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审“作者已死”:论作为“伴随文本”的作者与作品 被引量:7
1
作者 张明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9-157,204,共10页
"作者已死"和"作者不死"就其各自的观点来说,在不同层面都有可取之处,在它们自身所处的语境中均有其积极意义,但若将两种立场推向极致,就都容易导致对文本阐释的偏颇。事实上,作者与作品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批评实... "作者已死"和"作者不死"就其各自的观点来说,在不同层面都有可取之处,在它们自身所处的语境中均有其积极意义,但若将两种立场推向极致,就都容易导致对文本阐释的偏颇。事实上,作者与作品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批评实践中都可被视为两个互为伴随关系的文本。作者与作品这两个文本,自生成以后便各自在周围形成了自身的解读和阐释的语境,作者与作品之间有一种既相互呼应又相互平行的关系。"作者已死"与"作者不死"看似不可调和,实际上反映了作者与作品这两个"文本"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一对互为伴随关系的文本,"作品文本"的解读和阐释受到作者和其他伴随文本的影响,而"作者文本"自身的生成和评判则受到作品和文学史的制约。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已死 作者文本 伴随文本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强制阐释 公共阐释
下载PDF
外国文学研究的跨界之势与当下治学——以文学与经济跨学科研究为中心
2
作者 王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论丛》 2023年第1期13-15,共3页
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理论界出现两种相异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伴随着各种此起彼伏的文化思潮的涌动,各文学理论流派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场面,即使在某些理论家言说中的“理论激情几近枯竭”的当下,理论创新仍然如火如荼,更新换代... 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理论界出现两种相异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伴随着各种此起彼伏的文化思潮的涌动,各文学理论流派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场面,即使在某些理论家言说中的“理论激情几近枯竭”的当下,理论创新仍然如火如荼,更新换代频率更快;另一方面,从“上帝已死”“作者已死”“哲学的终结”“历史的终结”到“理论已死”,日渐形成一种“终结者”的思维方式,特别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文学理论界的反理论之风几乎从一种思维方式发展成为一种行为范式。国内外国文学研究发展在改革开放以来日渐深入,发展态势上,从学习、借鉴和挪用国外理论发展到批评、反拨和肃清国外理论的新阶段。新世纪,特别是近十年来,国内的外国文学界将学术自主和学术创新作为新的工作方向,外国文学界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承担着具体切实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界 外国文学研究 行为范式 学术自主 学术创新 国外理论 作者已死 跨学科研究
下载PDF
斯蒂芬·金的梦魇——从作者之死论斯蒂芬·金的自我解构 被引量:2
3
作者 杨烁 《时代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9-51,共3页
通过对斯蒂芬·金三部作品的分析,研究其文本创作中颠覆作者为中心的文本结构,引入读者可写性阅读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揭示否定作家是文本创作的唯一来源,同时欢迎读者参与创作是后现代作家斯蒂芬·金取得巨大商业成功的秘诀。
关键词 斯蒂芬·金作品 作者已死 读者参与创作
原文传递
编者的话
4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0年第1期I0004-I0005,共2页
继"新批评"理论出现后,西方文学批评界开启了从文本导向、作者导向、再到读者导向的批评旅程。罗兰·巴尔特所宣称的"作者已死"和德里达所提出的"文本之外,一切皆无"等批评主张,剥夺了作者在文学批... 继"新批评"理论出现后,西方文学批评界开启了从文本导向、作者导向、再到读者导向的批评旅程。罗兰·巴尔特所宣称的"作者已死"和德里达所提出的"文本之外,一切皆无"等批评主张,剥夺了作者在文学批评中的地位。其实不然。所有的文本均有创造者,即作者的存在。只不过这些研究者们改变了对作者的认识。换句话说,不管承认不承认作者的存在价值,作者客观上是存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兰·巴尔特 文学批评界 新批评 作者已死 德里达 文本之外 创造者 旅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