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大学的师者与作述者——以章太炎的《程师》为中心
- 1
-
-
作者
于述胜
-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
出处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13-15,共3页
-
文摘
近代大儒章太炎力主大学教育应严格区分师者与作述者。作述者虽弥足宝贵,却只有少数人堪当此任;为师者虽难有创作之功,却是大学中的大多数。二者须分工定职,各尽其能。他还以贬官学而扬私学的方式,强调了自由对于作述者之重要性。这些发表于上个世纪之初的卓越见解,对救治当今学弊具有重要价值。
-
关键词
章太炎
师者
作述者
-
Keywords
Zhang Tai-yan
teachers
researchers
-
分类号
G40-09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
-
题名孔子的“述”、“作”与《六经》的成立
被引量:9
- 2
-
-
作者
陈赟
-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
出处
《哲学分析》
2012年第1期50-80,198,共31页
-
基金
教育部重大课题项目(项目编号:11JD720002)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1PJC042)
-
文摘
孔子将业已终结的帝王时代之政教遗产总称"斯文","与于斯文"成为他立足自身的时代对天命转移的体会,这就是新的历史状况下以"六经"之"文"承接天命,开辟教统。《六经》的成立使得"斯文之统"得以建筑在道、教、经三者构成的互补结构中。虽然孔子未必直接参与《六经》之经书的写作,不是《六经》的现代意义上的直接作者,但《六经》的思想与义理皆传自孔子,是孔子"即述即作"的结果:一方面,《六经》的经法来自历代帝王的政教实践,孔子对这一历史性的实践进行了理念层面的总结,在这个意义上,孔子是述而不作;但是另一方面,通过孔子的总结,历史实践中隐含着的普遍经法得以从具体的历史实践中剥离、损益、转化与提升,从而上升到普遍性的层面,并得以以经典的方式加以确定下来,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方向——这是孔子的"作"。
-
关键词
《六经》的成立
孔子
述与作
-
Keywords
establishment of the Six Classics
Confucius
transmission and innovation
-
分类号
B2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从“述而不作”看孔子的写作观
被引量:2
- 3
-
-
作者
高瑞春
-
机构
曲靖师范学院中文系
-
出处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79-81,共3页
-
文摘
“述而不作”是孔子写作教育观的核心 ,这种写作教育观对当代写作教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从探究孔子写作教育观的内涵出发 ,分析了现代教育体制下学生的写作状况 ,提出写作教学或者是学习写作必须是将“读”与“写” ,“述”与“作”紧密结合的观点。
-
关键词
述而不作
悟
寓“作”于“述”
读书法
写作观
-
Keywords
Just quotation no writing
understanding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quotation and writing
that ways of reading
views on writing
-
分类号
H193.6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方志视域里“述而不作”的全方位考察
被引量:2
- 4
-
-
作者
韩锴
-
机构
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
出处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5-82,共8页
-
文摘
"述而不作"作为方志学科的一项基本理论与方法,它的原本意义是什么,它在修志实践中应如何体现是人们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笔者试图从孔子提出"述而不作"概念的时代背景及其实践,史家如何解读与践行,我们志界同仁应该如何解读与遵循等视野进行一番探讨。
-
关键词
方志
述而不作
寓作于述
述而善作
修志实践
-
分类号
K29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试论方志的“述而不作”
- 5
-
-
作者
李升宝
-
出处
《广西地方志》
1997年第1期20-21,共2页
-
-
关键词
方志编纂
志书编纂
历史真实
编纂者
正确对待历史
新认识
加文字
清流县
实际操作
述而有作
-
分类号
K29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孔子述而有作的文化智慧与古代中国的儒家文化认同
- 6
-
-
作者
郑治文
-
机构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
-
出处
《中国文化论衡》
2018年第1期111-123,共13页
-
文摘
西汉"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儒学一跃成为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董仲舒以儒为主,综罗百家改造儒学的努力不可或缺;然儒学之所以能取得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除了董仲舒改造儒学,使其满足政治认同的需要外,儒学本身包蕴的符合"文化认同"要求的思想基因更不容忽视。我们正是试图以孔子"述而有作"的文化创制智慧为基础,以"文化认同"为视角来审视焚书坑儒到儒学独尊的历史演变,以史为鉴,以期对应对"古今之变"、重建当代中华"文化认同"的现实课题有所裨益.
-
关键词
孔子
儒家
述而有作
文化智慧
文化认同
-
分类号
B2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语用学教程》述评
- 7
-
-
作者
张平
刘绍忠
-
机构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36-37,共2页
-
基金
广西教育厅资助项目(D200652)
广东海洋大学资助课题(0512162)
-
文摘
《语用学教程》是一本倡导和体现交叉性与连缘性的书籍,更是一本既"述"又"作","述""作"结合的专著。它还是一本由汉语界人士撰写的、有创见的教材,是语用学本土化尝试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
关键词
《语用学教程》
交叉性和连缘性
既"述"又"作"
-
分类号
H109.4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人文社科博士学位论文写作需要正确处理的五个关系
- 8
-
-
作者
崔建军
-
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
出处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6-21,共6页
-
文摘
认为人文社科博士学位论文写作需要正确处理学术史梳理与研究现状、“博”与“约”、“述”和“作”、“新”与“旧”、问题与方法等五个关系,这五个关系对提高人文社科博士学位论文写作质量和培养人文社科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
关键词
学术史梳理
“博”与“约”
“述”和“作”
“新”与“旧”
问题与方法
研究生教育
-
分类号
G643.8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一个“作”字有四种读法
- 9
-
-
作者
冯英子
-
出处
《社会》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1-31,共1页
-
-
关键词
“作”
大学生
教育方法
要求赔偿损失
作与述
第一声
常用字
矛盾的统一
普及教育
商店招牌
-
分类号
H1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高校党员干部提高学习力对策研究
- 10
-
-
作者
徐秋云
洪頵
-
机构
铜仁学院党委组织部
铜仁学院国学院党总支
-
出处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101-106,共6页
-
文摘
学习是影响“国运”的隐性杠杆,也是党员干部成长的秘密武器。高校党员干部学习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不负责任的忽视学习、应付式的被动学习、碎片化的肤浅学习、感性的选择性学习,这都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格格不入。高校党员干部应该通过提高学习本领、内生学习动力、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建构学习共同体、述而且作来提高学习力。
-
关键词
高校党员干部
学习力
学习本领
学习共同体
述而且作
-
Keywords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earning ability
learning skills
learning community
practice what one preaches
-
分类号
D262.3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上届修志“述而有作”笔法探得
被引量:2
- 11
-
-
作者
步进
-
机构
河北省枣强县地方志办公室
-
出处
《中国地方志》
CSSCI
2003年第5期26-29,共4页
-
文摘
“述而不作”是方志界长期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 ,作者认为方志编写应“述而有作” ,并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才能“述而精作” ,从更深层次和细节上写出本质 。
-
关键词
“述而有作”
笔法
志书
《枣强县志》
个性
-
分类号
K29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古代选本批评的价值追求及其当代启示
被引量:2
- 12
-
-
作者
葛瑞应
-
机构
南开大学文学院
-
出处
《文学与文化》
2019年第4期54-59,共6页
-
基金
2015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15JZD039)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在价值学视域中,删选意味着价值的生成与呈现,选本之"选"具有丰富的价值评判意涵。《诗》"述而不作"的价值追求奠定了选本"以述(选)为作"的选家主体呈现方式和基本的批评策略。而选本形成的文本结构性关系将具有极大惰性的文学观从工具性对象转为批评性对象,给予了选家以主动凝结文学观的压力。此外,选家还通过辨体来确证文学价值、形塑文学观,选本批评由此提供了由资格到品质的层递评价标准,这对当代"没有文学的文学批评"之危机有启发意义。
-
关键词
古代选本
文学观
辨体
以述为作
价值哲学
-
Keywords
Ancient Anthology
Literary View
Identify Genre
Taking Statement as Composition
Philosophy of Value
-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浅论述而不作与述而有作的辩证统一
被引量:1
- 13
-
-
作者
曹建英
-
机构
湖南省湘潭市广云路
-
出处
《中国地方志》
CSSCI
2006年第5期21-22,共2页
-
文摘
“述而不作”语出孔子《论语·述而》,但当代志人真正知道其初始含义的却不多。其初始含义,不是说孔子不“作”,而是说孔子没有称“作”的地位,不是说孔子的“述”不是“作”,而是因礼制,只能把“作”称为“述”。历代的史和志都是有“作”的,第二轮志书应该是有“述”有“作”,坚持两者的辩证统一。
-
关键词
述而不作
述而有作
辩证统一
-
分类号
K29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微言七句说诗教
- 14
-
-
作者
王留芳
-
机构
海盐剧院
-
出处
《中国韵文学刊》
2006年第3期112-114,共3页
-
文摘
素有诗国之称的中国,诗歌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天,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们要写好诗,教好诗就要在方法上与时俱进,体现灵活性。应用今四声、今天的语言来写诗;用韵要从宽,切忌生搬硬套;诗是心声的反映,学诗、写诗重在明明德,扬魂气;教诗则从对句入手,循序渐进,然后教学五律、七律,以至赋和楚辞。更为重要的是,教诗者不光在于述,更要在于作,言传身教,教学相长。
-
关键词
诗教
今四声
用韵
对句
述而作之
-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如何证明“故意作虚伪供述”
- 15
-
-
作者
肖卫厂
-
机构
河南省兰考县人民检察院
-
出处
《人民检察》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49-49,共1页
-
-
关键词
故意作虚伪供述行为
刑事责任
举证责任
司法人员
-
分类号
D922.11
[政治法律—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
-
题名“述而不作”考析
- 16
-
-
作者
刘金印
-
机构
辽宁省阜新市教育研究中心
-
出处
《中国地方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2-23,共2页
-
文摘
“述而不作”考析辽宁省阜新市教育研究中心刘金印“述而不作”是编修方志的一条重要原则。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述而不作”的解释和理解不同,在学术观点和实际运用上也截然不同;因而,其社会作用和社会功能也就不同。这种不同的观点,影响了方志理论的改革和创新,影...
-
关键词
方志理论
孔子
述而有作
信而好古
考析
教育研究中心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方志工作者
《春秋》
学术观点
-
分类号
K29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说“破格”——读王世贞《人才策》
- 17
-
-
作者
黄训德
-
出处
《南宁职业大学学报》
1996年第1期107-108,共2页
-
文摘
明朝嘉靖进士、刑部尚书王世贞,在他写的《人才策》里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选用人才的策略:“论思赞辅之职,而必遴夫作行之贤者,而不必尽两制之人”,“州郡冗散之吏,有异才者,时召入以补其缺”。意思是说:在选用有才能的人到中央去任职时,要选取述而有作,行必有果的贤者。
-
关键词
王世贞
述而有作
人才策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才交流
选用人才
文学创作
中学生
逻辑的格
物理竞赛
-
分类号
C96
[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
-
题名惊人的成就——读《理家庄村志》随感
- 18
-
-
作者
张伯龄
-
机构
四川<崇庆县志>
-
出处
《沧桑》
2004年第5期36-37,45,共3页
-
-
关键词
理家庄
述而有作
村志
跨越式发展
叙事
修志意识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编委会
贫困山区
科技兴农
-
分类号
G236
[文化科学]
-
-
题名怎样编写企业大事记
- 19
-
-
作者
薛玉梅
张玉明
-
出处
《现代企业》
1994年第5期46-48,共3页
-
文摘
企业大事记就是企业的史志,现成的体例,是传统方志中所没有的。怎样编写企业大事记是新时期修志工作中需要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和探索,所见如下。 一、企业大事记概况 企业大事记是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和方法,对企业或企业集团内生产经营及为生产经营服务的各方面大的重要的事件做言简意赅的记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生产蒸蒸日上.改革开放一派大好形势。盛世修志,在中央的倡导之下,各地大、中、小型企业也加入到轰轰烈烈地修志队伍中。
-
关键词
大事记
生产经营
政治运动
技术进步
资料收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地方志
寓“作”于“述”
企业档案
时间顺序
-
分类号
F279.2
[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
-
题名地方志著述性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的探讨
- 20
-
-
作者
张凤雨
-
机构
河北省武强县地方志办公室
-
出处
《中国地方志》
2016年第3期32-34,63,共3页
-
文摘
从目前出版的部分志书看,其著述性还是远远不够的。志书的体例结构和体裁,已经具备了著述性的空间和条件,只是在编纂实践中还没有把握好和充分利用。要解决著述性弱这一问题,一是加强门类综述,增强著述功力及分量;二是解决好"述"与"作"的矛盾,处理好二者关系;三是强调志书著述性是一个有机的体系,从相关方面注重著述性的提高。
-
关键词
门类综述
“述”与“作”
学术性著述性
-
分类号
K29
[历史地理—中国史]
-