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书法史视角下的四川安岳卧佛院唐代石窟刻经——以59窟《佛说报父母恩重经》为例
1
作者 龙红 郎昊 《西部文艺研究》 2023年第1期158-166,共9页
唐代伪经《佛说报父母恩重经》在四川安岳卧佛院第59号窟刊刻了两次,这一特殊现象同具体的经文内容、题记等供养人信息为人们了解唐代安岳及周边地区的信仰状况和研究佛法教义的传播形式提供了材料。比较分析两处刻经的不同形式和刻经... 唐代伪经《佛说报父母恩重经》在四川安岳卧佛院第59号窟刊刻了两次,这一特殊现象同具体的经文内容、题记等供养人信息为人们了解唐代安岳及周边地区的信仰状况和研究佛法教义的传播形式提供了材料。比较分析两处刻经的不同形式和刻经风格的差异有助于揭示刻经工作展开的具体情况,其中书刻水平较高的创造者留下了精美的书法遗迹。参考现存的敦煌写本,可见写与刻之间的区别,石刻本甚至可作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巴蜀唐代楷书作品。整个卧佛院刻经兼具重要的宗教历史、社会风俗和文化艺术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院 说报父母恩重经》 书手与刻手 楷书 书法史
下载PDF
李贽《题孔子像于芝佛院》发微
2
作者 任永亮 《华夏文化》 2010年第4期55-57,共3页
在李贽《续焚书》卷四中,有一篇名为《题孔子像于芝佛院》的文章,读来颇有味.道,其文如下:
关键词 李贽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文学作品 文学评论
下载PDF
安岳卧佛院涅槃变试析
3
作者 熊莎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第5期28-30,共3页
四川安岳卧佛院第3号龛涅槃变中的卧佛,不仅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一尊唐代卧佛造像,而且其造型还突破佛教仪轨,采取左胁而卧的特殊姿势。并且在卧佛腰部位置还有一背对观者、面向卧佛结跏趺坐的不明比丘形象。文章通过文献梳理和实物资料的... 四川安岳卧佛院第3号龛涅槃变中的卧佛,不仅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一尊唐代卧佛造像,而且其造型还突破佛教仪轨,采取左胁而卧的特殊姿势。并且在卧佛腰部位置还有一背对观者、面向卧佛结跏趺坐的不明比丘形象。文章通过文献梳理和实物资料的收集整理,试图从经变故事时空秩序的角度,论证安岳卧佛龛表现的是释迦牟尼与其收官弟子须跋陀罗依依惜别的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岳卧佛院 涅槃变 须跋陀罗
下载PDF
安岳卧佛院第4号龛题记与相关问题 被引量:3
4
作者 张雪芬 李艳舒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1-56,I0001,共7页
安岳卧佛院第4号龛主尊头光内新发现的"师祖慈海和尚"题记,将第51号窟内圆雕像、第81号窟内宋碑联系起来。通过三则材料的整理,可清晰了解慈海在卧佛院的活动轨迹,并由此整理出两宋时期卧佛院四位院主(南宋称"住持"... 安岳卧佛院第4号龛主尊头光内新发现的"师祖慈海和尚"题记,将第51号窟内圆雕像、第81号窟内宋碑联系起来。通过三则材料的整理,可清晰了解慈海在卧佛院的活动轨迹,并由此整理出两宋时期卧佛院四位院主(南宋称"住持")的继承脉络,即惠文、法宗、慈海、悟宣,其时间跨度自北宋中晚期延续到南宋中期。第4号龛内师祖像的开凿,与南宋时期安岳周边及大足地区流行雕凿禅宗祖师的风气有关,"忠孝"思想突出,反映出这一阶段儒释相融的社会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岳 佛院 师祖 慈海 忠孝
原文传递
安岳卧佛院北岩宋代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浮雕图像辨识 被引量:3
5
作者 张雪芬 《南方民族考古》 2014年第1期153-192,共40页
《华严经》为佛教经典中的鸿篇巨制,版本较多,其中由唐中期实叉难陀翻译的八十卷本《华严经》影响最大。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故事即出自八十卷本《华严经·入法界品》,该品内容丰富,占据《华严经》四分之一以上篇幅。安岳卧佛院北岩卧... 《华严经》为佛教经典中的鸿篇巨制,版本较多,其中由唐中期实叉难陀翻译的八十卷本《华严经》影响最大。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故事即出自八十卷本《华严经·入法界品》,该品内容丰富,占据《华严经》四分之一以上篇幅。安岳卧佛院北岩卧佛下浮雕有巨幅五十三参图像,因风化破坏严重且图像画面过于简略,辨识困难。笔者以经典为基础,并辅助参考北宋末年惟白《文殊指南图赞》、日本镰仓时代奈良东大寺《华严海会善知识图》,以及明初皇家寺院山西崇善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等资料,对卧佛院浮雕进行辨识并尝试寻找其构图布局。结合浮雕周侧的题记及造像,笔者提出卧佛院五十三参浮雕的雕凿时代可能在北宋末(宣和前后)至南宋绍兴四年之间,这组浮雕应是国内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全幅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浮雕图像,此工程的主持者与两宋之际活动于卧佛院的僧人'慈海'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岳卧佛院 宋代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浮雕图像 慈海
原文传递
四川安岳卧佛院石窟文物赋存环境研究
6
作者 安程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1-96,共6页
四川石窟寺与摩崖造像数量众多,安岳卧佛院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当前对卧佛院调查研究表明,卧佛院病害较多且与赋存环境关系紧密。通过环境监测与分析,可知不论开敞的摩崖造像微环境还是半封闭的经龛微环境,绝对湿度大、温湿度耦合... 四川石窟寺与摩崖造像数量众多,安岳卧佛院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当前对卧佛院调查研究表明,卧佛院病害较多且与赋存环境关系紧密。通过环境监测与分析,可知不论开敞的摩崖造像微环境还是半封闭的经龛微环境,绝对湿度大、温湿度耦合的特征均非常明显。摩崖造像文物微环境温度变化大,相对湿度变化很大程度上为温度变化影响,因此只有增设遮阳避雨的窟檐等保护措施,通过维持温度稳定方能维持湿度的稳定;经龛文物微环境温度更稳定因而相对湿度也更为稳定,需要专门进行除湿工作,单纯地加强内外通风不能起到有效控制湿度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岳卧佛院 石窟造像病害 环境监测 文物赋存环境 文物微环境
原文传递
唐代涅槃图式中的独特表达——安岳卧佛院涅槃变试析
7
作者 王春 《长江文明》 2021年第1期-,共8页
本文通过辨识安岳卧佛院涅槃变的部分形象,并与唐代其他涅槃变进行故事情节组合和卧佛卧姿上的比较,来论证安岳卧佛院涅槃变是涅槃图与涅槃后说法图的组合,是传统涅槃图和四川地域性说法图的有机融合,是两个故事(或图式)的人物具有双重... 本文通过辨识安岳卧佛院涅槃变的部分形象,并与唐代其他涅槃变进行故事情节组合和卧佛卧姿上的比较,来论证安岳卧佛院涅槃变是涅槃图与涅槃后说法图的组合,是传统涅槃图和四川地域性说法图的有机融合,是两个故事(或图式)的人物具有双重所指,相互穿插、呼应的有机融合,并试析其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岳卧佛院 涅槃变 独特表达
原文传递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创新研究——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婷 梁诗曼 《科教导刊》 2019年第2期86-87,共2页
高校是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背景下,本文以佛科院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创新路径:坚持"... 高校是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背景下,本文以佛科院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创新路径:坚持"立德树人"思想;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学风建设;培育佛科院精神,彰显大学文化个性;丰富文化活动载体,积极推进文明修身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
下载PDF
教育硕士培养机制的探索与研究——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例
9
作者 邵奇 曾锦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第11期196-196,共1页
教育硕士是一种以培养实践型教育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型学位。2010年,我国首次招收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佛科院")教育硕士点自2015年起开始招生,目前已经培养了两届全日制教育硕士毕业生,形成了一... 教育硕士是一种以培养实践型教育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型学位。2010年,我国首次招收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佛科院")教育硕士点自2015年起开始招生,目前已经培养了两届全日制教育硕士毕业生,形成了一套具有校本特色的培养机制。因此对佛科院的培养机制和办学经验进行研究与总结,同时给出优化建议,以便更好提高办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硕士 培养机制 建议
下载PDF
厦门佛教建筑的外部空间特征
10
作者 彭晋媛 黄源成 《华中建筑》 2015年第1期124-128,共5页
作为宗教、生活、游览等多功能、多层次的重要场所,佛教建筑的外部空间与其内部空间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是佛教建筑场所精神的重要体现。参照佛教历史的发展脉络,结合厦门独特的文化、地貌等地域性特征,该文将厦门佛教建筑的外部空间梳... 作为宗教、生活、游览等多功能、多层次的重要场所,佛教建筑的外部空间与其内部空间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是佛教建筑场所精神的重要体现。参照佛教历史的发展脉络,结合厦门独特的文化、地貌等地域性特征,该文将厦门佛教建筑的外部空间梳理为"佛寺型"、"佛院型"、"佛堂型"和"岩洞型"四种基本类型,并在结合实地调研成果总平面图的基础上逐一分析其主要特征,虽不能概括全貌,却能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厦门佛教建筑的外部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建筑 外部空间 佛院 岩洞
下载PDF
Emergence of Temple Centered Society in Early Bihar: Mundesvari Inscription a Case in Point
11
《History Research》 2012年第5期332-340,共9页
In the early medieval economic and social circumstances religious centers developed in Bihar, which further l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emples by the rulers as well as by the locally powerful communities. It must be n... In the early medieval economic and social circumstances religious centers developed in Bihar, which further l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emples by the rulers as well as by the locally powerful communities. It must be noted that these temples were not as gigantic or of great artistic value either as compared to the Buddhist monasteries of contemporary Bihar. The reason behind this was probably the fact that the Buddhist monasteries were built by the state or supported directly by them as well as patronized by the rich business community. On the contrary, few of the Brahamanical structures were getting these advantages and they were having support of the local followers. From the various excavation and exploration reports by archaeologists, temple structures of this period have been reported very often. But the ancient historiography of Bihar obsessed with the Buddhist, Jaina and other heterodox monuments, has tended to just ignore it. The question why such a large number of temples came up during this period, which is spread over the whole of modem Bihar, particularly near the important Buddhist sites, was never posed. Moreover, the question why the Pala rulers who were known for their Buddhist inclination later extended critical support to Brahmans has also remained unaddre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de urbanisation Agraian Brahmanism BUDDHISM Monestaries
下载PDF
西湖北山文化遗迹
12
作者 项冰如 《古今谈》 2006年第1期60-62,77,共4页
大石佛院 大石佛院在宝石山南,原是山下临水的一块大石头。相传秦始皇东巡去绍兴祭禹陵路过钱塘,遇大风,曾将船系于此石,因名秦皇缆船石。张舆有诗写此事:“葛仙岭西大石头,祖龙东来曾系舟。不闻登仙入蓬岛,徒见作佛如嘉州。地... 大石佛院 大石佛院在宝石山南,原是山下临水的一块大石头。相传秦始皇东巡去绍兴祭禹陵路过钱塘,遇大风,曾将船系于此石,因名秦皇缆船石。张舆有诗写此事:“葛仙岭西大石头,祖龙东来曾系舟。不闻登仙入蓬岛,徒见作佛如嘉州。地涌半身云水绕,山开一面金碧浮。几回劫火烧不尽,空对湖山飞白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 北山文化遗迹 大石佛院 宝石山 葛岭仙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