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学佛重在开佛知见
1
作者 游有维 《法音》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4-28,共5页
(一)《法华经》说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何等大事因缘?即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所以众生学佛,首当开佛知见.六祖大师在《坛经》中指示弟子法达说:"汝令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qu... (一)《法华经》说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何等大事因缘?即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所以众生学佛,首当开佛知见.六祖大师在《坛经》中指示弟子法达说:"汝令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所以佛之知见,即一切众生自心中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见一切众生俱有佛性,皆堪作佛,于是乘机应世,为一切众生说法,开示众生本有佛之知见,令得悟入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了知从前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之非,而以此不生不灭的佛性为本修因,以期达到圆成无上菩提的果地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知见 一切众生 开示悟入 无上菩提 本具 《坛经》 《法华经》 释迦牟尼 第六意识
原文传递
禅宗精神对当代和谐社会的启示
2
作者 汪震 《学习月刊》 2010年第5X期111-112,共2页
禅宗是中国佛教中一个重要而有特色的宗派,它广泛地吸收了魏晋玄学和儒、道的思想,并与国本土文化相互渗透融合,最为中国化。所以,赵朴老曾说过,谈中国的宗教文化离不开禅宗。
关键词 自性 赵朴 中国 宗教文化 魏晋玄学 明心 《坛经》 佛知见 禅宗思想
下载PDF
浅谈佛性与禅——个人学佛的一点体会
3
作者 李群伟 《法音》 北大核心 1991年第7期28-30,47,共4页
对于佛性与禅的问题设若没有正确的认识,往往容易望文生义,误入歧途。在《浅淡佛性与禅》一文中,李群伟居士谈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体会,希望能对读者正确地认识佛性与禅有所借鉴。
关键词 六祖 法宝坛经 世尊 佛知见 不放逸 持戒 大宝积经
原文传递
佛法之性质与佛法之研究
4
作者 西妙 《法音》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22-29,共8页
一、概念的厘定“佛法”,是佛与法的结合词。佛是梵语佛陀的音译略称,义为觉者。法是梵语达磨的义译,义为轨持。佛与法的结合词“佛法”,义为“佛的法”,即由佛陀所创见而流行人间的法。“佛为法本,法由佛出”,故称“佛法”。在内容上,... 一、概念的厘定“佛法”,是佛与法的结合词。佛是梵语佛陀的音译略称,义为觉者。法是梵语达磨的义译,义为轨持。佛与法的结合词“佛法”,义为“佛的法”,即由佛陀所创见而流行人间的法。“佛为法本,法由佛出”,故称“佛法”。在内容上,佛法包括教法、理法、行法和果法,体现于文字记录即为经、律、论三藏。广义地说,凡与释尊本教不相违碍的善法皆可称为佛法,故历代祖师大德的言教及其它“世间微妙善语”也是佛法。世尊曾说:“我所说法,如爪上尘;所未说法,如大地土。”(《升摄波经》)又说:“一切世间微妙善语,皆是佛法。”(《增一阿含经》)至于是否是佛法,可以用法印来鉴定。但一般所说的佛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尊 欧阳竟无 太虚大师 增一阿含经 法本 印顺 教科学观 善法 根本智 佛知见
原文传递
佛言祖语
5
《法音》 1988年第1期1-,共1页
复次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丘一舍利弗。
关键词 实叉难陀 一切智 华严经 佛知见 世尊 罗什 姚秦 莲华 六祖坛经
原文传递
佛言祖语
6
《法音》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共1页
关键词 舍利弗 一大事因缘 一切种智 佛知见 阿罗汉 世尊
原文传递
修行·觉悟·解脱
7
作者 Habito 张文良 孔明安 《法音》 北大核心 1992年第7期30-35,共6页
释迎佛的“觉悟”是全部佛教教义的源泉,对其涵义、内容及其深层意蕴的阐释,是佛教哲学的任务。“觉悟”还被说成“法的现成”。故此,从事佛教哲学研究,可以说,就是献身于对“法”的追求,即探求万物的终极真实。因而所谓佛教哲学不是通... 释迎佛的“觉悟”是全部佛教教义的源泉,对其涵义、内容及其深层意蕴的阐释,是佛教哲学的任务。“觉悟”还被说成“法的现成”。故此,从事佛教哲学研究,可以说,就是献身于对“法”的追求,即探求万物的终极真实。因而所谓佛教哲学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哲学,即不是一种思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哲学 教教义 深层意蕴 佛知见 实相 释迎牟尼 宗教运动 古代印度 奥义书 后半生
原文传递
禅意三题 被引量:1
8
作者 净慧 《法音》 北大核心 1993年第7期19-24,共6页
开悟——生命的觉醒什么叫做“开悟”呢?“开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明心见性”。佛陀出现于世就是为此一大事因缘,要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即开佛知见,示佛知见,入佛知见。我们学佛也是要为此一大事因缘,即根据佛所开示的佛之知... 开悟——生命的觉醒什么叫做“开悟”呢?“开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明心见性”。佛陀出现于世就是为此一大事因缘,要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即开佛知见,示佛知见,入佛知见。我们学佛也是要为此一大事因缘,即根据佛所开示的佛之知见而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是我们学佛的根本宗旨和根本出发点。因此,说“明心见性”,说“开悟”,并不是禅宗独有的,而是整个佛教的立足点。整个佛教都围绕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展开。“开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知见 开示悟入 明心 一切众生 证悟 达摩大师 客尘 缘起性空
原文传递
关于禅宗的“教外别传”
9
作者 石明 《法音》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21-22,共2页
我在1988年本刊第12期上发表的《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一文中,对慧能“顿悟本心”的思想已经作了一些介绍。这里就禅宗“教外别传”的问题谈一点看法。对于禅宗的“教外别传”,后世(尤其是明清时期)许多道教徒加以附会。
关键词 教外 弘忍 自性 佛知见 密付 十二部经 一切众生 《坛经》
原文传递
初心修道中的四个障碍
10
作者 宋智明 《法音》 1988年第11期16-17,共2页
我们发菩提心,上求下化,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学修,才能成就佛果。在这修学佛道的过程中,初心学人,由于对佛法的理解不深入,没有足够的修行体验,因此往往难以入门。在初心学佛的许多障碍中,有四个障碍比较突出,即:任务观点、执功德相、... 我们发菩提心,上求下化,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学修,才能成就佛果。在这修学佛道的过程中,初心学人,由于对佛法的理解不深入,没有足够的修行体验,因此往往难以入门。在初心学佛的许多障碍中,有四个障碍比较突出,即:任务观点、执功德相、执着名相、执着仪规。由子有这四个方面的执着就不能离分别而悟证佛道,也就不可能从缘起法入手全性起修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缘起法 任务观点 性起 感应道交 证悟 佛知见 心无挂碍 弘法
原文传递
把向外驰骋的心收回来 向内寻找
11
作者 济群 《中国商人》 2017年第9期78-80,共3页
原来这就是魔找到正确的修行之路,未必就能一帆风顺地前行。因为修行如一人与万人敌,期间会遇到种种障碍,相信这是每个学佛人或多或少经历过的。而在接近终点时,还有一场决定胜负的殊死较量。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前,波旬的魔宫震动了,因... 原来这就是魔找到正确的修行之路,未必就能一帆风顺地前行。因为修行如一人与万人敌,期间会遇到种种障碍,相信这是每个学佛人或多或少经历过的。而在接近终点时,还有一场决定胜负的殊死较量。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前,波旬的魔宫震动了,因为这意味着无明建立的轮回系统即将解体。波旬是欲界他化自在天的天主,一切轮回众生都在其管辖之下,唯有觉悟,才能脱离其势力范围。说到魔,我们往往会联想到传说中那些青面獠牙或嗜血成性的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血成性 波旬 他化自在天 菩提树下 万人敌 魔宫 佛知见 解脱道 欲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