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佛教逻辑的研究径路论略
1
作者 董英东 魏雪园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6,33,共7页
在佛教哲学传统中,有大量展现逻辑的发展进程的资料,印度佛教逻辑学家陈那和法称都研究了推理。虽然他们不认为推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却保留了推理的大多数性质、特征和简洁形式。鉴于记录语言的形式和不同语言间的差异以及佛教逻辑学... 在佛教哲学传统中,有大量展现逻辑的发展进程的资料,印度佛教逻辑学家陈那和法称都研究了推理。虽然他们不认为推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却保留了推理的大多数性质、特征和简洁形式。鉴于记录语言的形式和不同语言间的差异以及佛教逻辑学家与当代哲学家/逻辑学家提出的不同问题,如果承认佛教逻辑为当代的论证所作出的贡献,那么仅以呈现的方式重复材料是有问题的。如果能够从这些资料中提取或抽象出一些逻辑思想,从而实现佛教哲学与逻辑间的对话,并为此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是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逻辑 推理 心理主义 外延主义
下载PDF
论印度佛教逻辑的两个高峰 被引量:6
2
作者 郑伟宏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1-86,共6页
国内外对印度佛教逻辑的认识有普遍的误解。印度逻辑史上首次创建演绎论证式应当归功于佛教逻辑。陈那因明和法称因明是印度佛教逻辑的两个高峰。陈那因明为印度演绎逻辑打下基础,法称因明最终使论证形式完成从类比到演绎的飞跃,使之达... 国内外对印度佛教逻辑的认识有普遍的误解。印度逻辑史上首次创建演绎论证式应当归功于佛教逻辑。陈那因明和法称因明是印度佛教逻辑的两个高峰。陈那因明为印度演绎逻辑打下基础,法称因明最终使论证形式完成从类比到演绎的飞跃,使之达到西方逻辑三段论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佛教逻辑 因明 陈那 法称
下载PDF
简论佛教逻辑论式的性质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克喜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6-122,共7页
关于佛教逻辑的论式,学者们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其性质是演绎,有的认为其性质是归纳,也有的认为是类比。其实,应该从论辩或者论证的角度来看待佛教逻辑的论式性质,而不能只从推理的角度去看待佛教逻辑的论式性质。从非形式逻辑的... 关于佛教逻辑的论式,学者们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其性质是演绎,有的认为其性质是归纳,也有的认为是类比。其实,应该从论辩或者论证的角度来看待佛教逻辑的论式性质,而不能只从推理的角度去看待佛教逻辑的论式性质。从非形式逻辑的角度看,佛教逻辑论式是一个论辩的程式;佛教逻辑论式是一个论证式,而不是推理式;佛教逻辑论式带有明显的心理因素,是"实践的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逻辑 论式 连珠体 论辩
下载PDF
论佛教逻辑中推论前提的真实性问题 被引量:2
4
作者 汤铭钧 《逻辑学研究》 2009年第1期90-104,共15页
本文将陈那、法称因明与西方传统的三段论相比较,指出佛教逻辑从推论前提是否为真的角度来建立推论的基本规则即因三相;西方传统的三段论从形式是否有效的角度来建立推论的一般规则,这反映了佛教逻辑与西方逻辑的根本差异。本文首先指... 本文将陈那、法称因明与西方传统的三段论相比较,指出佛教逻辑从推论前提是否为真的角度来建立推论的基本规则即因三相;西方传统的三段论从形式是否有效的角度来建立推论的一般规则,这反映了佛教逻辑与西方逻辑的根本差异。本文首先指出佛教逻辑中的典型谬误即似因并非形式谬误,其致误之由在于前提为假。佛教逻辑从实质的角度来探讨有效性,不同于西方逻辑形式有效性的概念。佛教逻辑所说的推论其实都是论证。推论前提的真在何种程度上得到因三相的保证,又因陈那、法称因三相的不同而有区别。陈那的因后二相由于除宗有法的限制,只是前提为真的一种例证,其推论并非演绎;法称的因三相则全面保证了前提的真,其推论达到了演绎。法称恰恰是通过剖析推论前提为真的知识论基础从而改造了陈那因明,这体现了佛教逻辑的知识论性格。实际上,佛教逻辑关注前提的真,这已经预示了它在历史的发展中向佛教知识论(量论)的必然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逻辑 三段论 前提真 形式有效
下载PDF
论佛教逻辑与佛家修持 被引量:1
5
作者 祁顺来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1期24-26,共3页
佛教逻辑是佛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佛家修持有着必然的联系。本文以章嘉国师若贝多杰的因明思想为主,结合陈那、法称的量理学说探讨佛教如何依止因明逻辑思想进行修持,从而求得解脱和遍智的殊胜果位。
关键词 佛教逻辑 佛家修持
下载PDF
论因明、印度逻辑与佛教逻辑之关系
6
作者 张瑾 刘邦凡 魏玮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1年第8期99-102,共4页
"因明"概念具有浓厚的汉传佛教色彩,但并不完全是佛教逻辑的代名词。因明和正理这两个词都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教派特色,因明与正理都是印度逻辑的典型代表,具有鲜明的印度文化特征:以量论为认识论基础,以追求正确知识为目的。... "因明"概念具有浓厚的汉传佛教色彩,但并不完全是佛教逻辑的代名词。因明和正理这两个词都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教派特色,因明与正理都是印度逻辑的典型代表,具有鲜明的印度文化特征:以量论为认识论基础,以追求正确知识为目的。研究因明应以印度逻辑为主线,总摄发端于印度文明之中并在印度本土、汉传地区、藏传地区都各有发展的逻辑,同时保留因明、佛教逻辑、印度逻辑之名称,以因明标明其汉传特色,以佛教逻辑标明其宗教特征,以量论标明其藏传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明 印度逻辑 佛教逻辑 藏传因明 汉传因明
下载PDF
略论佛教逻辑论式的性质
7
作者 王克喜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8-11,共4页
关于佛教逻辑的论式,学者们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其性质是演绎,有的认为其性质是归纳,也有的认为是类比。应该从论辩或者论证的角度来看待佛教逻辑的论式的性质,而不能仅只从推理的角度去看待佛教逻辑的论式的性质。从非形式逻辑... 关于佛教逻辑的论式,学者们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其性质是演绎,有的认为其性质是归纳,也有的认为是类比。应该从论辩或者论证的角度来看待佛教逻辑的论式的性质,而不能仅只从推理的角度去看待佛教逻辑的论式的性质。从非形式逻辑的角度看,佛教逻辑论式是一个论辩的程式;佛教逻辑论式是一个论证式,而不是推理式;佛教逻辑论式带有明显的心理因素,是"实践的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逻辑 论式 连珠体 论辩
下载PDF
论佛教逻辑的起源
8
作者 黄志强 《钦州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50-53,共4页
佛教逻辑也称为因明学,是印度逻辑和中国逻辑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逻辑的产生与古印度的激烈论辩风气紧密相关,与古因明家的学术探索相互促成,正理派的逻辑研究更是功不可没,这三方面的融合便促使佛教逻辑的诞生。
关键词 佛教逻辑 起源 论辩术 学术研究 正理派
下载PDF
论辩与语言分析在佛教逻辑产生中的意义
9
作者 王克喜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1年第10期39-44,共6页
逻辑的产生总是与一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的。逻辑的产生一定是对既有的思维实际和语言实际的研究而产生的,正是因为如此,逻辑才会具有多种形态,才会具有亚里士多德逻辑、佛教逻辑和中国逻辑的异彩纷呈。基于这样的认识,认为佛教逻辑的产... 逻辑的产生总是与一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的。逻辑的产生一定是对既有的思维实际和语言实际的研究而产生的,正是因为如此,逻辑才会具有多种形态,才会具有亚里士多德逻辑、佛教逻辑和中国逻辑的异彩纷呈。基于这样的认识,认为佛教逻辑的产生是与论辩和语言分析密不可分的。古代印度的论辩实际和语言分析的成果是佛教逻辑产生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逻辑 论辩 语言分析
下载PDF
“因明”未必等于“佛教逻辑” 被引量:1
10
作者 程朝侠 《兰州学刊》 CSSCI 2013年第2期93-99,共7页
"因明"一般被解释为"佛教逻辑"。但追溯其在印度的渊源和传入中土、东瀛后的内涵,就会发现"因明"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地域、不同阶段、不同思想史背景下,其所指是有所变化的。究竟该如何理解"因... "因明"一般被解释为"佛教逻辑"。但追溯其在印度的渊源和传入中土、东瀛后的内涵,就会发现"因明"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地域、不同阶段、不同思想史背景下,其所指是有所变化的。究竟该如何理解"因明"、"佛教逻辑"等词的含义,就要看是在何种意义下、何种思想背景下理解,不可一概而论。文章以因明的重要传承地日本为例,通过考察"因明"在北传过程中意义的变化,阐明玄奘所创"因明"一词在不同思想史背景中的具体所指,再现其千余年佛学研究的研究轨迹以及与汉地因明研究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明 佛教逻辑 东洋论理学 佛教论理学
下载PDF
佛教逻辑学的论辩解释与认知解释——陈那、法称与因明 被引量:1
11
作者 汤铭钧 《逻辑学研究》 CSSCI 2021年第1期82-100,共19页
佛教逻辑有别于西方形式逻辑的一项重要特征,在于对论证前提为真的强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因三相"理论。论证前提的真,在陈那著作中又被理解为辩论主体将该前提确定为真。这种"确定"体现为文献中对"极... 佛教逻辑有别于西方形式逻辑的一项重要特征,在于对论证前提为真的强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因三相"理论。论证前提的真,在陈那著作中又被理解为辩论主体将该前提确定为真。这种"确定"体现为文献中对"极成"(prasiddha)、"成"(siddha)、"决定"(ni?cita)、"见"(d???a)、"已知"(vidita)的强调。这些表达辩论者认知状态的词汇,皆可概括为佛教逻辑中的"认知算子"(epistemic operator)。本文通过研究东亚因明与法称两个传统对陈那《正理门论》中"决定同许"的理论设定的不同解释,说明因明传统在陈那奠定的方向上,进一步采取了"论辩解释"(dialectic interpretation),将"确定为真"解释为在辩论的情境中为辩论的双方承认为真(共许、同许)。法称《释量论自注》对陈那"决定同许"的解释,则表明由他开启的传统在陈那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了"认知解释"(epistemic interpretation),将"确定为真"解释为在认识论的意义上得到确定(ni?cita/ni?caya,决定),即为有效认知的手段(量)所证成。这是因明传统与法称传统的一项根本差异。因明传统对辩论术的关注,极有可能反映了法称以前印度学界对陈那思想的诠释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算子 陈那 法称 因明 佛教逻辑
下载PDF
佛教逻辑对宋明理学理论思维的促进
12
作者 秦勃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40-43,47,共5页
道家和道教从不同方面继承了《易》的象数论;佛教与古代印度数论哲学接近。佛教、道教均主出世,较易融通。儒佛都主张心性本善;佛教的知识论(现量说)、自性论与儒学原有的自省观和心性观有相通的潜在因素,可在思维逻辑上对理学的形成产... 道家和道教从不同方面继承了《易》的象数论;佛教与古代印度数论哲学接近。佛教、道教均主出世,较易融通。儒佛都主张心性本善;佛教的知识论(现量说)、自性论与儒学原有的自省观和心性观有相通的潜在因素,可在思维逻辑上对理学的形成产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逻辑 宋明理学 理论思维
下载PDF
佛教逻辑的渊源、发展和传入中国的三个时期 被引量:2
13
作者 沈剑英 《粤海风》 2017年第2期24-32,共9页
一、佛教逻辑的渊源和沿革 佛教逻辑,大乘瑜伽行宗谓之“因明”(Hetuvidyā),是印度逻辑的一个门类。印度逻辑不是凭空而来的,早在印度产生吠陀圣典的时代,就有它的萌芽,后来更成熟于印度各派哲学的大辩论之中。那时不仅佛教和婆罗... 一、佛教逻辑的渊源和沿革 佛教逻辑,大乘瑜伽行宗谓之“因明”(Hetuvidyā),是印度逻辑的一个门类。印度逻辑不是凭空而来的,早在印度产生吠陀圣典的时代,就有它的萌芽,后来更成熟于印度各派哲学的大辩论之中。那时不仅佛教和婆罗门教有论辩,而且婆罗门教又有六大派别的不同,还有耆那教等其它的教派,相互间都有激烈的论辩。在这个大论辩的过程中,逻辑、知识论和论辩术得到了充分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逻辑 渊源 印度逻辑 中国 婆罗门教 论辩术 大辩论 耆那教
原文传递
论佛教因明研究的整体论方法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伟宏 《佛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91-401,共11页
本文用整体论方法解读印度佛教因明的两个高峰陈那因明和法称因明的逻辑体系,讲清了两个因明体系的异同,纠正了国内外代表性论著对陈那因明和法称因明的两个逻辑体系的种种误解。
关键词 陈那因明 法称因明 印度佛教逻辑 整体研究方法
下载PDF
因明三支作法的逻辑性质 被引量:2
15
作者 宋立道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1期7-12,24,共7页
印度逻辑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所谓古因明阶段(始于公元前三世纪),新因明阶段,又称佛教逻辑阶段(始于公元六世纪)及新正理时代(公元十世纪以后)。印度逻辑随佛教文化输入我国,分别于七世纪由佛教学者玄奘引入我国汉族地区,于十一世... 印度逻辑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所谓古因明阶段(始于公元前三世纪),新因明阶段,又称佛教逻辑阶段(始于公元六世纪)及新正理时代(公元十世纪以后)。印度逻辑随佛教文化输入我国,分别于七世纪由佛教学者玄奘引入我国汉族地区,于十一世纪传入西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支作法 因明研究 印度逻辑 佛教逻辑 佛教学者 喻依 宗异品 异品遍无性 正理论 逻辑错误
下载PDF
印度逻辑史略(五·续完) 第五章 印度近代逻辑
16
作者 周文英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3期29-34,共6页
第一节中古逻辑后期之多种趋向佛教逻辑注释派达玛吉以后,许多佛教著作家还撰写了很多逻辑方面的著作,但大都是注释性的,即对陈那和达玛吉的著作进行注释和再解释。他们可以说是中古逻辑的守成派。他们之所以守成多而创新少,一方面是受... 第一节中古逻辑后期之多种趋向佛教逻辑注释派达玛吉以后,许多佛教著作家还撰写了很多逻辑方面的著作,但大都是注释性的,即对陈那和达玛吉的著作进行注释和再解释。他们可以说是中古逻辑的守成派。他们之所以守成多而创新少,一方面是受教派师承等有害观念的束缚,另方面与佛教在印度转向衰微有关。达玛吉以后,佛教在全印度开始失势。幸而当时在孟加拉地区崛起了一个波罗王朝。这个王朝约从公元660年开始,至1139年灭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逻辑 佛教逻辑 波罗王朝 陈那 新正理派 正理经 玛吉 现量 逻辑学家 佛家逻辑
下载PDF
窥基《因明入正理论疏》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郑伟宏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32-137,共6页
唐代玄奘法师的弟子窥基的《因明入正理论疏》是集唐疏大成之作,被后世尊称为《因明大疏》、《大疏》。本文论述了该书之所以能成为汉传佛教逻辑权威著作的原因,并对其主要的理论贡献和失误作了钩玄提要。
关键词 窥基 汉传因明 佛教逻辑
下载PDF
佛学片论
18
作者 龙延 《青海师专学报》 2002年第1期29-32,共4页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学的理论为指导 ,参照世界几大宗教 ,从历史的角度 ,对佛教对人的主体关怀、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佛教的组织与制度进行了讨论 ,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此外 ,佛教哲学也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着重讨论了其本体论...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学的理论为指导 ,参照世界几大宗教 ,从历史的角度 ,对佛教对人的主体关怀、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佛教的组织与制度进行了讨论 ,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此外 ,佛教哲学也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着重讨论了其本体论与认识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迁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人生 主体 本体论 认识论 宗教学 佛学 佛教哲学 佛教逻辑
下载PDF
蒙古因明浅论 被引量:1
19
作者 莫日根巴图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58-61,共4页
因明学是古代印度以逻辑思想为主要内容的认识理论。因明随着佛教的传入以佛教典籍的译介方式传入蒙古地区并与蒙古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有别于藏传因明和汉传因明的蒙古因明。蒙古因明属于藏传因明,它是在蒙古地区传播、发... 因明学是古代印度以逻辑思想为主要内容的认识理论。因明随着佛教的传入以佛教典籍的译介方式传入蒙古地区并与蒙古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有别于藏传因明和汉传因明的蒙古因明。蒙古因明属于藏传因明,它是在蒙古地区传播、发展的藏传因明。但它不完全等同于藏传因明,它是蒙古族学者结合本民族历史文化进行解读、研究的具有蒙古民族特色的因明,是藏传因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或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明学 佛教逻辑 蒙古因明
下载PDF
吕澂论因明与佛学论证
20
作者 曾宪坤 《逻辑学研究》 CSSCI 2020年第3期106-116,共11页
西方逻辑学传播和从日本输入因明后的直接影响是在民国时期出现佛教逻辑研究,最明显的表现是大多研究者形成因明的三支论式与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一致性的观念,即新因明结构宗、因、喻分别对应三段论结论、小前提、大前提。吕澂则从历时... 西方逻辑学传播和从日本输入因明后的直接影响是在民国时期出现佛教逻辑研究,最明显的表现是大多研究者形成因明的三支论式与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一致性的观念,即新因明结构宗、因、喻分别对应三段论结论、小前提、大前提。吕澂则从历时性角度,站在法称量论理论框架下,研究因明的内容,认为因明等同于量论,包含论证结构及其规则、论证的认识论基础和论证在佛学中运用三部分内容,这就是佛家逻辑。吕澂的研究是因明创新研究的一个范例,是对窥基因明研究的一种逻辑转向,助益于当今佛教逻辑学科建设,但是,基于包含佛教逻辑在内的逻辑边界,吕澂并没有清晰的回答,使得在佛学论证中各持己说,这是吕澂给我们留下来研究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逻辑 因明研究 佛家逻辑 吕澂 认识论基础 三支论式 逻辑边界 窥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