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精华与糟粕分解”理论的幽门结扎性肝损伤病因及连翘-4保肝作用物质基础研究
1
作者 苓苓 昂格力玛 +3 位作者 宫菊花 吴圆圆 杜兰 王欢 《亚太传统医药》 2022年第5期32-35,共4页
目的:研究含药血清对LO2肝细胞的影响,探索幽门结扎性肝损伤的病因及连翘-4保肝作用物质基础。方法:通过动物实验制备幽门结扎性肝损伤大鼠门静脉血清和含连翘-4血清。采用体外培养LO2肝细胞实验,观察幽门结扎性肝损伤大鼠门静脉血清及... 目的:研究含药血清对LO2肝细胞的影响,探索幽门结扎性肝损伤的病因及连翘-4保肝作用物质基础。方法:通过动物实验制备幽门结扎性肝损伤大鼠门静脉血清和含连翘-4血清。采用体外培养LO2肝细胞实验,观察幽门结扎性肝损伤大鼠门静脉血清及含药血清(连翘-4)对肝细胞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门静脉血清LO2肝细胞上清液AST、ALT水平明显上升(P<0.01),并在镜下观察发现,正常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大小均匀,边界清楚;模型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明显融合。模型组门静脉血清与连翘-4含药血清比较,细胞上清液AST、ALT与镜下观察均未发现明显变化。结论:该研究初步判断为幽门结扎致肝损伤的病理过程,有可能是因胃内“精华与糟粕分解”紊乱,致受影响的食物精华通过门静脉输送至肝脏,从而导致肝功能异常。但由于实验方法与测量误差等方面的原因,从连翘-4腹主动脉血清内未发现保肝作用的有效物质基础,因此对该方药保护幽门结扎性肝损伤有效物质基础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华与糟粕分解”理论 幽门结扎性肝损伤 连翘-4保肝作用物质基础
下载PDF
UHPLC-QTOF-MS联合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青阳参总苷治疗社会挫败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
2
作者 王静茹 刘顶鼎 +4 位作者 常露露 朱蔷 杨菁 吴雪梅 曾贵荣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64-579,共16页
目的运用UHPLC-QTOF-MS和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青阳参总苷治疗社会挫败的物质基础和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首先,采用UHPLC-QTOF-MS鉴定青阳参总苷化学成分。其次,运用Pubchem下载青阳参总苷化学成分2D结构后,利用Swiss Target Pr... 目的运用UHPLC-QTOF-MS和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青阳参总苷治疗社会挫败的物质基础和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首先,采用UHPLC-QTOF-MS鉴定青阳参总苷化学成分。其次,运用Pubchem下载青阳参总苷化学成分2D结构后,利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其靶点;从TTD、GeneCards、CTD数据库获取社会挫败相关治疗靶点;通过Venny平台获取两者的交集靶点;采用Cytoscape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PPI)网络后,结合Cytoscape分析得交集靶点排名;使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最后,构建社会挫败小鼠模型,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含量,HE染色观察小鼠海马组织神经细胞病理变化。结果从青阳参总苷共鉴定152个化学成分。预测及筛选得到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单胺氧化酶A(MAOA)、多巴胺受体D3(DRD3)等26个青阳参总苷治疗社会挫败潜在作用靶点,对应85个青阳参总苷活性成分;富集分析得到45个GO注释条目(P<0.01)、11条KEGG信号通路。分子对接发现青阳参苷元、白桦脂酸、绿原酸等20个活性成分与AKT1、DRD4、DRD2、DRD3等10个核心靶蛋白均可自发结合。动物实验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小鼠血清中5-HT、D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小鼠海马组织神经细胞排列疏松,有明显的细胞丢失。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青阳参总苷各剂量组小鼠血清中5-HT、DA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P<0.01);青阳参总苷中、高剂量组小鼠海马组织神经细胞间隙减小,且排列较为整齐。结论青阳参总苷对社会挫败具有治疗作用。主要药效物质为青阳参苷元、白桦脂酸、绿原酸等,可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抗社会挫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阳参总苷 社会挫败 UHPLC-QTOF-MS 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物质基础作用机制
下载PDF
揭示灸法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与阐明灸法退热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董泉声 董新民 +4 位作者 先茂全 郑贤龙 张素华 张晓琼 朱漓 《四川中医》 2013年第7期151-160,共10页
目的:①揭示灸法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②"系统"阐明灸法的退热机理;③为"热证可灸"论充实科学的理论依据;④探索灸法作用机理及其应用之研究的可行途径。方法:以内毒素致热兔为对象,以温热灸法产生明显退热效应为前... 目的:①揭示灸法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②"系统"阐明灸法的退热机理;③为"热证可灸"论充实科学的理论依据;④探索灸法作用机理及其应用之研究的可行途径。方法:以内毒素致热兔为对象,以温热灸法产生明显退热效应为前提。首先检测12类皮肤感受器125个单位对灸热的反应性,仅见温觉感受器(WR)和多觉型感受器(PR,含δPR和CPR两种亚型而以后者为主)规律地产生兴奋反应。进而分析灸法退热与这两类感受器的关系。对所设灸法退热、散热及其中枢机制等3项研究(文中尚含与此紧密关联的另外3项工作),分别以直肠温度、耳廓温度和热敏神经元(HSN)放电变化为指标。根据感受器温度阈值等参数,设定由灸热引起皮温40℃和皮温47℃(或48℃)作为区分WR与PR反应的施灸强度。灸法采用自行研制的,由计算机自动调控可使穴位保持恒温并证实可与悬起灸互换的聚光灸,施灸于督脉某些穴位。3项研究均各设3个实验组:①每兔静注25EU内毒素作为对照组;②25EU内毒素+皮温40℃灸法组;③25EU内毒素+皮温47℃(或48℃)灸法组。将各组所得数据作组内、组间比较获取结果。结果:①3项工作中内毒素所生影响分列于下:①HSN放电频率显著下降,反映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机能受到明显的不良影响(同时体温调定点位移);②耳廓温度明显下降,体热发散显著减少;③直肠温度明显上升,出现发热反应。②皮温47℃(或48℃)灸法对上列内毒素影响均产生有效的拮抗作用(P<0.01)。③皮温40℃灸法则不能产生上述灸法所生效应(P>0.05)。结论:灸法对发热机体具有显著的退热作用,是项灸效是通过穴位PR产生的。也就是说灸法退热(以及以灸热为主而见效的各项灸法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是PR。PR传入信号能有效拮抗热原对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的不良影响,使其恢复正常机能和校正移位了的调定点,从而导致产热、散热效应器活动和体温水平之回复正常状态。上列事实表明,本项工作在揭示PR为灸法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的基点上,"系统"地阐明了灸法退热的机理,同时为"热证可灸"论从退热层面(发热是热证共有的重要征象)充实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此外,亦为灸法作用的机理研究以及促进灸法的发展启示了一条有效和可行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灸法 退热机理 灸法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 多觉型感受器 热证可灸
下载PDF
复方庵摩勒颗粒剂镇痛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4
作者 刘丽敏 杨春兰 +3 位作者 陈圣杰 郭维琴 王捷 陈业光 《蛇志》 2020年第1期41-43,共3页
目的观察复方庵摩勒颗粒剂镇痛抗炎作用,以促进临床应用。方法分别采用热板法、扭体法考察该药对小鼠镇痛作用,采用小鼠耳廓肿胀、小鼠足肿胀法考察该药对小鼠抗炎作用。结果比较空白组,热板和扭体实验中提取物组的镇痛作用明显,小鼠耳... 目的观察复方庵摩勒颗粒剂镇痛抗炎作用,以促进临床应用。方法分别采用热板法、扭体法考察该药对小鼠镇痛作用,采用小鼠耳廓肿胀、小鼠足肿胀法考察该药对小鼠抗炎作用。结果比较空白组,热板和扭体实验中提取物组的镇痛作用明显,小鼠耳肿胀及足肿胀实验中提取物组抗炎作用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比较阳性组,提取物组的镇痛和抗炎作用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复方庵摩勒颗粒剂对实验小鼠具有明显的镇痛抗炎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庵摩勒颗粒剂 余甘子 镇痛 抗炎 作用物质基础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的化湿败毒方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潜在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宋红新 王汉 +5 位作者 马旭冉 王敦方 王彦礼 邹迪新 苗金雪 杨伟鹏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23期1761-1769,共9页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化湿败毒方抗COVID-19的潜在作用机理并辅以分子对接验证。方法:基于TCMSP、GeneCard、String等数据库以及Cytoscape、AutoDockVina等软件,构建网络关系,通过分子对接计算活性成分与靶点蛋白的结合能力,进行生...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化湿败毒方抗COVID-19的潜在作用机理并辅以分子对接验证。方法:基于TCMSP、GeneCard、String等数据库以及Cytoscape、AutoDockVina等软件,构建网络关系,通过分子对接计算活性成分与靶点蛋白的结合能力,进行生物功能富集分析。结果:与3CL水解酶(3CLpro)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受体强亲和力的成分有槲皮素、黄芩素、黄芪甲苷、汉黄芩素等成分;筛选得到的25个活性成分与IL-6、IL-1β、NOS2、CCL2等靶点都有较强的亲和力。生物功能富集分析主要聚焦于Th17、Th1和Th2细胞分化、NF-κB、MAPK、TNF、IL-17等信号通路。结论:化湿败毒方活性成分可抑制SARS-CoV-2病毒的侵染与复制,调节RAS系统平衡、3抑制过激的免疫炎症反应,阻止炎症风暴出现来抗COVID-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化湿败毒方 分子对接技术 物质基础作用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