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间佛教”转型与禅宗在中国近现代佛教中的地位和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印顺 《五台山研究》 2008年第3期13-17,共5页
在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以创新、改革著称的禅宗,以适应由古代佛教向现代转变的时代发展的需要,率先开始了以"人间佛教"为核心的革新运动。寄禅、太虚、印顺都是中国佛教时代精神和理论创建的杰出代表,构成了鼎力于佛教改革的... 在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以创新、改革著称的禅宗,以适应由古代佛教向现代转变的时代发展的需要,率先开始了以"人间佛教"为核心的革新运动。寄禅、太虚、印顺都是中国佛教时代精神和理论创建的杰出代表,构成了鼎力于佛教改革的三个时代。从佛教的出世到入世,到"人生佛教"的提出,进而"人间佛教"理论的完善和实践,是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又一次创新,而且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现代佛教的社会化发展,在客观上起到了振兴佛教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 中国近现代佛教 寄禅 太虚 印顺 “人间佛教转型
下载PDF
民国时期都市佛教的医药慈善事业 被引量:5
2
作者 李铁华 《中医药文化》 2013年第2期14-17,共4页
医药慈善是民国都市佛教参与社会互动的重要途径。佛教界通过开设医院、诊所,创设药厂、研制方药,创办媒介传播医药知识、普及卫生常识,建立战时僧侣救护队医治看护伤病、掩埋尸体等途径,为民国医药慈善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 医药慈善是民国都市佛教参与社会互动的重要途径。佛教界通过开设医院、诊所,创设药厂、研制方药,创办媒介传播医药知识、普及卫生常识,建立战时僧侣救护队医治看护伤病、掩埋尸体等途径,为民国医药慈善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佛教医药慈善活动,开创了佛教弘法利生的新途径,推动了人间佛教思想的进一步展开,对中国传统医药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佛教 医药慈善 民国 佛教转型
下载PDF
基层佛教的现状、问题及现代转型:绵阳市个案研究
3
作者 刘宁 张海滨 罗同兵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7-182,共6页
对绵阳市基层佛教的调研发现,基层佛教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是寺庙引导力薄弱,僧尼老龄化、低素质化,部分寺庙活动停滞于忏焰经济驱动下的仪式化,僵滞于农耕社会的民俗信仰型态,由此导致"非寺院化"佛教渐成强大潜流,即... 对绵阳市基层佛教的调研发现,基层佛教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是寺庙引导力薄弱,僧尼老龄化、低素质化,部分寺庙活动停滞于忏焰经济驱动下的仪式化,僵滞于农耕社会的民俗信仰型态,由此导致"非寺院化"佛教渐成强大潜流,即脱离合法寺院引导的城市"精英佛教"和乡村小庙、念佛堂所摄"民俗佛教"信众已占佛教信众半数以上。疗此痼疾,标本兼治之方惟在痛下决心推动佛教向文化型、法治型、公益慈善型的现代转型,当前应着重建设市、县、乡镇三级上下呼应、师资互动、资源共享的教育、培训网络体系。应采取"疏堵结合、打防并重、以大领小、扶正祛邪"的方略应对乡村小庙、民俗信仰及邪教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佛教 个案 佛教现代转型 人间佛教
原文传递
节制,享受与佛教文化转型:论上海功德林的兴起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佳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9-176,共8页
本文以史料发掘为基础,探讨民国时期上海功德林的兴起始末,对比它与寺院斋堂的异同之处,并梳理其兴办的各类佛教活动。功德林是上海绅商居士结合佛教信仰传统与自身生活方式的产物,为传统寺院素斋文化向现代都市转型作出示范,也为绅商... 本文以史料发掘为基础,探讨民国时期上海功德林的兴起始末,对比它与寺院斋堂的异同之处,并梳理其兴办的各类佛教活动。功德林是上海绅商居士结合佛教信仰传统与自身生活方式的产物,为传统寺院素斋文化向现代都市转型作出示范,也为绅商居士在尊奉不杀之戒与提升生活品味之间、在追求宗教信仰与阶级意趣之间提供了平衡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德林 佛教文化转型 上海绅商居士
原文传递
《善巧方便波罗蜜多经》中“善巧方便”概念思想之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程恭让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8-45,170,共8页
佛教善巧方便概念与思想,是佛教教法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大乘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大乘佛教思想中,般若代表认识佛教真理的智慧,善巧方便则是指面向现实世界认识人类社会与文化。因此,寻求般若思想与善巧方便思想之间的有机整合... 佛教善巧方便概念与思想,是佛教教法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大乘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大乘佛教思想中,般若代表认识佛教真理的智慧,善巧方便则是指面向现实世界认识人类社会与文化。因此,寻求般若思想与善巧方便思想之间的有机整合,本应是大乘佛教智慧学及其伦理学建设的合理方向,但长期以来佛教的传播发展中往往只片面强调了般若智慧而忽略了善巧方便的平衡。大乘佛教经典《善巧方便波罗蜜多经》就是最早的一部在严格意义上自觉建构善巧方便思想的经典,因此对于这部经典中善巧方便概念思想的梳理、研究,对于理解大乘佛教思想中"出世"与"入世"关系的实质,以及对于理解近现代中国佛教文化的转型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巧方便 《善巧方便波罗蜜多经》 大乘佛教 佛教的现代转型
下载PDF
大地震中的宗教关怀--来自“5·12”四川大地震重灾区
6
作者 刘宁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6-121,共6页
本文以佛教为案例,对"5.12"四川大地震重灾区绵阳市北川县、安县等地受灾人群信仰状况采取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自由座谈等社会学实证考察方式进行了调研。调查表明:佛教界闻灾而动,寻声救苦,社会广泛认可和赞赏佛教界在赈灾中... 本文以佛教为案例,对"5.12"四川大地震重灾区绵阳市北川县、安县等地受灾人群信仰状况采取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自由座谈等社会学实证考察方式进行了调研。调查表明:佛教界闻灾而动,寻声救苦,社会广泛认可和赞赏佛教界在赈灾中的积极作用;佛教在赈灾中所发挥的心理安定、心理救援、生死安顿、生活充实、慈善公益等功能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和秩序稳定功不可没;信教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赖度最高,92.8%的佛教信众认为"信宗教与信党和政府无冲突",佛教信众对党和政府的满意率是97.3%,高于普通民众;调查表明:正信宗教尤其佛教的适度发展,对于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有益无害。包括佛教在内的各大宗教在赈灾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从外部看,政府和社会对宗教的知晓度、认同度及宗教参与救援的必要性认识不够;从内部看,佛教自身存在寺庙引导力薄弱、僧尼老龄化、低素质化,部分寺庙僵滞于农耕社会的民俗信仰型态。必须痛下决心推动佛教向文化型、法治型、慈善型的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震 赈灾 基层佛教 佛教转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