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佛教诗学研究刍议 被引量:2
1
作者 侯传文 董德英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17年第6期78-87,共10页
佛教诗学是中印佛教文学交流的产物。境界、妙悟、圆通、寂静等源于佛教哲学并在佛教文学中孕育发展起来的诗学概念,是积淀着佛教思想智慧、凝结着佛教审美精神、具有东方思维特色的佛教诗学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之间的关联互动,构成独具... 佛教诗学是中印佛教文学交流的产物。境界、妙悟、圆通、寂静等源于佛教哲学并在佛教文学中孕育发展起来的诗学概念,是积淀着佛教思想智慧、凝结着佛教审美精神、具有东方思维特色的佛教诗学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之间的关联互动,构成独具特色的佛教诗学体系,包括以境界论为核心的创作论、以妙悟论为核心的鉴赏论、以圆通论为核心的方法论、以寂静论为核心的目的论,体现出超越性、审美性以及辩证思维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诗学 境界 妙悟 圆通 寂静
下载PDF
论佛教诗学的“兼性”智慧
2
作者 王婧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41-248,256,共9页
"佛教诗学"是指使用佛法观看诗歌而形成的理论及其批评实践。佛教诗学中充满着"兼性"智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在佛教不落一边、超越分别的中道智慧影响下形成的"道器为一"诗学观;二是在佛教以善... "佛教诗学"是指使用佛法观看诗歌而形成的理论及其批评实践。佛教诗学中充满着"兼性"智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在佛教不落一边、超越分别的中道智慧影响下形成的"道器为一"诗学观;二是在佛教以善巧方便传递般若智慧方法影响下形成的"诗以言智"诗学观;三是在佛教诸行无常而法无定法思想影响下形成的"不屑古今"批评方法。佛教诗学的"兼性"智慧对中国诗学的多元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诗学 道器为一 诗以言智 不屑古今 兼性
下载PDF
焦竑以禅意为最高境界的佛教诗学观
3
作者 白静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83-86,共4页
学界对焦竑文学思想的关注多侧重于他对于七子一派的批评以及对于性灵一派的发轫之功,而对焦竑的诗学理想甚少关注,事实上,焦竑的诗学核心是以禅意为最高境界的佛教诗学观,而此一结论的得出除了来源于大家熟见的《焦氏笔乘》之外,尚得... 学界对焦竑文学思想的关注多侧重于他对于七子一派的批评以及对于性灵一派的发轫之功,而对焦竑的诗学理想甚少关注,事实上,焦竑的诗学核心是以禅意为最高境界的佛教诗学观,而此一结论的得出除了来源于大家熟见的《焦氏笔乘》之外,尚得益于另一本罕见的,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明刻本焦氏诗评《古诗选九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竑 《焦氏笔乘》 《古诗选九种》 佛教诗学
下载PDF
论魏晋诗学的理论体系及其嬗变
4
作者 刘运好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76-182,共7页
魏晋诗学的理论体系,既立足于传统的历时性联结,也立足于时代的共时性建构。其理论核心是"本同—末异",审美形态是"缘情—绮靡",接受方式是"得意—忘象"。如果从理论形态上划分,魏晋诗学又可以分为儒家... 魏晋诗学的理论体系,既立足于传统的历时性联结,也立足于时代的共时性建构。其理论核心是"本同—末异",审美形态是"缘情—绮靡",接受方式是"得意—忘象"。如果从理论形态上划分,魏晋诗学又可以分为儒家诗学、玄学诗学和佛教诗学,而且各理论形态之间互相渗透,多元并存。其中建安从儒道并存转向儒家诗学;正始从儒家诗学转向玄学诗学;西晋从玄学诗学复归儒家诗学,再发展为儒玄并存;东晋又从玄学诗学逐渐向玄释圆融、佛教诗学转化,这是魏晋诗学的基本嬗变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诗学 儒家诗学 玄学诗学 佛教诗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