元素后,提出... 佛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系之庞大、影响之深远,决定了佛教文本跨文化传播的复杂性。佛教文化翻译的可译度成为当今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以功能目的论为理论指导,在分析归纳了常见佛教文化语言元素后,提出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选用各种变通手法,采用直译、意译、文化释译等多元化传播策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意图,肩负起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促进世界各国的文化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文本 跨文化传播 策略
下载PDF
佛教文化十八讲
2
《佛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7-367,共1页
孙英刚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3月通常来说,人们会认为佛教是一种从印度传入、在中国汉化的宗教,而忽视了它在犍陀罗即今天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区的发展。本书利用佛教文本和犍陀罗考古出土的佛教浮雕、佛像、佛塔... 孙英刚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3月通常来说,人们会认为佛教是一种从印度传入、在中国汉化的宗教,而忽视了它在犍陀罗即今天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区的发展。本书利用佛教文本和犍陀罗考古出土的佛教浮雕、佛像、佛塔、钱币等,探讨了佛教历史上一些令人费解的话题,如“玄奘记载的贵霜帝国君主何以两肩出火”“飞行皇帝会飞行吗?”“大雁塔为什么叫雁塔?”“佛陀和龙是什么关系?”“武则天为什么说自己是弥勒下生?”等等,随着这些妙趣横生的故事谜底的解开,佛教在犍陀罗地区的酝酿发展并演变为世界性宗教的轨迹得以从不同侧面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性宗教 佛教文化 佛教文本 犍陀罗 贵霜帝国 三联书店 大雁塔 玄奘
下载PDF
佛教旅游文化文本的英译策略--以河南省佛教景点为例
3
作者 李阳 《西部学刊》 2021年第10期158-160,共3页
佛教文化文本具有蕴含佛教术语、承载佛教文化、历史术语繁多、诗词典故量大、表现方式多样的特点。而佛教旅游文化文本的英译,应从从词、句、篇章三个层面出发,运用相应的策略:(一)词的层面可分为佛教人名、寺庙建筑、佛教术语,其中人... 佛教文化文本具有蕴含佛教术语、承载佛教文化、历史术语繁多、诗词典故量大、表现方式多样的特点。而佛教旅游文化文本的英译,应从从词、句、篇章三个层面出发,运用相应的策略:(一)词的层面可分为佛教人名、寺庙建筑、佛教术语,其中人名和建筑可直译,术语多数采用意译,特殊情况也可直译加注释、音译加注释等;(二)句的层面分为复杂结构和特殊结构,对于语言描写较为复杂的句子或者四字句式进行语序调整,重构句型,用英语的复合句来替代汉语原文的短句罗列;(三)从篇章层面分析,汉语中注重华丽优美,英语表达则客观直白。因此,应注意遵循"三贴近"原则,对原文进行一定的改译更有助于实现有效传递信息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文化文本 河南省佛教旅游景点 英译策略
下载PDF
雕版印刷对中国佛教宗派形成的作用
4
作者 关韶峰 程恭让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4-65,共2页
中国佛教进入隋唐时期形成各大宗派,掀起佛教中国化的高潮。“隋唐佛教宗派的形成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背景,即政治、经济和思想的客观条件,而其中首要的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原因。”(石峻、方立天:《论隋唐佛教宗派的形成》)此外,雕版印... 中国佛教进入隋唐时期形成各大宗派,掀起佛教中国化的高潮。“隋唐佛教宗派的形成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背景,即政治、经济和思想的客观条件,而其中首要的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原因。”(石峻、方立天:《论隋唐佛教宗派的形成》)此外,雕版印刷的力量也不容忽视,即隋唐以前因佛教文本数量缺少和分布不均而呈现点状发展的学派特征,雕版印刷迅速提高佛教文本的生产效率,导致其数量和种类在短期内大量增加,雕版印刷的保存功能逐渐形成佛教理论的累积性变化,呈现出线状的宗派特征,加快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宗派 佛教中国化 佛教理论 方立天 佛教文本 雕版印刷 石峻 保存功能
原文传递
"Chan Contemplation" in the Tangut Buddhism
5
作者 K. Solonin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4年第2期203-245,共43页
The paper is an attempt to generalize the results of the previous schol- arship concerning the nature and specific features of Sinitic Buddhism in the Tangut Empire. The major claim of the paper is that certain dimens... The paper is an attempt to generalize the results of the previous schol- arship concerning the nature and specific features of Sinitic Buddhism in the Tangut Empire. The major claim of the paper is that certain dimensions of Tangut Buddhism are traceable to their Sinitic parental tradition, the Buddhism in the Tangut Empire evolved in a specific manner, which was influenced by the Buddhism of the Liao Empire. This implies that Sinitic Buddhism in Xixia was modeled according to the model "perfect teaching," promoted by the Liao Buddhists. Thus, the approach basedon the traditional "school" (including "Chan School") paradigm is inappropriate for the study of Tangut Buddhism. In this stead I am suggesting a "perfect" approach, which allows grouping the available texts on the basis of their position in the scheme of the "perfect teaching" and explores the contents of these texts from this angle. Thus, the specific nature of the texts traditionally deemed as Chan in the Tangut Buddhist system is seen in their relationship to the ultimate practice of the "contemplation of the Dharma realm." Finally, the paper introduces some new translations from Tang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gut Buddhism Liao Buddhism Chan Tibetan BuddhismPerfect teach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