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作格分裂考察敦煌文献PT1287的基础方言
1
作者 格日杰布 邵明园 《青海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9-65,共7页
敦煌文献PT1287是敦煌古藏文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关于该卷文书的书写地点和地理传承一直是文献学研究的重点,但它到底作于何地,迄今尚无一致意见。基于作格理论,详细考察敦煌文献PT1287的作格分布,并将之与同时代吐蕃碑文和敦煌契约文书... 敦煌文献PT1287是敦煌古藏文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关于该卷文书的书写地点和地理传承一直是文献学研究的重点,但它到底作于何地,迄今尚无一致意见。基于作格理论,详细考察敦煌文献PT1287的作格分布,并将之与同时代吐蕃碑文和敦煌契约文书相比较,同时辅以现代三大方言的证据,发现它与碑文共同呈现典型的作格分裂格局,而与契约文书严格的作—通格系统不同。这种格局与现代卫藏和安多地区藏语所呈现的作格配列差异正相一致,从而证明它大概率是吐蕃时代在西藏写就,然后被携带到敦煌,而非由敦煌本地藏人写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格分裂 敦煌文献PT1287 基础方言 碑文 敦煌契约文书 现代藏语方言
下载PDF
基于论元NP的作格分裂的语用阐释 被引量:1
2
作者 刘艳 徐天戍 许西美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123-127,共5页
以跨语言语料为基础,从语用学视角探讨了基于作论元的名词短语(NP)的语义性质的作格分裂模式。格结构中的论元NP具有指示性。将充当论元的NP按指示性的强弱分为不同的NP类,即为NP指示性等级。调查表明,基于NP指示性等级的作格分裂模式... 以跨语言语料为基础,从语用学视角探讨了基于作论元的名词短语(NP)的语义性质的作格分裂模式。格结构中的论元NP具有指示性。将充当论元的NP按指示性的强弱分为不同的NP类,即为NP指示性等级。调查表明,基于NP指示性等级的作格分裂模式不仅适用于格标语言,也适用于汉语这样的非格标语言。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汉语的作格分裂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格分裂 论元NP 指示性 标语言 标语言
下载PDF
时制,时态和情态条件触发的作格—分裂现象探讨
3
作者 鲁曼 陈姻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3-106,共4页
由时制,时态和情态(TAM)因素触发的作格—分裂系统在作格语言中倍受关注。其中影响参数理论,给物性参数理论以及视点角度和自然关注点理论极具代表性。在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倾向于Delancey,认为在许多语言中主格和绝对格与动词的一... 由时制,时态和情态(TAM)因素触发的作格—分裂系统在作格语言中倍受关注。其中影响参数理论,给物性参数理论以及视点角度和自然关注点理论极具代表性。在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倾向于Delancey,认为在许多语言中主格和绝对格与动词的一致关系是一种"视点"的类别标志,即说话者描述事件的角度。作格—分裂系统中格标记的模式反映了最自然的视点与关注点之间的冲突。但同时指出,对作格—分裂现象的探讨不应排除语法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裂 影响参数 给物性参数 视点和关注点参数
下载PDF
对及物分析和作格分析互补性的质疑 被引量:3
4
作者 萧九根 田赟宗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6年第5期189-192,共4页
韩礼德(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认为,及物分析与作格分析是对同一小句的不同角度的分析方法。就像对同一图形从一个角度看是内凹的,从另一角度看是中凸的一样。进而得出,对所有的语言人们都可以进行作格分析和及物分析。而张水云在此... 韩礼德(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认为,及物分析与作格分析是对同一小句的不同角度的分析方法。就像对同一图形从一个角度看是内凹的,从另一角度看是中凸的一样。进而得出,对所有的语言人们都可以进行作格分析和及物分析。而张水云在此基础上认为“:作格分析是以及物分析为基础的分析,它是对及物分析的补充。”本文认为,及物分析和作格分析是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及物分析只适用于主格-宾格语言,作格分析只适用于作格-通格语言,两种方法不能交错使用。有些语言能使用两种分析方法,是因为其本身是宾格、作格混合语言(分裂作格),如英语、汉语。即使如此,也只能根据小句的性质分别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及物分析 分析 语言 语言 分裂
下载PDF
作格语言的主语和汉语的主语 被引量:2
5
作者 罗天华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29,共7页
王遥、李景娜(2020)指出汉语与作格语言在形态和句法上有相似性,有一定程度的作格特征,汉语的主语也与作格语言也存在较多共同之处;高明乐、潘晓颖(2020)认为汉语凸显的是话题,主语不易识别,因而可以摒弃主语概念。本文提出一些不同看法... 王遥、李景娜(2020)指出汉语与作格语言在形态和句法上有相似性,有一定程度的作格特征,汉语的主语也与作格语言也存在较多共同之处;高明乐、潘晓颖(2020)认为汉语凸显的是话题,主语不易识别,因而可以摒弃主语概念。本文提出一些不同看法,认为作格的本质是语法关系的形式表达方式,汉语没有这些形式标记,不是类型学意义上的(分裂)作格语言,而是一种中性语言,作格性与汉语主语问题并不相涉;主语是一个原型范畴,非典型的主语多为语用现象,语用可以偏离语法,但不能脱离或者取消语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格分裂 句法 主语 原型范畴
原文传递
作格性与作格语言的“主语”问题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遥 李景娜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4-50,共7页
主语、宾语等受格语言的句法概念在作格语言中的确仍是解读作格语言的关键,而作格语言内部的形态和句法差异却决定了很难找到一个统一适用于受格语言和作格语言的"主语"概念。本文指出作格分裂的本质在于作格语言的受格化倾向... 主语、宾语等受格语言的句法概念在作格语言中的确仍是解读作格语言的关键,而作格语言内部的形态和句法差异却决定了很难找到一个统一适用于受格语言和作格语言的"主语"概念。本文指出作格分裂的本质在于作格语言的受格化倾向,并以此为视角论证了作格性的连续体特征。作格性的强弱差异制约了作格语言的句法组织方式:作格性弱的作格语言在句法表现上倾向于与受格语言一致,而在作格性强的作格语言中,受事性成分取得了成为话题的优先权,通格成分与谓语的关系成为句子的主要语法关系,也因此更具有典型主语的形态和句法特征。汉语的主语在形态和句法上与作格语言的"主语"有诸多相似之处,研究希冀可为汉语主语问题的讨论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作格分裂 成分 主语
原文传递
古汉语“及物”变读规则所反映的语言运作模式 被引量:6
7
作者 王月婷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5-49,共15页
着眼于古汉语变读系统中动词变读前后的词汇特征,可以发现不及物>及物变读有如下规律:(1)自主、不及物、动作动词,变读去声成为带处所、目的、对象、原因等非受事宾语的及物动词;(2)不自主、不及物、状态动词,通过清浊交替或是增加*s... 着眼于古汉语变读系统中动词变读前后的词汇特征,可以发现不及物>及物变读有如下规律:(1)自主、不及物、动作动词,变读去声成为带处所、目的、对象、原因等非受事宾语的及物动词;(2)不自主、不及物、状态动词,通过清浊交替或是增加*s-前缀成为致使词。前者按主格/宾格模式运作,宾格是标记项,其标记互指于动词导致动词变读去声;后者按作格/通格模式运作,作格是标记项,其标记亦互指于动词导致动词变读清声母或增带*s-前缀。其实这两种形态标记的都是占据核心论元位置的非核心成分。综合不及物>及物、及物>双及物等变读用例可知,古汉语中主格/宾格、作格/通格两种模式分裂的主要基础是语义层面的词汇体范畴,即动词表动作还是表状态。典型的动作动词、状态动词的运作模式泾渭分明,非典型用例有自己的特色。除此之外,尚有其它运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汉语 变读 分裂 互指
原文传递
汉语是句法混合型语言吗?
8
作者 罗天华 《外国语》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2,共11页
新近有研究提出汉语在多个方面表现出作格性,是一种“(宾格与作格)混合型语言”或者“分裂作格型语言”。本文在理论与事实两方面对此提出不同意见:理论上,句法作格是形态作格的次类,汉语没有形态作格,没有句法作格存在的可能;事实上,... 新近有研究提出汉语在多个方面表现出作格性,是一种“(宾格与作格)混合型语言”或者“分裂作格型语言”。本文在理论与事实两方面对此提出不同意见:理论上,句法作格是形态作格的次类,汉语没有形态作格,没有句法作格存在的可能;事实上,汉语核心论元全无标记,也没有A/S/O的归并与区分。文章指出:1)汉语既无形态作格特征,也无句法作格表现;2)形式句法的作格现象与类型学的(分裂)作格格局并不相关,对汉语的“句法混合/分裂作格”分析缺乏依据;3)“作格句法”与“句法作格”存在根本区别,汉语不是句法混合/分裂作格型语言,而是一种中性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裂 句法 非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