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艺报》与“十七年”作家自我批评空间建构——以“检讨书”为中心 被引量:1
1
作者 魏宝涛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6-51,共6页
十七年文学批评发展进程中,《文艺报》上的"检讨书"参与了作家自我批评空间的建构。本文认为,"检讨书"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中;"检讨书"的文本中透露出《文艺报》的媒介价值观及媒介姿态;"检... 十七年文学批评发展进程中,《文艺报》上的"检讨书"参与了作家自我批评空间的建构。本文认为,"检讨书"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中;"检讨书"的文本中透露出《文艺报》的媒介价值观及媒介姿态;"检讨书"传递出《文艺报》在作家自我批评领域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制造文化认同的历史角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报》 检讨书 作家自我批评 媒体建构 文化认同
下载PDF
《文艺报》与“十七年”作家自我批评空间建构——以作家“成长”轨迹为中心 被引量:1
2
作者 魏宝涛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2期57-61,共5页
"十七年"文学批评进程中,《文艺报》以权威主导角色参与了作家自我批评空间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以《文艺报》为中心的考察,清晰地展现出"十七年"作家在自我批评中"成长"的大致脉络。作家生存方式与... "十七年"文学批评进程中,《文艺报》以权威主导角色参与了作家自我批评空间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以《文艺报》为中心的考察,清晰地展现出"十七年"作家在自我批评中"成长"的大致脉络。作家生存方式与身份是重要影响因素,而《文艺报》上折射出的作家转型、调适与新生的心路历程为我们了解此"成长"轨迹提供了最好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批评 作家自我批评 《文艺报》 “成长”轨迹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
下载PDF
批判意识与悲剧精神——重读洪子诚《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海音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83-87,共5页
《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建构在"作家精神"和"文学传统"的问题框架上,分别对80年代文学中"感伤姿态"、"寻根趋向"、"忏悔意识"、"超越渴望"等四种创作心态进行了细致的剖析... 《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建构在"作家精神"和"文学传统"的问题框架上,分别对80年代文学中"感伤姿态"、"寻根趋向"、"忏悔意识"、"超越渴望"等四种创作心态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对于独立的作家精神和独立的文学传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重建的工作。洪子诚指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定是一个痛苦的理想主义者,灵魂的骚动和精神探求的不安构成了他的精神结构,他需要有"永恒痛苦"的意识,强烈的批判意识和悲剧的精神品质。这样,中国文学传统的重建才真正有希望。洪子诚对作家建立独立精神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他所秉持的"启蒙主义"价值立场和"苦行僧"式的艺术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 洪子诚 批判意识 悲剧精神 文学传统
下载PDF
华裔作家哈金作品中华人形象的转型分析
4
作者 胡慧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第10期189-191,共3页
通过分析哈金的两部作品《等待》和《自由生活》的主要华人形象,由处于中国文革时期边缘化的停滞落后形象转型为容身于美国社会的华裔移民新形象,对比分析了两种华人形象具体的异同点,揭露了哈金作品中华人形象转型背后的意义,即哈金作... 通过分析哈金的两部作品《等待》和《自由生活》的主要华人形象,由处于中国文革时期边缘化的停滞落后形象转型为容身于美国社会的华裔移民新形象,对比分析了两种华人形象具体的异同点,揭露了哈金作品中华人形象转型背后的意义,即哈金作为作家自我东方主义倾向的消解和作为移民的文化身份认同建构的变化,并指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移民的文化身份是一种在异质文化中不断从冲突走向融合,并摒弃了二元对立的更为开放性的、包容性的杂糅文化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金 华人形象转型 作家自我东方主义倾向 移民杂糅文化身份 全球化
下载PDF
贾平凹创作中的几个矛盾——以《高老庄》和《废都》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志忠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5期5-12,共8页
本文以贾平凹近作为例,分析了影响其创作成就进一步提高的几对矛盾:模糊了作家自我与作品本身的界限,把二者混为一谈;作品的形象性与其思想内涵之间不相称,有明显的理念化倾向;在营造形而上的境界中,有为神秘而神秘的弊端;对于作品中的... 本文以贾平凹近作为例,分析了影响其创作成就进一步提高的几对矛盾:模糊了作家自我与作品本身的界限,把二者混为一谈;作品的形象性与其思想内涵之间不相称,有明显的理念化倾向;在营造形而上的境界中,有为神秘而神秘的弊端;对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常常表现出矛盾的态度,既有其从事创作以来一以贯之的将女性理想化的一面,又有以男性占有者的眼光审视女性时的粗鄙和“妻妾成群”的幻想。这样的庞杂和混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自我与作品 理念化 神秘主义 女性理想 男权主义
下载PDF
The Impact of Socio-Cultural Contexts on the Reception of Contemporary Saudi Novels
6
作者 Noura Algahtani 《Sociology Study》 2016年第2期104-110,共7页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the socio-cultural contexts have affected readers' responses to particular Saudi novels. It draws on Fish's concept of "interpretive communities", which argues that interpretation is an ins...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the socio-cultural contexts have affected readers' responses to particular Saudi novels. It draws on Fish's concept of "interpretive communities", which argues that interpretation is an institutional practice, and that consequently readers hold shared prior assumptions that constrain their interpretive strategies (Fish 1980). Not surprisingly then, some responses to Saudi authors are based on the ideological belief that their novels consist of acts of rebellion against a conservative culture. A close reading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Saudi novelists and the social responses to their works can reflect how cultural and social contexts shape the reception of contemporary Saudi novels, and can also help to construct public attitudes toward these texts. Saudi novelists have faced a number of social constraints and factors which have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vel in Saudi Arabia. For example, works by al-Gosaibi, Munif, Khal, al-Hamad, al-Mohaimeed, Alsanea, and al-luhani have all been banned because they were seen to pose a major threat to the dominant, patriarchal Saudi ideology. While the social controversy around these writers was raging, some other writers applied self-censorship to avoid touching upon what were perceived to be the most sensitive iss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udi novels ultraconservative readings interpretive communities reception theory IDEOLOGY
下载PDF
欲做“代言”而不得——哈金《移民作家》评介 被引量:1
7
作者 欧光安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4-158,共5页
哈金2008年发表的《移民作家》是一部散文集,在书中作者阐述了自己的创作观,论述了语言是否具有"背叛性",想象了移民作家的最高境界乃精神回归之旅。学术化的语言显示出作者多方位的尝试。通过细读文本,比较作者与林语堂的散... 哈金2008年发表的《移民作家》是一部散文集,在书中作者阐述了自己的创作观,论述了语言是否具有"背叛性",想象了移民作家的最高境界乃精神回归之旅。学术化的语言显示出作者多方位的尝试。通过细读文本,比较作者与林语堂的散文创作,当可看出,这部散文集虽然大不同于其小说的"真实故事"讲述,但"自我东方化"的写作依然秉持了他一贯以西方读者为对象的套路,依然以取悦西方读者为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金 《移民作家自我东方化 生存范畴
原文传递
“两个”歌德的融合——论托马斯·曼的长篇小说《歌德与绿蒂》
8
作者 李昌珂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4-51,共8页
托马斯·曼的歌德题材小说《歌德与绿蒂》,讲述了歌德性格上的矛盾,展示了一个"旧的"歌德和一个"新的"歌德。"旧的"歌德是德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代表,"新的"歌德是历史理性的化身。"两个... 托马斯·曼的歌德题材小说《歌德与绿蒂》,讲述了歌德性格上的矛盾,展示了一个"旧的"歌德和一个"新的"歌德。"旧的"歌德是德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代表,"新的"歌德是历史理性的化身。"两个"歌德的融合,完成了对"历史小说"的一种创新,完成了作家的歌德情结,完成了时代的政治要求,完成了德国流亡作家自我意识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小说 托马斯·曼 《歌德与绿蒂》 流亡作家自我意识
原文传递
“中国形象”:《女勇士》中的“他者”
9
作者 孙少佩 《作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2-23,共2页
美籍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从发表至今,一直受到极大的关注。本文试从"中国形象"、社会集体想象物、作家自我三个方面,来阐释《女勇士》中的"他者"形象及其体现的思想文化内涵。
关键词 中国形象 社会集体想象物 作家自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