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作家精神自由与新时期散文创作
被引量:
1
1
作者
曹家治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2-6,共5页
我们或许可以从作家精神的自由程度这一视角来检讨新时期散文的发展状况。因为不与物质生产成正比例关系的一个时代的文学发展,却总无一例外地跟一个时代作家心灵的自由程度成正比例关系。文学作为人类自由意识的集中体现,创作主体充分...
我们或许可以从作家精神的自由程度这一视角来检讨新时期散文的发展状况。因为不与物质生产成正比例关系的一个时代的文学发展,却总无一例外地跟一个时代作家心灵的自由程度成正比例关系。文学作为人类自由意识的集中体现,创作主体充分的精神自由可以说是产生佳作和形成繁荣的先决条件。不论每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和作家的个别处境怎样千差万别,怎样给作家准备着不同的创作资料和成功机会,如果没有精神自由这个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条件,作家则连进行创作的基本心理状态都不可能具备,更谈不上进入真正的创作过程,产生佳作了。前人所谓“文人数多奇,诗人命更薄”、“文穷而后工”、“愤怒出诗人”等语,都可以理解为作家们在任何环境中都执著地坚持自己的人格精神和审美追求,保持着自己的心灵自曲,或者从心灵的不自由转入了心灵自由,从而唱出了佳篇。这种精神自由是作家人格实现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散文
作家精神
“自我”
精神
自由
创作主体
人类情感
自由程
文学样式
作品
艺术观念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现代作家的精神建构特性
2
作者
班澜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6-81,共6页
作家的精神应有深广的内涵、独立的个性、自由的思想,其文字才可能成为烛照人类精神的火炬。检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种种文学现象,我们不难发现,作家的精神是处于一个悖论的怪圈中。要真正理解中国现代作家的精神建构,就要穿透和超越那...
作家的精神应有深广的内涵、独立的个性、自由的思想,其文字才可能成为烛照人类精神的火炬。检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种种文学现象,我们不难发现,作家的精神是处于一个悖论的怪圈中。要真正理解中国现代作家的精神建构,就要穿透和超越那些看似悖反的现象。在任何构成悖反现象的两极之间,互相缠绕的正是其相关性,或同一性。我们考察作家的精神建构,应该打破曾经长期构筑的悖反怪圈,打破僵化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认知惯性,以开阔的视野,宽容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加以审视,以期还作家的本来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字
作家精神
建构特性
复杂性
历时性
超越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作家主体精神的两种言说:比较《酒徒》与《李自成》
3
作者
闻彦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1期97-99,共3页
比较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小说创作空间,探究小说的形式意义与读者的释义过程,总结作者主体精神在小说语意表述上的不同模式。二者间的差异并未掩盖作家主体精神的内在一致,他们保持着艺术良知,在被动适应社会中坚守个体精神、拒绝同化,保...
比较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小说创作空间,探究小说的形式意义与读者的释义过程,总结作者主体精神在小说语意表述上的不同模式。二者间的差异并未掩盖作家主体精神的内在一致,他们保持着艺术良知,在被动适应社会中坚守个体精神、拒绝同化,保持并借助与中心话语的疏离,远离政治或俗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以鬯
酒徒
姚雪垠
李自成
作家
主体
精神
作家
主体
精神
的两种言说:比较《酒徒》与《李自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李长之凸显作家主体精神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
4
作者
朴晓琳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3年第10期96-98,共3页
三十年代重要的文学批评家李长之以其独特的批评方法在当时备受瞩目,而在今天这种批评方法仍然大放其彩。因为批评事业发展至今更加注重对作家主体精神(不仅包括批评家,也包括批评客体的作者)的探究,而李长之通过对主客体两方面的定位...
三十年代重要的文学批评家李长之以其独特的批评方法在当时备受瞩目,而在今天这种批评方法仍然大放其彩。因为批评事业发展至今更加注重对作家主体精神(不仅包括批评家,也包括批评客体的作者)的探究,而李长之通过对主客体两方面的定位正好诠释了这种批评方法,以一种新的视角去定位批评的精神和批评的方式,因此从主客体两方面研究李长之的独具特色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对于整合李长之的文学批评观和学习其批评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长之
作家
主体
精神
社会历史批评方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卷首语
5
作者
丁帆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08年第2期3-3,共1页
在这一期里,本刊郑重推出林贤治先生的《中国作家精神还乡的历史流变》一文,的确,从上一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的文学就陷入了形式主义的陷阱之中,从"前先锋"到"后先锋"的创作演练中。
关键词
历史流变
纯文学
林贤治
文学本质
作家精神
形式主义
后先锋
文学史
陷阱
创作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闲读偶记
6
作者
周同宾
《新闻爱好者》
1996年第2期34-35,共2页
魏明伦:《巴山鬼话》n1993年10月的深圳文稿竞价,在全国反响强烈,有褒有贬,众说纷坛,到最后,似乎说坏话的居多.然而,毕竟有不少文稿高价售出,作家精神产品的物质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确属好事.剧作家魏明伦的杂文散文集《巴山鬼...
魏明伦:《巴山鬼话》n1993年10月的深圳文稿竞价,在全国反响强烈,有褒有贬,众说纷坛,到最后,似乎说坏话的居多.然而,毕竟有不少文稿高价售出,作家精神产品的物质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确属好事.剧作家魏明伦的杂文散文集《巴山鬼话》率先以8万元人民币成交.槌声一响,文稿易主,创造了文坛一奇.当初,有人担心,书稿一旦被私入而不是出版社买走,便会据为己有,很难付梓面世.看来,这担心是多余的.《巴山鬼话》就由海天出版社出版并发行了,而且印数2万.只不过买主的名字以“出品人”的资格和作者的名字并列印在书上了.这书,是我所见到的第一本有出品人的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明伦
文学理论
语言
物质价值
作家精神
姚雪垠
新时期
出品人
说坏话
说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明清小说创作动机论
7
作者
吴波
夏菁
《怀化学院学报》
1991年第5期68-73,共6页
人的任何意志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与满足某些需要有关的活动动力”,它限于‘能够给予行动能量并指导行为的因素”,而具体到文学中的创作动机,则是指的那些能激活作家的创作欲望,触动文学艺术活动发生的直接或间接诱因...
人的任何意志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与满足某些需要有关的活动动力”,它限于‘能够给予行动能量并指导行为的因素”,而具体到文学中的创作动机,则是指的那些能激活作家的创作欲望,触动文学艺术活动发生的直接或间接诱因。作家的创作动机来源于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外界的某种刺激、生活的某些机遇以及某些触动,都能促使文学艺术活动的发生,成为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的动机。正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的:“真正的艺术作品只是偶尔在艺术家的心灵中产生,那是从他所经历的生活中得来的果实,正如他母亲怀胎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动机
明清小说
作家精神
明清时期
曹雪芹
劝惩
吴承恩
作品
作家
创作
怨愤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创作主体的精神转换──考察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一种思路
被引量:
7
8
作者
陈美兰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61-67,共7页
中国文学近二十年的演化过程是创作主体精神转换的过程。这个过程带来了文学新的精神内涵和新的艺术风貌,为文学的发展开拓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开阔的、充满历史动感的精神空间。
关键词
创作主体
中国新时期文学
精神
转换
现代性意识
文学创作
文化守成
“后现代”
精神
特征
中国文学
作家精神
原文传递
《青岛文学》深入基层走近作家、走进读者
9
《青岛文学》
2011年第3期73-73,共1页
为进一步办好刊物,体现"三贴近"精神,推动文艺事业大发展大繁荣,青岛文学杂志社积极开展"《青岛文学》深入基层,走近作家,走进读者"系列活动,组织编辑与作家深入农村、工厂、部队、学校等社会各界,广泛听取读者的...
为进一步办好刊物,体现"三贴近"精神,推动文艺事业大发展大繁荣,青岛文学杂志社积极开展"《青岛文学》深入基层,走近作家,走进读者"系列活动,组织编辑与作家深入农村、工厂、部队、学校等社会各界,广泛听取读者的意见与建议,总结经验,积极耕耘好《青岛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岛
文学
基层
作家精神
读者
杂志社
意见与建议
三贴近
大发展
组织
原文传递
叶弥论
10
作者
张学昕
《钟山》
2022年第5期107-120,共14页
一中国古典文论里崇尚“文如其人”的说法。我们都熟知这个成语的出处,源于苏东坡写给“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即张文潜《答张文潜县丞书》:“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无...
一中国古典文论里崇尚“文如其人”的说法。我们都熟知这个成语的出处,源于苏东坡写给“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即张文潜《答张文潜县丞书》:“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无疑,这种论断,数百年来已然成为爬疏作家写作发生、考量作家与文本内在关系重要的参照维度。我觉得,并非一个作家的所有文本,尤其虚构类文本,都能够清晰、充分地彰显其情志和人格,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定然会带有作家精神气度的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文论
苏门四学士
一唱三叹
文如其人
张耒
苏东坡
叶弥
作家精神
原文传递
论文学的主体性
被引量:
380
11
作者
刘再复
《文学评论》
1985年第6期11-26,共16页
本文分两期刊出。本期发表的这一部分,其主要论点如下:人的主体性包括实践主体性与精神主体性。文艺创作强调主体性,包括两层基本内涵:一是把人放到历史运动中的实践主体的地位上,即把实践的人看作历史运动的轴心,把人看作人。二是要特...
本文分两期刊出。本期发表的这一部分,其主要论点如下:人的主体性包括实践主体性与精神主体性。文艺创作强调主体性,包括两层基本内涵:一是把人放到历史运动中的实践主体的地位上,即把实践的人看作历史运动的轴心,把人看作人。二是要特别注意人的精神主体性,注意人的精神世界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历史是客观世界的外宇宙和人的精神主体的内宇宙互相结合的运动过程。文学的主体包括作为对象主体的人物形象,作为创造主体的作家和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和批评家。肯定对象的主体性,就是肯定文学对象结构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主体形象,把笔下人物当成独立的个性,当成不以作家意志为转移的具有自主意识和自身价值的精神主体,而不应以物本主义和神本主义的眼光,把人变成任人摆布的玩物和没有血肉的偶象。愈有才能的作家,愈是处于最好的创作心态,他们在自己人物面前愈是无能为力,这种二律背反现象正是“世界观决定论”感到困惑的难题。创造主体性从心理结构角度说,是作家超越生存需求、安全需求、消极性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而升华到自我实现需求的精神境界。从创作实践上说,创造主体性包括超常性,超前性和超我性,这就是主体对世俗观念、时空界限及“封闭性自我”的超越,这种超越导致作家精神主体进入充分自由的状态。但主体性的实现还要求作家必须肩负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这种历史使命感在文学创作中往往表现为深广的忧思意识,表现为把爱推向整个人间的人道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作家精神
精神
主体
自我实现
内宇宙
创造主体
文学理论
实践主体
主体意识
对象主体
原文传递
传统与现代的多重纠缠——王方晨短篇小说论
12
作者
张志忠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7-187,共11页
王方晨少年早慧,又异常勤奋,1980年代末期,他20岁刚出头,就开始发表作品,诗歌、散文、小说全面开花,在小说中涵盖了短篇、中篇和长篇小说,都有引人注目的作品问世。为了集中话题,有所深入,本文聚焦于王方晨的短篇小说中传统与现代的多...
王方晨少年早慧,又异常勤奋,1980年代末期,他20岁刚出头,就开始发表作品,诗歌、散文、小说全面开花,在小说中涵盖了短篇、中篇和长篇小说,都有引人注目的作品问世。为了集中话题,有所深入,本文聚焦于王方晨的短篇小说中传统与现代的多重纠缠,略述二三,就教于方家。一阅读王方晨的短篇小说,是一种心灵游戏,是要找到进入作家精神世界的一条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方晨
短篇小说
早慧
作家精神
纠缠
传统与现代
多重
原文传递
题名
作家精神自由与新时期散文创作
被引量:
1
1
作者
曹家治
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2-6,共5页
文摘
我们或许可以从作家精神的自由程度这一视角来检讨新时期散文的发展状况。因为不与物质生产成正比例关系的一个时代的文学发展,却总无一例外地跟一个时代作家心灵的自由程度成正比例关系。文学作为人类自由意识的集中体现,创作主体充分的精神自由可以说是产生佳作和形成繁荣的先决条件。不论每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和作家的个别处境怎样千差万别,怎样给作家准备着不同的创作资料和成功机会,如果没有精神自由这个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条件,作家则连进行创作的基本心理状态都不可能具备,更谈不上进入真正的创作过程,产生佳作了。前人所谓“文人数多奇,诗人命更薄”、“文穷而后工”、“愤怒出诗人”等语,都可以理解为作家们在任何环境中都执著地坚持自己的人格精神和审美追求,保持着自己的心灵自曲,或者从心灵的不自由转入了心灵自由,从而唱出了佳篇。这种精神自由是作家人格实现的前提。
关键词
新时期散文
作家精神
“自我”
精神
自由
创作主体
人类情感
自由程
文学样式
作品
艺术观念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现代作家的精神建构特性
2
作者
班澜
机构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语文教学部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6-81,共6页
文摘
作家的精神应有深广的内涵、独立的个性、自由的思想,其文字才可能成为烛照人类精神的火炬。检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种种文学现象,我们不难发现,作家的精神是处于一个悖论的怪圈中。要真正理解中国现代作家的精神建构,就要穿透和超越那些看似悖反的现象。在任何构成悖反现象的两极之间,互相缠绕的正是其相关性,或同一性。我们考察作家的精神建构,应该打破曾经长期构筑的悖反怪圈,打破僵化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认知惯性,以开阔的视野,宽容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加以审视,以期还作家的本来面目。
关键词
现代文字
作家精神
建构特性
复杂性
历时性
超越性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家主体精神的两种言说:比较《酒徒》与《李自成》
3
作者
闻彦
机构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1期97-99,共3页
文摘
比较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小说创作空间,探究小说的形式意义与读者的释义过程,总结作者主体精神在小说语意表述上的不同模式。二者间的差异并未掩盖作家主体精神的内在一致,他们保持着艺术良知,在被动适应社会中坚守个体精神、拒绝同化,保持并借助与中心话语的疏离,远离政治或俗世。
关键词
刘以鬯
酒徒
姚雪垠
李自成
作家
主体
精神
作家
主体
精神
的两种言说:比较《酒徒》与《李自成》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李长之凸显作家主体精神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
4
作者
朴晓琳
机构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出处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3年第10期96-98,共3页
文摘
三十年代重要的文学批评家李长之以其独特的批评方法在当时备受瞩目,而在今天这种批评方法仍然大放其彩。因为批评事业发展至今更加注重对作家主体精神(不仅包括批评家,也包括批评客体的作者)的探究,而李长之通过对主客体两方面的定位正好诠释了这种批评方法,以一种新的视角去定位批评的精神和批评的方式,因此从主客体两方面研究李长之的独具特色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对于整合李长之的文学批评观和学习其批评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李长之
作家
主体
精神
社会历史批评方法
Keywords
LiChangzhi
subject spirit of writers
social and historical critic approach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卷首语
5
作者
丁帆
出处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08年第2期3-3,共1页
文摘
在这一期里,本刊郑重推出林贤治先生的《中国作家精神还乡的历史流变》一文,的确,从上一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的文学就陷入了形式主义的陷阱之中,从"前先锋"到"后先锋"的创作演练中。
关键词
历史流变
纯文学
林贤治
文学本质
作家精神
形式主义
后先锋
文学史
陷阱
创作
分类号
I [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闲读偶记
6
作者
周同宾
出处
《新闻爱好者》
1996年第2期34-35,共2页
文摘
魏明伦:《巴山鬼话》n1993年10月的深圳文稿竞价,在全国反响强烈,有褒有贬,众说纷坛,到最后,似乎说坏话的居多.然而,毕竟有不少文稿高价售出,作家精神产品的物质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确属好事.剧作家魏明伦的杂文散文集《巴山鬼话》率先以8万元人民币成交.槌声一响,文稿易主,创造了文坛一奇.当初,有人担心,书稿一旦被私入而不是出版社买走,便会据为己有,很难付梓面世.看来,这担心是多余的.《巴山鬼话》就由海天出版社出版并发行了,而且印数2万.只不过买主的名字以“出品人”的资格和作者的名字并列印在书上了.这书,是我所见到的第一本有出品人的书.
关键词
魏明伦
文学理论
语言
物质价值
作家精神
姚雪垠
新时期
出品人
说坏话
说文学
分类号
G236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明清小说创作动机论
7
作者
吴波
夏菁
出处
《怀化学院学报》
1991年第5期68-73,共6页
文摘
人的任何意志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与满足某些需要有关的活动动力”,它限于‘能够给予行动能量并指导行为的因素”,而具体到文学中的创作动机,则是指的那些能激活作家的创作欲望,触动文学艺术活动发生的直接或间接诱因。作家的创作动机来源于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外界的某种刺激、生活的某些机遇以及某些触动,都能促使文学艺术活动的发生,成为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的动机。正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的:“真正的艺术作品只是偶尔在艺术家的心灵中产生,那是从他所经历的生活中得来的果实,正如他母亲怀胎一样”。
关键词
创作动机
明清小说
作家精神
明清时期
曹雪芹
劝惩
吴承恩
作品
作家
创作
怨愤
分类号
G4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创作主体的精神转换──考察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一种思路
被引量:
7
8
作者
陈美兰
机构
武汉大学中文系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61-67,共7页
文摘
中国文学近二十年的演化过程是创作主体精神转换的过程。这个过程带来了文学新的精神内涵和新的艺术风貌,为文学的发展开拓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开阔的、充满历史动感的精神空间。
关键词
创作主体
中国新时期文学
精神
转换
现代性意识
文学创作
文化守成
“后现代”
精神
特征
中国文学
作家精神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青岛文学》深入基层走近作家、走进读者
9
出处
《青岛文学》
2011年第3期73-73,共1页
文摘
为进一步办好刊物,体现"三贴近"精神,推动文艺事业大发展大繁荣,青岛文学杂志社积极开展"《青岛文学》深入基层,走近作家,走进读者"系列活动,组织编辑与作家深入农村、工厂、部队、学校等社会各界,广泛听取读者的意见与建议,总结经验,积极耕耘好《青岛文学》
关键词
青岛
文学
基层
作家精神
读者
杂志社
意见与建议
三贴近
大发展
组织
分类号
G239.2 [文化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叶弥论
10
作者
张学昕
机构
辽宁师范大学
出处
《钟山》
2022年第5期107-120,共14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自觉与新世纪中国文学写作发生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9BZW154。
文摘
一中国古典文论里崇尚“文如其人”的说法。我们都熟知这个成语的出处,源于苏东坡写给“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即张文潜《答张文潜县丞书》:“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无疑,这种论断,数百年来已然成为爬疏作家写作发生、考量作家与文本内在关系重要的参照维度。我觉得,并非一个作家的所有文本,尤其虚构类文本,都能够清晰、充分地彰显其情志和人格,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定然会带有作家精神气度的痕迹。
关键词
中国古典文论
苏门四学士
一唱三叹
文如其人
张耒
苏东坡
叶弥
作家精神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论文学的主体性
被引量:
380
11
作者
刘再复
出处
《文学评论》
1985年第6期11-26,共16页
文摘
本文分两期刊出。本期发表的这一部分,其主要论点如下:人的主体性包括实践主体性与精神主体性。文艺创作强调主体性,包括两层基本内涵:一是把人放到历史运动中的实践主体的地位上,即把实践的人看作历史运动的轴心,把人看作人。二是要特别注意人的精神主体性,注意人的精神世界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历史是客观世界的外宇宙和人的精神主体的内宇宙互相结合的运动过程。文学的主体包括作为对象主体的人物形象,作为创造主体的作家和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和批评家。肯定对象的主体性,就是肯定文学对象结构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主体形象,把笔下人物当成独立的个性,当成不以作家意志为转移的具有自主意识和自身价值的精神主体,而不应以物本主义和神本主义的眼光,把人变成任人摆布的玩物和没有血肉的偶象。愈有才能的作家,愈是处于最好的创作心态,他们在自己人物面前愈是无能为力,这种二律背反现象正是“世界观决定论”感到困惑的难题。创造主体性从心理结构角度说,是作家超越生存需求、安全需求、消极性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而升华到自我实现需求的精神境界。从创作实践上说,创造主体性包括超常性,超前性和超我性,这就是主体对世俗观念、时空界限及“封闭性自我”的超越,这种超越导致作家精神主体进入充分自由的状态。但主体性的实现还要求作家必须肩负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这种历史使命感在文学创作中往往表现为深广的忧思意识,表现为把爱推向整个人间的人道精神。
关键词
主体性
作家精神
精神
主体
自我实现
内宇宙
创造主体
文学理论
实践主体
主体意识
对象主体
分类号
I06 [文学—文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传统与现代的多重纠缠——王方晨短篇小说论
12
作者
张志忠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
出处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7-187,共11页
文摘
王方晨少年早慧,又异常勤奋,1980年代末期,他20岁刚出头,就开始发表作品,诗歌、散文、小说全面开花,在小说中涵盖了短篇、中篇和长篇小说,都有引人注目的作品问世。为了集中话题,有所深入,本文聚焦于王方晨的短篇小说中传统与现代的多重纠缠,略述二三,就教于方家。一阅读王方晨的短篇小说,是一种心灵游戏,是要找到进入作家精神世界的一条路径。
关键词
王方晨
短篇小说
早慧
作家精神
纠缠
传统与现代
多重
分类号
I207.425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作家精神自由与新时期散文创作
曹家治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8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现代作家的精神建构特性
班澜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作家主体精神的两种言说:比较《酒徒》与《李自成》
闻彦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论李长之凸显作家主体精神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
朴晓琳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卷首语
丁帆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0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闲读偶记
周同宾
《新闻爱好者》
199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明清小说创作动机论
吴波
夏菁
《怀化学院学报》
199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创作主体的精神转换──考察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一种思路
陈美兰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8
7
原文传递
9
《青岛文学》深入基层走近作家、走进读者
《青岛文学》
2011
0
原文传递
10
叶弥论
张学昕
《钟山》
2022
0
原文传递
11
论文学的主体性
刘再复
《文学评论》
1985
380
原文传递
12
传统与现代的多重纠缠——王方晨短篇小说论
张志忠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