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者的大脑如何建构故事?——论泰戈尔短篇故事的情感与伦理
1
作者 帕特里克·科尔姆·霍根 汤轶丽 《英语研究》 2015年第2期23-37,共15页
对于多数人而言,作者以个人习语的叙事方式编织故事。个人习语的叙事是一系列原则,它们使可能有因果联系事件的模仿得以实现为故事的产物,其中囊括原型,即定义故事种类的结构。这些原型,或曰原故事,是认知和情感结构的复杂融合,引导人... 对于多数人而言,作者以个人习语的叙事方式编织故事。个人习语的叙事是一系列原则,它们使可能有因果联系事件的模仿得以实现为故事的产物,其中囊括原型,即定义故事种类的结构。这些原型,或曰原故事,是认知和情感结构的复杂融合,引导人们对真实世界中的事件以及虚构故事产物的解读。相差无几,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拥有一系列的原故事,其中占据重要特殊地位的类型便是基于情感依恋的原故事,这种情感依恋最初以父母与孩童的关系为特征。此类型的原故事着眼于情感依恋关系的搭建与伦理和政治维度的违反。具体言之,泰戈尔对于伦理以及政治的想象很大程度受稳固发展的依恋规范指引,并迸发出对原则的偏离,在故事的叙述中得以详细说明。这些偏离缘于情感依恋的威胁与缺失。要而论之,泰戈尔的情感依恋原故事展现了两项重要的伦理品质——情感依恋敏感性,以及情感依恋开放性。反之,它也承担着为社会产物——羞耻所影响的风险,且这种羞耻感常与性别意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依恋开放性 情感依恋敏感性 作者想象 文学创作 个人习语叙事 原故事 羞耻 模仿 泰戈尔
下载PDF
意象主义、形式主义、读者反应论与唐诗意象及结构美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俞宁 《关东学刊》 2017年第9期19-31,共13页
本文受莫砺锋先生《论唐诗意象的密度》一文启发,引入更多意象主义、形式主义、读者反应论的相关概念,深入分析三首唐诗里的意象运用。发现决定这三首唐诗成功与否的因素除了意象密度之外,还有避免闲字、两个视觉意象产生视觉和弦、多... 本文受莫砺锋先生《论唐诗意象的密度》一文启发,引入更多意象主义、形式主义、读者反应论的相关概念,深入分析三首唐诗里的意象运用。发现决定这三首唐诗成功与否的因素除了意象密度之外,还有避免闲字、两个视觉意象产生视觉和弦、多种意象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和谐的共鸣、乃至产生合力、张力、动态平衡,并由此使整篇诗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气韵流动,意象鲜明互动,引导阅读过程,使读者的阅读成为诗歌创作的一部分,而阅读过程也是读者的心理成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的和谐共鸣 意象的动态平衡 作者引导下的读者想象 形式主义 唐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