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佛教精神及其现实的社会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景富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41-44,共4页
关键词 佛教精神 社会意义 历史发展 文化事业 中国
下载PDF
浅论佛教精神与戏剧的内在联系
2
作者 欧阳祯人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9年第2期116-119,共4页
戏剧的本体是人。佛教的“痛苦说”是对黑暗现实的挑战,是意志的高扬,这对戏剧在古代中国穿越儒、道的藩篱,起到了催化作用;佛教因明正理的流变思想和追求精神给戏剧的情节激荡注入了活力;佛教“真如”、“涅般木”的学说,也与戏... 戏剧的本体是人。佛教的“痛苦说”是对黑暗现实的挑战,是意志的高扬,这对戏剧在古代中国穿越儒、道的藩篱,起到了催化作用;佛教因明正理的流变思想和追求精神给戏剧的情节激荡注入了活力;佛教“真如”、“涅般木”的学说,也与戏剧的“净化”理论,在形象思维的体验过程中有惊人的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的本体 佛教精神 意志冲突 因明正理 戏剧情节 涅般木
下载PDF
实践人间佛教精神 承担社会关怀使命
3
作者 刘元春 《佛学研究》 2004年第1期375-384,共10页
2004年6月11—13日,首届中国无锡灵山“人间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在太湖明珠大酒店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佛教研究所、江苏省佛教协会联合主办,无锡灵山实业责任有限公司与祥苻寺承办。会议议程主要有6月12日上午纪念赵... 2004年6月11—13日,首届中国无锡灵山“人间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在太湖明珠大酒店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佛教研究所、江苏省佛教协会联合主办,无锡灵山实业责任有限公司与祥苻寺承办。会议议程主要有6月12日上午纪念赵朴初先生“无尽意斋”落成典礼、江苏佛教音乐团《灵山梵乐》首演、研讨会。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中国佛教协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关怀 佛教精神 2004年6月 实践 中国佛教协会 学术研讨会 中央统战部 人间佛教 有限公司 落成典礼 会议议程 国家宗教 灵山 研究所 江苏省 赵朴初 无锡
下载PDF
清静本性的迷失与追寻——论《浮躁》的佛教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杨荣荣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49-51,共3页
从《浮躁》的时代精神中人的困惑到当今人的精神家园的缺失,贾平凹用历史的眼光从积极的意义上运用佛教精神,使佛教文化发挥着它相应的社会效应。也正是这些,使佛教文化重新登上文学的殿堂。
关键词 浮躁 佛教精神 静修 精神家园 现实意义
下载PDF
佛教精神之承继与高扬——谭嗣同的“应用佛学”及其价值取向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一寒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5期79-85,共7页
晚清中国思想界有一颗慧星,那就是谭嗣同,为使世人知悟中国变革必从流血而成的道理,谭嗣同又是“中国流血第一烈士”。谭嗣同曾好船山之学,喜谈名理。在南京与著名佛教居士杨文会结识后,从其研习佛法,思想学问由此大变。他以佛教唯识宗... 晚清中国思想界有一颗慧星,那就是谭嗣同,为使世人知悟中国变革必从流血而成的道理,谭嗣同又是“中国流血第一烈士”。谭嗣同曾好船山之学,喜谈名理。在南京与著名佛教居士杨文会结识后,从其研习佛法,思想学问由此大变。他以佛教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的思想为基础,著成《仁学》一书。其所谓“别开一种冲决网罗之学”,当是谭氏身体力行的“应用佛学”,以至于可把《仁学》当作“佛书”来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佛学 佛教精神 佛教思想 唯识宗 华严宗 无我 谭嗣同 唯识学 唯识无境 阿赖耶识
下载PDF
论唐卡艺术中的佛教精神和色彩艺术
6
作者 秀娟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B07期132-133,共2页
唐卡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绘画艺术和宗教用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深刻奥妙的教理内涵。研究唐卡艺术中的佛教精神与色彩艺术,可进一步把握唐卡艺术对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利于在尊重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自身发展规律的... 唐卡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绘画艺术和宗教用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深刻奥妙的教理内涵。研究唐卡艺术中的佛教精神与色彩艺术,可进一步把握唐卡艺术对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利于在尊重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从学术层面探讨和研究唐卡艺术的继承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卡 佛教精神 色彩艺术 象征性 意境美
下载PDF
试论佛教精神对中国戏曲诞生的催化作
7
作者 张杰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1998年第1期39-42,共4页
本文从"和"的思想、宗法制度、老庄哲学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戏剧未能在宋元以前产生、发展的原因,着重讨论了佛教对中国戏曲产生、发展的催化作用。
关键词 中国戏曲 “和” 宗法制度 老庄哲学 佛教精神 催化作用
下载PDF
关于佛教精神与心理健康的研究
8
作者 李云 《俪人(教师)》 2016年第13期228-229,共2页
随着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心理健康问题也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佛教精神作为人类文化成果的一部分,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理解世界、理解人类本身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以“治心”为本的佛教精神中包含着许多关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有益启示.借鉴佛... 随着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心理健康问题也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佛教精神作为人类文化成果的一部分,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理解世界、理解人类本身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以“治心”为本的佛教精神中包含着许多关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有益启示.借鉴佛教中关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有益思想及方法有助于拓展现代心理学关于心理健康及心理治疗问题的视野.研究佛教精神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研究方向及应用等内容,发掘问题,提出展望,拓展佛教精神与心理健康研究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佛教精神 心理健康 研究
下载PDF
解析佛教精神下的服饰演变
9
作者 曲建 《美术教育研究》 2012年第5期86-87,共2页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民族化的过程。佛教服饰的表现一方面体现在佛教僧侣的穿着上,另一方面为研究我国古代服饰文化提供了依据。"曹衣出水"与"吴带当风"的唯美着衣风格,都与佛教有不解之缘。禅宗的设...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民族化的过程。佛教服饰的表现一方面体现在佛教僧侣的穿着上,另一方面为研究我国古代服饰文化提供了依据。"曹衣出水"与"吴带当风"的唯美着衣风格,都与佛教有不解之缘。禅宗的设计观是东方文化的特有表现方法。发展中国服饰的美,要善于开发本民族的特色,使中国服饰展现"大东方"的魅力,进而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精神 “曹衣出水” “吴带当风” 敦煌艺术
下载PDF
释尊与佛教精神──读《我的释尊观》
10
作者 汪渳 《天府新论》 1995年第3期97-,83,共2页
释尊与佛教精神──读《我的释尊观》汪渳有关佛教创始人悉达多·乔答摩的生平活动、思想业迹等的著述典籍、传略故事,古往今来,横贯东酉,可能说是浩如烟海,汗牛充栋。虽然在一些细枝末节上观点纷陈,但就其主要方面而论,却大... 释尊与佛教精神──读《我的释尊观》汪渳有关佛教创始人悉达多·乔答摩的生平活动、思想业迹等的著述典籍、传略故事,古往今来,横贯东酉,可能说是浩如烟海,汗牛充栋。虽然在一些细枝末节上观点纷陈,但就其主要方面而论,却大同小异,均有定论了。对于当代人来说,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精神 文化源流 真理追求 四川人民 人类平等 文化视角 文化交流 历史学方法 和平与发展 种姓制度
下载PDF
佛教精神与企业文化
11
作者 付勇 《经济时刊》 2001年第2期30-32,共3页
关键词 企业文化 佛教精神 企业管理
下载PDF
论川端康成文学的佛教精神与宗教情怀 被引量:2
12
作者 肖霞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5-119,共5页
川端康成对佛教情有独钟,他从年轻时就不断地在探求佛教的真髓,并用文学形式奏响了一曲回归传统、融合自然,用宗教来医治心灵创伤的人文关怀之歌。他在自我超度的同时,也超度了众多受伤的魂灵。他的作品充满"有即无,死即生"... 川端康成对佛教情有独钟,他从年轻时就不断地在探求佛教的真髓,并用文学形式奏响了一曲回归传统、融合自然,用宗教来医治心灵创伤的人文关怀之歌。他在自我超度的同时,也超度了众多受伤的魂灵。他的作品充满"有即无,死即生"的审美理念,展示了日本人的心灵世界,受到日本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端康成 佛教精神 宗教情怀
原文传递
论师陀小说的佛教精神与超越情怀
13
作者 王欣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44-147,共4页
现代著名作家师陀是一个深受佛教精神影响的作家。作为一个出身于20世纪初,接受古典文化熏陶,五四新文学和现代西方文化洗礼的知识分子,师陀思想体系的构成无疑是复杂的。儒释道以及西方文学中的世纪末思潮在他思想中缠绕、纠结。它们... 现代著名作家师陀是一个深受佛教精神影响的作家。作为一个出身于20世纪初,接受古典文化熏陶,五四新文学和现代西方文化洗礼的知识分子,师陀思想体系的构成无疑是复杂的。儒释道以及西方文学中的世纪末思潮在他思想中缠绕、纠结。它们在一个或多个方面对他的人生和创作产生影响。然而,在这诸多文化中,佛教的影响是最鲜明、持久的,也是作家的思想接受体系中最为偏重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精神 超越情怀 师陀 现代西方文化 小说 著名作家 思想体系 五四新文学
原文传递
佛教精神对当代人的滋养
14
作者 王雷泉 吕晨(绘) 《佛教文化》 2011年第1期9-9,8,共2页
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物质层面或许到了如赵本山小品中所说的“不差钱”,但在精神领域却出现严重的价值失范现象。在中国走向强盛的现代化道路中,佛教智慧的贡献日益凸现。佛法不是坐而论道的玄学,佛法的社会作用主要体现在精神方面... 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物质层面或许到了如赵本山小品中所说的“不差钱”,但在精神领域却出现严重的价值失范现象。在中国走向强盛的现代化道路中,佛教智慧的贡献日益凸现。佛法不是坐而论道的玄学,佛法的社会作用主要体现在精神方面,也就是说,佛教是以改变人心而改变世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精神 当代人 中国经济发展 物质层面 失范现象 社会作用 赵本山 现代化
原文传递
中国佛教雕刻艺术的“天人合一”精神——普渡众生的大自在境界
15
作者 袁炯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0年第9期65-67,共3页
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雕刻艺术在隋唐时完成了它的中国化进程并创造了一种温厚、柔美、端庄的艺术形态,这种宗教精神把对生老病死的洞悉在艺术上转化为一种和谐的形式——大自在境界,并成为中国古人的生存智慧启发着后人。
关键词 雕刻艺术 天人合一 自在境界 中国佛教 佛教精神 生存智慧 中国化 传入中国 佛教雕刻 中国古代
下载PDF
从佛教造像艺术看中国佛教的精神 被引量:2
16
作者 顾光明 王忠林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71-74,共4页
中国佛教造像艺术也必然体现了中国佛教的精神。中国的佛教造像是在中国传统信仰基础上的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融摄,是一个不断汉化的过程,也是折射中国佛教精神的物化过程。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这一特定艺术折射出中国佛教的主要精神,即圆融... 中国佛教造像艺术也必然体现了中国佛教的精神。中国的佛教造像是在中国传统信仰基础上的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融摄,是一个不断汉化的过程,也是折射中国佛教精神的物化过程。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这一特定艺术折射出中国佛教的主要精神,即圆融无碍的精神、宗法伦理的精神、男女同尊的精神和天人合一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造像艺术 佛教精神
下载PDF
传播与异变:佛教精神与中印文化互动关系考探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海龙 《南亚研究》 CSSCI 1990年第1期57-67,3-4,共13页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出现过很多的回流和波折,也出现过很多文化嬗传和突变,这些都是不以人们本身的意志为转移的。在文化发展的长河中,许多支流伴主流而行,有时支流汇入了主流,有时又为主流挤走;有时支流和主流混为一体,甚至取代了主流...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出现过很多的回流和波折,也出现过很多文化嬗传和突变,这些都是不以人们本身的意志为转移的。在文化发展的长河中,许多支流伴主流而行,有时支流汇入了主流,有时又为主流挤走;有时支流和主流混为一体,甚至取代了主流。这些都是发人深思的文化命题。本文所要讨论的正是印度的佛教文化这一支流是如何介入中国文化,渗透、混合于中国文化的生命体系业出神入化地与之血肉相融,成为中国本体文化的。这当然是一个文化学和人类学(Culturology and Anthropology)的研究题目。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已经有无数学者写过汗牛充栋的文章。本文则试图采取一个全新的角度,从文化的传播(diffusion)、接受(Receiver)、涵化(Acculturation)、同化(assimi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佛教精神 佛教文化 文化优越感 文化学 文化传播 传入中国 印度 人类学 异变
原文传递
玄奘取经与佛教精神 被引量:2
18
作者 马震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33,共2页
关键词 佛教精神 玄奘 中国 古代 佛教历史 僧人 法显 虔诚
原文传递
解读形象 聆听理想——石窟乐舞形象与佛教思想精神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宁宁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9-105,共7页
佛教石窟乐舞形象的研究与解读 ,是中国古代舞蹈史领域中的一个特殊课题。石窟乐舞形象负载了现实与理想 ,世俗与宗教两方面的内容。本文尝试将石窟乐舞形象离开舞蹈本位 ,置于相关的佛教思想背景中 ,置于乐舞形象的宗教语境中 ,对其动... 佛教石窟乐舞形象的研究与解读 ,是中国古代舞蹈史领域中的一个特殊课题。石窟乐舞形象负载了现实与理想 ,世俗与宗教两方面的内容。本文尝试将石窟乐舞形象离开舞蹈本位 ,置于相关的佛教思想背景中 ,置于乐舞形象的宗教语境中 ,对其动作姿势 ,动态造型 ,审美特征等 ,重新理解和认识。本文认为 ,石窟乐舞形象已不完全是所谓舞蹈之美 ,对石窟乐舞形象的探索也不完全是一个实物实证的问题 ,石窟乐舞形象是综合了多种因素的形象表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 乐舞形象 佛教思想精神 中国 古代舞蹈史 动作姿势 动态造型 审美特征 舞蹈思想
下载PDF
弘扬佛教精神 共建和谐世界——第十五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大会学术演讲会补充发言
20
作者 心澄 《法音》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40-41,共2页
(2012年10月22日)中韩日三国佛教,同承一源,俱为大乘根基。千百年来,三国佛教互相借鉴、共同发展,莲华普绽、众生受益。依末学浅见,中韩日三个国家的佛教徒应该秉承释迦祖师之宏愿,沿着历代高僧大德的足迹,继往开来,继续发勇猛心、精... (2012年10月22日)中韩日三国佛教,同承一源,俱为大乘根基。千百年来,三国佛教互相借鉴、共同发展,莲华普绽、众生受益。依末学浅见,中韩日三个国家的佛教徒应该秉承释迦祖师之宏愿,沿着历代高僧大德的足迹,继往开来,继续发勇猛心、精进心,进一步推动佛教在中韩日三国的繁荣发展。充分发扬佛教优良传统精神,紧密地和当今时代社会相契合,以佛教事业的弘传为纽带,推动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人与自然之间的友好交流,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精神 和谐世界 中韩日 交流 演讲会 学术 教友 人与社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