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宋代佛教绘画《写经罗汉图》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邵晓峰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9-146,共8页
罗汉画在宋代佛教绘画中具有重要地位,《写经罗汉图》以写经罗汉为题材,立意不凡,画风严谨,技艺上乘,内容丰富,可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相关的家具(如案、屏风)、建筑(如斗栱、瓦当)与执笔法以及画风画法带来帮助。通过分析宋代罗汉画在全... 罗汉画在宋代佛教绘画中具有重要地位,《写经罗汉图》以写经罗汉为题材,立意不凡,画风严谨,技艺上乘,内容丰富,可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相关的家具(如案、屏风)、建筑(如斗栱、瓦当)与执笔法以及画风画法带来帮助。通过分析宋代罗汉画在全世界的收藏状况,南宋罗汉画获得杰出成就的背景以及此画与光孝寺旧藏的问题,提出它不仅是南宋画家的作品,还显示了宋代罗汉画的一流艺术水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术史 宋代佛教绘画 艺术作品 《写经罗汉图》 南宋 家具 画风画法
下载PDF
谈蒙古族佛教绘画及法舞、法乐艺术的审美 被引量:3
2
作者 唐吉思 杨.斯琴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47-151,共5页
佛教绘画及法舞、法乐是以艺术形象和艺术手段为其信仰服务的宗教艺术。它起源于印度和西藏,伴随着藏传佛教及其寺院的建立,而传入蒙古地区的。由于受到蒙古族社会生活的影响,受到蒙古族传统美学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蒙... 佛教绘画及法舞、法乐是以艺术形象和艺术手段为其信仰服务的宗教艺术。它起源于印度和西藏,伴随着藏传佛教及其寺院的建立,而传入蒙古地区的。由于受到蒙古族社会生活的影响,受到蒙古族传统美学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蒙古族特色的佛教艺术形式,在蒙古族艺术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 佛教绘画艺术 法舞艺术 法乐艺术 审美价值
下载PDF
普门真境难描邈,刚被人传入画图——谈中国画中的佛教绘画创作 被引量:1
3
作者 吕少卿 《美术大观》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2-39,共8页
佛教绘画在中国画史上地位特殊,因其背后可能承载的宗教哲思而被人另眼相待。江月好画,但“千江有水千江月”却难描,毫端故事的妙趣,都在这一点水墨之中。本文只是我创作过程中的一些片段思考,借此机会梳理一番,算是第一视角的主观阐述... 佛教绘画在中国画史上地位特殊,因其背后可能承载的宗教哲思而被人另眼相待。江月好画,但“千江有水千江月”却难描,毫端故事的妙趣,都在这一点水墨之中。本文只是我创作过程中的一些片段思考,借此机会梳理一番,算是第一视角的主观阐述,尚不足以称作对佛教绘画的学术讨论,偃鼠饮河,临流写照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江有水千江月 佛教绘画 中国画 另眼相待
下载PDF
法本无相——藏传佛教绘画艺术中的审美文化内涵 被引量:1
4
作者 郭重曦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2期176-180,共5页
藏传佛教绘画中所蕴涵的具有普遍和典型意义的藏民族审美文化底蕴,以及具有深刻社会历史意义的审美文化现象,是藏民族在特定的历史进程中赖以生存、引以自豪的精神支撑,是同他们的生存环境、习俗和悠久历史相依共存的。失去了这些审美... 藏传佛教绘画中所蕴涵的具有普遍和典型意义的藏民族审美文化底蕴,以及具有深刻社会历史意义的审美文化现象,是藏民族在特定的历史进程中赖以生存、引以自豪的精神支撑,是同他们的生存环境、习俗和悠久历史相依共存的。失去了这些审美文化特征及内涵,其绘画艺术中的民族性也就成为"无本之木"了。探寻藏传佛教绘画艺术中审美文化共性和个性的生成原因所涵盖的藏民族审美文化特质及其表现形态是理解藏传佛教绘画艺术作品的重要途径,也是藏文化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绘画艺术 苯教 绘画度量经》 审美实践
下载PDF
试论佛教绘画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朱平 《美术大观》 2007年第10期112-113,共2页
  佛教绘画的重要作用是有助于僧侣和信徒的修行.梁慧皎《高僧传》即云:"敬佛像如佛身,则法身应矣."从中可见寓教义于艺术形象,可直接去感化芸芸众生.佛教绘画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艺术对中国古代人物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   佛教绘画的重要作用是有助于僧侣和信徒的修行.梁慧皎《高僧传》即云:"敬佛像如佛身,则法身应矣."从中可见寓教义于艺术形象,可直接去感化芸芸众生.佛教绘画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艺术对中国古代人物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汉代至隋唐,中国人物画吸收了佛教绘画的技法,拓展了人物画的语言表现空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绘画 中国人物画 佛教美术 古代人物画 绘画风格 艺术风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下载PDF
早期佛教绘画与武氏祠画像石叙事性绘画构图形式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聂涛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58-61,共4页
通过对早期佛教绘画遗址克孜尔石窟壁画、敦煌石窟中南北朝时九色鹿经图、唐代《观无量寿经变》两侧未生怨与十六观壁画以及代表中国本土绘画形式的武氏祠画像石的分析对比,印证佛教绘画在中国传播过程中佛教绘画以传统和新需要相结合,... 通过对早期佛教绘画遗址克孜尔石窟壁画、敦煌石窟中南北朝时九色鹿经图、唐代《观无量寿经变》两侧未生怨与十六观壁画以及代表中国本土绘画形式的武氏祠画像石的分析对比,印证佛教绘画在中国传播过程中佛教绘画以传统和新需要相结合,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构图形式上,佛教绘画带来的新样式,丰富了中国绘画构图形式,九色鹿经图等壁画同我国本土绘图也有明显的联系。佛教绘画本身也在不断调整,以适应中国本土化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图 武氏祠画像石 佛教绘画 比较
下载PDF
中国传统佛教绘画视野下的丰子恺佛教题材绘画
7
作者 陈星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8-165,共8页
中国传统佛教绘画源远流长,却也经历不断演变之过程,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及至近现代,佛教绘画不仅有了新的特征,更有了新的形式和目的指向。就画家个体而言,丰子恺漫画已被广泛关注,然而对其佛教题材绘画作品的研究实... 中国传统佛教绘画源远流长,却也经历不断演变之过程,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及至近现代,佛教绘画不仅有了新的特征,更有了新的形式和目的指向。就画家个体而言,丰子恺漫画已被广泛关注,然而对其佛教题材绘画作品的研究实可谓过于"孤寂"和片面。在中国传统佛教绘画视野下对其数量巨大的佛教题材绘画进行研究,既可全面了解其生平、成就,亦能明了其文化、道德和审美等诉求,更从一个特定的视角更好地理解居士艺术家在佛门风气陵夷的末世,在艺术导俗、培植平民之善念、弘扬正信佛教方面的努力和特殊价值。而从创作史的角度对丰子恺佛教题材绘画创作进行分类,并客观阐述、分析各类作品的创作过程、发表流布等,可呈现其基本状况和样貌,有益于更深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术史 佛教绘画 传统绘画 丰子恺作品 绘画题材 艺术风格
下载PDF
程式与新风——17至19世纪藏传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
8
作者 伯果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7-99,共3页
17至19世纪是藏传佛教绘画的大发展时期,随着格鲁派在全藏区取得政教领袖地位,格鲁派寺院建设热潮空前高涨,大规模的寺院兴建和扩建给藏传佛教绘塑艺术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藏传佛教绘画艺术由此进入一个全面繁兴的发展阶段。一时大师... 17至19世纪是藏传佛教绘画的大发展时期,随着格鲁派在全藏区取得政教领袖地位,格鲁派寺院建设热潮空前高涨,大规模的寺院兴建和扩建给藏传佛教绘塑艺术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藏传佛教绘画艺术由此进入一个全面繁兴的发展阶段。一时大师辈出,画风迥异,他们在前代画派风格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将藏传佛教绘画演绎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本文对当时流行的绘画流派及其代表艺术家进行了分析,从而大致梳理出17至19世纪藏传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绘画 新曼塘派 新噶赤派 风格
下载PDF
月映千江——明清时期佛教绘画面面观
9
作者 陈粟裕 《中国书画》 2019年第11期42-88,3+1+138,共47页
谈到明清时期的佛教状况,学界的普遍评价为"衰落"二字。如汤用彤先生在《五代宋元明佛教事略》中谈及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有如此评价:"隋唐之后,外援既失,内部就衰,虽有宋初自奖励,元代之尊崇,然精神非旧,佛教仅存躯壳... 谈到明清时期的佛教状况,学界的普遍评价为"衰落"二字。如汤用彤先生在《五代宋元明佛教事略》中谈及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有如此评价:"隋唐之后,外援既失,内部就衰,虽有宋初自奖励,元代之尊崇,然精神非旧,佛教仅存躯壳而已……然佛教究自明中叶后大衰。"〔1〕前辈学者的论述主要着眼于佛教内部的发展状况、教义与义理的研究、帝王的支持等方面,故而有此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绘画 宋元明 汤用彤先生 明中叶 前辈学者 发展历程 明清 面面观
下载PDF
浅谈郑重对佛教绘画的影响
10
作者 杜恒伟 《理财(经济)》 2017年第10期36-41,共6页
在明代晚期,佛教题材的绘画作品大量流行,其中以丁云鹏、郑重的作品受到推崇。一、明代画家郑重画佛像的特点及其作品在清代宫廷著录情况郑重(明崇祯至清康熙初)为明代著名画家,字千里,号天都懒人、风道人,歙县(今安徽)人,流寓金陵(今... 在明代晚期,佛教题材的绘画作品大量流行,其中以丁云鹏、郑重的作品受到推崇。一、明代画家郑重画佛像的特点及其作品在清代宫廷著录情况郑重(明崇祯至清康熙初)为明代著名画家,字千里,号天都懒人、风道人,歙县(今安徽)人,流寓金陵(今江苏南京)。好楼居,喜饮茶。善画佛像,丁云鹏推为赵伯驹后身。郑重画山水小景,摹仿宋元体,气韵精研,不逾前轨。后与黄山印我师学道,结茅白龙潭上。1614年,也就是明万历四十二年,郑重应普门之邀北上,绘制《法海图》进呈,明神宗朱翊钧大悦并赐锦宴。又为东宫画扇,拟待召中翰,被郑重婉辞归黄山。自此,郑重更是名声大噪,他善画佛像,有关记载他“摹仿宋元体,气韵精研”,宋代李公麟的人物画家喻户晓,郑重的佛像造型或受到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绘画 明代晚期 绘画作品 著名画家 佛教题材 佛像 朱翊钧 明神宗
下载PDF
汉至隋唐于阗的佛教绘画样式
11
作者 李钦曾 《科教导刊》 2013年第11期145-145,174,共2页
于阗佛教绘画样式是佛教美术中的重要类型,其形成体现了西亚、希腊、中亚、印度、中原等文化类型的相互影响、博弈和融合过程,笔者尝试从于阗文化的生成机制、于阗佛教绘画不同于中原绘画的特征、于阗画派与于阗佛教绘画样式三个方面来... 于阗佛教绘画样式是佛教美术中的重要类型,其形成体现了西亚、希腊、中亚、印度、中原等文化类型的相互影响、博弈和融合过程,笔者尝试从于阗文化的生成机制、于阗佛教绘画不同于中原绘画的特征、于阗画派与于阗佛教绘画样式三个方面来论证这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阗 佛教绘画 样式
下载PDF
云纹模式视野下的南诏大理佛教绘画艺术——以《南诏图传》和《梵像卷》为中心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蓓蓓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3年第2期95-101,共7页
南诏大理佛教绘画中保留着丰富的云纹样式,反映了那个时代云南佛教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时代特征,但一直未受到关注。文章通过对南诏大理佛教绘画《南诏图传》和《梵像卷》中云纹样式的分类研究,归纳出南诏大理佛教绘画中的五种云纹模式... 南诏大理佛教绘画中保留着丰富的云纹样式,反映了那个时代云南佛教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时代特征,但一直未受到关注。文章通过对南诏大理佛教绘画《南诏图传》和《梵像卷》中云纹样式的分类研究,归纳出南诏大理佛教绘画中的五种云纹模式,揭示了南诏大理时期佛教艺术与汉地佛教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南诏大理佛教绘画艺术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诏大理 佛教绘画艺术 云纹 南诏图传 梵像卷
下载PDF
中亚佛教绘画及其在敦煌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巴兹尔.格雷 李崇峰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57-68,118,共13页
奥里尔·斯坦因爵士在米兰发现的早期壁画,时代可定为3—4世纪。而敦煌现存的壁画,没有与之很相似的。在吐鲁番地区,吐峪沟、胜金口和伯兹克里克8号窟中的壁画,是现存最早的,时代为7世纪。当时的吐鲁番,是中国所辖的一个州,因而那... 奥里尔·斯坦因爵士在米兰发现的早期壁画,时代可定为3—4世纪。而敦煌现存的壁画,没有与之很相似的。在吐鲁番地区,吐峪沟、胜金口和伯兹克里克8号窟中的壁画,是现存最早的,时代为7世纪。当时的吐鲁番,是中国所辖的一个州,因而那里发现若干具有纯正唐代风格之绘画,入情入理。另一方面,现在公认的看法是,印度影响正是通过这一路线传入大唐帝国的。毫无疑问,人物绘画中的造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壁画 佛教绘画 斯坦因 吐鲁番地区 造型特征 世纪初 供养人 本生故事 图案 印度
下载PDF
丰子恺佛教绘画的深入阐释——《丰子恺佛教题材绘画作品的平民化意识与警世价值研究》简评
14
作者 洪然 《美育学刊》 2017年第1期J0006-J0006,共1页
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陈星教授的著作《丰子恺佛教题材绘画作品的平民化意识与警世价值研究》新近问世,实可谓是对丰子恺佛教绘画的一次深入阐释。
关键词 平民化意识 价值研究 绘画作品 佛教题材 佛教绘画 丰子恺 警世 阐释
下载PDF
论佛教绘画艺术 被引量:1
15
作者 阎瑜民 《五台山研究》 1993年第4期25-35,共11页
我国的佛教文化艺术有近两千年的灿烂历史,其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形式之一,就是佛教绘画艺术。它通过艺术媒介从事佛教义理的阐释,并借助佛教经典进行审美意识的再创造,使佛教世界充满了“神异和灵性的光环”,吸引众多的崇拜者皈依佛门,甚... 我国的佛教文化艺术有近两千年的灿烂历史,其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形式之一,就是佛教绘画艺术。它通过艺术媒介从事佛教义理的阐释,并借助佛教经典进行审美意识的再创造,使佛教世界充满了“神异和灵性的光环”,吸引众多的崇拜者皈依佛门,甚至形成以佛画来教化民众的宗教活动。由于历代高僧和许多帝王贵族、文人学士出于他们利用佛教的各种目的,大力推行佛画创作,使佛画艺术作品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创造的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画 佛教绘画 佛教经典 大乘佛教 释迎牟尼 五台山研究 皈依佛门 曼茶罗 密宗 佛教思想
下载PDF
浅谈南朝画家在佛教绘画艺术中的本土化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华传斌 《工业设计》 2016年第8期117-,150,共2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东渐在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佛教艺术作为宣扬佛法的工具,在这一时期发展迅速。华夏文明几千年积累所形成的民族审美情感促使佛教艺术在进入汉文化圈中必然会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所以研究佛教艺术的汉化必然要研究佛...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东渐在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佛教艺术作为宣扬佛法的工具,在这一时期发展迅速。华夏文明几千年积累所形成的民族审美情感促使佛教艺术在进入汉文化圈中必然会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所以研究佛教艺术的汉化必然要研究佛教艺术在南朝的发展。作为士大夫阶层的画家在佛教的传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在创作佛教美术的时候必然带着自身的文化背景,因此其在佛教绘画的本土化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 文人画家 佛教绘画 文化融合
下载PDF
从我国古代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看佛教艺术中国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科梅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9年第4期128-129,共2页
我国佛教绘画始于汉,兴于魏晋,盛于唐,历代擅画佛像者不胜枚举,其精湛的技艺与独特的艺术风格不断推动着佛教绘画艺术的发展。佛教绘画以其生动的佛教形象,对社会大众及社会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代表了当时的社... 我国佛教绘画始于汉,兴于魏晋,盛于唐,历代擅画佛像者不胜枚举,其精湛的技艺与独特的艺术风格不断推动着佛教绘画艺术的发展。佛教绘画以其生动的佛教形象,对社会大众及社会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代表了当时的社会精神面貌。随着朝代的更迭,中国的佛教绘画艺术附着于本土的文化不断融合与创新,其佛画艺术形象已经完全融合于我国传统的人物画形象,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佛画艺术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绘画 风格特征 中国化
下载PDF
当代陶瓷佛教绘画风格流派及意义
18
作者 徐进 《陶瓷研究》 2018年第4期102-104,共3页
陶瓷佛教绘画艺术从六朝时期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当代陶瓷佛教绘画的风格流派主要由工笔、写意和现代三大类型构成,对于传承与发展佛教艺术、推动当代陶瓷艺术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陶瓷佛教绘画 历史 当代 风格流派 意义
下载PDF
唐代佛教绘画与周日方仕女画的互相影响与生发
19
作者 杨瑶 《怀化学院学报》 2018年第8期110-113,共4页
从唐代佛教绘画和周昉仕女画中女性形象特征入手,分析了唐代佛教绘画与周昉仕女画之间的互相影响与生发。从而发现了唐代佛教绘画在妆容、饰品、色彩方面对周昉仕女画中女性形象的影响,以及周昉仕女画在人物形态和绘画样式上对唐代敦煌... 从唐代佛教绘画和周昉仕女画中女性形象特征入手,分析了唐代佛教绘画与周昉仕女画之间的互相影响与生发。从而发现了唐代佛教绘画在妆容、饰品、色彩方面对周昉仕女画中女性形象的影响,以及周昉仕女画在人物形态和绘画样式上对唐代敦煌莫高窟壁画中观音菩萨形象的影响。力图将周昉仕女画和佛教绘画放在唐代大环境中,讨论二者对美术史发展的影响和意义,揭开周昉和佛教绘画的深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昉 周家样 仕女画 佛教绘画 水月观音
下载PDF
早期佛教绘画的传入及其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20
作者 柳怡然 《收藏与投资》 2023年第8期89-92,共4页
佛教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相当长的时间一直居于主流地位。佛教绘画中的色彩晕染、凹凸画法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提高。佛教绘画的融入,促进了中国绘画形式上的创新。除此之外,佛教在思想上也给予了人们更大的发... 佛教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相当长的时间一直居于主流地位。佛教绘画中的色彩晕染、凹凸画法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提高。佛教绘画的融入,促进了中国绘画形式上的创新。除此之外,佛教在思想上也给予了人们更大的发展空间,提升了本土文化的审美情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绘画 中国传统绘画 起源 发展 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