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新媒体时代王小波作品英译者群体考察(1997—2022) |
巫和雄
姚海涛
|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2
|
国家外宣机构发起中国文学外译机制社会学分析——以鲁迅作品英译出版项目为例 |
汪宝荣
|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9 |
16
|
|
3
|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及域外传播研究 |
孙亚玲
|
《黑河学院学报》
|
2019 |
1
|
|
4
|
赫哲族文化作品英译状况调查研究 |
涂颖
杨艳华
高萍
贾艺璇
耿博爽
秦莹
|
《科教导刊》
|
2020 |
0 |
|
5
|
本土译者与汉学家英译中国文学作品比较研究——中国文学作品英译中模糊美感磨蚀 |
李跃
|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1
|
|
6
|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鲁迅作品英译者行为研究 |
邵毅
|
《译苑新谭》
|
2023 |
0 |
|
7
|
《天下》月刊现代文学英译作品中构建中国形象的途径及效果 |
李可桢
|
《皖西学院学报》
|
2023 |
0 |
|
8
|
形貌修辞学观照下的文学翻译研究——以鲁迅作品英译为例 |
赵海娟
杨俊峰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4
|
|
9
|
文学翻译、性别重构与国家形象自我建构——新时期国家机构英译当代女性作家作品研究 |
沈凝芬
|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 |
1
|
|
10
|
王安忆英译作品的海外传播研究 |
高璐夷
储常胜
|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
2016 |
2
|
|
11
|
试论王安忆英译作品的出版与传播 |
张智明
陈珊
|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
2014 |
0 |
|
12
|
沈从文作品英译研究 |
向仍东
|
《明日风尚》
|
2019 |
0 |
|
13
|
副文本对比研究——以莫言《檀香刑》原作与葛浩文英译本为例 |
梁鑫
|
《现代语言学》
|
2023 |
0 |
|
14
|
莫言英译作品译介研究 |
张晓娟
苏新连
|
《海外英语》
|
2015 |
2
|
|
15
|
英译中国作品中的意识形态影响研究 |
谭兴
谈宏慧
|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0 |
|
16
|
将英译中华经典文化作品引入英语教材的思考 |
沈一然
|
《英语教师》
|
2018 |
2
|
|
17
|
分析儿童文学翻译对译者的要求--思考中国儿童文学英译作品怎样“走出去” |
刘臻臻
|
《科技资讯》
|
2020 |
0 |
|
18
|
翻译中的副文本策略和读者接受——以余华作品在美国的译介为例 |
邵璐
周以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22 |
13
|
|
19
|
从文学翻译变通的角度看葛浩文《红高粱家族》的英译 |
王淑玲
|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13 |
16
|
|
20
|
英译中模糊语言的东方情调化处理 |
陆美燕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
201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