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光温室内温光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郜庆炉 段爱旺 梁云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6-110,137,共6页
对日光温室内的温、光条件及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北方日光温室在覆盖棚膜生产期间的见光时数小于12h,在不进行人工增光、补光的条件下,不宜种植以果实为主要产品的长日照植物,只可以种植以营养体为主要产... 对日光温室内的温、光条件及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北方日光温室在覆盖棚膜生产期间的见光时数小于12h,在不进行人工增光、补光的条件下,不宜种植以果实为主要产品的长日照植物,只可以种植以营养体为主要产品的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及对光照时间反应不敏感的中间型植物;≥10℃的活动积温的显著增加,为日光温室内实现多茬次栽培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光照强度、温度在南北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存在的差异,为日光温室内实行多种作物间作、套种、立体种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结论:根据日光温室内的温光条件,通过合理的作物种植制度,可以实现对日光温室内时空资源的多维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温度 光照 作物种植制度
下载PDF
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制度略论 被引量:31
2
作者 韩茂莉 《中国农史》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91-99,64,共10页
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制度从短期或定期轮荒耕作制向土地连作制转换 ,从一年一熟制向两年三熟、一年两熟等土地复种制转换 ,历经数千年的历史 ,其中春秋战国时期、唐宋时期、清代中后期是农业种植制度的几个重要转型时期 ,本文以这三个转... 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制度从短期或定期轮荒耕作制向土地连作制转换 ,从一年一熟制向两年三熟、一年两熟等土地复种制转换 ,历经数千年的历史 ,其中春秋战国时期、唐宋时期、清代中后期是农业种植制度的几个重要转型时期 ,本文以这三个转型时期为线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作物种植制度 中国 耕作制
下载PDF
商代前期中原地区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的初探:以河南新郑望京楼遗址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宁 桑哲成 +1 位作者 刘效彬 吴倩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6-107,共12页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华夏文明形成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郑洛地区作为夏商王朝建都和统治的核心区域,其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相关研究表明,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在龙山时期中原地区的出现,在华夏文明的形成过程...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华夏文明形成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郑洛地区作为夏商王朝建都和统治的核心区域,其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相关研究表明,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在龙山时期中原地区的出现,在华夏文明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索这一种植制度在商代前期中原地区的具体实践情况,本文选取河南新郑望京楼遗址夏商时期(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时期)29例先民肢骨和23例先民肋骨进行C、N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先民骨胶原的δ^(13)C值变化范围为–18.1‰~7.0‰,平均值为–9.5‰±2.1‰(n=52),δ^(15)N值变化范围为7.3‰~10.5‰,平均值为8.9‰±0.7‰(n=52),先民仍以C_(4)类食物(粟黍)为主,但是也包含少量C_(3)类(水稻、小麦或大豆)食物,证明中原地区自龙山时代出现的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在商代得以延续,但是粟作农业的主导地位,始终未发生明显变化,这可能与中原地区长期以来的旱作农业经济模式习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望京楼遗址 商代 中原地区 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 C、N稳定同位素分析
下载PDF
基于时序遥感数据的农作物种植制度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
4
作者 邱炳文 闫超 黄稳清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6-188,共13页
及时准确掌握农作物种植制度时空分布信息,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结构合理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时序遥感影像质量的不断提高,基于时序遥感数据的农作物种植制度研究备受关注。本文从研究框架、遥感特征参数以及数据产品等角度,分析... 及时准确掌握农作物种植制度时空分布信息,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结构合理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时序遥感影像质量的不断提高,基于时序遥感数据的农作物种植制度研究备受关注。本文从研究框架、遥感特征参数以及数据产品等角度,分析了基于时序遥感数据的农作物种植制度最新研究进展。研究发现:①前农作物种植制度研究框架,主要包括耕地复种指数和农作物制图等相关内容,其问题在于需要高质量耕地分布数据支撑以及易将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撂荒地误判为农作物等;②于红边和短波红外的新型多维度光谱指数,有助于更好地揭示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大尺度农作物时序遥感制图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但需要应对不同作物光谱差异细微、同种作物在不同区域和年份存在明显类内异质性的挑战;③尺度中高分辨率耕地复种指数产品不断丰富,但其时效性和时空连续性有待加强;④欧美少数国家外,目前农作物分布数据产品覆盖的作物类型有限,我国大尺度农作物种植制度数据产品欠缺,特别是复杂多熟制农业区。随着多源遥感数据时空谱分辨率的不断提高以及云计算平台性能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以下方面进行了研究展望:①新研究框架,建立直接提取耕作区、农作物种植模式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一体化遥感监测技术框架;②一步加强新型多维度遥感指数及其物候特征指标设计,拓展农作物种植制度监测的遥感特征参数;③立作物种植制度变化遥感监测技术,实现多年信息连续自动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种植制度 时序遥感 复种指数 作物物候 自动制图 耕地抛荒 光谱指数 时空连续
原文传递
耕作制度改革要从实际出发
5
作者 李光恒 《江淮论坛》 1982年第3期16-20,共5页
耕作制度是人们为了实现农作物全面持续增产所采取的一整套用地养地紧密结合的综合农业技术措施。它主要包括作物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制度和施肥制度等若干基本环节。
关键词 土壤耕作制度 作物种植制度 综合农业技术 施肥制度 作物 基本环节 紧密结合 自然条件 实际出发 农业生产
下载PDF
我国稻麦复种制产生于唐代长江流域考 被引量:24
6
作者 李伯重 《农业考古》 1982年第2期65-72,共8页
稻麦复种制是近代我国长江流域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制度。直至今日,这种种植制度在长江流域各地粮食生产中,仍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稻麦复种制在长江流域的实行,自宋代以来,已有明确的记载,然而,这种复种制究竟产生于何时何地,却众说纷... 稻麦复种制是近代我国长江流域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制度。直至今日,这种种植制度在长江流域各地粮食生产中,仍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稻麦复种制在长江流域的实行,自宋代以来,已有明确的记载,然而,这种复种制究竟产生于何时何地,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杨直民先生提出东汉初年的南阳一带可能已经实行稻麦复种。其主要根据是张衡《南都赋》中的“冬稌夏穱,随时代熟”两句话。但是,仅仅这两句话,还无法证明这就是稻麦复种制,何况对文中的穱字到底指何种作物,也还存在着不同的解释。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稻麦复种制 作物种植制度 唐代文献 复种技术 四时纂要 齐民要术 中晚稻 冬小麦 处理办法
下载PDF
清代华北的农业经营与社会构造 被引量:4
7
作者 足立启二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47-56,共10页
日本以往的明清经济史研究,通常都以地主佃农制的研究为重点,而且大都局限于长江三角洲地带。但这种租佃关系并不普遍适合于全国的社会构造。在华北地区,即使到了民国时期,土地所有与农业经营也没有完全分离。地主制并未成为明清中国社... 日本以往的明清经济史研究,通常都以地主佃农制的研究为重点,而且大都局限于长江三角洲地带。但这种租佃关系并不普遍适合于全国的社会构造。在华北地区,即使到了民国时期,土地所有与农业经营也没有完全分离。地主制并未成为明清中国社会的普遍基础。华北明清农书的有关材料表明,唐宋以来,中国南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沿着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与南方的小规模集约经营不同,业方农业的特征是采用畜力耕作的大规模经营。这种经营是完善的,稳定的,体现了一个相当高的生产力水平。明清作物种植制度的地域性差异,与生产力水平和商品化程度的地域性差异相一致。它在空间上呈一个梯级分布:长江下游-→山东、河南、-→陕西、山西大部-→边陲地区。它也是清代商品的流向。明清华北的集约化大规模经营,在性质上已不同于汉魏时期的地主庄园,但还不是完全的商业性经营。随着商品性农业的发展,清代华北大规模经营已出现了解体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方式 华北地区 生产力水平 农业集约化 农业发展 农书 商品化程度 三熟制 农业技术 作物种植制度
下载PDF
田间管理
8
《麦类文摘》 1995年第5期64-64,共1页
W953792 有希望的大麦品种适宜播种量的确定〔刊,英〕/Saberi, H. K. //Seed and Plant: 1994, 9(1/2). -10~14〔WBTA, 1995, 12(1), 699〕W953793
关键词 作物种植制度 大麦品种 播种方法 田间管理 旱作 冬季 播种量 品质 饲料 确定
下载PDF
Soil Organic Carbon Pools Under Switchgrass Grown as a Bioenergy Crop Compared to Other Conventional Crops 被引量:2
9
作者 F.G.DOU F.M.HONS +3 位作者 W.R.OCUMPAUGH J.C.READ M.A.HUSSEY J.P.MUIR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4期409-416,共8页
Switchgrass (Panicum virgaturn L.) has been proposed as a sustainable bioenergy crop because of its high yield potential, adap- tation to marginal sites, and tolerance to water and nutrient limitations. A better und... Switchgrass (Panicum virgaturn L.) has been proposed as a sustainable bioenergy crop because of its high yield potential, adap- tation to marginal sites, and tolerance to water and nutrient limitation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biomass energy crop production practices on soil biological properties and organic matter dynamics is critical to its production. Our objective was to evaluate changes in C pools under a warm-season perennial switchgrass in different soils compared to typically-grown crops col- lected at College Station, Dallas, and Stephenville, TX in February 2001. Sampling depths were 0-5, 5-15, and 15-30 cm. Switchgrass increased soil organic C (SOC),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 (SMBC), mineralizable C, and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C (POM-C) com- pared to conventional cropping systems. Soil C concentrations were in the order: long-term coastal bermudagrass [Cynodon dactylon (L.) Pers.] 〉 switchgrass or kleingrass (Panicum coloratura L.) planted in 1992 〉 switchgrass 1997 〉 conventional cropping systems. Soil C concentrations tended to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clay content. Greater microbial biomass C followed the order of Dallas 〉 College Station 〉 Stephenville, and ranged from approximately 180 mg C kg-1 soil at Stephenville to 1 900 mg C kg-1 soil at Dallas. Particulate organic C was more sensitive than other fractions to management, increasing as much as 6-fold under long-term coastal bermudagrass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cropping systems. Our study indicated that conversion of conventional cropping systems into switchgrass production can sequestrate more SOC and improve soil biological properties in the southern U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pping systems particulate organic C perennial grasses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 soil mineralizable C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